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提到祥林嫂,大家會想到那個滿頭白髮,瘦弱不堪,一手提著竹籃,一手拄著長竹竿的農村婦女形象。

說起“祥林嫂”,也是影視劇和網絡上的“座上客”。大家常喜歡用“祥林嫂”,來形容那些接二連三被悲劇拖的萎靡不振,逢人就講不幸遭遇的人。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祝福》裡,虛構出來的人物。

最開始讀這個小說時,我並不明白,作者為什麼用一個溫暖的標題(祝福),來寫一段悲劇的故事。

也不明白,這樣一位逢人就自撕傷疤的祥林嫂,究竟是誰逼死了她?

最近,我又重讀了一遍《祝福》,這一次,我找到了答案。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01 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小說採取的是倒序的寫法,開篇先是描寫了一團喜慶的過年景象。隨後又在三分之一不到的地方,交代了祥林嫂的悲劇結局。炮竹聲、嬉笑聲本該都是快樂的紅色,卻被祥林嫂潑上了冰冷的黑墨。

祥林嫂為什麼會在新年離開人世?

小說中的吃瓜群眾說,她是窮死的。沒錯,祥林嫂是很窮。她原是魯四爺家的傭人,後被魯家趕出了府。自此她淪為乞丐,再沒找到一份賺錢的差事。

那麼,祥林嫂為什麼會被趕出來呢?歸根結底,是吃了“邊界感缺失”的苦。

“邊界感”也就是“心理邊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每個人的心裡都設了一道防線,我們不要輕易劃破別人的防線,也要捍衛好自己的防線。

邊界感缺失的人,總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邊界感缺失的人,總會不知不覺地越界,像病毒一樣侵入別人的生活而不自知。

相反,有邊界感的人,從來不會強迫別人分享自己的情緒,也從來不會過於熱情地去打探別人的私事。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祥林嫂是個沒有邊界感的人

祥林嫂的口頭禪是,“我真傻,真的”“唉唉,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有這麼大了……”繞來繞去,繞不過這幾句開場白,以她的傳播能力,整個魯鎮的人,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的故事了。

祥林嫂本不是魯鎮人。她丈夫死後,精明的婆婆想賣她到深山野坳當媳婦,用換來的錢給小兒子娶媳婦。所謂“好女不改嫁”,於是祥林嫂就跑到了魯鎮,找到了魯四老爺家做傭人。

可是沒多久,祥林嫂就被婆婆抓回去了,五花大綁地送去了深山野坳,成了親、生了娃。本來故事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沒成想老公死了、孩子也被狼吃了。

祥林嫂一下子就成了空有一副皮囊的行屍走肉,眼神呆滯、丟三落四,失去了昔日的伶俐和能幹。

她變得嘮叨,開始到處和別人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說著說著胸口一悶、鼻子一酸、眼眶一熱,淚水就奔騰了下來。起初,聽的人還會陪出幾滴眼淚來,後來聽得多了,大家就都繞道而行了,至此之後的祥林嫂就成了被全鎮“嫌棄”的人。

人們總是喜歡通過強迫別人,來“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緒。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你的生活經歷或是喜怒哀樂,對別人來說都是無足輕重,甚至毫無意義的。

其實,祥林嫂把自己的苦難,說給別人聽,無非就是想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認同自己真的很慘。然後,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活在悲傷裡。然而,祥林嫂最終也沒有得到所謂的“認同”。

·魯鎮的人,多的是邊界感缺失的人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當。你到土地廟裡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這是同為魯家僕人的柳媽,告訴祥林嫂的“妙招”。在那個時代,社會上宣揚“好女不改嫁”的思想,祥林嫂雖然是被逼的,但終歸還是“一女侍二夫”,從傳統上說,難免傷風敗俗。

按照那個時候的話說,祥林嫂這種情況,下了地獄,是要被閻羅王鋸成兩半,分給兩個丈夫的。為了讓她免受罪,柳媽就熱心腸地給她支了個“捐門檻”的招。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劃破別人的防線,披著“為你著想”的外衣,做著控制別人生活的事。

魯鎮上的人,明明已經對祥林嫂嗤之以鼻了,可是聽到祥林嫂額頭傷疤的來歷,就又忍不住地聊上一聊。他們是真的關心祥林嫂嗎?當然不是,祥林嫂不過就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別人日子裡的種種,都是別人的,和他人毫無關係。劃破防線、跨過邊界,干涉別人生活的人,會令對方感到不適,也會影響對方的生活。

祥林嫂聽了柳媽的話,苦悶了很久,於是她存了大錢十二千,軟磨硬泡地求來了捐門檻的機會。本以為捐了門檻,就可以清清白白,重新做人,沒想到大家對她的態度還是沒有變。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提出一個理論,放在這裡很恰當,叫“漿糊邏輯”。中國人所處的圈子就像是一團巨大的漿糊、一張巨大的網。每個人都活在網裡,最終混亂地團成一團。

一團漿糊,像極了祥林嫂的生活圈,揉在一起混亂不堪。祥林嫂扯開防線,將自己的生活和情緒倒灌給別人,是強迫別人傾聽自己的情緒和故事;魯鎮上的人,窺探祥林嫂的一切,打著“為她好”的旗號,出謀劃策,是僭越了別人的防線,干涉別人的生活。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02 魯迅先生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故事?

魯迅先生生於1881年到1936年,這段期間的中國正處於社會動亂,且急劇變革的時代,這部小說創作於1924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魯迅本以為中國可以就此擺脫帝制政權,中國人可以不再被封建禮教枷鎖住精神。然而現實卻是,中國人依舊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中國仍然沒有徹底擺脫封建社會。

魯迅先生面對“慘淡的人生”,展現出了頑強的一面。他棄醫從文,積極奮鬥,用一篇篇文章,揭露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說中的魯四爺和魯四嬸,就代表了地主階級的醜惡嘴臉。一個人當八個人用時,就樂得撿了便宜;幹活不麻利時,就話裡話外的百般嫌棄。

小說裡的人,並沒有擺脫封建禮教。魯四爺偏見地說祥林嫂是個不祥的人,非常“不乾淨”,祭祀用的器具,要是沾了她的手,一定會晦氣。魯鎮的人,也都覺得祥林嫂沒遵守“好女不改嫁”的傳統,認為她違背了公序良俗。

祥林嫂就是一個苦命的農村勞動婦女。小說圍繞新年祭祀這個話題,將人們對祥林嫂的嫌棄,歸到改嫁上。既寫出了人們的無知,也寫出了社會對於底層人的涼薄。

如果你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會發現他的作品中,多的是對底層大眾的描寫,和對世態炎涼的反思。魯迅先生之所以可以寫的如此深刻,完全跟他的經歷有關。

楊絳先生曾說:“唯有身處卑微的人,能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這句話放在楊絳先生身上適用,放在魯迅先生身上,也同樣適用。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魯迅先生原本出生在地主人家,周圍的人都對他畢恭畢敬的;後來家族沒落了,他也嚐到了人情冷暖。所以,在魯迅先生的小說裡,也可以透過文字,感受到世人的冰冷。

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

這是祥林嫂再回到魯家當傭人時,魯鎮人對她的態度。先前,祥林嫂因為幹活麻利,不多言少語,深受魯四嬸的喜愛,鎮上的人自然也對她高看一眼。

後來,祥林嫂“剋死了”丈夫和孩子,成了大家眼中不祥的人,也就自然對她冷淡了。魯迅先生借祥林嫂的遭遇,揭露了當時的世態炎涼。

新年本該團圓、本該其樂融融。大家告別過去一年的不盡如人意,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平安祥和。這是年對於我們來說的意義,但是祥林嫂卻選擇在這個時刻,離開塵世。

說到底,祥林嫂是一個被涼薄的人,在舉家團圓的時候,她被扔到了冰冷的塵芥中。魯迅先生對祥林嫂這樣貧苦的勞動人民,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

《祝福》的背後,飽含了作者祝福窮苦的勞動人民能早日擺脫封建社會毒害的情感。祝福裡,不能沒有中國人早日建立起邊界感的希冀。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03 沒有邊界感的人,都活成了“祥林嫂”

反觀現在,雖然日子變好了,也自由了,但是邊界感缺失的問題,卻一直還在影響著我們。

不久前,一條“炫女母親被班長踢出了群聊”的新聞,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以下是故事的始末,讀完後,相信你會對“邊界感”有更深刻的認識。

郭蘭的女兒是個學霸,今年高考被清華大學錄取了。收到錄取通知書後,郭媽媽很自豪,第一時間就在老同學群裡,曬出了女兒的錄取通知書,還讓大家掌聲“響起來”。結果,郭媽媽還來不及收穫羨慕和掌聲,自己就被移出了群聊。

這位郭媽媽,沒事就在群裡炫女兒。要麼就是優秀的成績單、要麼就是女兒埋頭學習的照片組。起初,其他家長還會說上幾句,譬如“孩子真棒”“真優秀”等話,時間久了,其他家長也就懶得誇讚了。

之前的照片、成績單和自言自語炫女兒的郭蘭,已經敗光了好感度。這次曬錄取通知書、求表揚的行為,直接激怒了群主“班長”。

郭蘭被移出了群,但她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正是邊界感缺失的悲哀。你的女兒成績如何,考取了哪所大學,和別人無關吧?在大家公開聊天的地方,你一個人頻繁炫耀女兒,這其實是對別人的打擾,也會給別人帶去不適。畢竟,沒有人有義務去聽你女兒是個怎麼樣的人,不是嗎?

但是生活中,像郭蘭女士這樣毫無邊界感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總是喋喋不休地拉著別人,沒完沒了地說著自己的過去、今天、明天,完全不管別人是否想聽。

就像祥林嫂一樣,強迫別人記下了她的開場白;當然也有很多人樂於打探別人的生活,就比如魯鎮上的人們,在窺探中尋到快樂,在多管閒事中,找到存在感。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錢鍾書說:“天生人是叫他們孤獨的,一個個該各歸各,老死不相往來。身體裡容不下的東西,或消化,或排洩,是個人的事;為什麼心裡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來分攤?”

也就是說,我們開心或是悲傷都和別人無關,誰也沒那個義務去傾聽你的故事;你也沒那個權利,去幹涉別人的生活。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我們都該守住邊界,做個有邊界感的人。

·做個有邊界感的人,就是要學會強化個人意識。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在強大的人際關係網裡,我們會有不同的身份,也會相應肩負不同的責任。但是,我們都始終不能忘記一點,就是我們是自己的。

“我們是自己的”雖然聽起來很自私,但卻是最實在的話。一個連自己都做不好的人,又怎麼能給別人帶去幸福呢?

·做個有邊界感的人,要懂得回懟冒犯你的人。很多時候,出於禮貌或是一些其它原因,我們對別人的嘲弄和調侃,並沒有及時予以還擊。這時,別人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我們是可以被冒犯的,於是他們就開始變本加厲。

很多人不敢還擊,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一時衝動”會衝散人情、衝跑合作。可是,你真的覺得,一份靠冒犯才能換來的關係,會長久嗎?

這世上,唯一可以維繫關係的只有彼此尊重。所以,對那些冒犯你的人,不要猶豫,請回懟回去。

·做個有邊界感的人,就一定要尊重別人的邊界。守住自己的邊界,同時也不要冒犯別人的邊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別人不願意談的事情,請管好我們的好奇心。

如果別人不想分享自己的私事,我們就沒有權利,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踐踏別人的邊界。沒有人有義務袒露自己的私生活在太陽下,尊重別人,就要學會尊重別人的邊界。

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的太近,會被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寒冷。

人與人的相處中,離不開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人,註定會刺痛自己、刺傷別人。祥林嫂的故事講完了,我們的生活卻還在繼續,而“邊界感”則是我們一生都不能丟失的東西。

讓我們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讓別人輕易跨入;也同時尊重別人的邊界,不隨意劃破吧。

魯迅的《祝福》揭露人性真相:保持人與人間的邊界感,才會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