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很多读完《祝福》的人都会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掩面而泣,少年初读鲁迅的《祝福》是在初中的课本上,当时读完并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考,而是过分追究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以至于将小说中大多数角色都贴上了“杀人犯”的反面标签,

青年再读《祝福》才明白其实小说中的大多数角色,甚至包括间接害死祥林嫂的那些人也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祝福》更是一首旧时代下文人和女性的悲歌。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小说所讲述的是在封建帝制即将倒台之时,在农村最下层一位女性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一生嫁过两个男人,第一个丈夫去世后祥林嫂开始在鲁四爷家勤勤恳恳地为主子干活,无奈婆婆为了小儿子娶媳妇有钱将祥林嫂变卖给了另一个男人,重新开始婚姻生活的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第二个丈夫不久也离世,之后唯一的儿子不幸被狼叼走。

为了生活,祥林嫂再次投奔鲁四爷家做长工,但这时她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当成了茶前饭后的笑柄,她也被人打上了不干净的标签,劳动得不到尊重,过去的遭遇反而让自己受到排挤,祥林嫂的精神世界一点点崩塌,最终离开人世。

贯穿整个故事人物的除了祥林嫂,还有当地的地主鲁四爷以及回乡暂住的“我”,这三个人更是当时无数女性和文人们的缩影。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一、以祥林嫂代表的旧社会女性的不幸

首先从小说的主人公说起,祥林嫂的一生都被困在封建社会的牢笼之中,旧式女性的三纲五常和信仰被她当成人生的准则,但是到最后祥林嫂所信奉的却没有一样可以救得了她。

开始祥林嫂失去的是旧时代女性的归宿和使命,在当时,一个男人可以妻妾成群,但女人一生只能服侍一个丈夫,一女不侍二夫的思想深深地烙入了祥林嫂的骨子里,在被迫改嫁的时候,即使拼命反抗,但她最终还是落下了失节的名声。

失去贞洁的祥林嫂在绝望中看到了一束光,儿子的诞生让她开始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但命运却又一次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儿子,没有保护好儿子等于断了一家的香火,这使得她罪上加罪。命运让这个女性失去了成为妻子,成为母亲的人权利,在当时,或为丈夫、或为孩子、或为主子,女性一生只能为别人而活,没有依靠没有盼望的女性等同于行尸走肉。

人人敬畏的鬼神救不了她,旧农村的人认为至高无上的神可以保护所有人的健康幸福,唯独除掉祥林嫂,原因是她身上不干净,相反死亡后还要面对厉鬼的惩罚。

绝望后,死亡对于有些人是一种解脱,有的人却连死都不敢,因为死亡代表的是将要面对更严重的惩罚。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遭遇多次不幸的祥林嫂代表着当时众多社会底层的妇女们,农村这样的环境不再是人们印象中有着淳朴的民风,相反却处处有剥削压迫,女性被当成一个可以任意买卖的商品,她们的故事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被当成一种罪责。

最可悲的便是在当时女性没有认识到社会对她们的不公反而认为理所应得,那些取笑祥林嫂的人其实不过和祥林嫂地位一样,但反过来却用仅有的优越感置那些和自己同命相连的人于死地。生活长期被压迫的她们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境地。

当然,祥林嫂的悲剧更离不开当时人普遍认可的“文人”们,有时候有文化不能唤醒人,反而会害死无辜的生命,在《祝福》中,我们能看到两类文人。

二、以鲁四爷为代表的旧文人的顽固愚昧

鲁四爷一家在当地德高望重,但如果说鲁四爷这样的旧文人是当时社会的最高阶层那就错了,小说中当时正处康有为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时期,以前旧的社会制度即将倒台,虽然如此,很多人还是顽固地守着自己最后的地位和名誉。

小说揭开了很多假面文人的真面目,他们表面博闻广识,实则内心狭隘,被四叔挂在书屋的一句“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便是对这类人最直接的讽刺。这些人灵魂被墨守成规的愚昧思想充斥,疯狂地咀嚼着社会留给他们最后的一点残羹冷炙。

我们看到,鲁四爷是一个理学监生,但在当时无论是他所崇尚的理学还是监生的职位都是越来越不被认同的。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清代曾经监生泛滥,到了光绪时期这一职位已经逐渐被废弃,监生成了一个空的官名,当时的鲁四爷的地位不被认同,他只有坚守自己在农村的一隅之地,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只会压迫百姓的地主。

理学是宋明时期非常普及的一门学问,到了清朝所学习的人却越来越少,戊戌变法时理学无疑问被列入了将要被废除的旧八股之一。在当时维护封建旧势力的人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即将到来的新社会也没有他们的一足之地,即使联合反抗却丝毫没有让他们的地位得到提升,在旧农村的威信是这些人最后的的救命稻草。

理学家很多迂腐陈旧的思想在小说中四叔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性”,四叔对于几年没有见的的“我”,没有太多寒暄,相反,我的到来让他有了大骂新党的倾诉对象,在个人利益与前途面前,亲情便一文不值。

因为对新社会不满和控诉没有得到回应,这些旧文人不会从自身反省,反而将自己的愤懑施加在了别人身上,大骂康有为等新党人士,祥林嫂这样无辜的人也被当成了发泄对象,鲁四叔自视清高的认为祥林嫂身上不干净不允许碰祭祀用品,其实和劳动人民相比,最不干净的应该是那些地主阶级丑恶的内心。

三、以“我”为代表的新文人的彷徨

如果说以鲁四爷为代表的旧文人顽固不化,自我欺骗,那么以“我”为代表的新文人就相对意识清醒,但是这些人在当时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面对“人吃人”的社会面对大多数被禁锢的思想,他们也只能无奈地做一个旁观者,甚至选择逃避。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对于祥林嫂一再的提问,“我”没有为她开解,反而开始胆怯,最终含糊其辞地敷衍过去。

未来世界将会怎样,即使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也是一片迷茫,身边人思想的腐化社会的不公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这些人不知道自己要继续在迷雾中艰难前行还是止步不前。

鲁迅有一种“铁屋子”理论,一些人被关在铁屋子里睡觉,对于这些人,宁愿不去叫醒他们,因为觉醒只会让这些人更加痛苦,虽然鲁迅看透了屋子里人的命运,但鲁迅绝不是屋外的人,小说中的“我”虽然不是鲁迅本人,但他们处在相同的困境之中,鲁迅曾用他的笔唤醒了无数愚昧的人,他被人们视作引路人,但他又何尝不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为了孝敬母亲,他不得不娶母亲给他安排好的妻子朱安,但是他与朱安一辈子有名无分,朱安和祥林嫂一样是当时社会压迫下典型的女性,结婚之前鲁迅要求朱安放脚,但朱安宁愿一辈子被嫌弃也不放,他看着朱安丝毫不改变却无能为力。夫妻不和让他长期郁闷,兄弟关系破裂对鲁迅更是雪上加霜。

《祝福》是鲁迅文集《彷徨》的首篇,鲁迅在开始写《彷徨》时正处人生低谷,所以他的作品中开始加入了对自我的剖析,“彷徨”二字最能反映作者当时屡遭碰壁,内心无限迷茫与痛苦的状态。


正是鲁迅敢于在批判社会的同时分析自己,才让他的小说集《彷徨》将他的创作水平推向了高峰。

再读《祝福》,封建旧社会迫害的何止祥林嫂,即使鲁迅也未曾幸免

无论是高高在上故步自封的旧式文人,还是始终找不到方向被关在“铁屋子”里的新式文人,在那个时代他们都是可悲的,正是他们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透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新旧交替的社会,他们似乎没有一点儿容身之地。

我们在追究谁才是害死祥林嫂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变成社会更迭的产物是他们最大的不幸,人物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真正的祝福,有的只是一场场以人命为代价的寒心的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