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李清照:前半生诗情画意,后半生愁苦孤寂

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分享,点击音频收听全文:

她是名相歧国公王珪的外孙女、是苏门后学士之一李格非的千金、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媳、是金石学家赵明诚的妻子。

她是李清照,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才女。

李清照:前半生诗情画意,后半生愁苦孤寂

她的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文章深得当时文坛盟主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是名门闺秀,知书达理,“亦善属文”。

生在书香门第,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李清照从小便博览群书,诗词音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在她16岁那年,就写出了两首轰动整个京师的新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李清照:前半生诗情画意,后半生愁苦孤寂

第一首,是春游溪亭之作。只选取了几个片段,就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她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去荷花深处荡舟,沉醉其中不思归。诗作的不事雕琢蕴含着自然之美。

第二首,是秋游莲湖之作。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融情于景的深秋美景。

此两阙词作,是前后衔接的。前一次是荷花开放之时,第二次是“莲子已成”之日。词作因景象开阔、情辞酣畅,在京城被竞相抄录和吟唱。

李清照:前半生诗情画意,后半生愁苦孤寂

然而,即便青春年少情怀总是诗,但命运给予人的,终究不可能永远岁月静好。

清代诗人袁枚《金纤纤女士墓志铭》云:

余阅世久,每见女子有才者不祥,兼貌者更不祥,有才貌而所适与相当者尤大不祥。

这一番议论带有宿命的成分,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持此对照李清照的经历,倒真有几份暗合的。

李清照婚后,丈夫赵明诚频频外任,“离别相思”在一段时间以内,曾成为李清照的创作支点。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前半生诗情画意,后半生愁苦孤寂

这首词把爱情中的忧患感和失落感一一道尽。

读过词作,联系到历史,不难知道,赵明诚在爱情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对李清照有了背板,他的行为把一代才女的心,推向了病态甚至崩溃的边缘。这个女子,她忽而痴痴定想,终日凝眸;忽而神情恍惚,做出一些让人讶异的举动。

她一会儿挼捻残蕊,一会儿夜剪灯花,一会儿又倚遍栏杆。她心灵的苦痛从白天到黑夜,持续不断,像个丧魂失魄的人。

李清照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她感情脆弱,敏感多疑,父辈间新旧党争留下的阴影,与赵明诚久婚不孕的尴尬现实,都让她对自己的婚姻无法自信。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生活磨难之下,她不免有战战兢兢、凄凄惨惨、多疑多虑的晋升状态。这些,都可以从她的词作中解读到。

李清照:前半生诗情画意,后半生愁苦孤寂

从古到今,女子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人幸福维度的单一性,比如,要有才有貌,要上得厅堂入得厨房,要扶老携幼,要能生养,等等。仿佛缺了其中一项,便算不得成功,不是普世意义之下的幸福人。

这种评判标准摧毁了很多女子的幸福观感,在一代才女李清照身上,也是如此,不能不令人痛惜。

如今,那个才情女子,芳魂已逝,昨日已不可追,我们惟有吟诵她的作品,才能感知她的锦绣才情,以及她在生命中熬过的苦痛。


人工智能为你配音,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生成,感谢您的收听~

使用【讯飞快读】,你也可以制作自己的精彩音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