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全國僅有5000人的姓氏“啜”,自稱明朝朱姓後人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稀有姓氏熱潮的興起

我國有著兩萬多個姓氏,其中不乏人口過億的大姓,亦有著許多稀有姓氏。

全國僅有5000人的姓氏“啜”,自稱明朝朱姓後人

據報道,9月21日,有百餘名的啜姓人聚集瀋陽,他們想將分落在各處的5本家譜重新聯繫以合為一。

啜姓人對姓氏文化的重視,一度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贊同,亦是有不少人紛紛回憶起自己所知道的冷門姓氏。一時興起了一股尋找稀有姓氏的熱潮。

尋找稀有姓氏的現象之所以被稱為是中國姓氏文化的一個特殊現象,原因便在於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大姓文化國家,全國排名前十的姓氏人口數量就佔了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李、王、張、劉這些姓氏更是遍地都是,並且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但是,除了這些常見的大姓之外,絕大多數卻是難得一見的稀有姓氏。

正如這次被網友熱議的啜姓,表示是稀有姓氏文化裡的姓氏罷了。

全國僅有5000人的“啜”氏,或為明代皇帝之後

據相關資料顯示,啜姓亦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是因其人數過少,所以未沒有能夠列入全國百家姓中的前兩千位。不過在臺灣省能夠名列第一千一百五十二位。

啜姓以漠北為郡望,今日的啜氏族人則是主要分佈在山西省汾陽市、河北省樂亭縣、臺灣省臺北市、江西省的新幹市和寧河縣、遼寧省瀋陽市和阜新市以及北京市等地。

全國僅有5000人的姓氏“啜”,自稱明朝朱姓後人

事實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啜作為姓氏是如何發音的。按照正常的讀音念,此人當是讀chuò,不過作為姓氏,它的讀音當為chuǎi。

關於啜氏家族的祖先,啜家人有著自己的說法。

在陝西省清徐縣的一個村子,名為東於村,這裡便是啜姓人群的聚居地。而在東於村的北邊有一條啜家街,這條街的中間還有一條啜家河。

關於啜姓的起源,這裡的人都知道一個從祖上就傳下來的故事,他們自稱自己是明朝的朱姓後人。

並且,他們還說了自己姓氏的由來。

“啜”,由一個“口”四個“又”組成,一種說法是“口”表示4個人,代表示從皇城的四個方向逃出;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口”代表著母親,“又”代表著四個兄弟。

不過啜家人是否真的是明朝的朱姓夠人,這一點並沒有史料佐證,也就無法判斷其真實性,只是作為啜姓起源的一種參考。

全國僅有5000人的姓氏“啜”,自稱明朝朱姓後人

源於何處?啜家人共修家譜

啜氏的起源,並無法最直接確實,只能根據些許史料來推測,因而有多個起源之說。

其一,源於古羌族,出自宋朝時期党項族直蕩部族的首領啜佶,是以部族稱謂漢化之後改姓為氏。

其二,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當出折維昌所部,啜訛之後。”也就是說源於宋朝時期興州刺史折惟昌的部將領啜訛之後。

其三,源於突厥族,是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的官職五大啜,是以官職族稱謂漢化為氏。

其四,源於突厥族,是唐朝時期西突厥大臣阿史那·屈利啜之名,以先祖名字漢化後為氏。

其五,同樣是源於突厥族,唐朝時期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同是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這五個起源都無法真正確定,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加以確認。

全國僅有5000人的姓氏“啜”,自稱明朝朱姓後人

據啜家人介紹,啜家人開始於2013年發起了宗親會,並且族中的啜雨、啜錦明等人還組織了全國啜氏宗親的首次祭祖大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啜氏宗親齊聚山西東於村的啜家祠堂,他們一同祭先祖、贈家譜、觀架火,共同慶祝啜家哦哦節日。之後,啜家還成立了宗親理事會,組織過數次活動。

小結

啜家人對於自己姓氏文化的一種重視,也是當代中國人稀有姓氏文化保護的體現。但不能忽視的是,保護稀有姓氏文化是一項繁重的文化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是作為持久而廣泛的工作。

參考資料:《通志·氏族略》、《姓氏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