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道醫之元氣

元氣

元氣就是先天一氣,或是混沌之氣。在《雲笈七籤》中引《太始經》雲:“昔二儀末分之時,號日洪源。淇悻檬鴻如雞子狀,名日混沌。玄黃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宗無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湛湛空虛。於幽原之中,而生一氣焉。”元氣”首先來源於對“元”字的討論。在《周易》中說:“乾,元享利貞。”這裡的元也就是本始。在《春秋繁露》中則說:“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系之元也。故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而生死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董仲舒認為元為萬物的本原,所以認為元猶為原,其能與天地同始終。而何休在對《公羊》的註解中,認為“元”就是“氣”。如在《公羊》中說:“‘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雲:《春秋說》雲:‘元者,端也。’氣泉注云:'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宋氏雲:無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疏又云:‘《春秋說》雲:‘王不上奉天文以立號,則道術無原,故先陳春,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後陳春矣。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公何以不言即位。’何休注云:‘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

《呂氏春秋》中則說:“黃帝日: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莊子,大宗師》則說:“‘伏戲得之,以襲氣母。司馬彪雲’:‘襲,人也。 氣母,元氣之母也’。崔譔雲:"取元氣之本。”又舉《春秋命歷序》說:“元氣正,則天地八卦孳也。’《元命自日:“水者,五行始焉,元氣之所湊液也。《說題辭》日:‘元,清氣以為天,渾純無形體“宋均注云:言元氣之初如此也。澤沌,未分也。言氣在《易》為元,在《老》為道,又不殊也。“可以說元氣之前是渾沌的,如在《雲度七籤》中說:“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生焉。元氣運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張,而萬物用焉。”又說:“道君日:元氣於眇莽之內,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內,生乎太無。太無變而三氣明焉。三氣混沌,生乎太虛而立洞,因洞而立無,因無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無之化,虛生自然。上氣日始,中日元,下氣日玄。玄氣所生出平空,元氣所生出乎洞,始氣所生出乎無。”

《鵑冠子. 秦錄》篇中說:“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天地生成於元氣,天地為陰陽,也可以說陰陽二氣在沒有分化以前為元氣。這也有一個疑問,元氣分化成陰陽二氣,是不是元氣就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河上公所認為的天地之門是通元氣往來的處所,這裡的“元氣”又是指的什麼呢?是元氣之子?元氣也就是始氣,是元始之祖氣,“始者道本也,出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又說:“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陰與陽也”。一氣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中具有一氣,正如河上公所言“天中復有天也”,天中復有天的“天”就是指元氣,天地“含氣生萬物”,也就是說元氣分化成陰陽二氣,其依然存在。天地之所以含氣生萬物?因為“天地之間空虛,和氣流行,故萬物自生”。《太平經》的作者則認為,“ 在六極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並認為“雲雨佈施,民憂司農事,元氣歸留,諸穀草木政行喘息蠕動,皆含元氣。”其又說:“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元氣含括天地及一切,萬物莫不因有元氣的存在而生長繁衍的。同樣是在《太平經》,其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

關於元氣,在《雲笈七籤》中有專門的討論,如在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無適無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其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宜。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無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與自然同性,則可以無始無終,無形無象,清濁一體,混沌之未質,故莫可紀其窮極。”太易之時,元氣還沒有形成;太初之時元氣才開始萌發。對元氣的認識,吳筠在《玄綱論》中說:“元氣者,無中之有,有中之無,曠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兆聯於此。於是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獨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平和柔順之氣結而為人。吳筠的元氣論,把元氣看作為無中之有或有中之無。成玄英《老子注》說:“元氣,大虛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 運神而元氣自化。元氣者,無中之有,有中之無,廣不可量,微不可察,佩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兆關於此。於是清通澄朗之氣而浮於天,煩昧濁滯之氣積而為地,平和柔順之氣結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為雜類。自一氣之所育,播萬殊而種分,既涉化機,遷變罔極,然則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氣也。”在道教的養生思想中,其多認為元氣是產生天地人物的根本。因為元氣對生命的可貴或重要,對元氣的攝養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並且認為能夠服食元氣則可以長生不死。如《西山會仙記》日:“知至道者,天不殺;服元氣者,地不滅。夫至道不遠,只在己身。用心精微,命自延久。”《神農經》日:“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相異,日月並列”。又在《胎息經》注中說:“錙誅陰氣不滅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氣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常滅食節慾,使元氣內運。元氣若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矣。”《海蟾真人胎息訣》中說:“夫元氣者,天地之母,大道之根,陰陽之質,在物名淳利之氣,在人名元氣者也。乃性命也。凡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洩了真氣,聖人久煉胎息者,常納于丹田,故微微出人定,自身安,而得長生。長生者,乃心與神氣相合,與道同真也。”

《雒書寶子命》日:“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系在心肺終身無患”。而在《玄樞》中則把元氣看成是“腎間動氣也。”並認為“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舍,愛惜保重,榮衛同流,神氣不竭,可與天地同壽。”元氣就是先天之祖氣,如果沒有元氣的存在,也就等於生命沒有了生機,就如同松柏之所以青青,就是因為其生機永存,也因此比其它的植物要長壽。一個人的長壽同樣不能離開先天的祖氣一元氣,因為它就是一種生機,是一種抵禦疾病延長生命的物質。只因為有此,人才能得以生存;因為有此,人才能得以長壽。

老君說:“知道者天不殺,含德者地不害。道德相抱,身不衰老。內食太和,元氣為首。清淨自煉,忘身放體。志無念慮,安定臟腑。洞極太和,長生久視。諸氣不動,意如流水,行之不休,得道真矣。每人靜室,守玄元氣,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消魂損,目動魄微。是以守靜愛氣,全精實神,道德凝密,魂魄固守,所謂含道不言。得氣之真,肌膚潤澤,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之充溢,不飢不渴,龜龍胎息,綿綿長存,用之不竭,登於太清,還年反嬰。道之自然,至道不遠,近在已身,用心精微,命乃永存”。元氣是長壽的根本,守住元氣,也就是守住生命,失掉元氣,也就是失去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