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爵位正常是長子繼承,如果長子也立功封爵了,父親的爵位應該由誰繼承?

黃花大小夥子ii


問題問得不夠嚴謹。按照“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周禮繼承製度,古代家族爵位是由嫡長子來繼承的,如果沒有嫡子則由長子來繼承。從《紅樓夢》的描述可以看出,榮國公賈代儒去世後,賈母有兩個兒子賈赦和賈政,榮國公的爵位是由長子(嫡長子)賈赦承襲,賈政是科舉出身,賈代儒去世前,蒙皇帝給了一個主事的頭銜。

如果長子立功封爵了,假如長子不是嫡長子,那麼,不管長子所受封的爵位是高是低,都不影響其父親留下來的爵位,因為那是嫡長子的合法權利。如果長子是嫡長子且立功封爵了,那麼父親的爵位交給誰就要看情況而定。假如嫡長子受封的爵位低於父親的爵位,父親留下來的爵位最終還是要歸嫡長子。假如嫡長子所受封的爵位高於父親的爵位,那麼,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嫡長子依然以自己獲得的爵位為主,父親的爵位就歸於其它的兒子,原則上以嫡子優先於庶子,年長的兒子優先於幼子。


滄海拾遺錄


這個問題問的好,不過,具體問題還是得具體分析,長子立功封爵,父親的爵位由誰繼承?我列舉幾個不同結果的例子吧!案例都來自清代的外藩蒙古。

01,父親另立繼承人的例子一

西套厄魯特旗的第二任札薩克多羅貝勒阿寶,他本人尚郡主,授和碩額駙,承襲父親的札薩克多羅貝勒職務,自己立功又晉封多羅郡王。

阿寶的長子袞布,自己也立下軍功,被授職輔國公,後來繼續立功晉封固山貝子,他自己也有爵位了,他的父親阿寶就把札薩克多羅郡王的爵位傳給次子羅卜藏多爾濟,由羅卜藏多爾濟一系把厄魯特旗的札薩克多羅郡王傳承下去。

袞布本人的固山貝子,肯定沒有札薩克多羅郡王來的威風,袞布也沒有兒子,爵位由三弟拉爾濟旺舒克承襲。結果,拉爾濟旺舒克也沒兒子,由叔叔丹津索諾木的兒子索諾木多爾濟承襲,不過,沒有承襲固山貝子,被皇帝下令降襲鎮國公。

02,父親另立繼承人的例子二

如果說袞布有點倒黴,還有比袞布更倒黴的,青海和碩特部前左翼頭旗的札薩克多羅郡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他的長子阿剌布吉,也是比較能幹,自己立了軍功,被封為一等臺吉。

他爹額爾德尼應該是比較偏愛老三,大兒子前面封爵,額爾德尼就想立老三為世子,因此,上書請求雍正帝把他三子索諾木丹津立為世子,阿剌布吉就這樣被他爹排除到繼承人之外。

當時雍正帝還挺同情阿剌布吉這個倒黴孩子的,在他爹為三弟請立世子後,雍正帝特意晉封阿剌布吉為輔國公。

晉封沒多久,阿剌布吉就病死了,不知道是鬱悶死的還是咋了,雍正帝特意讓他兒子多爾濟承襲輔國公的爵位,再承襲還不是個閒散輔國公?哪裡有世襲罔替的札薩克多羅郡王好,多爾濟死後,兒子襲位,乾隆帝就不念情分了,覺得多爾濟他爹死的早,多爾濟本人也沒立功勞,輔國公的爵位不讓承襲了,降襲一等臺吉吧。

阿剌布吉的弟弟索諾木丹津一系承襲了他爹額爾德尼的札薩克多羅郡王,大概老天看不過眼,不想讓他家襲爵,先是,索諾木的世子袞楚克扎布早卒,世孫袞楚克多布納襲爵,袞楚克多布納死後,他的兒子剛噶爾襲爵,剛噶爾死後又無子,由叔叔伊什達爾濟襲爵,誰知道,伊什達爾濟也沒兒子,連續幾代不是早死就是絕嗣。

爵位就轉到索諾木丹津的四弟車凌多爾濟一系,由車凌多爾濟的孫子沙克都爾承襲札薩克多羅郡王,沙克都爾本身是和碩特部南左翼次旗的札薩克一等臺吉,好歹也是一旗旗主,突然天上掉餡餅砸到頭上,承襲了頭旗的札薩克多羅郡王,他本來的次旗被裁撤,併入頭旗。

倒黴的阿剌布吉一系就是個閒散一等臺吉。

03,正常的父死子繼

並不是所有人都像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那樣,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的賽音諾顏汗德沁扎布,他自己承襲父親的札薩克和碩親王,還任職副盟長,當時他還沒有賽音諾顏汗的稱號。

德沁扎布的長子諾爾布扎布,自己立軍功,先被賜公品級,又晉封固山貝子,他爹並沒有改立世子,所以,在他爹死後,諾爾布扎布由固山貝子承襲父親的札薩克和碩親王,後來又被皇帝賞還先祖的汗號賽音諾顏汗,並世襲罔替。

還有同為賽音諾顏部大札薩克的策稜,本人是中左末旗的札薩克和碩親王,他的長子成袞扎布也有軍功,封固山貝子,策稜還是為他請封世子,後來承襲其父策稜的札薩克和碩親王。

04,猴格說

可見,父親有爵位,按例是該長子襲爵的,就算是長子立功另外封爵,最後還是要承襲其父的大宗,並不是那麼輕易更改的。

除非那種比較混球的父親,不喜歡長子,偏愛他子,才枉顧制度另立世子。碰上那樣的爹,只能認倒黴。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首先古代爵位正常不是由長子繼承,而是嫡長子。什麼是嫡長子呢?當然是大房老婆生的兒子,其他偏房生的,年級雖長也不能叫嫡長子。

如果嫡長子封爵,一般看封什麼爵,低於老子爵位自然還是可以承襲。

如果沒有嫡長子,或過早去世,一般就從庶子中選一個。如若沒有兒子,從親族中過繼一個過來也是常態。但也有些朝代如東漢如果沒有嫡長子,就會被收回爵位,嚴格遵行所謂的“無子國除”原則。

秦漢時期,王朝都比較重視“嫡子襲爵”的繼承製,嫡子尤其是嫡長子是無一例外排在第一位的,到了東漢依舊嚴格執行,魏晉時期卻變得不太一樣了,嫡庶之別開始有些鬆動,優秀的庶子也可以被選拔承襲爵位。

即便列侯沒有嫡長子也不再被剝奪封國,可以用庶子或庶孫嗣爵,這些後代都沒有的,也可以立親族成員為繼承人。

並且在漢代女性也是可以被賜爵位的,封公主或君等。這些封爵有時候也可以傳給後人,只不過和男性封爵相比吧,女性的爵位繼承要求更加嚴格。

比如依照漢代制度,皇女的兒子可以承襲母親封為列侯,藩王女兒的兒子就沒有這項權利了。繼承公主爵位的可以是她的長子,也可以是除長子外的其他兒子,甚至可以是她的孫子,可見襲爵的範圍是比較廣的。魏晉時期,這個制度依然還有效。

到了唐宋這些所謂的爵位大都已經變成了虛銜,虛銜是啥呢?就是給你個好聽響亮的名字,其實沒啥實權。尤其是宋朝更是如此,儘管有點俸祿吧,說實話聊勝於無,光從俸祿待遇看是不咋滴,主要是給封戸還算不錯。

爵位也無非是“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中“王”是隻能封皇室、宗室的,而且宋朝還模仿漢代的異姓不在活著的時候封王爵的,注意是封王爵,不是其他爵位,遵循所謂的“非趙氏不王”,像岳飛也是在死後追封為“鄂王”。

宋朝封爵的對象,皇子、皇兄弟一般封親王,親王的嫡子封嗣王,將來繼承爵位。如果是宗室的近親承襲了爵位,那就降級嗣爵。

明清是有些不同的,尤其是清代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其中宗室有十四等爵(參考《歷代職官表》),一般由嫡子或長子繼承。

由於清朝對皇位繼承製也沒有什麼關於嫡庶的區別,除了康熙帝為了防止子嗣互相殘殺,立了一個嫡子做皇太子外,其他皇帝基本遵循“立賢不立長”原則。

這個原則也被帶到了八旗,正房生的雖然尊貴,但並沒有非得立嫡一說。而一些沒有子嗣的家庭,也可以從別的八旗親族裡過繼一個來傳承爵位。

但是清朝的爵位分為有限和無限兩種,有的爵位承襲個幾代就到底了,不分了,而有些爵位像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


莫山主說青史


我不知道,但是還知道一點兒。爵位繼承。有的時候。一個功臣。比如衛青。他就是三個兒子封侯。但是後來因為跟皇帝的關係。沒有等到衛青死。爵位都被奪走了。

第一就是雙爵位:其實爵位在有的朝代會是雙爵位。而且有人甚至還會讓兩個兒子一個人繼承一個爵位。當然還有調整爵位的。比如衛青的兒子被奪走爵位。或者全家晉升爵位。

第二就是不降級:還有的是降級繼承。父親是國公,兒子就是郡公。兒子立功可以繼承國公。其他兒子立功。冊封為郡公。

其實都是皇帝給的。怎麼繼承看皇帝的心情。興許他不高興。什麼爵位都沒有。要是得寵。就全家冊封爵位。什麼父親的爵位無所謂。長子冊封的爵位無所謂。可以雙爵位。也可以提前給孫子繼承。主要看得不得寵。不得寵都白費。得寵就無所謂。每個兒子都有爵位。父親的爵位也就不重要了。

而且女人也有爵位。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制度。比如公主的兒子是侯。還有的貴族的女兒跟夫人也會封爵。這也是看皇帝的態度。

補充回答,這是第三:還有結合爵位的。這也是很常見的。比如降級繼承的。跟第二個差不多。就是不降級了。或者封地擴大。有的爵位是拿著封地的稅收作為俸祿。總之會合並爵位。


博學多才文盲


這一點完全不用考慮,因為沒機會!古代的爵位繼承製度並不是原爵繼承的,而是降級繼承,父親立功受爵是父親一代的事,要下傳給兒子的話就得降爵一級,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所以呢,如果長子沒有立功的話那麼他只能繼承一個降級的爵位,只有在長子有立功的情況下才可以保級爵位或者在原爵位上再增加上去。

正常來說,長子立功會對於有爵位者更加有利!從原則上看爵位升級是很困難的,往往要立下很大的功勞才能加官進爵。但是如果是長子立功的話,只要他們稍微立下點功勞,那麼就可以保留爵級,這個也算是一種皇恩浩蕩了。

不過呢,對於爵位非常高的那種,皇帝並不想讓功臣的長子來繼承,因為這種會威脅到皇帝的權威,不利於皇帝統治,尤其是在漢代更是發生了七國之亂。所以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功臣的封爵給分掉,讓功臣的孩子每個人都可以繼承,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推恩令。

所以呢,基本上可以總結出來,如果功臣的爵位高,然後長子又立功了,那麼功臣就會自己要求把的爵位讓給其他兒子,這是防止被皇帝猜忌;如果功臣本身爵位不高,長子立功也不大,那麼就疊加起來保留或者換個更高一級的爵位。


優己


古代的爵位是由嫡長子繼承,如果長子不是嫡子那也是由年小的嫡子繼承。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由庶子中的長子繼承。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從西周就開始,對歷朝歷代影響深遠。比如漢朝張良的留侯爵位就由長子張不疑繼承。子不疑代侯

父親的爵位本來是由嫡長子繼承,一旦長子立有大功或者其他原因能封爵。這樣的情況是有的。一般來說長子在襲爵之前,也就是父親去世之前立功封爵。那父親的爵位就由弟弟襲爵。下面舉兩個三國時的例子。

東吳諸葛瑾封宛陵侯,其長子諸葛恪也封都鄉侯。諸葛瓘去世後由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承襲父親的爵位。三國志: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襲爵

東吳張昭封婁侯,長子張承封都鄉候。所以由張休承襲父親張昭的爵位。三國志:長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襲爵。  

如果長子已經襲爵,後又立有大功。一般是增封邑和封其子弟為侯。增封邑可以理解為加工資。古代對不斷的立功的人都是採取增邑和封子弟為侯。下面列舉一下曹魏的例子。

曹魏陳群封潁陰侯,其爵位由陳泰襲爵。子泰嗣。後來陳泰立有大功,魏國增封陳泰食邑二千六百戶,並賜陳泰的兒子和弟弟三人,一人為亭侯,兩人為關內侯。三國志: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戶,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內侯。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親的爵位很高,嫡長子即使有爵位也應承襲父親爵位。例如司馬懿的爵下是舞陽侯,食邑舞陽、昆陽、食郾、臨潁、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八縣。司馬師是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司馬懿死後爵位由司馬師承襲,司馬師死後由兒子司馬攸承襲。晉書:景帝無子,命攸為嗣。及景帝崩,攸年十歲,哀動左右,大見稱歎。襲封舞陽侯。


小鴻哥


爵位一般有宗室和功臣兩種,宗室封爵比較特殊,除了清代宗室可以因功封爵,其他朝代宗室爵位大多是固定的。而功臣才可能因軍功封爵。

一般而言,是由嫡長子承襲爵位。但通常存在一種情況,即在有爵者去世之後,嫡長子才襲爵,但在傳統社會,人壽命並不如現在這樣長壽,故有爵者去世時,嫡長子的年齡並不大,甚至有未成年者,所以嫡長子在襲爵之前可能因為年齡問題還沒有機會建功立業。

當然,也不排除有爵者享壽較長、去世時嫡長子年齡已經很大,但立功的機會仍不多。如唐代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代國公,後晉封汾陽郡王,去世時已經八十一歲,其嫡長子郭曜年輕時也曾隨郭子儀平定叛亂有功,但此後即居家管理家務,因郭子儀之功數次加封,郭子儀去世後,襲代國公爵位。相反,郭子儀三子郭晞、七子郭曙,則一直隨郭子儀東征西戰,立下戰功,分別因功封趙國公、祁國公。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嫡長子襲爵是一定的,在襲爵之時年齡並不大,並不需要去博去功名,同時,作為爵位繼承者,也隱藏另外一層意思,即留在京師作為人質。


楚邾


確切的說是:古代爵位正常是由長子繼承,注意是嫡長子,不單單是長子,嫡長子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舉例說,一家可能有六個兒子,比如正室夫人生的孩子排行2,5,6;側室生的孩子排行1、3、4;那麼廣義的長子是側室生的排行第一的兒子,但是嫡長子確實正室夫人生的排行第二的兒子。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從西周就開始的繼承宗法制。如果嫡長子也立功封爵了,爵位傳給嫡次子,如果再沒有嫡子了,才可以傳給庶子,在庶子中按長幼順序繼承。

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是嫡長子繼承爵位,即使功勞大也是如此,比如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之子常茂有功仍然承襲爵位封鄭國公,常茂死後沒有兒子,才把爵位傳給其弟弟常升。


萊駒為右


當然是其他的兒子啦。古代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規定繼承順序的制度,而並非規定繼承資格的制度。嫡長子優先的同時,並沒有否定其他子嗣的繼承權。

在爵位傳承之中,如果長子或者嫡子立功,擁有了另外的爵位,那麼原本父輩傳承下來的爵位可以選擇其他子嗣繼承。而且如果父爵夠高,而嫡長子額外擁有的爵位比較低,後來也可以加爵於一身並不矛盾。


古代爵位制度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並非所有的爵位都是可以世襲制的。比如在宋朝的封爵,都沒有其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傳承的規制。也就是父親受爵,父亡爵終,其爵位並不能由其子孫繼承。

明朝與清朝的爵位,可以子孫傳承。明朝施行世襲罔替,而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之外,普遍施行降等承襲制度。

爵位一般由嫡長子優先繼承,其他諸子受封低等爵位。若嫡長子無法承爵,則從庶子中挑選繼承人繼承爵位,如果連庶子都沒有,那就要立嗣了。古代“有子立子,無子立嗣”,可以從同輩的近支子侄中選人來繼承自己的爵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光緒帝載湉。載湉本來是醇親王奕譞的嫡長子,但他被入嗣,醇親王爵位就由庶出的載灃繼承。
清朝很多王爵都選擇立嗣,比如和碩果親王允禮無子而終,雍正帝將自己的小兒子謙妃所生的弘曕過繼給了他。

不過,這也是封建時代宗法制度越來越完善的產物,而在兩漢時期施行郡國並行制,當時很多諸侯國就是因為沒有子嗣繼承王位而國除爵斷。一般來說,爵位繼承人被額外封爵使得父爵無人繼承的情況非常罕見。



澹奕


中國古代爵位由公、侯、伯、子、男組成,再往上就是王爵。在古代王爵一般不輕易授予外人,除非對國家有著巨大的貢獻才會授予王爵的稱號,並分封異姓王,像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經嚴令禁止不許分封異姓王,由此可見王爵在古代被授予的難度有多大。


關於爵位的繼承也有很大的學問,各個爵位的繼承都是以秉承嫡長子繼承製為基礎來實行繼承,在秦朝之前的周朝以及戰國時期以實行分封制為主,就是將各位有功之臣或者是同姓家族之人分封爵位和封地,除此之外,在封地上的王爵擁有絕對的封地控制權,甚至可以擁有獨立的軍隊。但是分封制制度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一起被完結。

除此之外,秦始皇為了防止再出現諸侯割據的局面,便採用丞相李斯的意見採用郡縣制對天下進行嚴密的管理。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時期,則是實行分封與郡縣並行的制度,只分封同姓諸侯王,但是卻並沒有在削落諸侯國的基礎上進行,從而導致了同姓諸侯國的強大,造成了對皇權極大的掣肘。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便推出了推恩令將各諸侯的權力進行變相削弱,推恩令規定,諸侯死後由嫡長子進行爵位繼承後,需要再將諸侯權力分於其他兒子,這樣就將諸侯權力變相分散,逐漸削落,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朝時期,爵位的實際權力變得越來越小,封爵也漸漸變為榮譽上的職銜,並沒有太多的實權,在軍隊上也只允許受封的王爵供養些私兵以做防衛目的,王爵的性質變化也逐漸形成了當時所謂的上流社會,王公子弟。

到了宋朝,為了防止世家獨大,宋太祖便提出受封爵位的侯爵死後由嫡長子繼承之後便要削爵一級爵位,比如:父親是王爵但到了兒子這一代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但是必須要削落一級繼承,王爵也就變成了國公,依次類推。

這樣的制度就造成了宋仁宗時期,整個朝廷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之後,所有的王爵都消失了,所以宋仁宗就必須重新封爵,以保證王爵在社會上的存在。

古時候各個王朝對繼承權都十分看重,不管是哪個朝代都將儲君繼承作為國之根本,但是隨著君王因為子嗣過多而出現“立長”還是“立賢”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催生了一種黨爭現象,像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就是鮮明的代表。

古代的社會以宗族直系為主,直系子孫將直接會繼承父輩所留下的爵位,只有在沒有直系的子嗣的情況下才會從旁系挑選進行繼承。

但是隨著爵位繼承製的發展,也衍生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就比如如果嫡長子因為功績受封爵位,在自身已經擁有有爵位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呢?

其實這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嫡長子是可以同時繼承父輩的爵位的,但是如果有特殊的情況發生也有可能導致無法繼承,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這就只能由父輩的人自行挑選其他子嗣中的人來進行繼承。


除此之外,通過皇帝或者宗室的認可也可以由嫡長子進行繼承所謂的雙重爵位。嫡長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大功進而受到皇帝的封賞而擁有自己的爵位的情況在古代還是較為頻繁出現的,就比如在唐朝時皇帝會對有大功的臣子的兒子進行封賞,所以有些人出生就可能是男爵,而他依舊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其實這兩個爵位也並不會有太大的衝突。

所以從古代的繼承製度上來看總體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主,而嫡長子無法繼承才會由順位的其他子嗣繼承爵位,如若沒有子嗣則會從旁系中挑選有才德的人爵位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