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很多讀完《祝福》的人都會為祥林嫂一生的悲劇掩面而泣,少年初讀魯迅的《祝福》是在初中的課本上,當時讀完並沒有太多深入的思考,而是過分追究是誰害死了祥林嫂,以至於將小說中大多數角色都貼上了“殺人犯”的反面標籤,

青年再讀《祝福》才明白其實小說中的大多數角色,甚至包括間接害死祥林嫂的那些人也都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祝福》更是一首舊時代下文人和女性的悲歌。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小說所講述的是在封建帝制即將倒臺之時,在農村最下層一位女性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一生嫁過兩個男人,第一個丈夫去世後祥林嫂開始在魯四爺家勤勤懇懇地為主子幹活,無奈婆婆為了小兒子娶媳婦有錢將祥林嫂變賣給了另一個男人,重新開始婚姻生活的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第二個丈夫不久也離世,之後唯一的兒子不幸被狼叼走。

為了生活,祥林嫂再次投奔魯四爺家做長工,但這時她的故事已經被很多人當成了茶前飯後的笑柄,她也被人打上了不乾淨的標籤,勞動得不到尊重,過去的遭遇反而讓自己受到排擠,祥林嫂的精神世界一點點崩塌,最終離開人世。

貫穿整個故事人物的除了祥林嫂,還有當地的地主魯四爺以及回鄉暫住的“我”,這三個人更是當時無數女性和文人們的縮影。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一、以祥林嫂代表的舊社會女性的不幸

首先從小說的主人公說起,祥林嫂的一生都被困在封建社會的牢籠之中,舊式女性的三綱五常和信仰被她當成人生的準則,但是到最後祥林嫂所信奉的卻沒有一樣可以救得了她。

開始祥林嫂失去的是舊時代女性的歸宿和使命,在當時,一個男人可以妻妾成群,但女人一生只能服侍一個丈夫,一女不侍二夫的思想深深地烙入了祥林嫂的骨子裡,在被迫改嫁的時候,即使拼命反抗,但她最終還是落下了失節的名聲。

失去貞潔的祥林嫂在絕望中看到了一束光,兒子的誕生讓她開始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但命運卻又一次無情地奪走了她的兒子,沒有保護好兒子等於斷了一家的香火,這使得她罪上加罪。命運讓這個女性失去了成為妻子,成為母親的人權利,在當時,或為丈夫、或為孩子、或為主子,女性一生只能為別人而活,沒有依靠沒有盼望的女性等同於行屍走肉。

人人敬畏的鬼神救不了她,舊農村的人認為至高無上的神可以保護所有人的健康幸福,唯獨除掉祥林嫂,原因是她身上不乾淨,相反死亡後還要面對厲鬼的懲罰。

絕望後,死亡對於有些人是一種解脫,有的人卻連死都不敢,因為死亡代表的是將要面對更嚴重的懲罰。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遭遇多次不幸的祥林嫂代表著當時眾多社會底層的婦女們,農村這樣的環境不再是人們印象中有著淳樸的民風,相反卻處處有剝削壓迫,女性被當成一個可以任意買賣的商品,她們的故事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當成一種罪責。

最可悲的便是在當時女性沒有認識到社會對她們的不公反而認為理所應得,那些取笑祥林嫂的人其實不過和祥林嫂地位一樣,但反過來卻用僅有的優越感置那些和自己同命相連的人於死地。生活長期被壓迫的她們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境地。

當然,祥林嫂的悲劇更離不開當時人普遍認可的“文人”們,有時候有文化不能喚醒人,反而會害死無辜的生命,在《祝福》中,我們能看到兩類文人。

二、以魯四爺為代表的舊文人的頑固愚昧

魯四爺一家在當地德高望重,但如果說魯四爺這樣的舊文人是當時社會的最高階層那就錯了,小說中當時正處康有為等人領導的戊戌變法時期,以前舊的社會制度即將倒臺,雖然如此,很多人還是頑固地守著自己最後的地位和名譽。

小說揭開了很多假面文人的真面目,他們表面博聞廣識,實則內心狹隘,被四叔掛在書屋的一句“事理通達心氣和平”,便是對這類人最直接的諷刺。這些人靈魂被墨守成規的愚昧思想充斥,瘋狂地咀嚼著社會留給他們最後的一點殘羹冷炙。

我們看到,魯四爺是一個理學監生,但在當時無論是他所崇尚的理學還是監生的職位都是越來越不被認同的。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清代曾經監生氾濫,到了光緒時期這一職位已經逐漸被廢棄,監生成了一個空的官名,當時的魯四爺的地位不被認同,他只有堅守自己在農村的一隅之地,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只會壓迫百姓的地主。

理學是宋明時期非常普及的一門學問,到了清朝所學習的人卻越來越少,戊戌變法時理學無疑問被列入了將要被廢除的舊八股之一。在當時維護封建舊勢力的人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即將到來的新社會也沒有他們的一足之地,即使聯合反抗卻絲毫沒有讓他們的地位得到提升,在舊農村的威信是這些人最後的的救命稻草。

理學家很多迂腐陳舊的思想在小說中四叔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理學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性”,四叔對於幾年沒有見的的“我”,沒有太多寒暄,相反,我的到來讓他有了大罵新黨的傾訴對象,在個人利益與前途面前,親情便一文不值。

因為對新社會不滿和控訴沒有得到回應,這些舊文人不會從自身反省,反而將自己的憤懣施加在了別人身上,大罵康有為等新黨人士,祥林嫂這樣無辜的人也被當成了發洩對象,魯四叔自視清高的認為祥林嫂身上不乾淨不允許碰祭祀用品,其實和勞動人民相比,最不乾淨的應該是那些地主階級醜惡的內心。

三、以“我”為代表的新文人的彷徨

如果說以魯四爺為代表的舊文人頑固不化,自我欺騙,那麼以“我”為代表的新文人就相對意識清醒,但是這些人在當時也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面對“人吃人”的社會面對大多數被禁錮的思想,他們也只能無奈地做一個旁觀者,甚至選擇逃避。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對於祥林嫂一再的提問,“我”沒有為她開解,反而開始膽怯,最終含糊其辭地敷衍過去。

未來世界將會怎樣,即使一些受過新式教育的人也是一片迷茫,身邊人思想的腐化社會的不公將他們壓得喘不過氣,這些人不知道自己要繼續在迷霧中艱難前行還是止步不前。

魯迅有一種“鐵屋子”理論,一些人被關在鐵屋子裡睡覺,對於這些人,寧願不去叫醒他們,因為覺醒只會讓這些人更加痛苦,雖然魯迅看透了屋子裡人的命運,但魯迅絕不是屋外的人,小說中的“我”雖然不是魯迅本人,但他們處在相同的困境之中,魯迅曾用他的筆喚醒了無數愚昧的人,他被人們視作引路人,但他又何嘗不是舊社會的受害者。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為了孝敬母親,他不得不娶母親給他安排好的妻子朱安,但是他與朱安一輩子有名無分,朱安和祥林嫂一樣是當時社會壓迫下典型的女性,結婚之前魯迅要求朱安放腳,但朱安寧願一輩子被嫌棄也不放,他看著朱安絲毫不改變卻無能為力。夫妻不和讓他長期鬱悶,兄弟關係破裂對魯迅更是雪上加霜。

《祝福》是魯迅文集《彷徨》的首篇,魯迅在開始寫《彷徨》時正處人生低谷,所以他的作品中開始加入了對自我的剖析,“彷徨”二字最能反映作者當時屢遭碰壁,內心無限迷茫與痛苦的狀態。


正是魯迅敢於在批判社會的同時分析自己,才讓他的小說集《彷徨》將他的創作水平推向了高峰。

再讀《祝福》,封建舊社會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魯迅也未曾倖免

無論是高高在上故步自封的舊式文人,還是始終找不到方向被關在“鐵屋子”裡的新式文人,在那個時代他們都是可悲的,正是他們一步步將祥林嫂推向了死亡。透過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新舊交替的社會,他們似乎沒有一點兒容身之地。

我們在追究誰才是害死祥林嫂的時候,更應該看到,變成社會更迭的產物是他們最大的不幸,人物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真正的祝福,有的只是一場場以人命為代價的寒心的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