03.06 疫情之下,湾区掀起基建狂潮,谁才是最大赢家?

久病急需用猛药。


疫情冲击来势凶猛,特朗普选择直接降息50个基点,但国内却不敢贸然降息。


怎么办呢?还是老手段——基建。


.01

是救命?还是饮鸩止渴?


前几天任泽平说:“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还是基建“。


一语成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


加上昨天广东省公布总投资5.9万亿元,这些已公布的省份计总投资总额就接近40万亿元!


疫情之下,湾区掀起基建狂潮,谁才是最大赢家?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事实上中国是享誉全球的”基建狂魔“。一方面是因为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基建被当成摆脱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不过,这次的基建和以往的“铁公基”不同,被称为“新基建”


所谓新基建,是相对传统基建的一种说法,其重心不再是工业时代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铁公基)等,而是信息化经济的基础设施。


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再提到的新基建,主要涉及七大领域。


疫情之下,湾区掀起基建狂潮,谁才是最大赢家?

新基建七大领域,图片来源:央视国际、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02

新基建来了

房价又要高潮?


2008年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4万亿”,至今仍被说成是“饮鸩止渴”。


当年的“4万亿”直接导致房价上涨,中国楼市开启10年的长牛,结果就是很多人都买不起房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内伤”。


虽然”新基建“有所不同,但仍让人担心“新基建”会不会重蹈覆辙?


但这次真的有些不一样了。


一方面是新基建内容方面的调整,增加5G、大数据方面的内容和占比。不像以往资金会直接大水漫灌到房地产领域。


另外从楼市政策来看,也同2008年不一样了。


3月4日,央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电话会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这已经是非常明确的表态。


另外,作为一线城市,广州发布公寓松绑政策,但随即文件被撤,成了真正的“政策一日游”


以河南驻马店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大胆地将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三成降至两成,结果被紧急约谈。


疫情之下,湾区掀起基建狂潮,谁才是最大赢家?


可见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在这一轮刺激中房地产不会再被放到首要的位置,不可能再出现大水漫灌。


但在政策宽松的前提下,这轮刺激仍会有一部分流到房地产,对一个地区楼市的影响依然是有的。


.03

5.9万亿

湾区开启新的排位赛


昨天,广东宣布总投资5.9万亿元,建设1230个重点项目。主要包含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民生项目三大方面。

疫情之下,湾区掀起基建狂潮,谁才是最大赢家?


大湾区有9大城市都属于广东省,本次基建当然不是各个城市都能起飞,那么这些城市中谁最受益?


单从投入来讲,深圳以487个重点项目,约2000亿元的总投入排在首位。其次是广州,重点项目约137个,投入约1100亿元。


另外佛山重点建设项目达104个,投资总额超过761亿元;江门涉及重点项目391个;中山约58个;珠海超40个;肇庆约66个。


可以看到,深圳以及广州等头部城市的重点项目数量和投入是远高于其他城市的。


另外此次新基建中,

5G网络、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将成为重点投资对象。


从新基建的数字化属性来看,新基建将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促进城市发展。


目前大湾区九市数字经济指数呈现分化状态。深圳在9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中居首,与广州共同组成第一梯队,两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总得分均超过了80分,得分超过50分的城市包括东莞、佛山和珠海三地。


凭借在数字政务、数字民生领域的优异表现,珠海也成功跻身珠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疫情之下,湾区掀起基建狂潮,谁才是最大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广东的基建中,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铁路工程,总投资额将达5683亿元。连接粤西的广湛高铁、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等线路均将加快建设。从深圳到江门、深圳到深汕合作区等的高铁项目也将在年内开工。


这无疑对片区发展是一大利好,同时也会对区域楼市造成一定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