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對社會而言,品德良好的人重要,還是知識淵博的人重要?

九月花開101


其實一個人的人品才是決定他能夠走多遠的關鍵因素!

首先,一個人的知識只是一種謀生的工具。

知識是用來幫助掌握知識的人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對一個人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有知識固然好,很多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但沒有知識也不用著急否定自己,依舊可以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獲取回報!

其次,一個人的品行決定了他在社會上能否很好的立足!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人緣很好,樂於助人,充滿正義感,大家都喜歡和他玩;但有的人經常喜歡損人利己,讓人極度反感,這其實也是品德的一種!一個人品德的好壞會影響他的聲譽,會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阻礙,或許剛開始大家不瞭解,等到時間長了,看清楚了大家都會避而遠之,那麼還如何在這個社會上有所作為呢!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身邊也多一些這樣的人!做一個能夠對自己,對社會有用的人!

共勉!


BANAPLE


德才兼備,厚德載物。這些格言,著重講了兩點,一個德,一個才。人若無德,再有才有何用。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有的才富八斗,為了私利,背叛國家,民族大業,把國家機密洩露出去,投敵叛國,這種缺德的人有才又何用?!這種民族敗類,永遠釘在恥辱柱上,人人唾棄!

有才有德才能受人尊敬。錢學森,為了國家,民族的繁榮復興,突破重重封鎖,從美國回國,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在戰“疫”中獻策獻力,奮戰在戰“疫”前線,力挽狂瀾,貢獻出聰明才智,取得戰“疫”決定性勝利。象這些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人民永遠銘記心中。因此,有才必須有德,德才兼備才能對國家,社會貢獻大。‘








步蘭香407


對於社會而言,品德良好的人重要,還是知識淵博的人重要?

謝謝!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對社會而言品德和知識淵博相比,品德應該更重要。德才兼備,是我們黨培養幹部的目標,也是選拔任用幹部的根本標準。黨中央鄭重提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可見一個人有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體現一下幾點。

1,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他的人生就會有目標和理想,就會朝著目標能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利用所學知識為人類造福,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如果是一個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會利用學到的知識、損人害己,這樣的事例很多啊,像上海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是如何從一個名校高材生淪落到一個投毒者,他是如何犯罪的呢?不就是有了知識確失了道德嗎?如果從小學到大學,從社會到家庭道德教育緊跟的話,估計不會走到犯罪之路。

2,對於社會而言,良好的品德在家庭中也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每個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小細胞。對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的公民來說,什麼婚內出軌呀、不養老人啊、富貴棄糟糠啊……這些就不會出現了。把精力和愛都放在對家庭的高度責任感上了、尊愛長輩、愛護配偶、呵護孩子。為建立和諧安寧的家庭起到有效的作用。

3 民族的復興,國力綜合實力的發展和建設,經濟、國防、科技硬實力上,都需要都需要良好品德的人,這次疫情最能考驗人性,日本護士躲避,韓國護士集體辭職,而我國護士醫生勇敢的請願到疫情重災區武漢,連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都戰鬥在一線,正是有了這些品德高尚的英雄,全國是14億人才安心踏實的在家隔離。

這就是我認為的對社會而言良好品德人的重要性。

歡迎大家翻閱,關注、評論。謝謝!





媚芝3


當然是品德良好的人重要。如果一個人知識淵博,但品德敗壞,那麼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會更大。汪精衛學識淵博,可他最終成了大汗奸。北大某女博士才華橫溢,可她不但加入美國國籍而且破譯北斗密碼交給美方以示“忠心”。東風某型導彈在研製時工程人員沃維漢被境外間諜策反,沃維漢竟然還拉下水郭萬鈞,導致東風某型導彈信息洩密,造成無法挽回損失。如果一個人品德有問題,他有可能成為內奸乃至叛徒。


活在明天的夢裡


環顧歷史,你可以發現各個國家,各朝各代都有奸臣當道的例子。

其中有被後世所醜化的,也有確實是德不配位的。但是他們都當了道,都掌了權。難道真的就因為統治者傻逼嗎?只是因為品行好壞這個東西很主觀,有的好人能被人冠以惡名,有的惡人也能擁有美名。

而成績是客觀的,是一個人能力的客觀考量標準之一。奸臣誤不了國,都是國之將亡才奸臣當道,而這些奸臣對於當時的國君來說,也是必要的維穩關鍵。

成績決定高度,品行決定長度,要想人生美滿二者兼修,非要折一,個人覺得品行更重要,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故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lenyin


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想有益於社會,肯定是品德更重要。當然,這個觀點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改造社會的動力。但知識淵博卻品德齷齪,這類人或許對社會帶來的是更大危害。

人品好壞,是社會活動中識人、用人的基本準則。人的能力有大小,品行端道德正的人自然會成為社會的正能量;而反之,品德齷齪的人自然為社會所不恥。只有品德良好又知識淵博的人,才會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棟樑。

毛澤東主席在1937年《紀念白求恩》寫道:“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是對一個人的品德在社會中的作用,作了很好的論述。

人類社會需要正能量,人的才能大小因人而異。但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有益於社會,並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小溪淡如水


對社會而言,品德良好的人重要,還是知識淵博的人重要?。實事求是說兩者都重要,因此才有“德才兼備”一說,對於一個人,兩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對於人類社會,則需大量“德才兼備”人才。

如果兩者不能兼顧,彼此實難取捨,難說孰輕孰重,思緒再三,兩者相比。對社會而言,品德良好者要重於知識淵博者,道理不言自明,凡品德良好者,不僅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道,而且能楊善抑惡。能為社會風清氣正,為人表帥,以身作則。知識可以學習,努力亦能淵博。

反觀知識淵博者,假如道德品質不好,有才無德,反而對社會危害更大。道理也很簡單,豐富的知識不是用來貢獻於社會,而是想方設法,利用淵博知識,滿足膨脹的私慾,對社會行成的危害,要遠遠高於普通者。因此對社會不僅無利,而是害處更多。因此,對社會而言,品德良好的人,要遠遠重於知識淵博而缺德者。


老兵4200


沒有良好的品德,知識不會很淵博。

因為知識淵博的人是好學而謙卑的,他們日常總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這樣才能不斷吸收人家的知識,成就自己的淵博。

品德良好,是為人之本。是所有人想在社會上生存都必須做到的事情,至少表面上,不能太出格。

任何發展良好的群體,基本都是幾個知識淵博的人統領著一群品德良好的人。

因此,知識淵博更重要。


白羽清


對社會而言,德才兼備人人敬。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廢品。有德無才之人,相處安然,用之放心,讓人省心。有才無德之人,常以小人之心對人而事之,與之相處,處處提防,步步小心,身懷才能,又無道德約束,使起壞來更可怕,小則害人,大則害國。有些高才生,出國定居,為外國而事;有些人在國內撈足金鋃在外國而蓄。此乃有才無德之徒,國之蛀蟲也!對其生養之母棄之千里,父母逆子也!

做人應報恩,德才應兼備,做事先做人。君看這兩字,道德放在前!


太行山鋒神山頂


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了,就品德良好與知識淵博孰輕孰重發表一下淺見:

就社會功利性而言,如果二選一,肯定是“品德良好"會得到更高的票數。古言“德行天下",誠不我欺啊。有才無德者,古有蔡京、秦檜之流,今有康生、姚文元之徒,竊居高位,為禍愈暢,危害愈烈,然而多行不義,最終遺臭萬年,可為有才無德者戒。現代中國明文規範社公主義優良品德,大力弘揚傳統美德,湧現出了很多道德模範和德才兼備的人才,引領著社會風尚朝著“真、善、美"的方向邁進,很好的維繫了良好的社會關係,所以雷鋒、焦裕祿的精神才會薪火相遞,傳承至今。

就個人發展而言,必須注重德才雙修。品行最好,沒有一技之長,沒有才藝加身,又如何實現理想抱負?如何奉獻社會?有德無才,終其一生,也無法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只能做一回人生的過客,碌碌無為而去。所以就個人而言,在注重品德修養的同時,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才學上去才是正道。孔子本來博學,還要歷盡艱辛,周遊列國,求師老子,修習周禮,終成儒家鼻祖,可為遠古榜樣。現代的清華、北大才子,很多遠涉重洋,不顧阻撓,不貪富貴,修成回國,報效祖國,這些事例不勝枚舉。

具體而言,比較品德與才智的份量,要視事件和人物的歷史背景、社會價值、現實意義等因素而定。韓信無德,卻善於“將將",統兵百萬助劉邦定天下,林彪後來身敗名裂,然而其前期作為傑出軍事家,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卓越貢獻。歷史不可否認其才智和貢獻,然而,智者卻不可師從他們的品行。正所謂“擇者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孔子之言,誠不我欺!(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