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不為物累,美美與共

——記捐建長治學院博物館的文物捐贈者孫介先

五月下旬,有一個神秘的節日:國際博物館日。它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並創立的,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今天,胡哥帶領大家“連接”一位老人——孫介先。他以一己之力,為長治學院捐建了一座博物館。3200多件文物,從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商周時期的陶鬲、陶豆、青銅器,一直到漢代的彩繪陶、唐代的三彩器、明清的瓷器,展示了上黨地區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脈絡,為收藏和研究上黨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如此成序列、成系統且極具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文物標本,全省高校僅此一家。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長治學院博物館。

幽默風趣,豁然大度

孫介先老人退休之前已經是全省知名的書法家、畫家、金石家。所以,在沒有見到孫老之前,在記者的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個頭發花白、一身儒雅氣息的老者。然而當見到本人時,記者卻驚訝地發現,這不就是院裡隨處可見的鄰居老大爺嘛——面容慈祥,步履蹣跚,隨和可親,還有點愛叨叨,沒有一丁點兒所謂的大學者風範。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孫介先先生。

採訪孫老比較輕鬆,一是孫老健談,好多準備好的問題你不用問,他自己就主動說了,而且很詳細,尤其是細節部分都能說清;二是孫老說話幽默風趣,不拽文,沒有多少專業名詞,倒是俏皮話用了不少,讓你聽得忍俊不禁。比如說到身外之物的處置,孫老說:“過去老人都說了,這些東西臨死以前都要弄清楚,留著都是累贅。豬八戒削耳朵,又清爽又涼快。”說完,自己先嘿嘿嘿地笑起來。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坐擁書城,自得其樂。

有趣的還有孫老的年齡。孫老說:“我是八零後。”“怎麼個八零後法?”孫老解釋:“我今年80多了,可不就是八零後嘛。”記者換了個問法求證孫老,問孫老屬什麼的?孫老打岔說:“甭管屬什麼,幾年前我是80歲,幾年後,我還是80歲。”

記者問:“為什麼要花錢費力收藏文物呢?”孫老答:“好多學生也問過這個問題。好多人一輩子什麼也不買,可最後也沒見省下多少錢。過去有句老話,瞎子不點燈,沒見省下油。一天省二兩油,一年要省多少,一輩子又要省多少?還不得一缸一缸的?你見著了?買文物花的錢,對我來說又不傷筋又不動骨,文物收藏圖的是個樂。求仁得仁,你追求什麼就得到什麼。”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長治學院博物館一角。

家學淵源,慧眼識寶

長治學院博物館是15年前在孫老捐贈的3200多件文物的基礎上建立的,這些文物全部都是關於長治地區的歷史文化實物。除了明清時期的一些瓷器外,大部分都是出土文物。諸如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商周時期的陶鬲陶豆以及青銅器、漢代的彩繪陶、唐代的三彩器等等。

孫老是如何將這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文物收藏到手的呢?答案讓人匪夷所思——竟然大都是撿破爛撿來的。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孫老撿的破爛如今成了寶貝。

孫老介紹說,他1983年受聘來到長治師範教授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等美術理論課程。當時正值長治市區修路,拆遷、挖溝現場一片火熱,經常有廢棄的房屋柱礎、挖出的罈罈罐罐被當成垃圾填了坑。這些東西一般人不知道價值,可孫老知道,他就想著撿回來拿到課堂上作教學標本。於是,每逢休息日,他或單獨一人,或帶著學生,騎著車到市區各個建築工地溜達,經常能撿回來一堆有用的明器、陶片、石刀、石鐮等文物。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陶製炊具。

那時候,由於他經常撿這些“破爛”,人們也不認識他,工地工人見他再來,就說,那個撿破爛的老頭又來了。孫老回憶說,剛開始,他在工人們篩出來的石塊、土塊堆裡找,經常有收穫。第二次再去,工人們就已經把它們找出來歸堆好了,得給工人們發幾支煙才能拿走。再後來就是一整盒煙、一整條煙,最後就直接要錢了。就是靠著這些套近乎的手段,這些別人眼裡的破爛才最後變成孫老眼中的寶貝。

除了執著,撿破爛還需要眼力。這就不得不說到孫老的家世了。

孫老祖籍山西,明朝經歷大槐樹移民遷至山東濟寧。當時山東除孔、孟、顏、曾四大名門望族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孫氏家族。有清一代,孫氏家族在當時的北方士族中罕有其匹,家門彰顯於世,家中歷代收藏的文物古董、珍貴圖書數量眾多。

孫介先就出生在這樣的科舉世家、書香門第,從小就浸淫在傳統文化裡。家學淵源深厚,求學階段又有名家指點,造就了孫介先辨識文物的慧眼,而他也樂於在收藏中收穫藝術美學以及歷史文化的樂趣。比如有一次,他看到有菜民在磕打菜根上的泥土,泥土中掉出一個空心陶土尖。他一眼就認出這是陶鬲一個腿的尖角啊。於是他不動聲色地和菜民聊天,問出了對方收菜的地方是在郊區的某個地方。隨後,他就騎車過去碰運氣。果然,在那裡他發現了一片商周時期古人生活的遺址,還收集到一個完整的陶鬲。

歐陽修曾說:“物常聚於所好。”孫老愛好收藏,而且是專撿別人眼裡不值錢的破磚爛瓦,就連院裡六七歲的小朋友都知道了。一次單位翻蓋廚房,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溝。天正好下起了小雨,工人們就停工了。他躺在床上正看書呢,鄰居李老師家六七歲的小孩子跑進來對他說:“孫爺爺、孫爺爺,那邊溝裡頭有兩塊大石頭,上面都有字呢。”於是他起身去查看。可了不得,那是重修三聖庵石碑,上面刻有抗倭英雄任環的事。大略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任環任職蘇州府同知,上任前他給當地的人說三聖庵山牆壞了,並主動聯繫人捐錢修繕的事。孫老趕緊聯繫市博物館,最後將石碑運走,妥善保管。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數量眾多的墓誌銘及其拓片。

不為物累,美美與共

30多年孜孜不倦地收藏文物,孫老積攢的藏品越來越多,家裡實在放不下了,就租房子放。這期間,孫老也搬了有10次家,每次搬家,這大大小小一箱一箱的寶貝就跟著受折騰。2013年,聽聞長治學院要籌建博物館,孫老覺得這是他所收藏的文物的最好歸宿。於是,在民盟長治市委的協調下,雙方一拍即合,3200多件藏品最後得其所歸,得到最完善的保護和傳承。孫老的義舉也為長治地區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尚未開封展出的眾多藏品文物。

正如前文所說,孫老搞收藏圖的是個樂。為了這個樂趣,在常人看來是受罪的事,孫老卻樂在其中,不覺其苦和累。他摩挲著胳膊說,快60歲時,他還騎著自行車跑幾十公里,到長子縣石哲鎮岳陽村周邊的磚窯去踅摸文物。當天去當天回,當時是大夏天,跑回來胳膊都曬蛻皮了,可是他一點也不覺著苦和累。用孫老的原話就是“各美其美,我喜歡這個,哪裡會覺著苦和累呢?”

收藏不為所苦,捐贈則是不為物累。孫老介紹說,歷經戰亂時,家裡世代相傳的名人字畫古董瓷器都被侵華日軍劫掠走,搶了有好幾卡車。日本兵連體量較大的傢俱都不放過,拿刺刀在傢俱上砍,看是不是貴重木料,拿不走就毀壞。再之後,又經歷破“四舊”運動,僥倖逃脫日本人之手的所剩無幾的名人字畫等古董文物又被查抄一空。談及往事,孫老感慨良多。他搖搖頭說:“都是累贅,留著無用。”

長治這個教師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館,捐贈文物3200多件

長治學院歷史系學生參加講解員培訓。

關於捐贈出去的3200多件藏品,孫老希望學校方面能夠在藏品的展示、陳列說明上用心做好,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他也希望年輕學子們能夠鑑古知今,更好地認識過去,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到現在為止,80歲的孫介先老人還保持著每週去城隍廟古玩城淘寶的愛好。孫老說:“收藏圖的就是個經手的樂趣,是個精神寄託,曾經我眼即我有。我賞玩過這些東西,不在意是否擁有。捐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誰看誰美,達到美美與共的目的不是更好嗎?”

文物的價值在於其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美學等諸多方面,各美其美就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瞭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懂得欣賞它的美。美美與共則是把古人創造的美好事物拿出來讓大家共同欣賞。所有美好的事物湊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孫介先老人的境界,讓人仰望。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