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936164830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複雜,基本是以下幾點:
第一,傻鳥咸豐留下的惡果
咸豐明明讓8大臣負責朝政,又怕大臣會篡權,加上一條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確認後命令才能生效。
這樣一來,等於讓慈安和慈禧太后成為政委的決策,具有最高的決斷權。
而滿清向來是君臣有別,慈安太后歸為正宮皇太后,理論上就是全國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無法和慈安太后對抗。
而慈安太后沒什麼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縱,實際上就是慈禧太后位於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穩贏不輸。
第二,8大臣沒想到慈禧會這麼快下手
8大臣認為皇上剛死,太后從來沒有參政過,怎麼可能自毀長城,將他們掀翻。
況且,慈安太后無用,慈禧太后才26歲,只有私塾文化,屬於半文盲。
發動辛酉政變前,慈禧親自起草將肅順等人抓捕的密諭。這種機密大事,肯定不會讓別人去寫,是慈禧親筆。這個密諭讓人瞠目結舌,首先字跡狗爬一樣,另外密諭共237個字,有錯別字16處之多,而且語句多不通順。如“進成(城)後,在(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正(政)務,是(當)否,求兄弟著議”,23個字中就有4個明顯的錯別字。
這種女人,怎麼可能敢於篡奪國家大權。就算慈禧篡了權,又如何統治得了國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沒想到慈禧會下手,只有肅順有點戒備,感覺慈禧為人狠毒。
但8大臣還沒來得及考慮怎麼防備,就被慈禧派人連窩抄了。
太輕敵了。
第三,慈禧善於聯絡同盟力量。
慈禧聯絡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豐跑路以後,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實際上控制了北京的具體事務。
而奕譞則被慈禧任命為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由此,慈禧實際大體控制了北京附近的軍政大權,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羅網。
但搞定8大臣後沒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殺驢。
第四,8大臣樹敵太多
以肅順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漢臣。
當年滿漢有別,漢人根本不能成為帶兵的重要大將。
但肅順就打破這個規律,任命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人。而李鴻章等人又處於曾國藩門下。
事實上,所謂湘軍、淮軍撐起滿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肅順的功勞。
肅順還說:什麼滿人漢人,誰有本事誰上。
這就大大惹惱了滿清權貴勢力,後者覺得動了他們的奶酪,恨不得將肅順滿門抄斬。
薩沙最後說一句,根據抄了肅順家的滿清侍衛介紹:肅順家讓人不敢相信,一點油水都沒有。和普通官員相比,肅順家就多了幾張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薩沙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不對稱鬥爭。
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咸豐一朝的近臣集團在新君繼位後的保存和延續。
而之所以出現這個集團,恰恰是與道光皇帝臨終遺詔開啟的近支宗室,也就是所謂帝胤集團參政的抬頭相對抗。
正是由於道光傳位咸豐的同時確立了恭親王奕訢的特殊地位,使得咸豐朝的君主獨裁發生了削弱,為了與帝胤集團(即有參政慾望的道光諸子)對抗,咸豐皇帝以遠支宗室和老師、近臣構建了一個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機班子。
但是,太平天國戰爭和二次鴉片戰爭的長期進行,造成了整個統治集團內部的怨氣橫生,比如對於肅順親近漢人督撫而抑制滿人的政見,八旗頗有微詞,與其說是對肅順本人的,不如說是對咸豐這個帶頭大哥的,只是不能明說。
而肅順等人得以壓制整個旗人團體的權力來源就是咸豐的正統地位,可在授予他們這部分代皇權正統治國的權力的同時,又分別授予了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生母慈禧兩枚印章,作為牽制之用。
也就是說,咸豐對於自己身後的安排,是在同治皇帝成年前,將皇權一分為二,一半內,一半外。
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其實就是在執行、傳達皇帝決策的軍機處職權基礎上,增加了更詳細的“代皇帝決策”(在慈安和慈禧沒有個人意志表達的情況下)的功能。
但是,清朝的制度體系就是這麼奇葩,在清末新政要設置新官制的時候,曾經討論過軍機處的“權力”,當時的軍機大臣說得很直接,就是“軍機處沒有權力”,實際上,在整個清朝官僚系統中並不存在軍機處的位置,他們只是皇帝的高級秘書和國事顧問,根本沒有任何法定的權力。
所以,當慈安和慈禧不願意與軍機處分享皇權時,如果她們不是半文盲的深宮婦人,而是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鳥,只需要在迴鑾之後,通過正常程序即可架空八大臣。
然而,她們就是這樣的不諳世事,所以採取了“辛酉政變”這樣的武力解決,並在愚蠢之下,援引了帝胤集團參與了這次政變,甚至可以說主導了政變,可以說是極大的失策,而這也埋下了日後恭親王作為輔政王把持中樞的伏筆,更斷送了自己丈夫最忠心的團隊的性命或政治生命。
當然,清朝的氣數已盡也可以從恭親王的政治品格和膽量中看得出來,這樣的好時機竟然沒有抓住更進一步,只能說本身就是個言過其實的貴族公子哥。
事實上,當慈禧真正瞭解了權力運作的規律之後,在“廢黜”恭親王時就老辣得多,甚至在執掌軍機,把持聖旨一切途徑的情況下,被慈禧召集大學士,也就是明朝的內閣,真正具有法定草詔權力的團隊,在恭親王不知情的情況下,歷數他的罪狀,逼得他只能低頭認輸。
這就是清朝皇權獨裁的制度力量,哪怕是一個半文盲的婦人在基本熟悉運作之後,一樣能夠把任何“權傾朝野”的臣子玩弄於鼓掌之間。
說到底,不是慈禧的權術有多牛B,有多出神入化,不過是清朝登峰造極的皇權獨裁製度給了她底氣和光環加持罷了。
劉三解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一位大臣被處斬立決,行刑前寧死不跪,劊子手只得打斷他的膝蓋。誰能料到他就是咸豐帝臨終前特立的顧命大臣肅順呢?至此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全盤覆滅。
若說這段歷史,我們還是先從咸豐臨終前說起。1860年,英法聯軍進北京,嚇得咸豐帝跑到熱河避難。轉年咸豐帝就重病臥床,他臨終前抓緊處理身後事宜。
他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懿貴妃所生的載淳,當時只有6歲。
他明白當時朝廷有三股勢力之爭,首先就是以懿貴妃為核心的帝后派,他知道懿貴妃有政治才能有野心,他亦怕子少母壯,懿貴妃擅權。
其次是為恭親王奕訢為核心的近支親王派,他忌諱奕訢才能出眾,怕其奪兒子之位。再次就以肅順為核心的熱河派,他們皆是咸豐心腹大臣,對其忠心耿耿。
因而,咸豐為平衡制約各方權利,就將以肅順、載垣、端華為首的熱河派八大臣,封為贊襄政務大臣,有處理國事擬旨的權利。但是他又賜給慈安與懿貴妃,每人一個章,也就是說兩人擁有一票否決權,只有兩人一起在奏摺上蓋章才算生效。
咸豐自以為這樣安排,既能讓熱河派與懿貴妃互相牽制,又能把恭親王排出在權利之外。可他卻未料到,他精心留下的託孤大臣,很快就輸的一踏糊塗。
那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鬥不過26歲慈禧呢?且聽有書君為你娓娓道來。
一,肅順在朝中樹敵太多。
肅順應是清朝晚期少有的思維清晰,眼光獨到之人。他為人性情耿直,經常直言自己對朝政的看法,他經常發出滿洲大臣只知享樂,在政務管理上頗為低能低效,建議重用辦事能力更高效的漢臣的言論。
他不但如此說亦是如此做的,大力舉薦重用漢臣,從而就得罪了那些舒服慣了的滿洲親貴們。
肅順得罪滿洲親貴還不算什麼,他還得罪了懿貴妃就是日後的慈禧太后。他在咸豐臨終前,曾以子少母壯為由,建議咸豐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先例,殺母留子殺了懿貴妃。只可惜咸豐未採納肅順建議,卻在懿貴妃心中埋下了對肅順等人仇恨種子。
二,肅順等人只想專權排除異己,未給慈禧與奕訢留有餘地。
人從不怕自己權利大,而且只想更大。
顧命八大臣在咸豐逝後,並未把慈安、慈禧放在眼中,而是向她們直言,他們有權管理政務親擬聖旨,她們身為女人只需蓋章即可。從而他們討論政務,從不徵求兩太后建議,只把她們當成蓋章的傀儡。
慈安本不愛權還無所謂,可是權欲野心極大的慈禧怎能忍受靠邊站?更何況皇帝是她的親兒子,她是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開始謀劃怎樣掃除障礙除掉這八人。
肅順等人不但想讓兩宮太后靠邊站,他們亦未給恭親王奕訢任何重要職位的恩旨,只讓其處理些與洋人打交道受累捱罵的苦差,甚至辦理咸豐後事都不讓這個親弟弟沾邊,完全將其邊緣化。
這也成了日後奕訢響應慈禧召喚的誘因。
三,肅順等人手無軍權。
肅順等人掌控了政權,可是他們並沒有及時把軍權攥在手中,甚至他們還把手中掌管皇帝身邊衛戍部隊的權利拱手讓人。
其實,當時他們只是想做做樣子,假意向兩太后提議,因政務纏身想分減一下所管事務。
誰成想慈禧就坡下驢奪走了他們管理御林軍的權利。我們試想顧命八大臣手中無有一絲兵權,遇事拿什麼與慈禧等人抗衡,這是其最大的軟肋。
四,肅順等人大意失荊州,未料到慈禧的穩準狠。
肅順等人只知慈禧權欲心盛,卻未料到慈禧心機權謀之深,因而他們只控制了慈禧表面蓋章權利,未提防慈禧背後小動作,才讓其一環扣一環完成逆襲之路。
慈禧首先通過哭訴孤兒寡母可憐之處,肅順等人可恨之處,博得慈安支持。然後又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偷偷跑到北京去求助奕訢,本來奕訢正為被邊緣化惱恨肅順等人呢,聞聽慈禧召喚一拍即合。奕訢即刻以祭拜咸豐為藉口來到熱河,他實為面見慈禧商討倒肅順等人的陰謀。
當奕訢在咸豐靈前痛哭流涕表演完後,想要安慰寡嫂孤侄時,肅順等人未加阻攔就是最大失誤。
他們先前未拉攏慈安,讓兩太后聯手算是小失誤,畢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而他們竟然讓慈禧與奕訢叔嫂單獨會面,真的是腦子進水了。
叔嫂二人經過一番密謀後,奕訢即刻返京籌備政變前的相關準備。
他首先把大將僧林格沁,兵部侍郎勝保攏到手中,握有兵權就是行事取勝的底氣根本。他又拉攏反對肅順的滿臣開始密謀擬罪彈劾肅順。
奕訢在京城做足一切準備,慈禧在熱河也開始要求扶咸豐靈柩回京。顧命八大臣本不想回京,眼見阻攔不住只得應允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時,慈禧又言孤兒體弱,想讓載垣端華二人與她們先行穿小道回京,肅順等人扶柩後行,肅順竟然又同意了慈禧提議,這又是他一步臭棋。
慈禧一到北京見到迎接大臣,就開始哭訴肅順等人欺凌孤兒寡母罪狀,早已做足準備的滿臣們紛紛拿出早就擬好的奏摺,彈劾顧命八大臣,要求將其治罪。
慈禧順勢迅速擬旨逮捕肅順等人,再說端華兩人本就頭腦反應慢,連給肅順報信都未來的及就被抓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也是慈禧選端華二人同行的理由。
據說肅順被抓時還在與小妾的溫柔鄉中。
我們再看慈禧盡施雷霆手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她根本不給肅順等人辯駁機會,很快將其八人或賜自盡,或流放只將肅順處以斬立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慈禧得以垂簾聽政 成了最大贏家。
顧命八大臣之所以失敗,除了樹敵太多、專權、無軍權等因素外,主要還是小看慈禧,如果他們減少失誤,斷開慈禧的任何一環,歷史就可能被改寫。
只是他們終未鬥過慈禧的穩準狠。
斯人已逝,功過是非還是各由人說吧。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公元1861年,咸豐十一年,在承德避暑山莊,咸豐皇帝因病去逝,享年31歲。在他去世前一天,咸豐皇帝特意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下令立讓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並讓這8人聯合輔政,這也就是歷史上“顧命八大臣”。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咸豐皇帝給小皇帝留的輔政班子,既沒給太后,也沒給滿清皇室宗親留下位置。但問題是,當肅順等八大臣執政後,所採取的執政方針,嚴重侵犯了滿清八旗子弟、皇室宗親,甚至是西方列強的利益,讓大家逐步團結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
當時,大清帝國的政局,主要有這樣四大利益集團,一個就是以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二是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為核心的滿清貴族利益集團;三是以恭親王奕訢為核心的皇室宗親;四是英法列強所代表的的西方列強勢力。
最開始,肅順等人在咸豐時期,就認為必須重用有能力的漢族官僚,才有可能挽救大清敗局,所以他們一直以來的執政方針就是主張放權漢族官僚,並且為此他先後提拔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允許其組建團練,編練私人武裝。
大家知道,漢族官僚崛起後,必然而然會損害到八旗軍功子弟和滿清貴族們的利益,因為這意味著要對他們手上的軍政權力進行分割,所以對於大部分八旗子弟和滿清貴族而言,他們並不希望肅順掌握大權。
並且,肅順曾經還以鐵腕手段對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進行整頓,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和瀆職失職,在處理“戊午科場案”時,甚至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部分官僚集團的利益,對於滿清皇室宗親的利益,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同時,肅順對於西方列強也是持非常強硬的態度,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他們也並不希望肅順這種強硬派掌握大權。而此時,肅順等人又因為由誰來當皇帝監護人的事情,和慈禧太后發生嚴重矛盾,並且皇室宗親的代表人物恭親王奕訢,也因為被排擠在最高權力之外,對肅順等人非常不滿,於是兩人便趁機提出由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執政方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后垂簾聽政,是滿清貴族、皇室宗親,甚至是各軍政大佬、以及西方列強,都非常喜歡的政治格局。因為,這意味著帝國從此進入了雙頭政治之中。這種情況下,如果太后不能讓貴族代表、軍政大佬和西方列強滿意時,大家就可以打著尊崇皇帝的旗號壓制太后;當然,如果小皇帝不能讓大家滿意,大家也可以通過支持太后去壓制小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不論是太后,還是圍繞在小皇帝周圍的利益集團,都會盡力討好貴族代表、軍政大佬和西方列強。因為,如果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那太后的執政位置就可能會消失,到時人們會支持皇帝親政的。相反,如果皇帝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那皇帝即便到了親政的年齡,大家也會把太后抬出來。
也正因為此,當慈禧太后把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方案提出來後,帝國的各方勢力其實都是希望該方案能夠實施的,因為這對他們最有利。但是,肅順等人卻強烈反對,因為這嚴重損害了顧命大臣的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肅順等人就相當於是以八人之力來挑戰整個滿清貴族、皇室宗親、軍政大佬和西方列強這一系列勢力,這顯然是不可能取勝的。所以,他們8人輕而易舉都被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聯手一網打盡。當然,垂簾聽政的制度也由此拉開序幕。
我是趙帥鍋
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之所以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是因為慈禧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因為她是6歲同治帝的生母,是皇太后,是處於金字塔尖的TOP2女人;放在歷史上看,她的存在感之強,也僅次於一代女皇武則天,因為後者是明碼標價的皇帝,不是她一個太后和老佛爺所能的。
更重要的是,慈禧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組織了一個帝胤集團,成員有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大學士文祥,以及掌握兵權的勝保和滿蒙最後的名將僧格林沁;況且最重要的是,八大臣在明,慈禧和奕訢在暗,肅順身在承德,而京城佈局都在奕訢的掌控之中,等肅順在密雲被抓時,大局已定。
慈禧和奕訢之所以叔嫂結合,互為奧援,本質上是為了奪取肅順手中的權力,而這個權力又是咸豐遺詔給的。生性懦弱且才識不佳的咸豐在老師杜受田去世後,倍感無人可用,他六弟太強,很遭他的忌諱;此時,肅順以侍衛之身,憑藉過人的才華和韜略,成功的成為了咸豐的執政支柱。但是,也因為戊午科場案殺柏俊,寶鈔案打壓貴族利益,肅順也得罪了一大批的人,而在北京和英法聯軍談判的奕訢,就成為了他們的代表。
至於外國人方面,他們由於沙俄對於肅順的負面宣傳,對於奕訢的好感,也大大好於更有立場和責任感的肅順,在這方面,他們的默認,就是無形的支持,而不像後來慈禧更換光緒那樣,群起反對。
如果從肅順的經歷來看,他於大清是有功的,是他最早建議咸豐提拔扶持曾國藩、胡林翼、郭嵩濤,並從樊燮和官文手裡救下必死的左宗棠,那句“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就出自肅順的授意。
只是權力之爭,不問對錯是非,只問利益權謀,所以在咸豐死後,本來以為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周公、霍光和張居正的肅順,就像《權力的遊戲》裡的奈德一樣,領了便當,一切都已灰飛煙滅,只留下曾國藩、左宗棠和後人們的嘆息。
從此以後,大清帝國進入同光宣的晚清時代,而26歲的慈禧,在殺掉和她一樣從劈柴胡同走出來的肅順後,也不會想到,屬於她慈禧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且在長達48年的餘生中,她進行類似的操作,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造成的影響也不止於她生前,還會延續到我們現在。
體育情深
咸豐帝臨死前,為了不至於兒子同治皇帝的大權旁落,他就命令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來執掌朝政。
為了防止顧命八大臣獨立專權,他還命令慈安和慈禧兩個人,在顧命八大臣批奏的奏章上蓋章。慈禧和慈安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宮皇太后。
也就是說只有經過兩宮皇太后蓋章簽字的東西,才能下發全國去執行。
這就是咸豐帝自以為很高明的地方,讓顧命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相互制約,相互牽制。這樣他兒子的皇位,就牢不可動了。
但是,事情的發生遠遠超出了咸豐的想象。
因為沒過多久,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的矛盾,就激化的不可調和了。
總之,雙方都想獨攬大權。
因為矛盾的激化,顧命八大臣,覺得兩宮皇太后,文化水平不高,他們是離不開自己的,只要自己罷工,他們肯定就害怕了。
你還別說,肅順等人還真的罷工了一週,來威脅兩宮皇太后。
兩宮皇太后害怕了,這個國家畢竟是他們愛新覺羅家的,你說國家有那麼多大事,在等著處理呢。
萬一顧命八大臣真的罷工不幹了,國家豈不是要出亂子了。
所以,為了不至於出現這種情況,兩宮皇太后,只能做出讓步,讓顧命八大臣重新上朝,執掌朝政。
但是,因為顧命八大臣威脅他們,兩宮皇太后也是十分的不爽。從此,他們的矛盾就更深了。
所以,這時候慈禧就找到了咸豐皇帝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弈忻,想讓他幫助自己,把顧命八大臣給幹掉,只要弈忻能幹掉他們八個,他們八個的工作就交給弈忻來做。
對於慈禧來說,弈忻上位,她對付一個弈忻,要比對付八個人要強的多。對於弈忻來說,他能再次走到權利的中心,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因為咸豐帝臨死前,並沒有給弈忻安排重要的職務,弈忻對咸豐帝十分的不滿。這次嫂子慈禧找到他,他當然了要顯示自己的一下能力了。
所以,弈忻答應了咸豐帝,要為他除去顧命八大臣。
那麼弈忻和慈禧又是如何除去的顧命八大臣呢?
因為咸豐的葬禮,咸豐不是去世了嗎,而且還是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
慈禧和弈忻一商量,就想在運送咸豐的遺體回北京的路上,把顧命八大臣給除去的。恰好在這時候,顧命八大臣犯了一個錯。
在送咸豐的遺體等人回北京的時候,他們顧命八大臣分成了兩撥人,一撥人跟著慈禧和同治皇帝先回到了紫禁城,到了紫禁城,這些人就被弈忻的人給控制住,抓進了大牢。
還有以肅順為首的幾個顧命大臣,他們壓陣和咸豐的遺體一起,向紫禁城趕來的。
但是,肅順他們並沒有趕到京城,在路上就被弈忻派去的人給控制住了,弈忻更是被殺了頭。
其他的幾個顧命大臣,該殺頭的殺頭,該送進監獄的送進監獄。
就這樣咸豐精心佈局的顧命八大臣,一個一個的被慈禧和弈忻給收拾了,最後皇權就落到了慈禧和弈忻的手裡。
這就是顧命八大臣鬥不過慈禧的大致經過,說白了都是人家弈忻是皇叔身份在那裡擺著呢,調集幾千人馬,就能把顧命八大臣給幹掉了。
史學達人
不得不說,慈禧雖然年輕,但在政治上比肅順等人成熟,她的盟友奕訢更是搞政治的老手,肅順八人被他們兩人鬥倒,也可以說不冤。
按照《清碑類鈔》的記載,咸豐對懿貴妃由寵愛到厭惡,主要是因為她弄權,咸豐害怕懿貴妃會在他死後攬權;一次懿貴妃曾經想要籠絡肅順,遭到肅順的拒絕;一次懿貴妃撐船不小心害得咸豐跌落水中,之後咸豐和肅順商量仿效漢武帝和鉤弋夫人故事,弄死懿貴妃,肅順十分恐懼,不敢說話,但此事傳到懿貴妃的耳中,她便十分仇恨肅順。那麼懿貴妃是怎麼逃脫死亡的呢?據說是醇親王(奕譞,慈禧妹夫)夫婦向咸豐力爭,懿貴妃方得不死,這大概也是日後慈禧讓奕譞把持海軍衙門的原因吧。
熱河行在的咸豐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享樂上,他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農曆七月十六子初三刻咸豐口授了遺囑,遺囑的內容是立皇長子為太子,另外讓八名大臣贊襄。這兩道諭旨記載於《軍機處上諭檔》中,此外《隨手登記檔》的附註也與之一致,足見這兩首諭旨就是咸豐皇帝的本意,並非八大臣的矯詔。
到了這月十七日卯時,咸豐去世,發下遺詔,其中也說明了立皇太子並且讓大臣贊襄政務是出自本意,也就是說,八大臣的輔弼出自咸豐皇帝欽定,是合法的。但即便如此,懿貴妃也並沒有甘心於自己的命運。
咸豐皇帝在臨終前,給了皇后鈕祜祿氏一方“御賞”的印,載淳一方“同道堂”的印,這個印則由懿貴妃掌管,皇帝的諭旨,必須要由兩方印才有效。
咸豐皇帝此舉,正是為了考慮不造成某一方大權獨攬的局面。既讓八位大臣贊襄,又給了皇太后和小皇帝某種程度的否決權,可以讓權力分散,咸豐皇帝自以為這個方法天衣無縫,其實有很大的漏洞,因為咸豐皇帝沒有考慮到兩宮太后和八大臣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就為他們之間爭奪最高權力埋下了深刻的隱患。
果不其然,兩邊的矛盾很快地展現出來,兩宮皇太后召見顧命八大臣,商量有關諭旨、走賬和官吏任免的問題,肅順等人表示說兩宮太后只需要蓋印就好,其餘的什麼都不用做,這自然遭到兩宮太后的反對,兩方僵持不下,四天後肅順等人終於讓步,同意了兩宮皇太后的要求,奏章和諭旨都由太后審看,重要職務的任免也需要太后的裁決,兩宮太后因此得到了第一回合的勝利。
慈禧對肅順充滿了嫉恨,但是在熱河,她和慈安都處於肅順集團的包圍之中,如果單打獨鬥,是不可能獲得實權的,因此她們必須聯合外朝有實權的朝臣,這當中最佳人選便是恭親王奕訢。
之前咸豐逃到熱河,英法聯軍企圖擁立恭親王奕訢,這話傳到咸豐的耳中,加重了咸豐與奕訢之間的嫌隙,奕訢為了這些事對咸豐做了很多自我剖白,但咸豐卻根本不願意見他,在咸豐病重之際,人們都猜測咸豐會讓奕訢擔任輔政王,因為咸豐是奕訢的生母撫養長大的,道光帝也最器重他這兩個兒子;此外奕訢的從政經驗非常豐富,是最合適的人選,誰知道顧命八大臣之中,沒有奕訢的名字,而肅順更是藉著載淳的名義,讓奕訢留在北京,北京的朝臣們對咸豐皇帝的遺詔大為不滿。
因此人們紛紛懷疑遺詔的真假,奕訢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密切注視著熱河的情況,有野史記載,這時兩宮太后派來了密使,讓奕訢立刻去熱河行在——其實此時兩宮太后在肅順的嚴密監視之下,根本不可能派遣密使。不過之前肅順的矯詔是在咸豐去世之前發下的,現在咸豐已死,奕訢自然可以名正言順地請求去熱河,此事得到兩宮太后的批准,奕訢來熱河之前以及奕訢離開熱河之後,都是用密札(通過方略館發公函的同時夾帶私信或者用套格密寫的方式)和兩宮太后聯繫的。
奕訢用了不到四天的時間就趕到了熱河,兩宮太后立刻召見他,談論了兩個多小時,談論的內容自然是剷除顧命八大臣的步驟和方法:
首先,奕訢認為熱河是肅順的老窩,因此不宜在熱河動手,必須要回到北京,北京則是奕訢的勢力範圍。
其次,奕訢向兩宮保證,已經就這個問題和外國達成了默契,無需擔心外國的干涉。
再次,確定了擬定拿問肅順等人的諭旨的人選,此人選最終決定為慈禧太后的妹夫,醇親王奕譞。
奕訢走後,兩宮太后便立刻發下諭旨——迴鑾京師。遭到肅順等人的威脅和阻止,但兩宮太后態度非常強硬,肅順等人只得照辦。慈禧與奕訢等人外表裝作平靜,其實內心十分緊張,而肅順呢卻以為大權在握,認為兩宮太后不過是女人,奕訢也不足掛齒,因此熱衷於權力遊戲,反觀奕訢卻正悄悄地聯絡朝臣、研究對策,為政變做準備,許多官員對肅順假公濟私非常不滿,因此為奕訢出謀劃策,並保護奕訢的安全,到了八月五日,肅順集團才想要叫奕訢回去,兩宮太后因此再次召見奕訢。
奕訢便將他在熱河的活動報告給兩宮,第二天急速回京,路上因為害怕肅順的加害,因此快馬加鞭,不敢停留。
其實早在奕訢還在熱河的時候,北京方面也正打算讓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當時在熱河的漢領班軍機章京曹毓英將載垣等八大臣的動向報告給奕訢集團,奕訢集團的主要人物之一,時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的周祖培對此非常興奮,因為他也和肅順勢同水火,他煽動說肅順圖謀不軌,他的門人御史董元醇則上了一道著名的奏章《董元醇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這個摺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試探時機。
摺子送上去之後,沒有發下來,因為兩宮太后正想對策,但肅順等人索要摺子,兩宮才召見他們,讓他們寫旨,想看看他們的態度,八大臣早已決定要痛斥董元醇,寫完之後,兩宮沒有照準,因此再次召見時,兩宮與八大臣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八大臣完全沒有把兩宮放在眼裡,還號稱“不能奉命”,將兩宮氣得手顫,八大臣則拂袖而去,而且之後兩宮發下的其他文件,八大臣以罷工的手段迫使兩宮就範,兩宮沒有辦法,只好將董元醇的摺子和焦佑瀛的駁旨發下照抄,八大臣這才照常辦事。
這一回合兩宮暫時落敗,但是西太后即慈禧太后看穿了八大臣對她們的真實面目,因
此下定了剷除他們的決心,兩宮也同樣看到了此刻時機還沒有成熟,因此暫時讓步。
在奕訢回到北京之後,反倒不提垂簾聽政的事了,並且也不太讓別人提。目的是要肅順集團放鬆戒備,果然肅順自認為有咸豐的遺詔,名正言順,所以他想要給董元醇定罪,但兩宮不允許。他們故伎重演,威脅兩宮說如果不把董元醇定罪,那麼就把他們全部罷官,兩宮鑑於已經和奕訢做好了全部的準備,所以打算穩住肅順,一切等到回京再說,因此向八位大臣表示,皇帝剛剛登基,不好加罪於御史,以免堵塞言路,肅順等人見兩宮如此恭順,就沒有追究了。
九月一日,大學士桂良等人奏請改母后皇太后鈕祜祿氏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氏徽號為慈禧皇太后,為垂簾聽政做輿論準備;
九月四號兩宮發上諭削去了八大臣中端華的兵權,端華對慈禧的這個手段頗有些驚訝,因此對形勢的發展深有憂慮,但端華在八大臣中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肅順卻在奕訢的安排下,以為自己大權在握,不會另生枝節,因此對政變一無所知,對局勢的變化沒有絲毫的敏感。
九月十八日,奕譞於熱河擬定了解除八大臣職務以及兩宮垂簾聽政的諭旨。
九月二十八日,兩宮到達京郊石槽,立刻召見恭親王。二十九日中午,兩宮到達德勝門外,留京大臣跪迎,兩宮急速入城,還沒有休息,又召見奕訢,商議了政變的步驟和時間。三十日兩宮召見奕訢的親信,痛哭流涕,矛頭直指八大臣,並當場宣讀了奕譞擬定的諭旨,剛剛讀完,護送兩宮太后先行回宮的載垣端華闖入宮內,見到奕訢等人在場,便質問奕訢,這兩人竟說太后不應該召見奕訢,兩宮深感憤怒,再下一道事先已經準備好的諭旨,立刻將兩人去爵職拿問,交給了宗人府,肅順也在回北京的路上被抓起來,同樣交給了宗人府。
根據吳組緗的說法,其實肅順也早有除去慈禧的想法。但他並不是看穿了慈禧的手段,而是想祛除隱患,但無論如何,總被慈禧和奕訢先下手為強了,這也是慈禧與奕訢行動神速、計劃周密是分不開的。
潯陽鹹魚
自古以來,皇帝殯天后,皇太子幼弱,很容易導致母黨勢大,引發後戚干政。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法,咸豐帝臨終前設立顧命八大臣來牽制兩宮皇后,最後這八大臣卻為何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原因何在?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奕詝病死於熱河行宮,當時皇太子載淳才六歲。載淳的嫡母是咸豐的皇后鈕鈷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生母是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兩人當時都非常年輕。咸豐帝臨終前似有預感皇太子年幼,而葉赫那拉氏又充滿政治野心,將來會導致母黨坐大,幼帝皇權旁落,為此他精心做了權利分配。
任命顧命八大臣
咸豐帝臨終前,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及原軍機處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為“襄贊政務大臣”(也叫顧命八大臣)來輔佐年僅六歲的新君載淳。
顧命八大臣與慈安、慈禧的主要矛盾,就是皇太后是否可以垂簾聽政。清朝歷史上,只有孝莊皇太后一人垂簾聽政輔佐時年八歲的康熙皇帝,此後便無此類事。顧命八大臣以咸豐帝遺詔和祖制無皇太后垂簾聽政故事,與兩宮太后激辯於朝堂之上,八大臣仗著顧命之權,“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當時的場面可謂是激烈又緊張。據晚清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大學士肅順等人在朝堂上恣意咆哮,其“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把年幼的同治帝都嚇到涕泣尿褲子,而雙方依然互不想讓,如此僵持,拖延日久必生問題,肅順等人想先答應兩宮太后,回到北京後再聯合其他大臣阻止垂簾聽政之事。
(咸豐帝親弟恭親王奕訴)
顧命八大臣不僅與兩宮太后關係緊張,與咸豐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訴同樣勢同水火,奕訴能力遠在咸豐之上,道光帝舍奕訴而立咸豐,咸豐帝在位期間是極力打壓排斥這個能幹的弟弟。因此在他臨終前,奕訴沒有進入顧命大臣之列。奕訴雖貴為親王,卻沒有什麼實權,因此處處受到肅順、穆蔭等人的排擠,咸豐帝逃亡熱河期間,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留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談判。後來咸豐帝遺命八大臣輔政,五大軍機大臣中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因此文祥與奕訴惺惺相惜,對八大臣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在兩宮太后發出求救信號後,兩人很快便選擇站隊兩宮太后這邊,合力絆倒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及恭親王奕訴、軍機大臣文祥等人這種劍拔弩張的關係,導致了後面辛酉政變的發生。
咸豐帝賦予慈安、慈禧的特殊權利
慈禧與慈安之所以可以硬扛顧命八大臣,乃是因為她們手上也有護身法寶。
咸豐帝臨終前,除了欽命“襄贊政務大臣”八人,還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御印,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同道堂”御印,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
如此安排,堪稱是咸豐帝生前做的最後一件昏庸之事,將兩宮太后的大權置於和顧命八大臣同等的地位,不僅不能起到互相掣肘的作用,反而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猜疑不信任,使得黨爭越來越激烈,最終引發嚴重的後果,咸豐帝防止兩宮干政的目的也落空,導致慈禧這個野心家專權擅政長達四十多年。
顧命八大臣失敗的原因:麻痺大意
對於兩宮太后的實力,顧命八大臣顯然是低估了她們。而恭親王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和她們的勾結合作,更使得“後黨”實力大增,再加上兩宮太后手裡還有“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至關重要的御印,顧命八大臣雖可以擬旨但沒有加蓋這兩枚御印是不能生效的,相反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卻能通過這兩枚御印發出對自己有利的御旨。
在從熱河行宮到北京的這一段路程,顧命八大臣表現的同樣過於麻痺,兩宮太后及恭親王擺脫了八大臣的監視和控制,沒有隨大行皇帝的靈柩回京,而是帶著小皇帝抄小路星夜兼程提前抵京,最終比預計時間提早三天抵達,而這寶貴的三天時間,使得她們可以順利的為發動政變做足準備。
慈禧與慈安在與顧命八大臣為爭取垂簾聽政權利所表現出的魚死網破的信念,和生死存亡的危機感,也是她們能取得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慈禧與慈安靠著“同道堂”,“御賞”這兩枚御印,在與顧命八大臣的生死博弈中佔據了先機,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咸豐十一年(1861年)11月12日一大早,護著大行皇帝靈柩剛抵達北京的顧命八大臣,就接到了恭親王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兩人;又命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撤職查辦,嚴加看管。政變的結果是:大學士肅順被斬首,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賜自盡,其他五人俱革職或充軍。
大國布衣
我們先來看看整個過程中,慈禧都幹了些啥
(背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帶著老婆孩子,以狩獵為名跑到熱河的木蘭圍場,未及回京,便已病倒。)1、8月12日,咸豐病危中,慈禧看其難有起色,一面便暗中派人到北京,密告自己的政治盟友恭親王,讓其早作準備,預防載垣、端華、肅順等人另有圖謀。一面抱著八歲的兒子在咸豐病榻前一頓痛哭,問咸豐:“置皇子於何地?”咸豐答:“立之為君。”(慈溪成功幫兒子鎖定帝位。)
2、8月21日,咸豐病危之際,召載垣、端華、肅順等人到病榻前交代後事,下諭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也就是後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但此前慈溪早已私藏了咸豐的玉璽,因此遺詔並未用璽印,其合法性大打折扣。(掌握了玉璽,以後便能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這是慈禧後來回京能夠發佈聖旨向八大臣發難的基礎,也是慈禧有先見之明的地方。)
3、8月22日,咸豐病逝,八大臣根據皇帝遺詔,擁立六歲的載淳登基,尊皇后為慈安太后,尊生母為慈溪太后,由八大臣輔政,掌握政權。同時八大臣密謀阻止北京的恭親王到熱河奔喪。(咸豐駕崩,權鬥開始。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咸豐授予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慈禧“同道堂”印章,規定下發諭旨必須有有這兩枚印方能生效。再加上咸豐臨終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咸豐設計的政治佈局是,八大臣輔政,太后制衡。)
4、9月十四日,御史董元醇奏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照準,載垣等人以“向無先例”為由,命軍機處駁回。八大臣拒絕到達熱河的恭親王覲見皇帝。(八大臣在熱河的實力更勝一籌,慈禧第一次嘗試奪權失敗。)
5、10月,八大臣護送咸豐梓宮由熱河返京。而兩宮太后則陪同小皇帝抄近道趕回京城,準備迎接梓宮。(熱河奪權失敗後,慈禧轉而將權鬥戰場轉向北京,提前回京佈局京城,搶佔先機。)
6、11月1日,皇帝太后回京。第二天便下旨,以皇帝的口吻斥責其阻止太后垂簾聽政,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人過失,著即將載垣、端華、肅順革職議罪,其他五人退出軍機處,由恭親王派人充任。(這道聖旨其實是慈溪早在熱河的時候便密令自己的妹夫醇親王奕譞擬成的,只待一回京便發佈,只為第一時間掌握政變主動權,打得八大臣措手不及)
此時護送咸豐梓宮的肅順剛剛到京,不服,上奏申辯,皇帝斥責其“悖逆狂肆,目無君上”,緝拿下獄,查抄家產。
7、11月5日,咸豐梓宮抵京,大臣紛紛奏請將載垣、端華、肅順三人凌遲。
8、11月8日,降旨公佈載垣、端華、肅順三人罪狀,肅順斬首,賜令載垣、端華自盡,其他五人也都受到懲處。
縱觀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八大臣的失敗,有以下幾點原因:
誰掌握了皇帝便掌握了話語權。作為小皇帝的生母,慈溪比八大臣有著天然的優勢。慈溪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達諭旨,而八大臣卻不行。
- 既然沒有皇帝這張王牌,八大臣要扳倒慈溪只能通過聯合大臣向皇帝施壓這條路,但這條路八大臣也走不通。一是載垣、端華、肅順等人依仗咸豐恩寵得勢,飛揚跋扈,在朝中樹敵不少,不孚人望,朝臣多不依附與他們。二是慈溪雖只是後宮一嬪妃,政治力量卻不容小覷,更有恭親王奕這樣有實力的政治盟友。正因如此,慈禧回京後能夠得到大臣們的支持,順利拿下八大臣。
- 而論才幹智謀,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比慈溪差遠了。縱觀整個過程中慈禧的表現,提前通知北京的恭親王早做準備;提前藏了皇帝玉璽讓皇帝任命八大臣的遺詔效力大打折扣;提前回京掌握了政治鬥爭的主動權;提前派人命北京的醇親王奕譞擬好聖旨,為向八大臣發難做好準備,先聲奪人;在熱河第一次爭奪權利失敗後,慈禧馬上帶著小皇帝抄近道提前回京,佈局京城,掌握政變先機,打得八大臣毫無準備,還沒還手就已經完了。這一連串動作下來,每一步都有“提前”二字,每一步都是慈禧早已提前謀劃並佈局好的,其中蘊含著怎樣的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不言自明,這正是二十六歲的慈禧最可怕的地方。
綜合以上三點,八大臣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所以他們儘管表面上人多(有八個人),但終究是鬥不過慈禧這個二十六歲的小姑娘的
王侯錄
我一直認為清文宗咸豐帝很像清世宗雍正帝,是的,咸豐帝乾的事情幾乎和雍正帝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區別。
咸豐帝上臺後先趕走了清宣宗道光帝最信任,同時也是最腐敗無能的大臣穆彰阿,之後重用肅順等新人,大力肅貪,為此不惜斬殺了大學士伯俊,這是清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一位大學士因為科舉舞弊案被斬首。
之後咸豐帝和肅順一直致力於一件事:想辦法削減八旗的錢糧,希望八旗子弟可以自謀生路。這件事情上咸豐帝甚至走的比雍正帝更遠,當然肅順也收穫了比李衛、田文鏡更多的責難,尤其是滿蒙貴胄的怨恨。
在對待自己兄弟問題上,咸豐帝也神似雍正帝,雖然因為自己六弟恭親王爵位是自己父親遺詔所要求,沒辦法取消,但是咸豐帝在自己還清醒,英法聯軍還沒有打進京師的時候,一直把自己的弟弟們排斥在權力中心以外。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假設雍正帝突然死亡,而他不再擁有怡親王,只有李衛和田文鏡,而胤禩、胤禟雖然暫時離開權力核心圈,但是人脈、爵位都還保留著,而此時乾隆帝不是25歲而是5歲,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不用說,胤禩、胤禟肯定會聯合雍正帝的皇后以及乾隆帝生母把李衛、田文鏡給搞下去,然後以輔政的名義把持朝政,打著兩宮垂簾聽政的名義。
是的,和歷史上辛酉政變一模一樣。
回到問題本身,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之所以鬥不過孝欽(慈禧死後的尊號),不僅僅因為咸豐帝留給孝貞(慈安)、孝欽兩塊印章,也不僅僅因為孝欽是同治皇帝生母。
最關鍵在於咸豐帝留下顧命八大臣本身是有問題的,在咸豐帝自己親弟弟們還活著的情況下,咸豐帝竟然沒有安排一位近支宗室親王輔政,這本身就非常有問題的。
這使得近支宗室沒有選擇的站在了孝貞、孝欽一邊,原因很簡單,這天下不僅是咸豐帝的,也是道光帝的,嘉慶帝的,沒道理“自家產業”交給遠房親戚打理的道理,更何況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同時得罪了近支宗室和兩宮太后。
歸根結底,是咸豐帝的安排本身就有問題,忽略了近支宗室巨大的能量以及肅順和兩宮皇太后的矛盾。
如果咸豐帝能安排近支宗室恭親王、醇親王進入顧命大臣的行列,那麼,即使咸豐帝給了孝貞、孝欽四塊章也沒有用。
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大臣與其說是在法理上鬥不過孝欽,不如說以肅順為首的遠支宗室無論是實際權力還是法理上都輸給了近支宗室以及孝貞、孝欽。
更別提之前因為八旗改革,肅順在滿人群裡名聲極差,毫無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