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光绪帝亲政后,面对慈禧“后党”,真的没有一点军政大权吗?

历史的味觉


导语:

光绪皇帝所掌握的权力,那是有限的权力。真正至高无上的权力,始终都在慈禧太后手里。所以光绪皇帝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操控那帮忠于慈禧太后的大臣。

为此光绪恨不得立刻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官员队伍,但是这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可是慈禧会给他这个时间吗?结果显而易见。

01帝党力量,说到底还是得听慈禧太后的吩咐。

光绪皇帝的确是有斗争过,作为大清国的皇帝,他当然想要执掌大权。亲政以后的光绪,忽然发现,慈禧太后的力量无时无刻都在控制着朝中大权。

慈禧太后虽然撤帘还政给了光绪,可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依旧在慈禧太后手里。这就是说朝中核心大臣的控制权,都在慈禧那儿,光绪只能控制三品以下的小官小吏。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清史稿》

再加上慈禧太后执政多年,他手底下的大臣依旧牢牢掌控着国家的命脉,而这帮人不听皇帝的命令,只听从慈禧太后的命令,这就要了命了。

光绪皇帝努力挣扎过,他亲政以后,召集起了跟自己关系好的一帮大臣。这里面以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为首,包括了瑾妃、珍妃以及他们的堂兄、礼部侍郎志锐等人。

这帮人都是紧密跟随光绪皇帝身边的人,所以对光绪皇帝是无条件支持的。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派系就是帝党。

  1. 翁同龢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曾经想利用科举考试选拔一大批人才,以此让这帮人才成为光绪皇帝的心腹。这一策略是不错的,可是时间上的确差了点火候。
  2. 不过翁同龢这个人急功近利,几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局。在任财政大臣的时候,为了扳倒李鸿章,居然克扣北洋水师的军饷,以至于甲午战争的最终失败。
  3.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一些读书人,哪里是李鸿章等人的对手呢?李鸿章久经战阵,他手里杀了多人他自己都不清楚,翁同龢跟他斗还是差了点。

所以说帝党说到底就是那些没有掌握实权的人,他们想要拥有实权,但是从太后那儿得不到,便想要在光绪皇帝这儿索取罢了。说到底,他们还是只能任凭慈禧太后的摆布。

02维新派崛起的时间太晚,又被慈禧太后迅速扑灭。

帝党没有能力为光绪争取来权力,可是翁同龢却给光绪打开了一扇门。既然老人家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那么光绪便打算从新人当中,选拔一帮可以担当重任的大臣。

光绪皇帝认为,只要这帮人能够掌握朝政大权,那么自己也就可以变相地从慈禧那里夺取权力。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此光绪吸纳了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维新分子。

  1.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灌输了一系列的变法思想,希望光绪皇帝能够努力实行变法。甚至他们还集结了一帮变法之人,包括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人。
  2. 这帮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都认为国家可以在变法的过程中,变得富强。可是他们真的有研究过历史吗?历代变法要想成功,不是光靠流血就行的。
  3. 变法必须要得到实权君主的支持,光绪皇帝的确支持他们,但是光绪皇帝不是实权皇帝。真正的实权在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不支持变法,你们又有什么用?

所以这帮人没有看清这一点,妄言变法之后,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无情镇压。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送上了断头台,戊戌变法至此也宣告失败。

其实康有为等人操之过急了,当时对光绪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国家富强,不是变法图强,而是要掌握实权。

二十四年,有为立保国会於京师,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有为极陈:“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叹曰:“奈掣肘何?”有为曰:“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上皆韪之。---《清史稿》

只有自己掌握了实权,才能去谈那些变法图强的事情。光绪皇帝自己看不到也就算了,戊戌变法的这帮人才,居然一个都没有瞧见。

可怜戊戌六君子就这么白白送了命,最终什么结果都没有达到。反倒是光绪皇帝身陷囹圄之中,再也无力变法图强。

03光绪皇帝没有汉宣帝的能力,却遭遇了汉宣帝的命运。

其实在历史上有一位皇帝,跟光绪皇帝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位皇帝就是西汉的汉宣帝刘询。刘询早先不是皇帝,而是囚犯,后来出狱后,一直过着平民的生活。

在霍光辅政期间,由于汉废帝刘贺不听话,所以被霍光果断废掉,刘贺带来的200多个家臣也都被霍光斩杀。

  • 这个时候霍光想到了刘询,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当然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所以在霍光的帮助下,刘询成为了大汉天子。
  • 但是这位大汉天子是一点实权都没有的,所有权力都掌握在霍光的手里。那么刘询是怎么做的呢?他一直都在唯唯诺诺中过日子。
  • 朝中所有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刘询一定会先请示一下霍光,获得霍光的允许后,他才能做出决断。如果霍光表示迟疑,那么这件事就算搁置作废了。

由此可见,汉宣帝的求生欲的确很强。甚至在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死的时候,汉宣帝还是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迎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

秋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诏曰“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今大司马博陆侯禹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谋为大逆。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逆乱不道,咸伏其辜。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汉书》

汉宣帝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这才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并且在不久之后,对霍家下手,诛灭霍光满门。

光绪皇帝也是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为什么他就不能忍一忍等待一下呢?跟慈禧正面对抗肯定不是对手,为什么不采取折中办法呢?

总结:光绪皇帝性格急躁,不可能夺取政权。

光绪虽然是皇帝,但是他的作用基本上也就是用个年号纪年的作用。慈禧太后始终牢牢掌握政权,光绪皇帝只能选择等待。

可是光绪不想等待,他想要跟慈禧做斗争。不过他太年轻,不知道一点,权力斗争始终都是最残酷的事情。

李世民为了权力可以杀了兄弟全家,朱棣为了权力可以横扫河北百姓,朱元璋为了权力将身边的开国功臣杀了个一干二净。光绪何德何能,你想要和平夺权?

天真的光绪皇帝,必然是迎来失败。而当时慈禧太后丝毫没有手软的意思,她将光绪囚禁了起来,关了足足10年,临死前还把年轻的光绪一起给带走了。

《清史稿》

《汉书》


江湖小晓生


我们先来把光绪的身份捋一捋,光绪皇帝的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丰皇帝的弟弟。

在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去世的当晚,众大臣商议皇位继承人的会议上,慈禧力排众议,过继时年只有四岁的载湉给咸丰皇帝和自己做儿子,并立为帝。

儿童进宫的光绪帝,一直在皇宫,无法结交大臣,虽有太监相伴,但清廷弊处了明朝太监专权的的问题,已经没有内臣一说了,到他成年,基本没有亲近的臣子,唯独他的老师翁同龢唯对他还行

1889年光绪18岁,慈禧一面自说自话还政,搬进了颐和园一面垂帘听政,但凡大事都要慈禧点头,方能成事。

帝党的形成是以维新派对清廷的弊端做出的改革。光绪帝把阻挡变法的守旧派一些高官革职,任用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架空守旧的军机大臣,触动到慈禧核心权力中心。

光绪召见新军统帅袁世凯,试图抓军权。这让慈禧怒不可遏,军权一丢便没有话语权,况且慈禧从政几十年,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早已把光绪看穿,光绪不光秉承了他父亲的性格胆小,还没有魄力,不具备改革派,帝王所需的人格。

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下令免去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掌握大权。

帝后两党的权力争夺渐趋白热化,过于急躁的维新措施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慈禧,威胁到了慈禧苦心数十年所建立起来的权力架构,动摇了后党的权力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就再也没有接触权力的机会了。


雨哥港历史


光绪皇帝在1889年亲政以后,刚开始,并非坊间传闻的没有实权。因为在光绪即将亲政以前,光绪的亲爸爸醇亲王奕譞就跟慈禧打好了预防针,希望在儿子亲政以后,老太后能继续指点,不要由着儿子的性子胡来,并且希望老太后能替皇帝把好关,站好最后一班岗,醇亲王是将帝国的最高人事权,和保留慈禧原班人马的基础条件,与慈禧达成了私下协议,以便慈禧能让儿子顺利亲政,过渡危险期。

 

至少在戊戌政变以前,光绪手中继承了不少法理上的合法实权,即便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相当一部分的事仍然由光绪做主。除了亲爹醇亲王的私下交换以外,慈溪从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的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已经28年,慈禧累了,只要不是威胁到她太皇太后的位置,其它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她是能甩锅就甩锅,自己好安心在颐和园赏她的花花草草,颐养天年。

 

但是,受到康有为挑唆的光绪,打破了他和慈禧姨侄之间的情感以及权力平衡,从公车上书以后,逐渐向新党靠拢,甚至要取慈禧的性命,老太婆闻知自己煞费苦心教养的侄儿要对自己动手,肯定狗急跳墙,武力兵变。这也注定了,戊戌政变后的光绪皇帝残破不堪的余生。要不是外国公使极力干涉,再三询问皇帝健康,光绪的性命,恐怕很难再拖十年,估计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就已经莫名其妙的没了。

 

从1889年光绪亲政,到1898年戊戌政变以前的9年时间里,光绪皇帝至少拥有部分三品以下官员的人事任免权,以及征税财权、海防捐例、外交照会、战争宣战、国际议和等众多权力,虽然会受到来自姨妈的掣肘,但因老佛爷当时已经无心政事,只关心她的养老问题,只要不出意外,很大程度上,慈禧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比如,光绪在百日维新的初期,能认命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等维新党派重要成员的四品军机章京的实际职位,就已经证明,维新派可以进入中枢内阁,参与国家政事的核心决策,这不是实权是什么。还有光绪亲政的第一年,就先后发布了加征厘金、重开海防捐例、购置德国枪炮、兴办卢汉铁路等一系列重大的诏书,都能加税,购置武器了,还不算有权?

 

1898年9月21日,慈禧得到密报,光绪要对自己动手,迅速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接软禁了光绪,同时,开始武力镇压维新党,主要原因就是康有为一派,教唆不懂世事的光绪,想要太后的命。

 

从某种程度上讲,光绪和崇祯比较像,既没有理政能力,但又一心想做成大事。但光绪忘了,他爷爷的爷爷康熙,事事懂得顺着孝庄,懂得哄老人家开心之后,才开始大展拳脚。而光绪不是,他只会被康梁一党牵着牛鼻子走,最终导致功亏于溃。和平时期,他可能成为守土之君,内忧外患的国家剧变之时,他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应对危局。

因为光绪在甲午战争前后,以及三年后的戊戌变法中,都呈现给世人是一副心浮气燥的面孔,他只求师夷长技,却不自知自己的短板,听信翁同龢的大话,盲目卷入朝鲜战局,导致国家大败,割地赔款。之后的戊戌变法中,又被康有为一群愣头青当做木偶,不加判断的盲目轻信,甚是惋惜。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打的旗号是变法图强,但是一帮人是空有一腔热血,没有理政经验,变法内容中,很多是不切实际的,要不然,张之洞,袁世凯这帮老油条,怎么会想都不想,就占到了慈禧一边呢,因为张之洞和袁世凯看得很清楚,光绪没有那金刚钻。

看看康有为干的好事就知道有多搞笑,他居然想邀请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任我们的内阁总理,你说老一辈能同意吗。还有,康有为这些人没想清楚,光绪是一个连三品官都没有任免权的皇帝,怎么有能力去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呢。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慎之又慎的事情,康有为异想天开,幻想仅依靠皇帝的一纸诏书就能顺利执行变法,难道他以为软弱的光绪是底气十足的汉武帝吗?





米缸搂着麦芽糖


还记得《走向共和》电视剧里面这样一个镜头吗?李鸿章在吃一条鱼,门外抱过来各种各样的事情,李鸿章都置之不问,最终一只鹦鹉出了问题,结果李鸿章骑得赶紧把鱼丢下去问问情况!知道为什么李鸿章这么在意这只鹦鹉吧,有人说这鹦鹉是送给慈禧的,所以李鸿章的为了讨好主子,才这么干,其实不然,因为在这之前,跟李鸿章说的所有的事情全都需要花钱,而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钱的问题的就只有这只鹦鹉,只有把鹦鹉交给慈禧!李鸿章手里才能有钱才能去解决这些东西!

甲午中日战争!光绪是主战派,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国家的皇帝都是主战派了,这个时候生在平壤的清军主力竟然只有一天的波及,甚至于北洋舰队都没有多少弹药储备!都决定打仗了,为什么还就没有钱呢?不是军队战斗力不行,平壤战役第一天清军跟日本人打的有来有回,这是事实,但是弹药储备只够支持一天,所以清军被逼无奈只能撤退,撤退途中被日本人逮着机会往死里打!

谁在犯糊涂?是谁卡住了?这是军队的补给,不把这些补给给发出来!是谁整天在那里避战,毫无疑问就是慈禧!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重要角色!翁同酥,这个人很多人把它归类光绪那一当!看我觉得不是这个人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做事情,他可以去支持光绪,他也可以同时去支持慈禧,甚至于他是两个人都不用支持他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单,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个人名誉不惜犯贱的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甲午中日战争里面,原本作为光绪一派的翁同酥居然反对给李鸿章的军队进行补给,你以为他这是给光绪帝长脸呢?他这是出去搅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这是故意在他削弱同朝为官的李鸿章的影响力,提高自己的身价!这于光绪是什么脸色他看都不看,为什么这个时候他知道另外一个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个人就是慈禧!

慈禧适逢自己大寿,不想打仗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慈禧本人一开始也已经表过态了!翁同酥就是在这个时候嗅到了这种政治嗅觉,他把这种政治嗅觉当成是一种不要当成是一种自己可以攀登天梯的机会!

最后他被两派同时抛弃,整个人愤愤不平的回家,活该!

话说到这里!带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人一开始去投靠的是光绪而不是慈禧?因为慈禧的身边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和党派,他插不进手!所以他选择去投靠看似没有任何依靠的光绪,他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至于说他设计的那些人!就是为了他自己服务的,你看光绪身边有那么多的人,但事实上有几个是停光绪的话的,个个都是政治投机的人!都是在关键时刻倒打一耙的人,这些人你期望着她对光绪中心,慈禧给个眼神儿屁颠屁颠就跟着慈禧跑了!

Ye所谓的光绪清正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儿,比起势力更加盘根错节,实力更加强悍的慈禧来讲,所谓的光绪清正只不过是个笑话!光是手里压根儿就没人,慈禧给他的那些权力只不过是障眼法,真正的大全尤其是凉凉兵马全部都在慈禧的手里掌握着,或者都是慈禧手下的心腹之人,没有兵马,没有粮草,没有财富,你凭什么去闹事情?你凭什么去掌握政治?最后算来算去要花钱了,还得去问一下慈禧到底同不同意,没有慈禧的同意,你没钱你办不了事情!

而慈禧本人对于皇帝态度又是什么呢?你就是我的一个傀儡,我想什么时候替换你就什么时候替换,你不要觉得惊讶,也不要给我反驳这种事情!看看慈禧立了大阿哥以后,光绪他的皇后跟这个大阿哥是怎么欺负光绪的,光绪为什么不敢反抗?不就是因为慈禧丽的这个人就是随时取代他的吗?一个国家的皇帝就这么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

所以说清政府的腐烂是在骨子里的那种!神仙来了都救不了。


漩涡鸣人yy


大家好!我是“历史影录”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光绪帝亲政后,面对慈禧“后党”,真的没有一点军政大权吗?

光绪皇帝从亲政开始,一直试图夺权。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

光绪皇帝是在16岁开始亲政的。

慈禧太后当初之所以选光绪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为光绪皇帝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自然不能亲政,因此所有当政的任务,只能交给慈禧。

当光绪渐渐长大后,慈禧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让光绪亲政。但是,慈禧显然不愿意遵守这一点。因为把权力还给光绪,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来说是难受的。也因此,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就开始未雨绸缪。

光绪15岁的时候,慈禧就宣布,想要尽快让光绪亲政。但是,以醇亲王奕譞为代表的一帮大臣,立刻纷纷上奏恳请慈禧,虽然皇帝可以亲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务上必须要把关,要“训政”。朝廷中的各种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请懿旨,然后才能向皇帝禀报。直到皇帝大婚后。

这个话,实际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变。

后来,光绪大婚,慈禧仍然没有放权,同样由大臣上奏,慈禧“勉为其难”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继续享有训政的权力。一旦皇帝“胡来”,慈禧将随时回来垂帘听政。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慈禧在光绪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绳子,而且这根绳子还是一个活结。只要慈禧不满意,她拿着绳子一拉,立刻就会把光绪置于死地。

光绪在亲政以后,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帮手。他很明白,没有帮手,永远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帮手,却并不容易,必须要有机会。如果在亲政之前,就笼络大臣,必然会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绪生性又比较懦弱,因此,虽然他有那样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动作。

光绪亲政以后,其实他也不敢有任何动作。


历史影录


慈禧和光绪毕竟是亲亲的姨侄关系,慈禧大权不放小权还是放手给光绪,特别是光绪刚亲政时,慈禧给光绪划了底线后大面上还是给了光绪一线的权力。但光绪亲政后受康梁空对空的务虚“变法"蛊惑,一天颁布一个变法法令,只管颁发不管实施实效,从慈禧的木偶变为康梁的木偶,直至图谋兵变捉杀慈禧而自掘坟墓。光绪军政权力的实锤就是珍妃收受贿赂后到光绪手里买官,这是史实明证了的。


635216153839冷暖自知


光绪为何这么着急给慈禧修颐和园,就是希望修好颐和园彻底慈禧能彻底还政自己。

在帝党看来,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创立,而李鸿章是慈禧一手提拔。李鸿章自然就是后党的人了。

于是,帝党骨干户部尚书翁同龢便以北洋水师已是亚洲第一国家度支艰难为由,停了北洋的水师的经费。自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北洋水师未得到更新设备,购买军火。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另一方面,光绪因为急于用一场胜仗来摆脱慈禧亲政。隔过李鸿章直接指挥北洋水师,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直接领导,更清楚北洋水师内部状况。光绪因为着急证明自己,加上朝中的帝党以日本弹丸之地不能敌天朝上国的主战派。

光绪空有一腔热血,有人把光绪比做明崇祯帝。事实上,光绪无法和崇祯比,崇祯是凭借自己把魏忠贤诛杀的。而光绪无论是用人,还是眼光。差慈禧都不知道多少。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戊戌变法康有为建议光绪用外臣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中日和邦,触犯了慈禧太后的底线。(所谓中日和邦,就是中日两国合成一个国家)事情败露寄希望康有为等人诛杀慈禧。最后功亏一篑。

慈禧本来不会把光绪怎么样的,毕竟光绪四岁就进宫这么多年,可偏偏这个养了这么多年的儿子。造自己的反,这是慈禧所绝对不允许的。这一次光绪失去所有机会。



史争朝夕


光绪皇帝是一个悲情皇帝,堪比大明崇祯帝,其立志不做亡国之君,一心变法图强,可惜没有实权,又急于求成,不懂帝王之术,不具备国际视野,终于祸国殃民!

光绪皇帝从亲政开始,一直试图夺权。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

其实没有慈禧,光绪什么都不是。光绪是慈禧立为皇帝的,其权力也来自于慈禧,百官听命于他是因为给慈禧面子,可他并不清楚这一点,一心想要搬倒慈禧。

光绪皇帝是在16岁开始亲政的。

慈禧太后当初之所以选光绪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为光绪皇帝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自然不能亲政,因此所有当政的任务,只能交给慈禧。

当光绪渐渐长大后,慈禧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让光绪亲政。但是,慈禧显然不愿意遵守这一点。因为把权力还给光绪,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来说是难受的。也因此,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就开始未雨绸缪。

光绪15岁的时候,慈禧就宣布,想要尽快让光绪亲政。但是,以醇亲王奕譞为代表的一帮大臣,立刻纷纷上奏恳请慈禧,虽然皇帝可以亲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务上必须要把关,要“训政”。朝廷中的各种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请懿旨,然后才能向皇帝禀报。直到皇帝大婚后。

这个话,实际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变。

后来,光绪大婚,慈禧仍然没有放权,同样由大臣上奏,慈禧“勉为其难”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继续享有训政的权力。一旦皇帝“胡来”,慈禧将随时回来垂帘听政。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慈禧在光绪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绳子,而且这根绳子还是一个活结。只要慈禧不满意,她拿着绳子一拉,立刻就会把光绪置于死地。

光绪在亲政以后,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帮手。他很明白,没有帮手,永远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帮手,却并不容易,必须要有机会。如果在亲政之前,就笼络大臣,必然会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绪生性又比较懦弱,因此,虽然他有那样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动作。

光绪亲政以后,其实他也不敢有任何动作。

光绪皇帝的确是有斗争过,作为大清国的皇帝,他当然想要执掌大权。亲政以后的光绪,忽然发现,慈禧太后的力量无时无刻都在控制着朝中大权。

慈禧太后虽然撤帘还政给了光绪,可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依旧在慈禧太后手里。这就是说朝中核心大臣的控制权,都在慈禧那儿,光绪只能控制三品以下的小官小吏。

再加上慈禧太后执政多年,他手底下的大臣依旧牢牢掌控着国家的命脉,而这帮人不听皇帝的命令,只听从慈禧太后的命令,这就要了命了。

光绪皇帝努力挣扎过,他亲政以后,召集起了跟自己关系好的一帮大臣。这里面以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为首,包括了瑾妃、珍妃以及他们的堂兄、礼部侍郎志锐等人。

这帮人都是紧密跟随光绪皇帝身边的人,所以对光绪皇帝是无条件支持的。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派系就是帝党。

翁同龢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曾经想利用科举考试选拔一大批人才,以此让这帮人才成为光绪皇帝的心腹。这一策略是不错的,可是时间上的确差了点火候。

不过翁同龢这个人急功近利,几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局。在任财政大臣的时候,为了扳倒李鸿章,居然克扣北洋水师的军饷,以至于甲午战争的最终失败。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一些读书人,哪里是李鸿章等人的对手呢?李鸿章久经战阵,他手里杀了多人他自己都不清楚,翁同龢跟他斗还是差了点。

所以说帝党说到底就是那些没有掌握实权的人,他们想要拥有实权,但是从太后那儿得不到,便想要在光绪皇帝这儿索取罢了。说到底,他们还是只能任凭慈禧太后的摆布。

维新派崛起的时间太晚,又被慈禧太后迅速扑灭。

帝党没有能力为光绪争取来权力,可是翁同龢却给光绪打开了一扇门。既然老人家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那么光绪便打算从新人当中,选拔一帮可以担当重任的大臣。

光绪皇帝认为,只要这帮人能够掌握朝政大权,那么自己也就可以变相地从慈禧那里夺取权力。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此光绪吸纳了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维新分子。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灌输了一系列的变法思想,希望光绪皇帝能够努力实行变法。甚至他们还集结了一帮变法之人,包括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人。

这帮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都认为国家可以在变法的过程中,变得富强。可是他们真的有研究过历史吗?历代变法要想成功,不是光靠流血就行的。

变法必须要得到实权君主的支持,光绪皇帝的确支持他们,但是光绪皇帝不是实权皇帝。真正的实权在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不支持变法,你们又有什么用?

所以这帮人没有看清这一点,妄言变法之后,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无情镇压。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送上了断头台,戊戌变法至此也宣告失败。

其实康有为等人操之过急了,当时对光绪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国家富强,不是变法图强,而是要掌握实权。

只有自己掌握了实权,才能去谈那些变法图强的事情。光绪皇帝自己看不到也就算了,戊戌变法的这帮人才,居然一个都没有瞧见。

可怜戊戌六君子就这么白白送了命,最终什么结果都没有达到。反倒是光绪皇帝身陷囹圄之中,再也无力变法图强。

光绪皇帝没有汉宣帝的能力,却遭遇了汉宣帝的命运。

其实在历史上有一位皇帝,跟光绪皇帝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位皇帝就是西汉的汉宣帝刘询。刘询早先不是皇帝,而是囚犯,后来出狱后,一直过着平民的生活。

在霍光辅政期间,由于汉废帝刘贺不听话,所以被霍光果断废掉,刘贺带来的200多个家臣也都被霍光斩杀。

这个时候霍光想到了刘询,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当然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所以在霍光的帮助下,刘询成为了大汉天子。

但是这位大汉天子是一点实权都没有的,所有权力都掌握在霍光的手里。那么刘询是怎么做的呢?他一直都在唯唯诺诺中过日子。

朝中所有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刘询一定会先请示一下霍光,获得霍光的允许后,他才能做出决断。如果霍光表示迟疑,那么这件事就算搁置作废了。

由此可见,汉宣帝的求生欲的确很强。甚至在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死的时候,汉宣帝还是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迎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

汉宣帝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这才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并且在不久之后,对霍家下手,诛灭霍光满门。

光绪皇帝也是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为什么他就不能忍一忍等待一下呢?跟慈禧正面对抗肯定不是对手,为什么不采取折中办法呢?

总结:光绪皇帝性格急躁,不可能夺取政权。

光绪虽然是皇帝,但是他的作用基本上也就是用个年号纪年的作用。慈禧太后始终牢牢掌握政权,光绪皇帝只能选择等待。

可是光绪不想等待,他想要跟慈禧做斗争。不过他太年轻,不知道一点,权力斗争始终都是最残酷的事情。

李世民为了权力可以杀了兄弟全家,朱棣为了权力可以横扫河北百姓,朱元璋为了权力将身边的开国功臣杀了个一干二净。光绪何德何能,你想要和平夺权?

天真的光绪皇帝,必然是迎来失败。而当时慈禧太后丝毫没有手软的意思,她将光绪囚禁了起来,关了足足10年,临死前还把年轻的光绪一起给带走了。

其实光绪亲政后,拥有一定的权力,只要政治平稳,经济继续发展,对外别有大战,慈禧早晚会将所有权力逐渐交给光绪的。

可光绪偏偏等不及,非要杀日本这只鸡立威,并趁机掌握军权,可日本虽为蕞尔小国,但明治维新之后经济迅速发展,仿效英德建立了近代海陆军,国力大增,正想对外扩张,光绪还送上门来。

反观清朝陆军,仍然是中世纪军队,北洋水师因为帝后之争,而无法拿到足额军费,被日本赶超。

甲午战败后,割台湾,赔白银两点三亿两,清朝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列强纷纷前来瓜分清朝,光绪帝威信扫地,慈禧借机出来训政。

但是光绪并未消停,又重用康粱变法,李鸿章等人本来支持变法,但是康粱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将其拒之门外。其实让李鸿章这样具有国际视野又老练的政客来主持变法是最合适的。

康粱变法急于求成,得罪了太多人,光绪一天发布十数道政令,形如儿戏,地方督抚多不支持。

后来,康粱又想利用袁世凯围园杀后,激怒了慈禧,慈禧杀害维新六君子,软禁了光绪,从此光绪再无半点权力,直到去世。



当代曹植


俗话说:“秦桧还有三个朋友。”所以光绪毕竟是大清朝名义上的皇帝,“帝党”是肯定有的,如果说一个皇帝不懂得聚集自己的势力,那说明他根本不懂权利游戏。可悲的是,“后党”的强大是难以逾越的,光绪所谓的小弟们都是人微言轻的小官,即便是帝师的翁同龢,也只得到了军机大臣的头衔,连个大学士都没混上,所以光绪的政治势力弱到可以忽视。光绪皇帝权力的最顶峰时期是百日维新,光绪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提拔康有为等一批维新派进入中枢,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管理班子,虽然提拔的官员多数都是六品,却是小官办大事。只可惜,这只是慈禧为了表现出“还政光绪”故意作出政治秀,以此取悦国际列强,制造和谐舆论,而并非真正的让权。错误的信号让光绪以为抓到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励精图治,大搞改革,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操切和盲目,不切合实际。百日维新称为了宫廷闹剧,皇帝天天发圣旨,指令却只能停留在紫禁城,全国各地区官员都没有坚决的执行,或捡一些不痛不痒的事应付了事。后党的势力范围在于全天下,而帝党的势力仅限于皇帝办公室,是个完全不对等的两个政治集团,甚至因为京畿卫戍军事力量都是慈禧的人,光绪连个人安全都很难保障,不然也不会逼到谭嗣同冒险去找袁世凯从天津小站调兵搞政变。说一千道一万,光绪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只是慈禧的傀儡而已,所谓能行驶的权力就是慈禧给予光绪“过家家”的游戏而已。


刘军易溯科技


导语: 光绪皇帝亲政开始还是有一些权力的,但是戌戌变法的失败导致彻底与权力无缘了。

光绪皇帝别名:爱新觉罗•载恬,在位34年,因在位年号是“光绪”,史称光绪皇帝。小编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光绪头脑不够清醒

他不明白他发动的变法运动实际上就是一场夺权运动,既然是一场夺权行动,就应该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首先是朝中大权、其次是兵权,他要笼络的也应该是掌握实权的人物。

如袁世凯、荣禄等,这些实权人物,其实当时他们的态度并不反对变法,一开始他们一度支持,只是他们认为应该渐变而不应该突变。如果提早拉拢过来在加上当时提倡变法图强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眼界和视野开阔当智囊未必没有机会。

二、群众基础不扎实

在当时提倡变法的只是一些知识分子,广大穷苦百姓都不知道变法是什么。连旧时地主、乡绅都不明白变法是的意义是什么,都当作洪水猛兽来反对。没有广大百姓支持的基础就等同于空中楼阁。最后一定会失败的。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是光绪皇帝错失败的几点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