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

旺仔小陽


我來給大家說說清代皇帝入葬地宮的過程吧,其實皇帝下葬和平民百姓過程類似,只不過在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各種儀式以及浩大的排場而已。

清代皇帝駕崩後,也有小殮、大殮的儀式,屍體裝入梓宮(皇帝棺槨)後,分次漆飾49道金漆,然後暫時停放在殯宮,如果陵寢早已完工那就擇日奉移陵寢地宮安葬,如果陵寢尚未完工梓宮會一直停放在殯宮,如同治皇帝駕崩後,惠陵還沒有修建完畢,同治皇帝梓宮就一直停放在東陵隆福寺行宮暫安,等到惠陵工程竣工後才葬入地宮。
▲光緒崇陵隆恩殿

重點聊聊皇帝梓宮入葬地宮的過程,梓宮由嗣皇帝親自從京城陪送奉移到陵寢後,暫時停放在陵寢隆恩殿中,停放時間根據欽天監官員選擇的入葬時間而定。而在皇帝梓宮到達陵寢之前,承辦東陵事務大臣(守陵大臣)即已經安排工匠在陵寢方城前的月臺上搭建“蘆殿”,在月臺前至陵寢門之間和陵寢門至蘆殿之間搭建戧橋,並備好“龍輴”。蘆殿為木杆席布搭建的,外表與真正的大殿一樣。戧橋為木質搭建,以減小陵寢門至方城的坡度,方便梓宮運送。龍輴是一種四輪小車,車輪為銅製,梓宮會放在龍輴上以方便梓宮進入地宮,地宮裡也會鋪建木製軌道。戧橋、蘆殿都是臨時建築,葬禮結束後就會拆掉。
▲光緒崇陵蘆殿與戧橋



▲定東陵龍輴車立樣

欽天監官員選定入葬吉日後,在前一天梓宮就會由隆恩殿經過戧橋停在蘆殿之中的龍輴上,入葬時,由嗣皇帝親自在梓宮前致哀並祭酒,每祭一次酒行禮一次,要祭酒三次,大臣隨同祭拜行禮。同時將冊、寶放入地宮裡的冊寶座之上,將原山吉土投放進棺床金井之中,欽天監官員宣佈入葬吉時已到後,由太監執燈,嗣皇帝親自在梓宮前引導龍輴進入地宮,大臣在後跟隨。(龍輴的使用方法是梓宮上綁置繩索,地宮入口平臺上有礶石,將繩索綁在礶石中樹立的木樁上,然後龍輴沿著軌道隨著繩索的下放緩慢進入地宮,直至安放在棺床之上)到達棺床後,撤下龍輴將梓宮正式安放,皇帝及大臣祭奠後離開地宮,最後由工匠放好龍山石(卡棺石),在石門外支頂自來石徹底關閉石門,撤掉木質軌道封閉地宮。



▲畫圈處為地宮入口礶石(來自徐廣源老師)



▲東陵祭祀大典表演

嗣皇帝及大臣離開地宮後,要在石五供前再次舉哀行禮,這樣安葬大典基本完成,第二天派遣官員告祭其他各陵以及昌瑞山神、后土之神。最後還要在隆恩殿舉行神牌點主禮,嗣皇帝會欽點滿漢大臣各一名,在神牌上神字空筆處點上那一筆,點主禮完成後將神牌送往京城供奉於太廟。至此入葬的全部過程結束。
▲清代皇后神牌

以上介紹的就是清代皇帝入葬的完整過程,各種儀式繁多,耗時耗力更耗錢財,但這畢竟是封建時代皇帝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簡單辦理是不可能的。其實從清代皇帝的葬禮流程來看,充分證明了清代滿洲貴族特別是皇帝遵循了漢族的傳統文化,這也是清朝長期統治的基礎。點主禮現在民間有的地方保留著這一傳統風俗。

本文資料來自於清史專家徐廣源老師。


孤竹公子


謝謝神仙2606的邀請。

世間的萬事萬物,只要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有由生到死、自生自滅的過程,作為世間萬物之主的人類也不例外,也同樣要遵循從生到死的規律,人死了就得埋葬入土為安,窮人有窮人的葬法,富人有富人的葬法,或許有人好奇,那皇帝死了之後又是怎樣下葬的呢?


古代皇帝的喪葬制度是比較嚴格的,有許多的帝王陵墓修建得相當的豪華氣派,富有的皇帝其陵墓裡的陪葬品也多,死了也不甘寂寞,要做風流鬼,就讓一些妃子來陪葬,死後怕外人來打擾,為了防止被盜,裡面還設有重重機關。

一般來說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費時費力還燒錢,有的甚至在皇帝死了之後都還沒有建成,只得加快進程,草草收工。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土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槨埋入地下,上面用土堆積而成一個大的墳頭,這一般是早期的帝王,或者說是被殺被廢的皇帝。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這在唐朝比較普遍,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數積土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還有一種是“寶城寶頂”的形式,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的前方,建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型城臺,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形式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清代自順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寢均選擇在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安葬。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統治者,死後自然要風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過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離我們較近的清朝來談談皇帝死後的下葬過程。

在清朝初期,因為剛入關,清朝很多習俗都還是沿襲了後金女真人的習俗,皇室貴族死後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時還有活人殉葬,清太祖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就是火葬的,還有三人殉葬(包括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和另兩個庶妃),皇太極死的時候也是火葬加兩個章京,順治死的時候同樣也是火葬,從康熙以後就廢除了火葬和人殉的制度,採用土葬。


皇帝死後有一套繁瑣的喪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說“山陵崩”或“駕崩”,在沒上尊諡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離開了人間;另外還要處理好屍體,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蟲的香料,然後穿壽衣嘴裡放上珠玉等祭品。

其次,宮中還要為大行皇帝舉行一場叫“上諡”的典禮,給大行皇帝起一個新的名字,以對其一生的功績進行評價和總結。


比如康熙皇帝,年號康熙,名字叫玄燁,廟號聖祖,諡號“大成仁皇帝”,這是古代根據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蹟給他來個總結就是諡號,起諡號之前,模仿古代竹簡,用偏木條連綴起來,在上面寫上歌頌皇帝的功德之詞,然後再寫上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在皇帝死後,禮部衙門會擬出一份葬議單,上面列出皇帝葬禮的程序和儀式,皇帝死後當天,嗣皇帝和其子孫都要身穿孝服,戴著髮辮守孝,所有官員及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得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婚嫁,服喪期內各寺觀必須鳴鐘三萬次,朝廷要在天安門舉行頒遺詔儀式,誦經和弔唁活動也連續不斷的貫穿整個喪期。

還規定抬棺人員要在德勝門演練抬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的同時,還要安排大量的勞役日夜施工搶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還要選擇吉日入殮操辦喪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宮”,要刷上七七四十九道漆,駕崩的先帝入殮後移到乾清宮,正式進入喪葬期,王爺、貝勒、貝子、公、公主、福晉等貴族人員都要回家齋戒,內閣大臣和官員一律不許回家,要集體住宿到本衙門中齋戒。

靈堂設在乾清宮,皇帝的梓宮要在那裡停放27天,靈堂旁邊要設置黃龍帳幔,把梓宮放在中央,前面還要設置鋪著極品黃緞繡龍褥子的花梨木寶塌一個。

寶塌前還要設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著銀質的香鼎灶臺和花瓶,供桌前還要擺放三個花梨木香幾,中間香幾放著銀縛山爐、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銀燭羊角燈,兩旁靈前還擺設早晚膳桌和水果卓,停放梓宮的乾清宮門外的左邊,放置著金緞制九龍引幡。

然後梓宮景山壽皇殿,等待擇日入葬。


等到了下葬的黃道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將棺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出動,浩浩蕩蕩,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大型儀仗隊,約有一千六百人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紙紮,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槓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浩長的隊伍連綿不斷。


在清代,皇帝的葬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都要大操大辦,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舉全國之力為皇帝一家操辦喪事,確實夠奢侈的。







遺產君


古代皇帝去世是國殤,是一個國家大事,所以皇帝下葬一般在皇帝還沒去世前就安排好了的,而不是皇帝去世後再進行安排。皇帝下葬的過程,大致包括:生前選皇陵地址、修建皇陵、選擇陪葬品、選擇下葬方式、做法事、將皇帝遺體進行下葬、將陪葬宮女、公公進行殉葬、封閉皇陵、安排人員守墓。這其中是要歷時很長時間的,就比如秦始皇的陵墓是修葺了39年才完工的,這在現在來說,39年可能都經歷電子產品十代的更換不止了。

在古代,一個小小的草民去世後都想得到風光大葬,所以別說一國之主,國家君王了。加上中國古代信奉國運,所以歷代皇族都對皇帝下葬保持嚴肅、莊重的態度,因為這也關乎到國家的命運,得以去世的祖宗保佑。

所以皇帝下葬的過程一般都包括以下幾點:

一、生前選址、修建皇陵

光清朝的皇陵就有好幾處,因為每個皇帝注重的關鍵點不同,有的皇帝信奉風水好,死後能繼續得榮華富貴,有的皇帝信奉山清水秀,死後能得到精神的昇華。選好皇陵地址後,接下來就是動工施工了。修建皇陵,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了,前後歷時時間久,涉及用工人數最多,充滿了無數神秘的色彩。

二、選擇陪葬品

一般皇帝去世前就將自己死後所要的陪葬品選好了,死後可能後人會根據喜好再添加一些,比如陪葬的妃嬪宮女、太監,一般皇帝去世前不會安排,但是陪葬的珠寶、首飾等,會在去世前選好,因為他們想在死後也能享受這些榮華富貴。

三、選擇下葬方式

有的皇帝是死後接著下葬,也有的是在死後在皇宮做法事,然後下葬,或者有的皇帝選擇將屍體處理之後再下葬,或進行包裹,或進行藥水處理。一般這個都是皇帝生前選擇好下葬方式,死後後人也會根據其意願加上優化進行處理。

四、將陪葬宮女、公公進行殉葬

那時候儘管是殘忍的,但是在古代帝王看來,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為了避免到了另一個世界無人照顧,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周朝。

五、封閉皇陵、安排人員守墓

封閉皇陵,是下葬的最後一步。另外,但是還要安排宮女、太監守墓,保持皇陵乾淨,陪伴死去的帝王。


丫丫說史


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差不多要建造到皇帝死時。

如,秦始皇陵,即秦陵地宮,“背靠驪山,腳踏渭水”,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據說地宮有水銀暗河,以現在的技術還不敢挖掘。


皇帝死後下葬的步驟:

一. 皇帝死時,由一內侍拿皇帝日常穿用的衣服登上寢殿屋脊,面向北,呼三聲“上位復”,招魂,將衣服拋下,然後給國王屍體穿上。

二.宮內開始發喪,眾人哭臨。

三.死的當天擇時盥洗屍體。

四.葬儀督監選擇殯殿。

殯殿內置屍床,屍床下置冰(注意冰塊是必不可少的)。大行皇帝梓宮是要用一層層草木灰,木炭,竹蓆等圍繞包裹的,從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絕空氣,隔絕溼氣的作用。起到防腐防臭的效果。

五.大殮。

大行國王遺體要穿八九層衣服,置於錦被之上,錦被對摺包裹屍體。然後再置於數層白色絲織品之上。就這樣包成一個大包裹放入棺內。

六.棺外有槨。

棺內置七星板,皇帝生前穿用之衣服,珍寶等物。棺材外還有槨,槨即外棺。 然後按照一定的禮儀,將皇帝遺體裝入“梓宮”。

七.把棺材移到殯宮。

在殯宮停放時間更長,幾個月到一年不等。

八.把棺槨移到陵墓。

在陵墓還要停放一段時間後,再抬入地宮。 最後封閉。


融融118


答題前,先感謝一下發明照相機的法國人
達蓋爾,正是因為他的這一創世紀的發明,使得我們有幸在今天看到大清朝光緒皇帝死後是如何出殯,如何下葬的,以及可以看到當時皇帝陵寢的建造情況,這些珍貴的影像比枯燥無味的史書文字更加直觀,更為形象。


下面咱先發幾張當時在北京帝都的洋人拍攝的光緒皇帝出殯老照片。咱邊看邊說。

從這三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光緒皇帝下葬之事可謂規模空前,幾乎全部的老百姓都到街上圍觀,但是從圖三中可以看到,在光緒靈柩途徑之地,所有的百姓都需要“跪迎”,負責就是大不敬,而且皇帝的棺槨之上有華麗的棺蓋,抬棺材的人數足足達到了128人,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128人的抬槓者是皇帝,皇后,皇太后等才有資格使用的數目,其他的大臣及百姓是絕對不可以使用這個數字的,最多也就64槓。

在棺槨的前方和後方都是大清的護衛軍,袁世凱當年在天津小站編練的新軍都加入的護衛的陣列,其陣仗可謂空前,在棺槨之後,是抬著各種陪葬品的隊伍,陪葬品有很多名貴的珍寶,佛像等等,而這些東西也是日後盜墓賊最為嚮往的目標,當然還有一些紙糊的車馬,僕人等等紙活,這些東西被抬到陵寢前,都會燒掉,寓意和墓主人一塊進入陰間。


光緒皇帝的陵寢遠在河北易縣清西陵,這裡足足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這些路程全部需要槓夫的肩扛過去,實屬辛苦。悲哀的是,光緒皇帝在入葬清崇陵後沒多久,其地宮便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砸開,其陪葬品全部被一掃而光,光緒帝的屍體被隨意的丟棄在地宮一角,想不到這位生前沒有權力的悲情皇帝死後也不得安寧,真是令人唏噓。


老豬的碎碎念


這要看是哪朝哪代的皇帝,太平盛世的皇帝,下葬時全國服喪,大操大辦;死的不是時候,或者陵墓沒建好,有的放了幾年才下葬;最慘的是一些末代皇帝還沒準備墓地就死了,還得用別人的。

由於各時代下國葬的禮法、規格不同,就不細說了,今天聾王給大家說幾個有痛點的悲催皇帝。

始皇帝沒開個好頭

秦始皇在巡遊途中駕崩,死前有兩件事沒做好:一是立太子,二是陵墓還沒建好。死的也不是時候,正好是七月暑天。負責秦始皇生活的趙高發現皇帝駕崩後,打起了改立胡亥為太子的小算盤,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體散發出的臭味,就在車後拉了一車鮑魚;胡亥繼承皇位後,發現秦始皇陵墓還沒有蓋好,於是調動七十萬民工搶建,建好後已經是九月了。秦始皇在防護措施很差的年代,一路奔波,加之陝西天氣炎熱,等兩個多月後下葬進,已經爛得面目全非了。

光緒皇帝墓爛尾屍體放了一個朝代

1908年,光緒死的不是時候,駕崩後第二天,老佛爺慈禧太后也死了。別看光緒是皇帝,實權在慈禧手中,慈禧為自己準備的東陵已經建設了14年,於是很快盛大下葬;

慈禧平時揮霍無度,喪事又大操大辦,國庫空虛,結果光緒帝的皇陵成了爛尾工程,沒人去操辦這事。直到5年後,改朝換代到了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發現光緒皇帝的屍體還放在皇宮中的一間小黑屋裡,有點於心不忍,才撥款加緊修建崇陵,光緒方入土為安。

崇禎皇帝借用別人的陵墓

李自成佔領紫禁城後,發現在煤山上吊自殺的明朝崇禎皇帝還沒安葬。李自成這點還不錯,沒有沒有虐待崇禎的屍體,而是安排昌平州負責安葬。

當時太監在煤山發現崇禎皇帝的屍體後,用門板將他和周皇后的屍體一起停放在東華門外的放平民屍體的蘆蓆棚子裡,然後湊錢買了兩口便宜的柳木棺材,用磚頭當枕頭,把崇禎皇帝和周皇后放在了棺材裡。

順天府昌平州的官員接到李自成安葬崇禎皇帝的命令後,卻沒錢,沒辦法找了十個當地的土豪,讓他們捐點錢算是安葬費。於是萬事從簡,在崇禎的柳木棺材上刷了點紅油漆,周皇后的棺材上刷了點黑油漆,又讓太監找了件皇帝、皇后平時穿的衣服、帽子換上。

但又為一件事犯了愁,明朝末年國庫空虛,崇禎沒為自己準備陵墓,

有人提出之前崇禎一位姓田的妃子葬在這,乾脆借用一下吧。

這些明朝遺臣在田妃墓前,像老百姓辦喪事一樣,準備了豬、羊和紙疊的金銀,然後打開了田妃的陵墓,把田妃的棺槨從原來的墓座上移下來,這時才意識到崇禎的棺材只有棺,沒有槨,比妃子的還寒磣,於是將田妃棺材從槨裡抬出來,把崇禎的放進去。

沒錢辦貴重的陪葬品,只能買了一些銅、鉛贗品替代。之後大家點長明燈,發現田妃長明燈的缸中只有兩寸多深的油,下面全是水,將就著用吧,大明都滅了,這長明燈·····

時間緊,其實是沒有錢給崇禎刻立高大的石碑,於是找了磚頭砌了個碑,用鐵條加固了一下,雖然潦草,但也算是這些明朝遺臣心了。

看這亡國皇帝,結局比老百姓還慘。


聾王異史


皇帝自上位起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在位時間越長,陵墓越大越豪華。一般皇帝先命工匠打好輪廓,再慢慢精雕細作,因為不知道自已陽壽多少,恐短命歸天,至少宏規己成。

歷朝皇帝下葬過程並不一樣,亂時從簡,盛世從繁。因喪葬禮儀漸起完善,這裡重點介紹清代皇帝下葬過程。

早期清朝皇帝剛從關外來,還保留火葬習俗,後來隨漢俗改為土葬。皇帝駕崩要擇吉時入梓宮(棺槨),文臣忙於選諡號,經和尚道士們做法事移靈亁清宮。靈堂設置一如生前奢華,不同的是鋪天蓋地白幔和祭祀的香燭,以及宗親大臣的孝服。

在此期間,和尚道士輪番作法,超度亡魂;宗親大臣反覆行禮,以示孝道;槓夫轎足演練抬棺,恐有閃失;民工石匠搶修御道,確保暢通;紙紮篾匠大顯身手,趕製冥器。

出殯的日子到了,72人抬棺出東華門,64人引幡,高舉萬民傘,滷薄儀仗隊1628人舉著各種兵器、幡旗、紙紮或綢扎人馬;槓夫著孝服,每班128人,三班輪換;棺後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親隊伍;和尚、道士、道姑、喇嘛著法衣、執法器誦經或吹奏。隊伍綿延十幾裡,浩浩蕩蕩。沿途幾百裡,中間搭有蘆殿,供隊伍休息進食。

棺槨抬進陵園後,先存享殿舉行安神禮,再等到測算的吉時下葬;到了下葬的時間再行奠禮,然後抬入玄宮;入玄宮進皇堂門時停下行贈禮,將冥器、諡冊、寶印、奇珍異寶擺入地宮,最後關上地宮門,舉行享禮。

〈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








春秋風雲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古代皇帝下葬的制度幾千年略有不同。

根據皇帝所屬的民族也有所不同。先說皇帝下葬的基本模式:

先說皇帝下葬的意義:

1、因為皇帝駕崩涉及到新皇帝繼位的合法性,原則上來說,誰為先皇主持的葬禮,誰就是合法繼承人。

2、中國長期講究以孝治天下,皇帝是全體臣民的父母,同時新皇帝也需要做出孝的表率,所以皇帝葬禮在儀式上需要有表達道德意義。

3、皇帝下葬是表現皇家威儀的手段,從禮儀上皇帝的葬禮規格,需要和所有其他人區分開來,而且要有不可逾越的差距。

接著說一般皇帝下葬的流程,實在太過複雜下面簡要的介紹:

1、制定流程:皇帝的駕崩後首先要由禮部制定流程,呈給新皇帝確認,最核心的內容是議定廟號和諡號,這個相當於是對先皇帝的蓋棺定論,是下級對上級的定性,需要非常的慎重。此外,還有一大堆皇后變太后,太后變太皇太后,皇妃變太妃的流程。

2、按照流程開始全國性哀悼活動。皇宮內所有的繼皇帝帶領所有的后妃、宗室進行哀悼,包括服孝、守靈,模式和民間類似,但規模和規格要高出很多。所有的宗室都需要輪流到皇宮守靈,在家也必須齋戒。所有的官員必須在官署內齋戒。

全國百姓一百天內不許舉辦娛樂活動,四十九天內不許屠宰,一個月內不許婚嫁。如果是宗室,根據與皇帝親屬的遠近,各類禁忌時間還要延長。

3、皇帝的陵墓修建和隨葬品,陵墓修建基本和皇帝繼位是差不多時間開始的。但是有的皇帝在位時間短,陵墓還沒修好。和現在趕著下葬的情況不同,有時候皇帝要停靈很久,等陵墓完全竣工才能下葬。有的要死後一兩年才能真的下葬。而且皇帝陵墓下葬後並不是完全封閉,而是派人看守著,等皇后等人也相繼去世後,也要放到陵墓中合葬,合葬完畢後才完全封閉。

對於隨葬品的安排,原則是侍死如侍生,生前用的所有東西,一整套要作為隨葬品下葬的,誇張點的就類似秦始皇整個皇家守衛隊都做成兵馬俑埋下去。後世就大致就賣幾類的東西,生活用具類日常的衣服、餐具、傢俱,財寶類皇帝喜歡的各種珍稀的寶貝,比如字畫、擺件,禮儀類要有全套的皇帝禮儀用具如樂器、儀仗,陶俑類要有軍隊、樂工、宮女等。

4、皇帝的下葬,欽天監和禮部要定出日子,定好日子後要排練抬棺和送靈的禮儀。全部就緒後,當天前面是64位引幡人,接著是整套的皇帝儀仗,加上一百來個抬棺人,後面跟著新皇帝以下所有宗室和在京的官員,兩旁和後面是大隊的護衛兵馬,保守估計隊伍也要接近萬人。

最後補充下皇帝陵墓的類型:

第一類是夯土陵墓,秦漢時代流行,類似秦始皇陵那樣,先挖一個非常深的地宮,把皇帝下葬後,封閉整個地宮的入口,在地宮上面堆夯土,堆得像山一樣高。在夯土堆外面再建設一道城牆,並建設各類附屬的宮殿。

第二類是以山為陵,在唐代比較流行,就是找個山,在山內修建陵墓,死後在山前建設一個紀念場所,山內陵墓的具體位置可以比較隱蔽,這樣比較不容易被盜。

第三類是秘密陵墓,這個只有元代的情況,元代的皇帝陵墓是隱藏的,誰也不知道在哪裡,也沒有堆土什麼的標記,後續也不去皇陵祭祀。

第四類是明清的寶頂陵墓,就是搞一個很大的墳頭,然後整個用石頭封起來,上面是堆土,下面是地宮,整個規模也有一座山包大小,但是地宮的入口是封閉找不到的。


黯金讀書會


古代的皇帝下葬的流程,各個朝代都不太一樣,也都因人而異,但一般脫不了以下幾個程序:

1,停靈祭奠,長達幾個月至半年更有一年以上的。

2.棺槨起運至陵墓,在這過程中沿路的百姓都要下跪祭拜。

3.棺槨下葬至墓室。

4,封閉墓道,覆蓋封土。

5,在墓地建立祭祀的享殿!

我們從第一個流程詳細說明:一般正常死亡的皇帝,他的陵墓是提前修好的,從即位便開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前。

皇帝死亡之後,全國便進入皇帝大喪期,皇帝在宗廟停靈,供大臣和子女祭奠,停靈時間長短不一,如漢文帝,由於陵墓修建未完善,停靈長達半年,路上又花費了月餘,才正式走到墓地。

還有慈禧太后,停靈了一年有餘,才從北京出發,走到遵化的清東陵,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在皇帝下葬過程中,有的還要殉葬活人,活馬等殘酷的方式,如春秋以前的諸候王都要人殉,西漢以後逐步取消!








豫南陳刺園主


死,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所必須面對的事情。偏偏中國人對於“死”,又是諱莫如深。聖賢如孔子這般,也是對死避而不談,他曾對子貢說道:

“吾欲言死之有知(筆者注:智慧、意識),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

在孔子看來,人死之後,有沒有“知”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若是有“知”,害怕孝子賢孫送你上西天;若是無“知”,則怕不肖子孫把你扔屍荒野。

孔子的這種疑慮,自然是針對普通人而言的。對於王侯將相,根本無需擔心這一點。因為每一位封建帝王,在死前就把自己的後事安排的明明白白,後人只需根據“規章制度”來下葬即可。

如此,不管有“知”無“知”,皇帝都會在地下世界,繼續自己的榮華富貴。管他子孫孝不孝、賢不賢,先把屬於自己的榮華“圈佔”了再說。

那麼,古代的皇帝又是如何圈佔資產的呢?

皇帝死後,會把遺體裝殮梓宮(棺材),然後供新皇帝及王宮大臣、后妃等人祭拜。當皇帝出殯之前,各種陪葬品會裝入梓宮,並將梓宮封蓋。

在皇帝出殯這一天,宮中內務府要焚燒各種紙人紙馬、亭臺樓閣、生活用品等等。

據說慈禧太后出殯那天,東華門外焚燒了一艘用綾羅綢緞紮成的法船,這艘法船長60米、寬7米,上面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光是這艘法船就用銀10萬兩!可想而知,她的棺材裡究竟斂了多少財寶!

紙紮燒完之後,就該挪棺材了。

在此之前,新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都會在梓宮前痛哭祭奠。待梓宮出宮時,皇帝則會跪在一旁,身後跪著滿朝文武。梓宮運出宮門外,皇帝帶著這幫大臣要跟著棺材一切送葬。

此時的新皇帝,內心應該是笑嘻嘻的,因為等老皇帝的棺材運出宮門,這天下才實打實的易主。死皇帝也是皇帝,一城不容二主,這是鐵律。

皇帝的棺槨可不是一般人家的薄皮棺材,它不僅大,而且重!從皇城到地宮,甭說千把人抬過去了,萬把人也不一定成事兒!

為了將棺槨運到地宮,匠人會特意修一條路,然後將棺槨放在靈車上,眾人一起推到地宮。靈車所過,當地官員則會攜帶百姓,跪在道路兩旁默哀迎送。這些當地官員會在皇帝死後,一直到下葬那天,每天都會在路邊祭酒。介尼瑪要是碰到哪個皇帝停靈仨月,還不得把這幫龜孫子給累死?

當然了,封建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甭說找幾個人幹活,就算找幾個人殉葬,也是常有之事。

皇帝出殯送葬的隊伍,自是所有出殯裡最宏大的。

送葬隊伍由儀仗隊伍、扛夫隊伍、武裝護衛、王侯隊伍組成。

儀仗隊伍走在棺槨之前開路,大約有1000人,各持器物吹拉彈唱;隨後跟著扛夫隊伍,這幫人則是扛拉皇帝的棺槨向前,保證棺槨平穩抵達地宮;跟在扛夫後面的,則是皇帝的孝子賢孫和王公大臣,他們身披孝服負責哭的;最後是武裝護衛,負責保護整個送葬隊伍的安全。

除了這些人,沿途還要安排無數人專門撒紙錢,以確保棺槨所過,遍地是“錢”。

當棺槨送到陵區之前,靈車是不能再漂移了。這個時候,扛夫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對的,沒有猜錯,扛夫開始拿棍子扛棺材了。

靈車撤下,隨即換上64人扛,在欽天監官員的指揮下,將棺槨抬到地宮門口。然後在地面上鋪滾木,把棺槨緩緩挪到“金井”旁邊,最後把棺槨抬到金井上。

棺槨安置好了之後,扛夫可以撤了。再進來的,便是將皇帝生前喜歡的東西,擺在棺槨兩旁的供桌上,同時點燃“萬年燈”。

如此,皇帝的安葬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待所有人退出地宮,則會有專門的工匠負責關閉石門,最後將地宮大門封死、填埋。在此過程中,若是有人留戀皇帝的珠寶,藏在地宮捨不得出來,那就永遠不用出來了。

一切完畢,送葬隊伍原路返回,只留下護陵工作人員即可。

從皇帝的下葬過程來看,只有一個感覺:奢侈。且不提陪葬的珍寶,僅僅是下葬這天的人力,就耗資50萬兩白銀,沿途所用紙人紙馬紙錢,又是另一筆不菲的數字。而皇帝躺著的那個地宮,光是修造就要耗資800萬兩白銀。

皇帝們這麼下血本給自己安排後事,到頭來又便宜了誰呢?

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

還是孔老夫子有先見之明啊!人總是要死的,坦然面對即可。人死之後,難道還能指揮後人怎麼安排後事?所以啊,更重要的事情是享受當下,後人怎麼對待自己,死後無需過多考慮。

像古代的這幫帝王將相,墳頭草都不低了吧!後人又去了哪裡呢?殊不知東陵被盜之時,末帝溥儀除了乾嚎,又有什麼用呢?奢華,只是別人覬覦的理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