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講述一第二十九回:雲南電信人的故事|王連輝:雲南電報通信的發展和延伸到數據通信的過程

改革開放40年——講述·雲南電信人的故事

第二十九回:雲南電報通信的發展和延伸到數據通信的過程

講述者:王連輝

人物簡介:王連輝,唐山市人。1958年由學校分配到大理州郵電局工作。1977年至1997年在雲南省郵電管理局工作。幾十年來一直從事電報通信工作,對電報通信技術與管理有豐富的實踐和長期研究的經歷。1994年被郵電部黨組批准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王連輝

一、電報終端設備的發展

1958年7月份我從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理州郵電局,從事電報專業方面的工作。當時大理州報房的電報設備以機械式設備為主,克利特繼電器收報機、重錘式發報機、電報音響機、打擺式BC1016的波紋接收文報機,還有發條式的發報機,鑿孔設備。

1958年全國“大躍進”,郵電系統要求電報要大幹快上,電報業務量非常大,設備明顯不夠用。針對業務上的需要,我搞了一些小革小改,把原來已經閒置的鍵盤鑿孔機、克利特自動發報機修好投入使用。把機械室的莫爾斯符號自動發報機進行改造,一個設備對三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時設備不足的情況,業務人員也都非常喜歡使用。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50年代拍發電報

由於有了設備的保障,電報能夠順利的傳輸,傳輸質量也得到了保障,電報差錯下降,工作效率提高、電報轉接時限提高。當年大理州郵電局電報室作為全國青年代表、先進集體、到北京出席了全國群英大會,並榮獲共青團中央及省政府授予的獎旗,這和我們的技術革新是分不開。

我省在1963年以前大多數地州使用著莫爾斯符號電報機,振盪器、克氏自動發報機鍵盤作孔機等。1963年上海郵電519廠開始生產BD55型電傳機,省管局自籌資金購置電傳機對原電報終端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到1983年全省電傳機總數已達到673部,實現了全省縣城以上和支局電報電路全部使用電傳機通報。電報終端設備上了一個大臺階。1983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漢字電傳機開始投入生產,省局又拿出更多的三項資金購置漢字電傳機用以更新機械式電傳機,到1988年先後購入170部漢字機,實現省到地市電路使用漢字電傳機通報。

二、電報網絡發展過程

傳輸對電報質量的影響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早期電報傳輸線路,基本上都是幻線,特別是地到縣,全省清一色的幻線,幻線以大地做迴路構成電報迴路。這種形式的網絡有地氣干擾,特別是下雨天絕緣非常差,對電報傳輸影響很大。

有許多的例子;我們的OBS氣象電報每小時發一次,發往保山的延誤了,民航局沒有收到氣象電報,飛機直接就飛到保山上空,有雷電無法降落只有返航。發生這些情況的原因,有報務員的因素、也有很多是設備線路上的質量問題。所以提高電報的質量是我們那時管理人員抓的主要工作。而我們搞電報技術的人員就主要從設備方面入手提高電報的質量。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對電傳電路進行變字監測

這個情況我們向領導反映,希望能有資金對電報網絡進行改造。領導也很支持。這個時候,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了搞戰備通信工程,上級給了雲南1800萬,當時我做了一個邊疆戰備通信和電報設備的改造方案,最後給了幾百萬,由基建供應處到外面採購設備。那時戰備工程,是優先壓倒一切的。通過這次戰備通信工程實施,雲南省的電報設備整體向前邁了一大步。同時我還編制了電報機房的標準化制度,對機房佈局、機房走線、機房資料等管理工作在全省進行了規範。廣州還專門來昆明取經,以後在全國推行了。

當時,為了提高電報質量、克服電傳變字,開了至少兩次大型會議。其中有一次在大理開,李敦蔚總工程師親自參加克服電傳變字工作會。郵電部電信總局主管電報維護的李雲林看到雲南的變字率指標那麼好,在全國排名都是靠前,他仔細瞭解後知道我們將縣一級的傳輸設備都進行了改造,對此非常讚賞。郵電部電信總局根據我們的經驗,在全國特別西部地區直接撥款,配置了插報機改造電報傳輸網。

克服電傳變字傳輸方面我們上了一個臺階,在終端設備方面,我們實現了電傳化,在傳輸方面實現的載波化;省到地就是昆明到十六個本地網基本上都配有16路載報機;地到縣是指本地網到所屬的縣局,都配置了四路插報機;當時投資不是很大,但全省電報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是我們做電報管理人員最高興的事!

電報質量的提高與我們設備改造有密切的關係。電報網中的設備包括:終端設備,傳輸設備,交換設備。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電報的質量。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檢查

在1960年以前,我省內唯一的一條載波電報電路是昆明至下關的報路,其設備是美國軍用的CFZB型四路載報機。1961年將昆明—重慶的美式X618ZZ型16路載報機調到大理使用。下關使用美式X61824型直流幫電機承擔轉接昆明至臨滄、保山、潞西、六庫、中甸和麗江六條報路。

1976年上海電信設備三廠開始生產ZB319型16路載報機。我省從1977年至1980年購入85部先後開通了昆明至省內十六個地州市的載報電路。

1978年我省電信器材廠研製生產的單雙路插板機,在省內部分地市到縣的電報電路上使用。

1983年南京518廠開始生產四路插報機,我省先後購置了288部插報機,開通全省各地市到所屬縣的插報電路。實現了全省電報電路傳輸載波化,使電傳電路的合格率從1977年的78.19%提高到1990年的95.9%。

三、傳真業務的發展

.相片傳真

相片傳真,是當時計劃經濟時期通信產品中的貴族。全省只有昆明電信局有一套相片傳真機,是英國摩爾海德的,很珍貴啊。主要是服務於黨政軍。如新聞圖片、重大事件圖片、偶爾有個人使用相片傳真業務。緬甸總理吳努,中緬邊境友好大會後到雲南大理訪問,陳毅副總理當時兼外交部長,到大理去迎接,新聞照片需要傳到北京。因為大理沒有相片傳真機,是開專車送到昆明發往北京,才把陳毅副總理和吳努在大理活動的照片發表出去的。現在我們可以有多種方式傳送相片,但在當時卻是唯一的一種傳送手段。

.報紙傳真

那時候昆明還有報紙傳真機,報紙傳真主要服務對象是新聞系統。新華社將當天排好版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等報紙送到北京電報局,北京電報局在當天凌晨通過報紙傳真機發到全國31各省市,由北京統一發,各個省會局負責接收膠捲底片,沖洗底片。然後將衝好的膠片送到雲南報社,要確保當天報紙能夠出版。如果在整個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如電路不好,或者膠片沖印不好,都會影響當天報紙的出版,所以是一個政治任務。在報紙傳真以前是航空版報紙,就是每天由民航飛機送報紙版到全國各省會城市,一天就一趟,有時遇到天氣等各方面的原因,到各省的新聞就保證不了。就是使用了報紙傳真後,民航報紙版的傳送也沒有停止,兩種方式都在用互為備用。

四、電報自動轉接的實現過程

傳輸設備解決了,終端設備解決了,最大的矛盾就是轉報的問題。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國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電話普及率很低,電報通信是當時主要的通信手段。電報業務量不斷上漲。 特別是到過年過節前夕,電報業務量之大真有點像我們現在春運的情況。電報專業的壓力也特別大。實現電報的自動轉接(自動轉報)成為當時全國電報通信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電報傳送過程由於特的特殊性,一張電報需要一次或多次轉接,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就會變成多張電報;如賓川要發一份電報到東北;到東北沒有直達電路,要通過北京,或通過重慶,重慶到瀋陽有電路。那麼就從賓川到大理,大理到昆明,昆明到重慶或者直接發到北京,北京到瀋陽,瀋陽又發到某一個地區局轉一次,某個地區局又發到縣上,要轉五六次。1985年全省電報業務總量為3162萬份,其中轉報2222萬份,佔總量的70%。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1984年昆明市電信局業務技能比賽

昆明電信的報房當時有46條電路,每日的轉報量達到4萬多份,每一個機臺,電報都堆得一大摞,把眼睛都看花了,報房裡電報紙頁到處流淌,電傳機的響聲就像工廠的廠房。報務員由於工作量太大,也很難保證質量,電報差錯也不少。電報成為電信局的頭痛。當時電信局也做了大量工作,搞了電路轉接設備轉接一些重要電報,同文電報,氣象電報的集中發送,但都難以徹底解決當時的問題。

昆明電信局也自己研發了自動轉報設備,採用布控控制方式。由楊坤輿(後任昆明電信局局長)牽頭,當時研發的設備都上線處理了一些電報,那時省局張凌雲局長、段總(段鎧)非常支持這個項目。咱們雲南能搞到那種地步,能夠使用試運行,確實不容易,花費了不小的精力。但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最後沒有投入使用。

上海電報局首先研製出了自動轉報設備;他們參考西方國家技術,使用了131小型計算機作為主機,容量是 64路的轉報設備,程序控制,對電報傳輸過程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並通過了郵電部的鑑定,這個設備出來後郵電部首先安排在重慶,武漢,上海,瀋陽,西安等省間中心局使用,我們省是電路末梢,在郵電部的計劃中,第二批都沒有安排上。

郵電部西安第十研究所與福州電信局合作研製了一套用INTER微型計算機做主機,容量128路的自動轉報設備。我們到福州去看了,系統基本功能已調測成功。福州局的同行對設備的評價很高。我們也有了底氣。所以請示省市局領導,要求上十所的設備,並擴容為256路。1987年初與十所簽訂了意向書,1987年3月正式得到郵電部的確認。同年5月27日在昆明開始安裝調測,我們電信的技術人員與十所的專家一起加班加點的工作,像搞大會戰一樣的工作了近半年的時間。1987年10月20日調測結束,並通過了郵電部的驗收。1987年12月1日進入熱割接,先後接入電路204條,自動轉報設備每分鐘可處理電報18000份。

自動轉報設備投產後,全省電傳機減少了400部。附屬設備的使用量大大減少。當時昆明報房報務員最多180--200多人,自動轉報投產後使用後只需幾十個。大理州局報務員最多時28到32個,使用後也就是7、8個報務員。通信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減少了人為造成的電報差錯,重大差錯,電報質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由於昆明成功使用十所自動轉報設備後,有許多城市向郵電部報告,要求上十所設備。此後有成都、南寧、天津、烏魯木齊、瀋陽、呼和浩特和貴陽等局的到郵電部的批准,先後上了十所的自動轉報設備。

五、電報通信向數據通信的演變過程

1980年我國開始發展用戶電報並在全國組建了用戶電報網。昆明於1987年安裝了容量為1000線由瑞士HASLER公司生產的T203型用戶電報自動交換設備。到1990年已經接入270個用戶,就是這270個用戶就已經分流了大量的公眾電報業務量。

1993年9月1日郵電部建成了全國省會局以上城市的分組交換骨幹網CHINAPAC.我省於1994年使用三項資金購置了美國SFA公司生產的分組交換設備,組建了雲南地市以上城市的分組交換網YNPAC。同年與全國分組交換骨幹網連通。分組交換網的開通為計算機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平臺;可提供的業務有分佈式數據庫檢索、可視圖文、電子數據互換;70年代中期全國非話業務總量只佔電信業務總量的5%,到90年代中期數據業務佔到電信業務量的40%。

1993年,郵電部組建了全國互聯網CHINANET,雲南作為全國互聯網的組成部分在昆明安裝了互聯網節點。

郵電部於1995年建成了全國省會以上城市的數字數據通信網CHINADDN。我省於1994年引進了美國DSC公司生產的DDN設備,1995年建成了全省地市以上城市的數字數據網—YNDDN。同年與全國DDN連通。DDN網由於其傳輸透明、接入方式簡單、傳輸實時性強的特點受到集團客戶如銀行、外企、大型國企的追捧,為數據通信的廣泛使用奠定了基礎。

1993年9月,昆明電信局開通了168語音信息平臺,開通當月就有86萬的業務收入。這項業務的開展引入了電信增值業務的概念,使我們看到在原有的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開展各種新業務的潛力,也為後來在傳統電信網絡上開發新業務奠定了基礎。

中國分組交換網CHINAPAC、中國數字數據網CHINADDN構成了中國互聯網CHINANET的接入層,我國早在1993年就通過CHINADDN與國際公用計算機網INTERNET連接,使中國成為國際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的成員。

我從1958年開始從事電報通信的維護與管理工作近40年,回首往事有許許多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雲南的電報通信沒有落在其他省的後面!這是省市各級領導對電報通信的關愛,是歷屆電信處領導對電報通信的厚愛以及全省電報戰線的同事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老同行們互相道賀吧!在此希望所有從事數據通信的朋友們再接再厲為中國電信發展多做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