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光緒帝親政後,面對慈禧“後黨”,真的沒有一點軍政大權嗎?

歷史的味覺


導語:

光緒皇帝所掌握的權力,那是有限的權力。真正至高無上的權力,始終都在慈禧太后手裡。所以光緒皇帝即使再努力,也無法操控那幫忠於慈禧太后的大臣。

為此光緒恨不得立刻培養出一支屬於自己的官員隊伍,但是這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可是慈禧會給他這個時間嗎?結果顯而易見。

01帝黨力量,說到底還是得聽慈禧太后的吩咐。

光緒皇帝的確是有鬥爭過,作為大清國的皇帝,他當然想要執掌大權。親政以後的光緒,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力量無時無刻都在控制著朝中大權。

慈禧太后雖然撤簾還政給了光緒,可是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依舊在慈禧太后手裡。這就是說朝中核心大臣的控制權,都在慈禧那兒,光緒只能控制三品以下的小官小吏。

上雖親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變法圖強,用有為言,三月維新,中外震仰。唯新進驟起,機事不密,遂致害成。時傳將以兵圍頤和園劫太后,人心惶惑。上硃諭銳等籌議調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語,語具銳傳。於是太后復垂簾,盡罷新政。以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褫職逮捕。有為先走免,逮其弟廣仁及楊銳等下獄,並處斬。---《清史稿》

再加上慈禧太后執政多年,他手底下的大臣依舊牢牢掌控著國家的命脈,而這幫人不聽皇帝的命令,只聽從慈禧太后的命令,這就要了命了。

光緒皇帝努力掙扎過,他親政以後,召集起了跟自己關係好的一幫大臣。這裡面以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為首,包括了瑾妃、珍妃以及他們的堂兄、禮部侍郎志銳等人。

這幫人都是緊密跟隨光緒皇帝身邊的人,所以對光緒皇帝是無條件支持的。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派系就是帝黨。

  1. 翁同龢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曾經想利用科舉考試選拔一大批人才,以此讓這幫人才成為光緒皇帝的心腹。這一策略是不錯的,可是時間上的確差了點火候。
  2. 不過翁同龢這個人急功近利,幾乎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局。在任財政大臣的時候,為了扳倒李鴻章,居然剋扣北洋水師的軍餉,以至於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
  3.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一些讀書人,哪裡是李鴻章等人的對手呢?李鴻章久經戰陣,他手裡殺了多人他自己都不清楚,翁同龢跟他鬥還是差了點。

所以說帝黨說到底就是那些沒有掌握實權的人,他們想要擁有實權,但是從太后那兒得不到,便想要在光緒皇帝這兒索取罷了。說到底,他們還是隻能任憑慈禧太后的擺佈。

02維新派崛起的時間太晚,又被慈禧太后迅速撲滅。

帝黨沒有能力為光緒爭取來權力,可是翁同龢卻給光緒打開了一扇門。既然老人家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那麼光緒便打算從新人當中,選拔一幫可以擔當重任的大臣。

光緒皇帝認為,只要這幫人能夠掌握朝政大權,那麼自己也就可以變相地從慈禧那裡奪取權力。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為此光緒吸納了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在內的維新分子。

  1. 康有為向光緒皇帝灌輸了一系列的變法思想,希望光緒皇帝能夠努力實行變法。甚至他們還集結了一幫變法之人,包括了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人。
  2. 這幫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都認為國家可以在變法的過程中,變得富強。可是他們真的有研究過歷史嗎?歷代變法要想成功,不是光靠流血就行的。
  3. 變法必須要得到實權君主的支持,光緒皇帝的確支持他們,但是光緒皇帝不是實權皇帝。真正的實權在慈禧太后那裡,慈禧太后不支持變法,你們又有什麼用?

所以這幫人沒有看清這一點,妄言變法之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無情鎮壓。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送上了斷頭臺,戊戌變法至此也宣告失敗。

其實康有為等人操之過急了,當時對光緒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國家富強,不是變法圖強,而是要掌握實權。

二十四年,有為立保國會於京師,尚書李端棻,學士徐致靖、張百熙,給事中高燮曾等,先後疏薦有為才,至是始召對。有為極陳:“四夷交侵,覆亡無日,非維新變舊,不能自強。變法須統籌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嘆曰:“奈掣肘何?”有為曰:“就皇上現有之權,行可變之事,扼要以圖,亦足救國。唯大臣守舊,當廣召小臣,破格擢用;並請下哀痛之詔,收拾人心。”上皆韙之。---《清史稿》

只有自己掌握了實權,才能去談那些變法圖強的事情。光緒皇帝自己看不到也就算了,戊戌變法的這幫人才,居然一個都沒有瞧見。

可憐戊戌六君子就這麼白白送了命,最終什麼結果都沒有達到。反倒是光緒皇帝身陷囹圄之中,再也無力變法圖強。

03光緒皇帝沒有漢宣帝的能力,卻遭遇了漢宣帝的命運。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跟光緒皇帝的經歷何其相似,這位皇帝就是西漢的漢宣帝劉詢。劉詢早先不是皇帝,而是囚犯,後來出獄後,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

在霍光輔政期間,由於漢廢帝劉賀不聽話,所以被霍光果斷廢掉,劉賀帶來的200多個家臣也都被霍光斬殺。

  • 這個時候霍光想到了劉詢,他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當然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在霍光的幫助下,劉詢成為了大漢天子。
  • 但是這位大漢天子是一點實權都沒有的,所有權力都掌握在霍光的手裡。那麼劉詢是怎麼做的呢?他一直都在唯唯諾諾中過日子。
  • 朝中所有需要做決定的事情,劉詢一定會先請示一下霍光,獲得霍光的允許後,他才能做出決斷。如果霍光表示遲疑,那麼這件事就算擱置作廢了。

由此可見,漢宣帝的求生欲的確很強。甚至在漢宣帝的皇后許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顯毒死的時候,漢宣帝還是隻能接受這個事實,並且迎娶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

秋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詔曰“乃者,東織室令史張赦使魏郡豪李竟報冠陽侯霍雲謀為大逆,朕以大將軍故,抑而不揚,冀其自新。今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冠陽侯雲、樂平侯山、諸姊妹婿度遼將軍範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長安男子馮殷等謀為大逆。顯前又使女侍醫淳于衍進藥殺共哀後,謀毒太子,欲危宗廟。逆亂不道,鹹伏其辜。諸為霍氏所詿誤未發覺在吏者,皆赦除之。”---《漢書》

漢宣帝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這才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並且在不久之後,對霍家下手,誅滅霍光滿門。

光緒皇帝也是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為什麼他就不能忍一忍等待一下呢?跟慈禧正面對抗肯定不是對手,為什麼不採取折中辦法呢?

總結:光緒皇帝性格急躁,不可能奪取政權。

光緒雖然是皇帝,但是他的作用基本上也就是用個年號紀年的作用。慈禧太后始終牢牢掌握政權,光緒皇帝只能選擇等待。

可是光緒不想等待,他想要跟慈禧做鬥爭。不過他太年輕,不知道一點,權力鬥爭始終都是最殘酷的事情。

李世民為了權力可以殺了兄弟全家,朱棣為了權力可以橫掃河北百姓,朱元璋為了權力將身邊的開國功臣殺了個一乾二淨。光緒何德何能,你想要和平奪權?

天真的光緒皇帝,必然是迎來失敗。而當時慈禧太后絲毫沒有手軟的意思,她將光緒囚禁了起來,關了足足10年,臨死前還把年輕的光緒一起給帶走了。

《清史稿》

《漢書》


江湖小曉生


我們先來把光緒的身份捋一捋,光緒皇帝的生父親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豐皇帝的弟弟。

在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的當晚,眾大臣商議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慈禧力排眾議,過繼時年只有四歲的載湉給咸豐皇帝和自己做兒子,並立為帝。

兒童進宮的光緒帝,一直在皇宮,無法結交大臣,雖有太監相伴,但清廷弊處了明朝太監專權的的問題,已經沒有內臣一說了,到他成年,基本沒有親近的臣子,唯獨他的老師翁同龢唯對他還行

1889年光緒18歲,慈禧一面自說自話還政,搬進了頤和園一面垂簾聽政,但凡大事都要慈禧點頭,方能成事。

帝黨的形成是以維新派對清廷的弊端做出的改革。光緒帝把阻擋變法的守舊派一些高官革職,任用譚嗣同等為軍機章京,架空守舊的軍機大臣,觸動到慈禧核心權力中心。

光緒召見新軍統帥袁世凱,試圖抓軍權。這讓慈禧怒不可遏,軍權一丟便沒有話語權,況且慈禧從政幾十年,練就的一雙火眼金睛,早已把光緒看穿,光緒不光秉承了他父親的性格膽小,還沒有魄力,不具備改革派,帝王所需的人格。

6月15日,也就是戊戌變法進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緒連下三道上諭:一、下令免去帝師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職務,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須到皇太后面前謝恩;三、任命慈禧親信榮祿出任直隸總督,掌握大權。

帝后兩黨的權力爭奪漸趨白熱化,過於急躁的維新措施直接把矛頭指向了慈禧,威脅到了慈禧苦心數十年所建立起來的權力架構,動搖了後黨的權力基礎。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就再也沒有接觸權力的機會了。


雨哥港歷史


光緒皇帝在1889年親政以後,剛開始,並非坊間傳聞的沒有實權。因為在光緒即將親政以前,光緒的親爸爸醇親王奕譞就跟慈禧打好了預防針,希望在兒子親政以後,老太后能繼續指點,不要由著兒子的性子胡來,並且希望老太后能替皇帝把好關,站好最後一班崗,醇親王是將帝國的最高人事權,和保留慈禧原班人馬的基礎條件,與慈禧達成了私下協議,以便慈禧能讓兒子順利親政,過渡危險期。

 

至少在戊戌政變以前,光緒手中繼承了不少法理上的合法實權,即便是在甲午戰爭失敗以後,相當一部分的事仍然由光緒做主。除了親爹醇親王的私下交換以外,慈溪從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的辛酉政變開始,垂簾聽政已經28年,慈禧累了,只要不是威脅到她太皇太后的位置,其它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她是能甩鍋就甩鍋,自己好安心在頤和園賞她的花花草草,頤養天年。

 

但是,受到康有為挑唆的光緒,打破了他和慈禧姨侄之間的情感以及權力平衡,從公車上書以後,逐漸向新黨靠攏,甚至要取慈禧的性命,老太婆聞知自己煞費苦心教養的侄兒要對自己動手,肯定狗急跳牆,武力兵變。這也註定了,戊戌政變後的光緒皇帝殘破不堪的餘生。要不是外國公使極力干涉,再三詢問皇帝健康,光緒的性命,恐怕很難再拖十年,估計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時候,就已經莫名其妙的沒了。

 

從1889年光緒親政,到1898年戊戌政變以前的9年時間裡,光緒皇帝至少擁有部分三品以下官員的人事任免權,以及徵稅財權、海防捐例、外交照會、戰爭宣戰、國際議和等眾多權力,雖然會受到來自姨媽的掣肘,但因老佛爺當時已經無心政事,只關心她的養老問題,只要不出意外,很大程度上,慈禧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比如,光緒在百日維新的初期,能認命楊銳、劉光第、譚嗣同等維新黨派重要成員的四品軍機章京的實際職位,就已經證明,維新派可以進入中樞內閣,參與國家政事的核心決策,這不是實權是什麼。還有光緒親政的第一年,就先後發佈了加徵厘金、重開海防捐例、購置德國槍炮、興辦盧漢鐵路等一系列重大的詔書,都能加稅,購置武器了,還不算有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得到密報,光緒要對自己動手,迅速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接軟禁了光緒,同時,開始武力鎮壓維新黨,主要原因就是康有為一派,教唆不懂世事的光緒,想要太后的命。

 

從某種程度上講,光緒和崇禎比較像,既沒有理政能力,但又一心想做成大事。但光緒忘了,他爺爺的爺爺康熙,事事懂得順著孝莊,懂得哄老人家開心之後,才開始大展拳腳。而光緒不是,他只會被康梁一黨牽著牛鼻子走,最終導致功虧於潰。和平時期,他可能成為守土之君,內憂外患的國家劇變之時,他沒有能力力挽狂瀾,應對危局。

因為光緒在甲午戰爭前後,以及三年後的戊戌變法中,都呈現給世人是一副心浮氣燥的面孔,他只求師夷長技,卻不自知自己的短板,聽信翁同龢的大話,盲目捲入朝鮮戰局,導致國家大敗,割地賠款。之後的戊戌變法中,又被康有為一群愣頭青當做木偶,不加判斷的盲目輕信,甚是惋惜。

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打的旗號是變法圖強,但是一幫人是空有一腔熱血,沒有理政經驗,變法內容中,很多是不切實際的,要不然,張之洞,袁世凱這幫老油條,怎麼會想都不想,就佔到了慈禧一邊呢,因為張之洞和袁世凱看得很清楚,光緒沒有那金剛鑽。

看看康有為乾的好事就知道有多搞笑,他居然想邀請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任我們的內閣總理,你說老一輩能同意嗎。還有,康有為這些人沒想清楚,光緒是一個連三品官都沒有任免權的皇帝,怎麼有能力去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呢。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慎之又慎的事情,康有為異想天開,幻想僅依靠皇帝的一紙詔書就能順利執行變法,難道他以為軟弱的光緒是底氣十足的漢武帝嗎?





米缸摟著麥芽糖


還記得《走向共和》電視劇裡面這樣一個鏡頭嗎?李鴻章在吃一條魚,門外抱過來各種各樣的事情,李鴻章都置之不問,最終一隻鸚鵡出了問題,結果李鴻章騎得趕緊把魚丟下去問問情況!知道為什麼李鴻章這麼在意這隻鸚鵡吧,有人說這鸚鵡是送給慈禧的,所以李鴻章的為了討好主子,才這麼幹,其實不然,因為在這之前,跟李鴻章說的所有的事情全都需要花錢,而唯一能夠解決這個錢的問題的就只有這隻鸚鵡,只有把鸚鵡交給慈禧!李鴻章手裡才能有錢才能去解決這些東西!

甲午中日戰爭!光緒是主戰派,可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國家的皇帝都是主戰派了,這個時候生在平壤的清軍主力竟然只有一天的波及,甚至於北洋艦隊都沒有多少彈藥儲備!都決定打仗了,為什麼還就沒有錢呢?不是軍隊戰鬥力不行,平壤戰役第一天清軍跟日本人打的有來有回,這是事實,但是彈藥儲備只夠支持一天,所以清軍被逼無奈只能撤退,撤退途中被日本人逮著機會往死裡打!

誰在犯糊塗?是誰卡住了?這是軍隊的補給,不把這些補給給發出來!是誰整天在那裡避戰,毫無疑問就是慈禧!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重要角色!翁同酥,這個人很多人把它歸類光緒那一當!看我覺得不是這個人純粹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做事情,他可以去支持光緒,他也可以同時去支持慈禧,甚至於他是兩個人都不用支持他是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簡單,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個人名譽不惜犯賤的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甲午中日戰爭裡面,原本作為光緒一派的翁同酥居然反對給李鴻章的軍隊進行補給,你以為他這是給光緒帝長臉呢?他這是出去攪局,(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這是故意在他削弱同朝為官的李鴻章的影響力,提高自己的身價!這於光緒是什麼臉色他看都不看,為什麼這個時候他知道另外一個人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這個人就是慈禧!

慈禧適逢自己大壽,不想打仗誰都明白這個道理,慈禧本人一開始也已經表過態了!翁同酥就是在這個時候嗅到了這種政治嗅覺,他把這種政治嗅覺當成是一種不要當成是一種自己可以攀登天梯的機會!

最後他被兩派同時拋棄,整個人憤憤不平的回家,活該!

話說到這裡!帶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人一開始去投靠的是光緒而不是慈禧?因為慈禧的身邊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和黨派,他插不進手!所以他選擇去投靠看似沒有任何依靠的光緒,他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至於說他設計的那些人!就是為了他自己服務的,你看光緒身邊有那麼多的人,但事實上有幾個是停光緒的話的,個個都是政治投機的人!都是在關鍵時刻倒打一耙的人,這些人你期望著她對光緒中心,慈禧給個眼神兒屁顛屁顛就跟著慈禧跑了!

Ye所謂的光緒清正根本就沒有那回事兒,比起勢力更加盤根錯節,實力更加強悍的慈禧來講,所謂的光緒清正只不過是個笑話!光是手裡壓根兒就沒人,慈禧給他的那些權力只不過是障眼法,真正的大全尤其是涼涼兵馬全部都在慈禧的手裡掌握著,或者都是慈禧手下的心腹之人,沒有兵馬,沒有糧草,沒有財富,你憑什麼去鬧事情?你憑什麼去掌握政治?最後算來算去要花錢了,還得去問一下慈禧到底同不同意,沒有慈禧的同意,你沒錢你辦不了事情!

而慈禧本人對於皇帝態度又是什麼呢?你就是我的一個傀儡,我想什麼時候替換你就什麼時候替換,你不要覺得驚訝,也不要給我反駁這種事情!看看慈禧立了大阿哥以後,光緒他的皇后跟這個大阿哥是怎麼欺負光緒的,光緒為什麼不敢反抗?不就是因為慈禧麗的這個人就是隨時取代他的嗎?一個國家的皇帝就這麼被人玩弄於鼓掌之間!

所以說清政府的腐爛是在骨子裡的那種!神仙來了都救不了。


漩渦鳴人yy


大家好!我是“歷史影錄”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光緒帝親政後,面對慈禧“後黨”,真的沒有一點軍政大權嗎?

光緒皇帝從親政開始,一直試圖奪權。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

光緒皇帝是在16歲開始親政的。

慈禧太后當初之所以選光緒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為光緒皇帝還只是一個小孩子。一個小孩子,自然不能親政,因此所有當政的任務,只能交給慈禧。

當光緒漸漸長大後,慈禧必須按照當初的承諾,讓光緒親政。但是,慈禧顯然不願意遵守這一點。因為把權力還給光緒,對於權力慾望強烈的慈禧來說是難受的。也因此,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就開始未雨綢繆。

光緒15歲的時候,慈禧就宣佈,想要儘快讓光緒親政。但是,以醇親王奕譞為代表的一幫大臣,立刻紛紛上奏懇請慈禧,雖然皇帝可以親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務上必須要把關,要“訓政”。朝廷中的各種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請懿旨,然後才能向皇帝稟報。直到皇帝大婚後。

這個話,實際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模式,一點兒也沒有變。

後來,光緒大婚,慈禧仍然沒有放權,同樣由大臣上奏,慈禧“勉為其難”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繼續享有訓政的權力。一旦皇帝“胡來”,慈禧將隨時回來垂簾聽政。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慈禧在光緒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繩子,而且這根繩子還是一個活結。只要慈禧不滿意,她拿著繩子一拉,立刻就會把光緒置於死地。

光緒在親政以後,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幫手。他很明白,沒有幫手,永遠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幫手,卻並不容易,必須要有機會。如果在親政之前,就籠絡大臣,必然會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緒生性又比較懦弱,因此,雖然他有那樣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親政以後,其實他也不敢有任何動作。


歷史影錄


慈禧和光緒畢竟是親親的姨侄關係,慈禧大權不放小權還是放手給光緒,特別是光緒剛親政時,慈禧給光緒劃了底線後大面上還是給了光緒一線的權力。但光緒親政後受康梁空對空的務虛“變法"蠱惑,一天頒佈一個變法法令,只管頒發不管實施實效,從慈禧的木偶變為康梁的木偶,直至圖謀兵變捉殺慈禧而自掘墳墓。光緒軍政權力的實錘就是珍妃收受賄賂後到光緒手裡買官,這是史實明證了的。


635216153839冷暖自知


光緒為何這麼著急給慈禧修頤和園,就是希望修好頤和園徹底慈禧能徹底還政自己。

在帝黨看來,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創立,而李鴻章是慈禧一手提拔。李鴻章自然就是後黨的人了。

於是,帝黨骨幹戶部尚書翁同龢便以北洋水師已是亞洲第一國家度支艱難為由,停了北洋的水師的經費。自光緒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北洋水師未得到更新設備,購買軍火。

英國人曾經建議李鴻章,購買兩艘快艦,以防備日本。翁同龢不斷拖延,最終兩艘快艦為日本買去,其中一艘“吉野號”成為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戰艦。

另一方面,光緒因為急於用一場勝仗來擺脫慈禧親政。隔過李鴻章直接指揮北洋水師,最終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直接領導,更清楚北洋水師內部狀況。光緒因為著急證明自己,加上朝中的帝黨以日本彈丸之地不能敵天朝上國的主戰派。

光緒空有一腔熱血,有人把光緒比做明崇禎帝。事實上,光緒無法和崇禎比,崇禎是憑藉自己把魏忠賢誅殺的。而光緒無論是用人,還是眼光。差慈禧都不知道多少。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戊戌變法康有為建議光緒用外臣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中日和邦,觸犯了慈禧太后的底線。(所謂中日和邦,就是中日兩國合成一個國家)事情敗露寄希望康有為等人誅殺慈禧。最後功虧一簣。

慈禧本來不會把光緒怎麼樣的,畢竟光緒四歲就進宮這麼多年,可偏偏這個養了這麼多年的兒子。造自己的反,這是慈禧所絕對不允許的。這一次光緒失去所有機會。



史爭朝夕


光緒皇帝是一個悲情皇帝,堪比大明崇禎帝,其立志不做亡國之君,一心變法圖強,可惜沒有實權,又急於求成,不懂帝王之術,不具備國際視野,終於禍國殃民!

光緒皇帝從親政開始,一直試圖奪權。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

其實沒有慈禧,光緒什麼都不是。光緒是慈禧立為皇帝的,其權力也來自於慈禧,百官聽命於他是因為給慈禧面子,可他並不清楚這一點,一心想要搬倒慈禧。

光緒皇帝是在16歲開始親政的。

慈禧太后當初之所以選光緒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為光緒皇帝還只是一個小孩子。一個小孩子,自然不能親政,因此所有當政的任務,只能交給慈禧。

當光緒漸漸長大後,慈禧必須按照當初的承諾,讓光緒親政。但是,慈禧顯然不願意遵守這一點。因為把權力還給光緒,對於權力慾望強烈的慈禧來說是難受的。也因此,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就開始未雨綢繆。

光緒15歲的時候,慈禧就宣佈,想要儘快讓光緒親政。但是,以醇親王奕譞為代表的一幫大臣,立刻紛紛上奏懇請慈禧,雖然皇帝可以親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務上必須要把關,要“訓政”。朝廷中的各種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請懿旨,然後才能向皇帝稟報。直到皇帝大婚後。

這個話,實際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模式,一點兒也沒有變。

後來,光緒大婚,慈禧仍然沒有放權,同樣由大臣上奏,慈禧“勉為其難”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繼續享有訓政的權力。一旦皇帝“胡來”,慈禧將隨時回來垂簾聽政。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慈禧在光緒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繩子,而且這根繩子還是一個活結。只要慈禧不滿意,她拿著繩子一拉,立刻就會把光緒置於死地。

光緒在親政以後,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幫手。他很明白,沒有幫手,永遠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幫手,卻並不容易,必須要有機會。如果在親政之前,就籠絡大臣,必然會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緒生性又比較懦弱,因此,雖然他有那樣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親政以後,其實他也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皇帝的確是有鬥爭過,作為大清國的皇帝,他當然想要執掌大權。親政以後的光緒,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力量無時無刻都在控制著朝中大權。

慈禧太后雖然撤簾還政給了光緒,可是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依舊在慈禧太后手裡。這就是說朝中核心大臣的控制權,都在慈禧那兒,光緒只能控制三品以下的小官小吏。

再加上慈禧太后執政多年,他手底下的大臣依舊牢牢掌控著國家的命脈,而這幫人不聽皇帝的命令,只聽從慈禧太后的命令,這就要了命了。

光緒皇帝努力掙扎過,他親政以後,召集起了跟自己關係好的一幫大臣。這裡面以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為首,包括了瑾妃、珍妃以及他們的堂兄、禮部侍郎志銳等人。

這幫人都是緊密跟隨光緒皇帝身邊的人,所以對光緒皇帝是無條件支持的。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派系就是帝黨。

翁同龢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曾經想利用科舉考試選拔一大批人才,以此讓這幫人才成為光緒皇帝的心腹。這一策略是不錯的,可是時間上的確差了點火候。

不過翁同龢這個人急功近利,幾乎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局。在任財政大臣的時候,為了扳倒李鴻章,居然剋扣北洋水師的軍餉,以至於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一些讀書人,哪裡是李鴻章等人的對手呢?李鴻章久經戰陣,他手裡殺了多人他自己都不清楚,翁同龢跟他鬥還是差了點。

所以說帝黨說到底就是那些沒有掌握實權的人,他們想要擁有實權,但是從太后那兒得不到,便想要在光緒皇帝這兒索取罷了。說到底,他們還是隻能任憑慈禧太后的擺佈。

維新派崛起的時間太晚,又被慈禧太后迅速撲滅。

帝黨沒有能力為光緒爭取來權力,可是翁同龢卻給光緒打開了一扇門。既然老人家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那麼光緒便打算從新人當中,選拔一幫可以擔當重任的大臣。

光緒皇帝認為,只要這幫人能夠掌握朝政大權,那麼自己也就可以變相地從慈禧那裡奪取權力。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為此光緒吸納了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在內的維新分子。

康有為向光緒皇帝灌輸了一系列的變法思想,希望光緒皇帝能夠努力實行變法。甚至他們還集結了一幫變法之人,包括了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人。

這幫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都認為國家可以在變法的過程中,變得富強。可是他們真的有研究過歷史嗎?歷代變法要想成功,不是光靠流血就行的。

變法必須要得到實權君主的支持,光緒皇帝的確支持他們,但是光緒皇帝不是實權皇帝。真正的實權在慈禧太后那裡,慈禧太后不支持變法,你們又有什麼用?

所以這幫人沒有看清這一點,妄言變法之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無情鎮壓。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送上了斷頭臺,戊戌變法至此也宣告失敗。

其實康有為等人操之過急了,當時對光緒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國家富強,不是變法圖強,而是要掌握實權。

只有自己掌握了實權,才能去談那些變法圖強的事情。光緒皇帝自己看不到也就算了,戊戌變法的這幫人才,居然一個都沒有瞧見。

可憐戊戌六君子就這麼白白送了命,最終什麼結果都沒有達到。反倒是光緒皇帝身陷囹圄之中,再也無力變法圖強。

光緒皇帝沒有漢宣帝的能力,卻遭遇了漢宣帝的命運。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跟光緒皇帝的經歷何其相似,這位皇帝就是西漢的漢宣帝劉詢。劉詢早先不是皇帝,而是囚犯,後來出獄後,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

在霍光輔政期間,由於漢廢帝劉賀不聽話,所以被霍光果斷廢掉,劉賀帶來的200多個家臣也都被霍光斬殺。

這個時候霍光想到了劉詢,他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當然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在霍光的幫助下,劉詢成為了大漢天子。

但是這位大漢天子是一點實權都沒有的,所有權力都掌握在霍光的手裡。那麼劉詢是怎麼做的呢?他一直都在唯唯諾諾中過日子。

朝中所有需要做決定的事情,劉詢一定會先請示一下霍光,獲得霍光的允許後,他才能做出決斷。如果霍光表示遲疑,那麼這件事就算擱置作廢了。

由此可見,漢宣帝的求生欲的確很強。甚至在漢宣帝的皇后許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顯毒死的時候,漢宣帝還是隻能接受這個事實,並且迎娶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

漢宣帝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這才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並且在不久之後,對霍家下手,誅滅霍光滿門。

光緒皇帝也是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為什麼他就不能忍一忍等待一下呢?跟慈禧正面對抗肯定不是對手,為什麼不採取折中辦法呢?

總結:光緒皇帝性格急躁,不可能奪取政權。

光緒雖然是皇帝,但是他的作用基本上也就是用個年號紀年的作用。慈禧太后始終牢牢掌握政權,光緒皇帝只能選擇等待。

可是光緒不想等待,他想要跟慈禧做鬥爭。不過他太年輕,不知道一點,權力鬥爭始終都是最殘酷的事情。

李世民為了權力可以殺了兄弟全家,朱棣為了權力可以橫掃河北百姓,朱元璋為了權力將身邊的開國功臣殺了個一乾二淨。光緒何德何能,你想要和平奪權?

天真的光緒皇帝,必然是迎來失敗。而當時慈禧太后絲毫沒有手軟的意思,她將光緒囚禁了起來,關了足足10年,臨死前還把年輕的光緒一起給帶走了。

其實光緒親政後,擁有一定的權力,只要政治平穩,經濟繼續發展,對外別有大戰,慈禧早晚會將所有權力逐漸交給光緒的。

可光緒偏偏等不及,非要殺日本這隻雞立威,並趁機掌握軍權,可日本雖為蕞爾小國,但明治維新之後經濟迅速發展,仿效英德建立了近代海陸軍,國力大增,正想對外擴張,光緒還送上門來。

反觀清朝陸軍,仍然是中世紀軍隊,北洋水師因為帝后之爭,而無法拿到足額軍費,被日本趕超。

甲午戰敗後,割臺灣,賠白銀兩點三億兩,清朝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列強紛紛前來瓜分清朝,光緒帝威信掃地,慈禧藉機出來訓政。

但是光緒並未消停,又重用康粱變法,李鴻章等人本來支持變法,但是康粱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將其拒之門外。其實讓李鴻章這樣具有國際視野又老練的政客來主持變法是最合適的。

康粱變法急於求成,得罪了太多人,光緒一天發佈十數道政令,形如兒戲,地方督撫多不支持。

後來,康粱又想利用袁世凱圍園殺後,激怒了慈禧,慈禧殺害維新六君子,軟禁了光緒,從此光緒再無半點權力,直到去世。



當代曹植


俗話說:“秦檜還有三個朋友。”所以光緒畢竟是大清朝名義上的皇帝,“帝黨”是肯定有的,如果說一個皇帝不懂得聚集自己的勢力,那說明他根本不懂權利遊戲。可悲的是,“後黨”的強大是難以逾越的,光緒所謂的小弟們都是人微言輕的小官,即便是帝師的翁同龢,也只得到了軍機大臣的頭銜,連個大學士都沒混上,所以光緒的政治勢力弱到可以忽視。光緒皇帝權力的最頂峰時期是百日維新,光緒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迅速提拔康有為等一批維新派進入中樞,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管理班子,雖然提拔的官員多數都是六品,卻是小官辦大事。只可惜,這只是慈禧為了表現出“還政光緒”故意作出政治秀,以此取悅國際列強,製造和諧輿論,而並非真正的讓權。錯誤的信號讓光緒以為抓到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勵精圖治,大搞改革,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操切和盲目,不切合實際。百日維新稱為了宮廷鬧劇,皇帝天天發聖旨,指令卻只能停留在紫禁城,全國各地區官員都沒有堅決的執行,或撿一些不痛不癢的事應付了事。後黨的勢力範圍在於全天下,而帝黨的勢力僅限於皇帝辦公室,是個完全不對等的兩個政治集團,甚至因為京畿衛戍軍事力量都是慈禧的人,光緒連個人安全都很難保障,不然也不會逼到譚嗣同冒險去找袁世凱從天津小站調兵搞政變。說一千道一萬,光緒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只是慈禧的傀儡而已,所謂能行駛的權力就是慈禧給予光緒“過家家”的遊戲而已。


劉軍易溯科技


導語: 光緒皇帝親政開始還是有一些權力的,但是戌戌變法的失敗導致徹底與權力無緣了。

光緒皇帝別名:愛新覺羅•載恬,在位34年,因在位年號是“光緒”,史稱光緒皇帝。小編認為變法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光緒頭腦不夠清醒

他不明白他發動的變法運動實際上就是一場奪權運動,既然是一場奪權行動,就應該先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首先是朝中大權、其次是兵權,他要籠絡的也應該是掌握實權的人物。

如袁世凱、榮祿等,這些實權人物,其實當時他們的態度並不反對變法,一開始他們一度支持,只是他們認為應該漸變而不應該突變。如果提早拉攏過來在加上當時提倡變法圖強一些知識分子。他們眼界和視野開闊當智囊未必沒有機會。

二、群眾基礎不紮實

在當時提倡變法的只是一些知識分子,廣大窮苦百姓都不知道變法是什麼。連舊時地主、鄉紳都不明白變法是的意義是什麼,都當作洪水猛獸來反對。沒有廣大百姓支持的基礎就等同於空中樓閣。最後一定會失敗的。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是光緒皇帝錯失敗的幾點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