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在中国古代,太监和宫女一样,都是很特殊的一类群体。他们都是在年少时入宫,从小忍受宫里苛刻的制度和压抑枯燥的生活,为皇室奉献自己的青春。而在年老之后没能成功上位的那些人,就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皇宫。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不同于宫女出宫后还可以选择嫁人,太监们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养老的居所。一般而言,太监们离开皇宫后都是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可是这一条回乡路并不好走。太监们一般都没有子嗣,回去后又很容易遭到自己同乡人的歧视,所以最后他们还是会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京城。而在京城里,唯一会收留这些人的地方,就只有寺庙了。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这些寺庙都是宫中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太监所出资修建的,比如明英宗时太监王振就在东城修建了智化寺,明天启年间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在西山修建的碧云寺,英宗时太监尹奉在凤凰岭修建的妙觉禅寺等等。但除此之外,会修建这样的寺庙也有其他原因。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比如说万寿兴隆寺,这是康熙帝为了纪念自己的生母孝康章皇后而重新修建起来的一座寺庙。其前身是早在明代就修建了的兵仗局佛堂。康熙帝对这佛堂很重视,两次命人修缮佛堂,而且还改佛堂的名字为万寿兴隆寺,这是因为这座佛堂是康熙生母的出生地,其尊贵性自然无须多言。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后来到了清朝末年,隆欲皇后颁布皇帝退位诏书。清朝皇室以退位换来自己身份地位的保全。在一系列政策下,国民政府依然尊重皇室的地位,不仅保留着皇帝的尊号,每年还会有数额不小的财政拨款来供皇室开支。因此宫里的一部分太监也得以有个归宿。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可是好景不长,1923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要彻底将皇室赶出紫禁城,溥仪被迫离开皇宫。在这场变乱中,冯玉祥的军队将皇宫里的珍宝顺手捎走不少。临走前,溥仪也将自己的御用物品随意送给自己身边的人。其中有个姓曾的太监就得到了溥仪的御用毛笔。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后来这个曾太监没有去京城的寺庙养老,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靠着曾经这么多年当太监积攒下来的钱财,他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下来,收养了一个男孩子。又过了几十年,这个男孩长大成人后,生活落魄,不得不将自家的这根毛笔拿出来卖,并且声称这是皇帝曾经亲自用过的笔。

老汉自称是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看后激动万分

最后有专家找上门来,经过鉴定,发现这根白玉笔确实是真品,而且上面有着“浩然朱笔”四个字,而浩然正是溥仪的号。专家估测,这支笔可能价值百万,那时还是八十年代,这一百万无疑是一笔惊天巨款。

曾有人劝这个养子把笔捐给国家,但是后来这支笔还是被卖了出去,现在也不知道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