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7日凌晨3點56,美國航天局NASA於今年5月5日發射的“洞察號”(Mars InSight)火星無人探測器成功在火星北半球降落,並即時傳回了落地後的第一張圖像。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此時由於探測器自檢工作未完成,主攝像頭上的防塵蓋還未打開,因此畫面中僅能看到大量塵土與漆黑的火星地平線。

經過長達5小時的自檢程序後,北京時間9點30分,洞察號首次展開了太陽能板,並解除了主攝像頭的防塵蓋,降落地附近的影像得以清晰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從圖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確是準確的降落到了位於火星北半球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這塊廣袤、空闊的平原曾被美國航天局(NASA)戲稱為“火星停車場”,因此NASA選擇了此處為本次探測任務的最佳降落點。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登陸成功率不足50%,本次火星探測任務有何不同?

與大名鼎鼎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任務最大的不同是,本次“洞察號”並不是四處溜達,發現未知的一切事物。洞察號最大的兩個任務便是觀測火星地震、揭示火星內部地質構造與外部環境。

因此,洞察號並不具備好奇號的可移動性,一旦著落將不可再移動。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洞察號最主要的兩個科研設備便是SEIS(內部結構地震探測器)與HP3(熱流與物理性質包)。

SEIS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大型“聽診器”,放置在火星表面上可以測量火星內部的地震波以及其他內部活動信號,可以幫助地球上的科學家研究火星的地質構造與地質活動。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此外,SEIS裝置還帶有氣象學測量設備,這部分設備將測量火星磁場擾動、風向及風速、氣壓與溫度。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另一個很重要的設備便是HP3,可以將其理解為鑽頭與探針的結合體,用於探測到火星地表以下5米的火星地核溫度。它要比以前火星車上的小鏟子等工具厲害得多,能夠深入火星地表以下更深處,而不僅僅只是測量於火星表面。

此外,本次跟隨洞察號一同前往火星的還有2顆“立方星”衛星。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這兩顆衛星一個叫“伊娃”,一個叫“瓦力”,正是取自了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主角名稱。不過這兩顆立方星並不會進入火星軌道,而是隻在洞察號著陸期間承擔通訊中繼工作。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可以首次以直播的形式即時觀察到航天器在遙遠星球著陸。洞察號著陸完成後,兩顆立方星衛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將朝著更加遙遠的星系飛去。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成功,主攝像頭高清火星地表照已傳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