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只有350萬平方千米,清朝卻有1300萬平方千米,這是為什麼呢?

李蕭卿


明朝的疆域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直接統治區和羈縻統治區,實際面積肯定不止350萬平方公里,350萬公里只是指明朝直接統治下的“兩京一十三省”,不過,明朝的統治面積確實差了清朝一大截,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明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統一王朝,脫胎於元末席捲中原的農民起義。明朝的建立者太祖朱元璋,本身就是農民起義軍出身,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始終立足於中原和江南地區,滅陳友諒、張士誠、降方國珍、明升、平雲南元梁王、建立了一個以漢地“兩京一十三省”為統治核心的大統一王朝。



明朝也是一個尚武的王朝,歷代皇帝大都致力於開疆拓土,明初,為打擊北元殘餘勢力,洪武、永樂年間共組織了十一次北征,但始終無法徹底解決蒙古威脅,從宣宗起,蒙古便分裂成了瓦剌和韃靼兩大實力強勁的部落,因此明朝始終無法實現對蒙古高原的統治,另外,割據遼東的元丞相脫脫投降後,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直接對東北進行統治管轄,但宣宗宣德年間,奴兒干都司內遷一千多公里至遼河流域,面積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外興安嶺地區成為羈縻統治區。明朝還曾短暫佔領安南,朝廷在這裡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宣宗時期罷司,放棄安南。



另外,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區明朝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東北女真部落設立奴兒干都司,下轄384衛;在嘉峪關以西地區設立西北八衛,以上均屬羈縻衛所,與明朝直接統治的漢地“兩京一十三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明朝的疆域由140府,193州,1138縣,493衛,359所組成,總面積約997萬平方公里。



清朝崛起於關外,遊牧民族出身,歷史上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熱衷於戰爭開拓疆域,不管是兩漢時期的匈奴還是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拓拔氏,或是遼金蒙元,乃至新興的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和明朝不同,清朝的疆域是實打實的打出來的,而且不存在像明朝那樣的通過羈縻衛所來進行間接統治,清朝是直接委派駐地大臣,全權代表朝廷對當地進行管理。



清朝從建立之初起,便以強勢姿態頻頻用武力四處征伐,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青藏地區設立駐藏大臣直接管轄這裡,將新疆設省,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設立土司,土司的長官以當地各族頭人充任,土司再歸所在地方之督撫、駐紮大臣管轄。可以說清朝的這一整套領土管理制度,改變了明朝時期“重內地、輕邊疆”的局面。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鞏固了清朝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



清朝領土極盛時期在嘉慶年間(1820年),其統治疆域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總面積高達1316萬平方公里,國家達到空前統一。

總結:同樣是尚武的王朝,清朝為什麼疆域更廣大,主要原因還在於兩個朝代所處的時代不同。明朝無力統一蒙古諸部,因此也不可能實現對蒙古高原的統治,另外,明朝長期以漢地“兩京一十三省”作為統治核心,對其他地區,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影響力實行羈縻管理,明朝實際上對其他地區的管理力度是有限的。

而清朝,具有遊牧民族的典型特徵,那就是熱衷於擴大疆域,擴大影響力,清朝開國的幾代皇帝具有長遠的領土意思,形成了一套在當時比較科學的管理方式,領土不分遠近,一概由朝廷派人直接管理,並積極維護領土完整,葛爾丹之亂、大小和卓之亂、與沙俄領土爭端,清朝都以強硬姿態積極用兵。因此清朝能佔據如此幅員遼闊的領土是有原因的。


大國布衣


看到明朝竟然只有3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其實我是非常想笑的,明朝什麼時候這麼衰敗了?

不少人說大清王朝的對如今的中國做出過不小的貢獻,大明王朝只留下了3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而大清卻留下了13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好像是沒有大清王朝就沒有如今中國的960平方千米的土地一樣,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大明王朝作為中原土地上最後一個漢人掌控的封建王朝,就算是再弱,也不會僅有350萬平方千米土地的,明朝可不是宋朝,宋朝那時候說是正統王朝,不如說是割據勢力之一,而大明王朝那可是正經的中原正統王朝,350萬平方千米,那隻不過是滅亡前夕大明王朝佔領的土地。

題中所講的350平方千米是大明王朝衰敗以後的統轄區域面積,而1300萬平方千米的大清王朝則是巔峰時期大清王朝的統轄區域。拿一個即將滅亡的王朝與一個正值巔峰額王朝相比,會不會有點不公平?

大明王朝在巔峰時期統治的區域簡直現在也是不逞多讓的,有900多萬幾近1000萬平方千米的控制區域,不少人說大明王朝只是漢人政權在滅亡之前的迴光返照,不足掛齒,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大明王朝的強盛是不需要解釋的,最巔峰的時候,大清王朝的故地都是他們統治的,雖說不少區域,明朝只是自認為控制住了,實際上還是當地少數民族自己管理的區域,到那也不是說明朝就真的只控制了3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明朝將不少少數民族封王,讓他們自己管理,還在一些區域設計了官府機構代為管理,巔峰時期土地面積絕對小不了。

但自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統轄區域就一直在縮水,曾經管理能力薄弱的區域,紛紛將明朝統治者趕了出去,自立為王,明朝也因為實力不足,無法掌控住如此眾多的區域,國土面積就只剩下了中原和南方地區那麼點。

雖然明朝較之清朝的確是弱了點,但這也主要是因為明朝發光發熱的時間太短,過了永樂年間,差不多就開始倒退,而清朝則是經歷了康乾盛世,僅僅這三位就佔了清朝差不多一半的時間。

總的來說,明朝絕不是一個弱小的王朝,說它只有3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是絕對不公平的。


魏青衣


比較兩個朝代的面積,標準要統一,否則沒有意義。

1,明朝是一個標準的中原王朝,其沒有真正的邊界,只有傳統的華夷秩序,這一點與漢唐相同。

也就是說,漢唐明即使擊敗遊牧民族也極少直接佔領,基本上都採取羈糜統治。


而這種統治是不穩固的,它隨中原王朝國力的強弱而變化,這就是大明鼎盛期與後期版圖變化巨大的原因所在。

2,我們應當承認,清朝版圖確實比明朝大,但遠沒有大到這麼懸殊。

清朝版圖大的直接原因是一統明朝和蒙古三部,然後與俄羅斯簽訂條約劃定了北方的邊界。

條約,這個西方人劃界的方式對近現代非常重要,它是一把雙刃劍。它使清朝丟失了許多的領土,但也使北方遼闊的國土在法理上一直都是清朝的一部分,即使清朝再弱也不例外。


換一個角度,當年蒙古帝國的版圖其實隨著《尼布楚條約》的劃定,被俄羅斯和清朝平分了,這是清朝實際面積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今天可能覺得條約不公平,但當時俄羅斯也覺得吃虧了。

3,每個王朝都有崛起、開拓、鼎盛、衰落的階段,我們不能用明朝末年衰落之時與清朝鼎盛時期的面積相比,沒有意義。

一個王朝的面積大小確實很重要,但遠非全部。正視明清,不必刻意厚此薄彼。


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的條件設定不太準確。明朝276年,國土面積忽大忽小。

最大版圖時期共計997萬平方公里。引用典籍記載如下: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也就是在強盛的永樂朝,有997萬平米。而1644年滅亡時候,努爾幹都司(東北),赤力巴里(新疆)全部丟失。雲南四川陝西等部也被起義軍佔領,實際只有大約350萬平米了。

清朝強盛的康熙朝,北部貝加爾湖完全是清朝內湖,東北庫頁島也是清朝領土。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外興安嶺一代,貝加爾湖加上北方庫頁島等全部歸沙俄所有。到1759年大約為1316平。



烏蒙飯飯


說清朝只從明朝這裡繼承了35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有些太過偏頗了。

要知道,連清朝的世代祖先的居住地,都是明朝的地盤,明朝末年的時候,西藏、東北的疆域都設置了管理的府第,只是因為後期無力顧及,才只好先不管邊遠地區。

但清朝末年的時候,各地方的衙門也都宣佈不再聽清朝的管理,要是按照這樣的說法,民國從清朝手裡繼承的,那就真的只剩下紫禁城那幾千畝的房子了。那可比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少太多了。

把各朝的版圖都拿出來做比較,不妨都拿最鼎盛時期的疆域作比較。

唐朝全盛時期疆域1200萬平方公里,明代全盛時期的疆域是1000萬平方公里。元代是橫跨了亞洲和歐洲,清朝是1300萬平方公里,這幾個朝代裡面,都在一千以上,怎麼能說只繼承了明朝的350萬平方公里?

那明朝的350萬平方公里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原來是計算的明朝末期的版圖,這就很有意思,其他的朝代計算面積都是用全盛時期,到了明朝就用王朝末期的面積,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嗎?

我們都知道,雖然清朝前期的確出了幾個有作為的皇帝,而且經濟發展的還不錯,所以才有康乾盛世的說法,可是清朝到了中後期以後,就逐漸變得腐敗和無能,是哪哪都不行。最後還因為給自己的老佛爺修院子挪用了軍費開支,這不是找死嗎?軍隊保證的是一個國家的安全,居然連軍隊的給養也要挪用,最後被清末民眾推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也許正是這段歷史實在是太磕磣了,才讓某些吹清的人不想提起來明朝全盛時期,只敢拿明朝末期來給自己稍微挽回一點面子。

今天中國的確繼承了清朝的大部分版圖,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清朝繼承明朝的是什麼?不只那35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最重要的是,清朝把明朝的正統地位、天朝頭銜和子民都繼承了,這可不是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可以比擬的。


愛歷史的圓臉怪


明朝的疆域範圍確實有爭議。按照官方說法,鼎盛時期的明朝擁有1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實際控制面積997萬平方公里土地)。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轄西藏、在南方建立了交郡。

不過,明朝的蒙古,西藏和東北地區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明朝政府對於這些地區,只是冊封,並沒有實際屯兵管理。尤其是蒙古,經常襲擾內地,這個“邊患”一直存在。所以,明朝的實際控制區域肯定不到900萬平方公里。

我們看下外國人繪製的明朝地圖。

(日韓繪製的明朝地圖)

(歐洲人繪製的明朝地圖)

對於明朝實際控制區域,大家心裡應該有底了吧。

清粉也不要高興,滿清可是割讓出去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光俄羅斯就佔了140多萬土地。有種說法,共計五百多萬土地被滿清割讓出去。這個數字,我會再去考證一下。!

滿清和洋人簽訂了1175件不平等條約和契約!

根據這些條約,滿清要向洋人共計賠償十三億兩白銀(這是保守估計)!

最後,送給題主這樣的故意黑明朝的清粉一句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拿巔峰時清朝的領土和最衰弱時期的明朝領土相比,這不是搞笑嗎?

首先,最巔峰時的明朝領土,也就是缺少清朝時的蒙古和西藏這兩塊兒,但事實上,這兩塊兒,也是明朝的附庸國,得看明朝臉色。清朝的龍興地,那也是明朝的領土。

清朝時,只是事實上,把蒙古和西藏這兩塊兒拿下了,並沒有擴大任何地盤。

反倒是,清朝末年,喪權辱國條約簽了一大堆,讓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步。事實上最終導致外蒙古、大量東北往北領土、港澳臺的丟失。

最終,變成了現在960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導致中國喪失了440萬多平方公里土地。

吹清朝好的人,那簡直是高級黑啊。這麼明顯的差,有什麼可吹的。


董江波


這麼對比有失公允,1300是清朝全盛時期的時候,持續了大約100年。350是明末的領土。要對比應該是全盛對全盛,末期對末期。清朝全盛1300萬左右,持續約100年。明朝全盛約990萬,持續約20年。清末1150萬,交給了北洋,這是國際社會承認的。明末約350萬,南明不算,算的是崇禎。為什麼會這樣?還是民族性問題,清朝少數民族入關,天生在關外,本身生存條件就差,沒什麼可嫌棄的,只有被嫌棄,而且為了證明其合法性和合格偉大,領土就是最直接表現,還有個原因就是因為民族發展水平低,發展方式簡單粗暴,有點類似別的資本主義都要市場,沙俄要領土,因為沙俄發展水平低。當然了,清朝不是資本主義擴展,是封建擴展。反觀明朝,或者說漢人,佔據東亞最好的土地,對周邊沒有強烈的佔有慾,要是遇到明主,給個四海臣服就可以,遇到不務正業的,根本不在意,明朝就是這個情況,中後期皇帝基本上昏君輩出,國力下降,有心也無力。


alex1988


在古代是沒有領土的概念,但是有疆域範圍。中國曆代的疆域都是在不斷變化著,一個王朝強大時,疆域的面積是會擴大,積弱時疆域縮小,比如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說的就是這個朝代的疆域控制範圍。說明朝沒有疆域,那是不具備領土相關的歷史知識,明朝的長城九邊、遼東邊牆就是明朝在北部的疆域控制範圍,各朝代都會有安身立命的疆域,否則怎麼建立政權、如何發展。明朝是中原王朝,所控制的疆域主要是以漢人傳統居住地為主,在明朝統治者的世界觀中,漠北地區就是蠻荒之地,中原王朝是天朝上國,周邊皆為蠻夷,所以並沒有要將其納入版圖,或者進行移民、開發、駐軍、派官員去管理的概念,講一個朝代的領土面積有多大,不能脫離歷史的侷限性。明朝有十五不徵國,明對周邊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採用的是懷柔、安撫、羈縻、冊封的邊疆政策,不會讓一方勢力做大,讓遠夷之間相互牽制,不能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否則就會出兵征討,進行犁庭掃穴式的軍事打擊。所以明朝只有3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也就很好理解了!

清朝是來自東北滿州人建立的政權,清朝對邊疆地區更為熟悉和了解,對於蒙古諸部採用的政策也最為精明。清朝做為內亞帝國,重視對邊疆的控制力,對於俄國人在西伯利亞及黑龍江流域的入侵,採取軍事行動進行回擊,確立的中國北部邊界,試想如果是明朝,會為了西伯利亞與外東北地區同俄國開戰嗎?清朝歷康、雍、乾三朝平定準噶爾,拓地萬里,將新疆地區納入中國版圖,清朝在新疆設有參贊大臣,駐防官兵,在西藏設有駐藏辦事大臣,清朝皇帝也是西藏的大護法,在東北地區是由盛京三將軍管轄,在烏里雅蘇臺(外蒙古)設定邊將軍,在科布多還有參贊大臣,將邊疆地區牢牢控制在清王朝的直接管理下,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清朝疆域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

明朝與清朝的疆域沒有可比性,就如同南宋與元朝比疆域的大小,每個朝代的軍隊戰鬥力不同,邊疆政策也不一樣,世界觀和對中國的理解也不同,所以不必糾結於清朝版圖比明朝大的問題,清朝確實為中國現代的領土奠定了基礎。


黑土邊疆


明朝3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實際上是已經步入衰落期的明朝領土,並不是明朝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

一說到明朝的疆域,總會想到那句耳熟能詳的“兩京一十三省”。

“兩京”是北直隸和南直隸;“一十三省”,是指明朝十三個布政使司,即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兩京一十三省”,是明朝統治的核心地區,也是明朝統治垂直度最高、統治機制最為健全以及統治能力最強的地區。

事實上,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滅亡的時候,明朝所能夠統御疆域的範圍也就是這“兩京一十三省”,面積約為350萬,但這確實明朝國力最為衰弱、國家最為落魄的時候所控制的範圍。

而在明朝歷史上,地方管理體系除了“兩京一十三省”,還有眾多的羈縻衛所。

羈縻衛所,是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實行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通過羈縻衛所的建立,明朝將自己的統治範圍擴張到了邊疆少數名族地區。其

中較為有名的衛所包括:在東北設置的奴爾幹都司;在西北地區設置的赤斤蒙古、罕東、安定、阿瑞、哈密等六衛;在西藏地區設置的烏斯藏、朵甘衛都指揮使司、隴答衛指揮使司等。

通過衛所制度,明朝極大的拓展了勢力範圍和統治疆域,使得明朝在鼎盛時期,疆域範圍達到了1100萬平方米公里,遠遠超過了覆亡時的350萬平方公里。

而從1100萬到350萬,也是明朝中後期開始,國力日漸衰落的一個縮影。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五次組織北伐,佔據了部分蒙古部落的土地,但是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後,逐漸失去了對於蒙古各部的優勢地位,並且開始逐步喪失了長城以北的全部土地。

嘉靖皇帝在位時期,也是因為國力的衰弱,放棄了嘉峪關以西的全部領土,並且也就此開始逐漸失去了對於青海、西藏等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之後滿清勢力在東北崛起並發展,建立後金政權以及後來的大清王朝,將明朝的勢力範圍徹底驅逐出了東北。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在滅亡時期,真正實際控制的國土範圍也就剩下了“兩京一十三省”的350萬平方公里,但是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距離滅亡不遠了。

清朝1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卻恰恰是清朝鼎盛時期的領土面積。

清朝坐擁1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實際上這已經是乾隆中後期時期的事情了。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隨後八旗鐵騎迅速南下,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政權,進而又消滅了南明朝廷。然而這個時候的大清王朝實際控制下的國土面積也就只是在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基礎上,多了他們的老家東北地區以及早在關外時期就征服的漠南蒙古諸部。此時的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只是臣服於清朝,並沒有完全被佔領征服,統御西藏的也還是和碩特汗國。所以,當時清朝的實際控制面積也就不到700萬平方公里。

而最終擁有鼎盛時期1300萬平方公里領土面積的清朝,也是經過了百年時間,歷經康雍乾三代人的努力的成果。

康熙皇帝在1690—1696年期間,三次率兵親征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迫使噶爾丹兵敗自殺,康熙也控制了被噶爾丹征服的漠北蒙古諸部,建立起對於漠北蒙古的統治。

隨後在康熙晚年,十四阿哥胤禵帶兵驅逐了佔領西藏的準噶爾部新任首領策妄阿拉布坦,並安排頗羅鼐對西藏地區進行管理,至此西藏進入“頗羅鼐時期”,正式歸屬於大清王朝統御。

而在乾隆朝時期,在相繼平定了蒙古準噶爾部勢力以及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後,乾隆皇帝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統御。

至此,清朝的疆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後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面積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里。

當然,要是加上《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等,主動放棄的領土,清朝的勢力範圍則達到了1400萬平方公里。而在清朝末年,隨著清朝的衰落和列強的侵略,通過一些列不平等條約,被割讓出去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使得清朝滅亡的時候,領土範圍也就成了1100多萬平方公里了。

綜上所述,用明朝的350萬平方公里領土,去對比清朝1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如同“田忌賽馬”中的用“下等馬”去與“上等馬”做競賽,是非常不客觀的,並且這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