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死囚犯回家過年,結果如何呢?

丿ZouJunWei丶


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縱囚事件。

貞觀六年十二月,李世民親錄囚徒,看到許多必死的囚犯後心生憐憫,於是下令允許回家探親,等來年秋天再回來問斬。同時也命令全國各地被判死刑的囚徒,都放回家等第二年秋天再集中京城。

而讓人詫異的是,此次放還回家的390個死囚,在第二年九月份全都如期抵達京城,竟無一人逃亡,於是李世民下令將這些死囚全部赦免。

但此事也引來後來許多人的質疑,比如歐陽修還特意寫了一篇《縱囚論》,文章中明確指出李世民這樣的行為純粹是為了作秀。而近些年來也有很多人對李世民縱囚事件產生質疑,比如有人認為是政治影響,也有人說是行為藝術等等。

那麼,李世民這次行為到底是單純的政治作秀、博取名望,還是另有其目的呢?而被放回去的囚徒的經過又是如何?這裡來分析一下。

  • 其一、前後矛盾的想法

李世民在縱囚這件事上曾和侍臣討論過,他認為赦免罪人,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赦免有罪之人,難免會殘害守法之人。因此在李世民繼位後,很少有大赦的動作,而歷史上的貞觀年間,全國性大赦確實很少。

因此,為什麼李世民會突然改變主意而大赦死囚,這裡就讓人很值得懷疑。

  • 其二、動機不明

很多人在質疑李世民的縱囚是為了博取名望,當時的歐陽修就是這個觀點,但李世民這個動作是在貞觀六年到七年時發起的,這時候的李世民如日中天,唐朝也正式進入繁華盛世。

對外,唐朝徹底擊敗了突厥,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內對,唐朝已經做到了東至於海,南及五嶺,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實沒有必要為了政治而作秀,在這樣的強大的唐朝環境下,百姓也都知道李世民是個偉大的皇帝,他的人設在民間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太宗縱囚的目的和意義。

其實李世民的縱囚主要還是因為貞觀年間發生的死刑案件數量問題,因為李世民在查閱了關於被判死刑的人數後發現,大部分人其實都罪不至死。

比如貞觀四年只有29人被判了死刑,但在社會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貞觀六年的時候被判死刑的人數竟然達到了390人。我們知道窮山惡水出刁民,但貞觀年間的百姓不說豐衣足食,起碼的溫飽還是沒問題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是不會有人因為吃不飽肚子而做出殺人越貨的事情,而導致被判死刑的。

因此,李世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縱囚的方式,來提醒唐朝的官員們,讓他們知道審判有些太過嚴重了,希望以後要拿捏好分寸。

李世民為什麼要用縱求的方式?

其實這就是李世民的高人之處,如果他直接跟法官們說你們判刑太重,那麼就會引起判官們的集體恐慌而導致自保,然後會引經據典的反駁李世民來證明自己沒有錯。

而如果李世民直接採用大赦的方式有打不到提醒的效果,而通過沒有原因的大赦,不會讓判官們覺得是自己的錯,他們最多認為是李世民的心血來潮。

因此,縱囚才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不用直面批評判官;另一方面,有可以有效的提醒判官,讓他們自己去反思自己的判決是否有問題。

縱囚方式的結果。

而事實上也證明了李世民的想法,這被放回去的390人中,確實大部分人都是被重判了。而在這個方式的效果也很明顯,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全國的刑獄案件下降了許多。

作為歷史上英明偉岸的皇帝,李世民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其道理,與其說他是在政治作秀或行為藝術,不如說他的思考程度與一般人不一樣。在他看來這些被判死刑的人,並非都是亡命之徒,他們都是被誤判的,而被誤判的人也都會回到京城給自己一次洗冤的機會。

當然,也有人質疑會放還回家的這些死囚在途中遭受怎樣的待遇,比如李世民會派兵監視他們,或者囚徒們根本就沒有回過家。

但史書上畢竟沒有詳細記載了死囚們的回家經過,所以這一切都是我的猜測,畢竟帝王的心思不是我們平明百姓能猜得透的。


大國布衣


李世民釋放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徒,讓他們回家探親,並約定來年秋天再回來受刑,而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無一人爽約,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回來受刑。而李世民見這些囚徒果然如約而至,便把他們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並不是史官們為了替李世民粉飾而故意捏造的子虛烏有事件。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對於《資治通鑑》的記載有懷疑的話,那麼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詩中有過這麼兩句話: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因此,太宗縱囚一事,應屬千真萬確。

但是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是否真的如史書上所載,囚徒們都是心甘情願的主動回來,恐怕也未必,背後怕是另有隱情。

實際上,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在其《縱囚論》中就對此事提出過質疑,認為這是李世民沽名釣譽而做出的行為(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歐陽修認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視死如歸,也絕非易事,更何況是那些死刑犯。歷朝歷代,能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況下是那些罪大惡極之人,是小人裡面的小人,想要這些人做到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難。(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只能說,縱囚一事,有貓膩。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朝歷代的帝王中,確實還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寬容的君主,對於臣子很少有大開殺戒的事情發生。但是別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戰沙場,又踏著自己兄弟的鮮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寶座,李世民可沒有想象中那麼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說房就放,那是因為李世民有絕對的把握知道這些死刑犯會乖乖的回來。也許,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經和這些囚徒已經約定好:如果他們能按時回來,那麼回來之後就赦免他們;如果他們不能按時回來,那麼等待他們必然是滅頂之災。

說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養的,也有家人,他們能跑,但是他們的家人又能跑到哪裡去?恐怕從那些死刑犯離開牢籠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包括其家人就已經處於帝國最嚴密的監視下了。

與其做毫無意義的掙扎,還不如賭一波,賭他們回去之後沽名釣譽的李世民會真的赦免他們,這樣以後還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陰影之下。事實的結果也確實如他們所料想的一樣,李世民為了博取名聲,真的赦免了他們。

毫無疑問,這是囚犯與李世民之間相互配合演的一場好戲,結果也是皆大歡喜:死囚重獲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聲。

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做?恐怕還是脫離不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僅殺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也沒有放過,這件事情也成為了李世民人生中揮之不去的一個汙點。而偏偏,李世民是一個容不得自己有汙點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記錄的起居注,為什麼要去幹涉史官。

而這次縱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為了宣揚自己形象而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


小鎮月明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過年,和死囚來了一個“死亡約定”,結果正應“君子之約”,可謂皆大歡喜,但後世的評價卻是譭譽共生,是非難有定論。

《資治通鑑》記載: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據該史料所講,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末,唐太宗批閱朝臣呈報的奏章時,發現一道奏摺呈報內容是30名死囚將於次年秋開刀問斬。見此,他忽生善念,御筆一揮進行批示:特赦爾等死囚回鄉過年,待來年秋至問斬。接著,他略作沉思,再次御筆一揮,將另外的390名死囚一併特赦放歸。

這道批示一出,將朝中言官御史驚得不輕,皆言“如同兒戲爾!”大家都認為,這些囚犯不可能回來,到時會嚴重影響陛下的威望,但是唐太宗卻堅持己見。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前特赦回家過年的420名囚犯無一失信,全部自覺回到大理寺監獄,等待朝廷問斬。而且人人口中稱頌,心懷感恩。這下,朝中百官無不驚歎太宗皇帝的膽略與仁德。

見此,太宗皇帝龍顏大悅,再次御筆一揮:為弘揚誠信國風,特赦迴歸的420名囚犯無罪釋放。這下,又驚得言官御史一大跳,都認為不合法度。最終,420名囚犯幸運地得到了赦免。

司馬光讚道:“高風入史,流芳千古。”

公元628年,唐太宗還將三千餘名年齡稍大的宮女放出宮去,令她們“任求伉儷”,自行組建幸福的新家庭。

白居易《新樂府》詩稱頌:“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但是,對於唐太宗的“死囚四百來歸獄”的做法,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卻大不以為然,並寫下了一篇名傳後世的《縱囚論》,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李世民所做純粹是有悖人情,違反法度的沽名釣譽行為,併為此上演了一場“上下交相賊”的鬧劇。

對於此事,後世也有人猜測,這些囚犯身後可能有“便衣公差”進行跟蹤,囚犯也逃不掉。同時,各地府衙也會加強監督,根本不用擔心囚犯逃跑。所以,也認為李世民所做就是為了籠絡人心的“做秀”手段。

同時,還有人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違法當糾、犯法當懲。要不然,法律要來何用。

當然了,還有人指責李世民這是帶頭違法,嚴重影響國家法律建設。

那麼,李世民所為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 “屁股決定腦袋”的現代管理學問題。白居易站在平民大眾的觀點上,大加稱讚李世民的仁德行為,而歐陽修則站在國家高層管理者的角度來分析該問題,後世一些人更是就法律而談法律。但是,李世民卻是站在國家的全局來思考問題,盡全力詮釋他心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治國理念。如果,以數百人的“違法”風險,與誠信國風的推廣相較,後者的利應當大於前者的弊,所以是值得稱讚的。


祥子談歷史


千年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大秀一場,跟當時的大唐子民開了一個玩笑,把天下百姓當“愚人”給耍了一把。

事情大概是這樣子的。

貞觀六年十二月,春節將至,此時的大唐物豐民安,一片盛世景象。李世民心情也非常好,處理朝政也分外勤快。到了辛丑日,李世民親自勾錄囚犯,斷了其中四百名囚徒為死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李世民勾決死囚時,親自接見了這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太宗憐憫他們,跟這些死囚約定,來年秋天自己前來就死。然後,把這些囚犯放走了。

到了第二年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厲害呀,春節前放回家的囚徒們竟然都回來了,沒有一人逃跑。太宗也被這些守信的囚徒感動了,統統赦免,發放路費,你們回去吧。

這件事,在《新唐書》、《舊唐書》太宗本紀中也均有記載,只是人數上有所出入。《舊唐書》記載的是“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新唐書》編寫更嚴謹,沒有寫人數,只是說“慮囚,縱死罪者歸其家”。

《資治通鑑考異》對比了實錄、舊本紀、統紀、年代記等等史料,發現人數各異,驚奇道:“事已可疑!”看來太宗在整體把控和文書工作上沒做好呀,下面的人幫他吹牛,結果越吹越大,一不小心給吹露了,開始被人懷疑作秀。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也寫了首新樂府誇太宗:“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不過這老白的馬屁沒拍好呀,給越拍越破了。

李世民放三千宮女倒是有可能,畢竟放出去之後就不用管了麼。而放了四百名死囚出去,還要讓死囚自動歸來,只靠仁德信義,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編纂《新唐書》時,不由得對李世民從內心深處產生了深深的鄙夷之感,忿而寫出了《縱囚論》一文。歐陽修上來就說:“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君子才講信義,小人就應該施以刑法。

然後解釋道:“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死囚是小人中的小人,怎麼會跟你講信義。如果說死囚中有個別人本質不壞,有可能遵守信諾。但對於四百人,全部自覺遵守了承諾,歐陽修覺得這是李世民對他智商的侮辱。

因此,歐陽修老夫子又說:“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重信義之人,為了信義,視死如歸,在君子中已經是很少見的了。潛臺詞就是說,君子都很難做到的事,小人竟然百分百能做到,你在跟我開玩笑麼?估計歐陽修老爺子在心中已經開始問候李世民的父親、爺爺、曾爺爺……一遍又一遍……

那為什麼一場大戲演成了呢?主要是李世民這個導演厲害呀。李世民應該在放人前就已經有所表示,只要你們回來,就赦免你們,還給你們發獎金。而死囚們也知道,回來之後根本就不會被處死,所以,能回來的就回來了,順便拿點獎金。

古代交通不便呀,400人呀,路途有近的,也有遠的,就沒個半途生病的?或者路上錢花完了,回不來了(哦,要不再搶點?嘿嘿)。又或者出意外掉河裡淹死了,出車禍被馬車撞了,抑或被人拐騙,又上山做強盜去了……

為什麼李世民對此一點都不擔心?當然不用擔心了,反正放了多少人,到時候找多少群演就行了,至於還是不是之前那批人,估計連管監獄的都不一定認得,更不要說看熱鬧的百姓了。然後每個群演發點勞務費,大家幫忙回去多宣傳宣傳呀。甚至連群演都不用找,就說都回來了,百姓從哪裡知道實情呀。

什麼連坐家屬呀,什麼派人監視呀,太宗根本就不會費那個氣力。走吧,走吧,趕快回家吧。到期了,願意回來就回來,不願意回來就匿了吧。

李世民這番作為,把歐陽老先生氣的不輕,罵道“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痛罵包括李世民在內的這幫人,都是不知信義廉恥為何物的賊子,上下串通一氣作秀。而且還提出了反駁理由,說李世民施政六年,都沒能感化這幫囚徒,他們還是犯了死罪。結果呢,突然間,就用了一天就感化了他們所有人,讓這幫死囚知道了禮義廉恥和信義為何物。從人性出發,這根本就不可能呀。真有這麼強的洗腦術,那太宗絕對是世間絕無僅有,獨一份的企業文化建設大師了。

太宗這不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麼,歐陽老夫子不生氣才怪呢。

況且,歐陽老夫子說得的確很有道理。如果殺人者不死,甚至不被處罰,都變為了無罪,逐漸演變成了常規,可能迎來真正的盛世和安定麼?結果必然是盜賊成風,殺人越貨之徒橫行於世,世道大亂,到時候仁義道德將徹底淪喪。

這就像自由永遠都是相對的一樣,如果沒有了規矩和約束,還哪來的自由。

李世民,本來是想借釋放囚徒歸家這件事,展示一下他的仁德無邊。結果,弄巧成拙,演砸了,還被後世數位大儒一頓痛斥,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借用歐陽修老夫子的話,凡聖人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即聖人治世,必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新立異為高明,不以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否則,只能留下一個笑話。


奕天讀歷史


400死囚被李世民假釋回家過年屬實,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在次年全部自動返回受死,李世民一高興,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而李世民卻被後來的歐陽修和王夫之臭罵了一頓!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經過原委。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帝(唐太宗李世民)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大體是說,公元632年12月22日(農曆),唐太宗為體現親民作風,親自過錄囚犯,看到一批按律處死的犯人,想到馬上就要過年,別人家庭團圓,他們卻身陷囹圄,靜待等死,頓時起了憐憫之心,於是大發慈悲,決定放他們回家與親人團圓,約定明年秋季返回就死。

這件事已足夠讓人驚詫,但李世民接下來乾的事更是驚世駭俗,他下令全國所有死刑犯都要享受這個待遇,等明年秋後問斬前,再讓他們返回京城受死!

類似的“君子協定”在古代並不罕見,但一般是流行在上層社會(君子士大夫階層)裡,堂堂一國之君居然和一幫死刑犯搞“君子協定“,這絕對是空前絕後,毫不靠譜啊!萬一這些人藉此機會逃之夭夭,甚至繼續作案犯罪,那豈不是大唐律法的恥辱和災難?

雖然很多官員們對此頗有微詞,但皇恩浩蕩,誰也不敢給李世民找不痛快,於是有關部門把390名死囚犯全部假釋回家,然後靜靜等待奇蹟發生的那一刻。

然而,奇蹟真的發生了。

《資治通鑑》:“(貞觀七年)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這意思是說,去年那些被假釋回家的390名死刑犯,在無人監督和催逼的情況下,全都如期趕回京城,聽候發落,無一人藉機逃亡!

此時此刻,恐怕李世民本人也萬萬沒有想到。他震撼了,激動了,感動了,他感念於死刑犯們大義未泯,知恩圖報的精神,乾脆御筆一揮,宣佈390名犯人全部赦免,徹底釋放!你們知恩圖報,沒讓朕丟面子,朕也還你們一條性命!這將是一個名垂千古的佳話!

此事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法治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案例,認為法治約束和道德教化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為此賦詩:“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直至近現代,有些監獄出於人性化考慮讓犯人回家過年,也是作為正面典型宣傳的。

但歐陽修和王夫之兩位大V認為李世民是拿律法作秀,搞面子工程,純屬沽名釣譽,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縱囚論》,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頓。

歐陽修批判李世民的核心思想在於,死刑犯就是死刑犯,小人就是小人,你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協定,否則就算這些小人遵守了約定,也改變不了他們的小人本性,你也是沽名釣譽!

歐陽修並不孤單,他的觀點得到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認同,王夫之還補充說“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誇者,必其詐也”,既然大家都誇獎你李世民,那就說明你這件事其中有詐!

其實歷代都不缺乏皇帝特赦囚犯的案例,幾乎都是被讚美鼓吹的 ,李世民的做法確有給自己邀買名聲的嫌疑,但自古以來哪個皇帝不是此中高手?李世民不過是用了一招世所罕見的特殊手段而已,這種手段只是特例,不可推而廣之,就連李世民也沒有讓它常態化。

道德和法制從來都不會涇渭分明,從來都是彼此影響,互相補充,歐陽修和王夫之對這件事的理解和批判,大多數還是出自書生意氣——你們都說李世民的好,我偏偏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從這個角度看,他倆的觀點與標新立異、沽名釣譽的李世民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事情是說在唐貞觀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案件。當唐太宗李世民看到30多個死囚時,覺得很是可憐,就下了一道聖旨:“把這些死囚一律放回家,與家人團聚,一年之後的秋天來京城執行死刑。”

接著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國的死囚都放回去,來年都到京城,一起問斬。於是乎,全國390個死囚都回了家。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他還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

不過當時皇帝的這一做法還是引起了一片譁然。因為夠得著判死刑的,除了一些真的被冤枉的,肯定都是罪大惡極之人。這些死囚可都會有一些殺人越貨、強盜無恥之徒。一旦放縱他們,豈不天下大亂。

而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命令沒有保障措施,也就是說沒有警察跟著,全靠自覺。如果讓一個人去相信死刑犯的保證,我估計他自己心裡也犯怵,但是唐太宗還是這樣做了,放這些人回去。

後來的結果是“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也就是說被放回去的全國390個死囚,在沒有人帶領,也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自己按時從全國各地返回長安,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最後太宗將這些死囚們全都赦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貞觀元年是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全國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人。差不多一千萬人中,只有390人被判死刑,可見當時真的可能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

在貞觀時期,可以說是基本上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官員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唐太宗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唐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

唐帝國的存在,以它包容的態度,創造了我國古代的一個輝煌的時代,那是真正的萬國來朝。許多人可能會疑問,前面放那些人回去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赦免那些人,那麼如何對那些被害人交代呢。想想可能是唐太宗從大局層面上出發,想要樹立起社會的品德標杆吧。

總的來說,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我國古代王朝的一個巔峰。而英國那個時候扒竊或偷食物可以處死刑、超過40先令的盜竊一般都可以判處死刑。曾有人因為盜竊一頂帽子、一塊手絹、甚至一片牛肉而被處死。一直到到1801年,13歲的布朗寧因為偷了一個調羹而被絞死(PS:例子來自天涯社區)。


小王子木有錢


在這之前先說個唐朝之前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隋朝末年,有個叫王伽的人,當時擔任齊州參軍,有一次要押送70多個犯人前去京城,當時這些犯人全部上枷鎖帶腳釦,走到滎陽的時候,王伽說:“你們犯了國法,現在被抓要送京法辦,這是你們的事,可是現如今你們還要連累小卒押送你們,陪著你們一起受罪,這樣你們不覺得心裡難受嗎?”

(王伽放犯人)

犯人們都說自己也是逼不得已,還連忙道歉。

王伽接著說:“我知道你們在路上也辛苦,不如這樣,我打開你們身上的枷鎖,你們自由離開,但是前提是到了指定日期必須在京城匯合,能不能做到?”

犯人都說肯定能按時到達,王伽說:“如果你們不能按時到達,我當為你們受死。”

沒想到到了集合的那一天,所有犯人一個不少的全都來了,皇帝聽到之後,就召見這些犯人,說你們守信用還在乎別人的安危,證明你們還是有良知的,於是赦免了這些犯人。

故事大致就是這樣,然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和這個王伽的做法如出一轍。

也是因為當時獄中有390多名囚犯要在秋後問斬,可是這些人都說在問斬之前要見一見父母妻兒,李世民聽到之後決定讓這些囚犯回家,讓他們在家中安頓好所有事宜,一個月之後全部回來行刑,因為當時正好也快過年了,李世民心想讓他們回去過年,到元宵節後再回京,結果到了這一天,390多名囚犯一個不少,全部回來接受問斬,李世民見這些囚犯講信用,就赦免死罪,但是活罪難逃,決定將死刑改成流放。

李世民的這件事在《資治通鑑》和《新唐書》這些正史裡面都可以查到,但是很多學者依然認為這種事情並不可能,李世民在這一舉措之後,“唐太宗縱囚”這個事情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如今依然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事情。

可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只要仔細一想,總覺得像是編寫的故事,說不定唐太宗看過王伽放犯人的故事呢?和現在看到的伊索寓言一樣,提倡正能量,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猜想就認定時候假的。

(李世民劇照)


下面我們看看負責編撰《新唐書》的歐陽修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按照歐陽修的意思是“唐太宗縱囚”的事情其實水分大的不行。他說:“對於君子,我們可以實施信義,但是對於小人,跟他們將信義就是對牛彈琴,原本那390名囚犯都是窮兇極惡之人,手上沾滿了鮮血,他們能做到視死如歸實在是不太可能,當時抓這些人就已經費了好大力氣。”(當然這是羽評翻譯出的大概意思)

(歐陽修《縱囚論》)

歐陽修還另外假設,說唐太宗李世民就算能感化這些囚犯,但是感化的也太快了,完全不符合邏輯,有沒有可能是唐太宗故意為之,事先和這些囚犯說好,雙方達成默契,也就是說你們回去吧,只要按時回來就免你們不死,那囚犯可高興了,可以回去過年,回來還可以不用死。

當然有人會問,回來還要受刑罰,乾脆不如逃跑算了,要知道他們家中妻兒老小都登記在冊,逃跑也都有被抓回來的可能性,與其這樣倒不如成全了唐太宗的好名聲,還可以成全自己,一舉兩得。

唐太宗這樣為了博得名聲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資治通鑑》也還記錄了唐太宗用類似的手段換取民心。

當然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確確實實文治武功、胸襟之大、千古少有,開創的“天可汗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唐朝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擔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貓眼觀史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在其統治期間內,曾經主導過一次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將一批“死刑犯”放了探親假,整個人數高達390名。

這是對人性的考驗,如果囚犯不回來呢?李世民的權威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囚犯回來了,說明李世民的仁義,也說明了信任的力量。

結果是,囚犯一人未少,全都回來報道了。這到底是怎麼一會事呢?

為何給死囚放了探親假

(劇照)

這事記錄於《資治通鑑》,內容是這樣的: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說在貞觀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李世民百無聊賴,突然心血來潮,去了監獄。去這裡幹什麼?自然是看囚犯了。

去了監獄,李世民看到裡面的犯人環境非常糟糕,陰暗潮溼不說,裡面還發出難聞的氣味,這個氣味比較刺鼻,既有動物屍體腐爛的味道(老鼠等小動物死去),也有馬桶發出的難聞氣味。

而犯人們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是非常可怕,特別是那些死刑犯,雙眼無神,那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的狀態。而且因為大限將至,犯人大多時候充滿了無所謂,皇帝的到來讓他們驚訝,內心有大的波動,即使如此,表面上看來,他們仍然冷漠,仍然無動於衷,麻木非常。

李世民覺得這些罪犯非常可憐,因此有了惻隱之心。於是,決定做一個特別的決定,那就是將當時獄中的390名死刑犯放了,讓他們回家探親,並約定一年後見。

對於李世民的舉動,身邊有大臣馬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理由只有一個,這些罪大惡極之人,如果放了,那麼可能就回不來了。

李世民作為有名的帝王,自然是魄力十足,願意“賭一把”,看看自己的信任能不換回信任。

結果很讓人稱奇,390名死刑犯竟然全部歸來,真是一個奇蹟。

為何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會按約定返回呢?

死囚返回的原因

死囚也是人,他們需要人們的尊重和認可,但是自他們出事的一剎那起,他們就背上了標籤“殺人犯”,不受人們待見。有的人,可能很快被砍了頭,有的人可能要等到秋後再問斬,還有的人因為表現還不錯,被減刑。

無論如何,死刑犯是受不到尊重的,而且他們對於自己的生命會有“自我放棄”,只是等待某一天“刀起頭落”的一刻。

當,李世民來到監獄裡看望他們時,這些死囚感覺到了尊重,這可是一國之君啊!李世民看了不說,而且下旨放了他們,讓他們回去探親。這絕對是法外開恩,死刑犯的內心一定是劇烈地震動,有了重獲生命的欣喜。

但,李世民希望他們能夠按時返回,繼續領那刑罰。這一舉動讓死刑犯們的內心處於極度矛盾之中,面對一國之君的信任,到底該何去何從?

有一句話說得好,視為知己者死。李世民給了他們二次生命,讓他們獲得了一年的新生,這份情無比貴重。既然如此,“不辜負李世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信念,已經死過一次了,還怕死嗎?萬千大眾之中,那個身份尊貴無比的皇帝,信任了他們,那就不辜負,按時赴約,縱然身死,也是認了。

《資治通鑑》記錄的這個故事,真實性有多少,實難判定。有些時候何須判定?這是通過故事讓我們感受“信任”的力量。

故事的最後,是李世民對於所有返回人員進行了特赦,這批死刑犯真地重獲了生命,這是對他們“誠信”的最好回報。


藍風破曉


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囚犯回家過年,結果死囚犯全部都如期回來服刑,李世民覺得他們是可以教育和感化的人。為了獎勵他們的誠實守信,李世民把他們全部赦免了死刑。這個“君子之約”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面就有很詳細的記錄。

白居易在他的《新樂府》中也歌頌了這件事情。

但是後世之人對李世民的這一行為褒貶不一,而北宋歐陽修更是寫出《縱囚論》一文,觀點鮮明的指出,李世民的行為就是為了博取賢名!實在是虛偽,不要效仿。

李世民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就為了博取賢名呢?

有書君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意在鼓勵天下人,做個誠實守信的人。而不僅僅是為了薄情賢名。

英國大哲學家赫伯特曾說:“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已經死了”。

而李世民的“縱囚行為”正昭告著天下子民:誠實守信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即便判了死刑,也還有活的機會。

歷史上,為取信於民,就有著名的商鞅立木取信。據《史記》記載,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也是很擔心,猶豫不決,商鞅費力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佈了新的政令。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

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使新法得以推行。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可見李世民的“縱囚行為”,也是他倡導誠實守信,取信於民,治理國家的一個大智慧。

唐太宗的用這種方式獎勵誠實守信人的行為,被攻擊為虛偽,可這樣的仁德之舉,對唐太宗來說確不是個例。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衛大臣們說:宮女被幽閉在深宮裡,實在可憐。

他不想效仿隋代末年,不停的去挑選宮女,讓她們離鄉背井,集聚在宮裡,又不是君王要去的地方,於是從後宮和掖庭宮先後放出宮女3000多人。

把她們放出宮去,讓她們自由的、心滿意足的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和伴侶。唐太宗並不是說說而已,他確實說到做到。

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用詩,歌頌了唐太宗這兩個德政:“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還有貞觀五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對每一名重刑犯,都要求“三複五奏”,嚴格把關,把最終決定處決權集中到中央,儘量避免人命案有冤假錯案的發生。

唐太宗這樣的賢德之舉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雖然說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舉有些爭議,但是他管理國家的理念非常成功。

正是這樣的誠實守信,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舉措,引領和感化者著當時唐朝的子民,令李世民在位時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後來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犯回家過年,讓他們第二年秋天之前回來受死。相信很多人都不相信吧,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件事,而且最後這些死囚犯全部都回來了。李世民也是當即赦免了全部犯人的死刑。這件事在《資治通鑑》裡面是有記載的,所以事情的還是可以考證的。

這樣的做法也是體現了李世民的愛護百姓之舉吧,更是體現了大唐文化的包納萬象,容納四海之意。

李世民在歷史上也是被任稱之為千古一帝的君主,雖然說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但是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的所作所為來說,確實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使大唐文化影響到了全世界。現在國外有華人的地方,都叫唐人街。這個不得不說就是唐朝的功勞。

所以在當時來說李世民對待老百姓肯定還是非常愛護的,勤政為民,輕徭薄稅。這四百死囚犯能夠按時歸來,也是對於李世民的感激信任之情。

而且我們都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四百犯人本來就是死囚犯,都是有案卷的,所以說即使逃走也是很難的,海捕文書一下去,全國通緝。即使逃走了也是連累家人,自己一輩子也要過著擔驚受怕,四處漂泊的日子。而且都知道李世民愛民如子,所以一旦回來了,說不定還有機會。當然這些人死囚犯也算是賭對了,他們回來了之後李世民確實把他們都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