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實在沒辦法”為什麼成為多數人的萬能背鍋俠

不該自己操心的事你去操心就是“悲”

原本自己操心的事你能做好方是“願”

“實在沒辦法”為什麼成為多數人的萬能背鍋俠

一、“實在沒辦法”是逃避人生而無負罪感的最好藉口

“這項任務我也想推進,可是困難太大,實在沒辦法。”

“我也知道多陪家人的重要,可就是沒時間,實在沒辦法。”

“每次情緒化後,我也很後悔,可脾氣是爹媽給的,實在沒辦法。”

……

這樣的表達我們一定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甚至連我們自己就是“沒辦法”本人。

也許你會說,人生真的有很多無奈,有很多力所不及的時候。

那種不遺餘力之後的“沒辦法”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之列。

我們說的是以下三種情況:

一遇到點低難度的小狀況,頭腦中立即閃現“沒辦法”的;

稍做努力而不得便心灰意懶,止步不前的;

連試都沒試就習慣性說“沒辦法”的。

上述情況是絕大多數人的慣常做法。

“實在沒辦法”為什麼成為多數人的萬能背鍋俠

二、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常用“實在沒辦法”的表達?

當我們做不到某件事時,我們的內心是焦慮的。

如果事是別人的,我不去做,會產生人際焦慮——不夠朋友。

如果事是自己的,我不去做,會產生自我焦慮——真沒用。

焦慮是常見的內心衝突,人類天生厭惡衝突。我們處於內心的衝突中時,就像處於暴風中心。解決衝突、讓內心恢復平靜成為第一需要。

怎麼解決做不到某件事時心裡產生的衝突呢?

我根據人們選擇的解決方式是否有助於能力提升分為成長型和退縮型兩種。

成長型做法類似:刻意練習、單點突破、整合資源等。

退縮型做法比如:迴避或隱藏衝突、合理化藉口等。

前者如爬坡,費力費心的事往往是少數人的挑戰。

後者如下坡,輕鬆容易的事常常是大多數人的做法。

“實在沒辦法”就屬於後者。

我們用“實在沒辦法”這種表達時,傳遞的信息是:雖然我能力不足,但我盡力了。

當一個人承認能力不足但仍會盡力時,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也可以被自己接納。

對外——意味著不是我主觀不配合,而是客觀不允許,所以即使沒辦到我也應該得到理解和免責。

對內——意味著讓自己不滿意的今天,不是因為我昨天的不努力,而是因為除努力之外的其它因素。

於是“實在沒辦法”成為一個合理化的理由,會降低我們因沒做此事而產生的愧疚和自責。

誠然,從尋求心理平衡的角度看,“實在沒辦法”有助於降低焦慮,獲得釋然。

但從能力提升看,特別是對於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影響是極其負向的。

心理學認為,是否具備高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能否活出有意義人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當“實在沒辦法”成為你的固化思維,慣性表達,習慣化做法之後,久而久之,由量變到質變,有可能將你的人生引向低能者的一生甚至是失敗者的一生。

所以,如果我們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該勇敢地捫心自問,當自己說出“沒辦法”時:

是真的無路可走還是在推卸責任?

是積極嘗試後而終不得,還是消極懈怠後的自我寬慰呢?

是眼前困境暫時讓思維變得狹窄,還是遇到問題後的習慣性逃避呢?

“實在沒辦法”為什麼成為多數人的萬能背鍋俠

三、“實在沒辦法”根本不會從強者的世界走過

強者在任何時候一定會有辦法,即使站在人生絕望的懸崖邊。

有的選的時候有辦法並不考驗人,沒的選的時候有辦法才能真正顯出一個人的智慧。

前兩天我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她們能過好這一生,而你我卻只能過完這一生》。文中寫了十位又美又有才的傑出女性。

無獨有偶,幾天後熱映的《芳華》的編劇恰巧也是一位又美又有才的女人——嚴歌苓。

她的文字是晨光中的精靈,是星空下的篝火,是夜幕裡的煙花!

她的文字讓馮小剛,張藝謀,陳凱歌,

李安,高曉松為之著迷!

她的文字顛覆千百年來的套路!

嚴歌苓和之前我寫的十位傳奇女性一樣,除了又美又有才之外,還具備一種只有強者才具備的能力——即使在人生最無助的時候,即使處在煉獄般的境地,她們也決不在現實面前認命“實在沒辦法”,而是想盡辦法,竭盡全力,讓生命的枝頭綻放出愛與希望的花蕾。

嚴歌芩的人生故事,遠比她的小說還要傳奇!

15歲時愛上了一名30歲的軍官,愛得死心塌地、義無反顧。

在那個年代,而且還是在軍中,15歲少女主動追求30歲的男人,等同於玩火。那個極有思想覺悟的軍官供出了她,還把她寫的情書上交給了組織。

戀人的背叛、人們的指責,如同潮水般洶湧襲來。

一個少女被人說成道德敗壞,眾口鑠金,唾沫星子淹死人,嚴歌芩真的到了山窮水盡之境,也許此時自殺是她“沒辦法”之後最好的解脫。

但她偏不!

她找到了最好的解脫方式——寫作。

付諸於寫作,通過筆尖,來反抗那個時代給予她的痛楚。

正是絕地反擊讓她絕處逢生;正是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讓她春暖花開;正是不認命、不妥協讓她用自己的方式為人生打開了一扇窗。

那些令成長受阻礙的種種困境和絕望,如果能夠被好好處置,則會收穫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嚴歌芩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我們身邊那些抱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實在沒辦法”君們,都要遠遠強於當時的嚴歌芩吧。

即使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強大到像嚴歌芩那樣成為生活的強者。

我們會在某一時刻、某一維度臣服於生活、壓力之下妥協、現實面前讓步。

但一個人的生命之火在熄滅之前,只要還有意識有行動力,嚴格意義上講,“沒有辦法”的局面就不存在。

很多時候客觀上看起來各種不利,各種不可能,各種做不到。

但如果主觀上肯想方設法、不設限,就總能找到辦法,哪怕這個辦法在當時的處境,對當時的你來講並不是較優的那個。

即使是在死亡面前,你仍不是徹頭徹尾地沒辦法,至少可以主動選擇:是死不瞑目、垂死掙扎還是笑而坦然地告別。

四、重新掌控人生,讓“實在沒辦法”滾蛋吧

如果之前的你不知不覺中:

把“實在沒辦法”當作自己的退路;

把所有的責任推給“實在沒辦法”;

把人生交由“實在沒辦法”擺佈。

那麼,從現在開始請從“實在沒辦法”那裡奪回人生的掌控權,因為它原本就屬於你——生命的主人!

雖然這場權力爭奪戰打起來會有些艱難,但依然有戰術戰法,反覆練習方能遊刃有餘。

Point1: 要分清楚感受和事實。當人沒有希望,只是忍受時,會被絕望感裹挾,以至於頭腦上認同了這種感受,而未必真的是事實。

我們應當清楚地知道感覺並不代表事實,迅速讓頭腦從情緒層面抽離出來,這樣就可以在心智上騰出一些空間來,去尋找更多可能。

Point2: 始終保持主動精神。無論處於怎樣的困境或者絕境,只要人的主動精神還在辦法總會有。主動之手會打開之前被絕望關閉的頭腦和活力,當整個人的狀態被激活後,隨之就會看到更多的辦法。

Point3: 改變不合理認知。當無助帶來絕望時,我們頭腦中瞬間會升騰出各種不合理認知。

比如“我總是被生活打垮。”或者任何一句意思相近的話,就總是在我最脆弱或無奈時反覆在頭腦中閃現。想必大多數人會和我一樣。

一旦有了此種想法,我會一下子感到虛弱無力。當我越是堅信這個想法,就越會覺腳步遲緩、思維遲鈍,不想表達,只想封閉起來。

所有的問題出在“我總是被生活打垮”這一錯誤認知上。這句話除了能獲得自憐快感之外,存在嚴重誤區:

“我”。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難題,所以,這裡的“我”是不是應該用“人們”來代替?

“總是”。就像拋硬幣,生活除了壞,還有好,各摻一半。把“總是”換成“有時候”會更貼切一些。

“生活”。打垮人的是生活中的困境,所以,“生活”換成“生活中不好的那部分”更合理。

“打垮”。應該怎麼定義打垮?不到生命的終結,就不應該叫打垮。一般人頂多算是“暫時不好”。

看到了吧,“我總是被生活打垮。”這只是一種以偏概全、極端化的感受,而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我總是被生活打垮”的糟糕評價應該修正為“人們有時候都會被生活中不好的部分弄得暫時不好”。

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認知,在不順或阻礙面前就會被激活。

及時進行認知上糾偏,會讓我們從絕望中看到光和希望,從消極中看到積極,負性的情緒體驗會被正性情緒替代,正性情緒進一步讓我們的腦洞大開,思維敏捷,更多的辦法也就冒出來了,於是“實在沒辦法”只能滾得遠遠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