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李清照:前半生詩情畫意,後半生愁苦孤寂

本文由【訊飛快讀】小程序用戶創作、分享,點擊音頻收聽全文:

她是名相歧國公王珪的外孫女、是蘇門後學士之一李格非的千金、是宰相趙挺之的兒媳、是金石學家趙明誠的妻子。

她是李清照,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才女。

李清照:前半生詩情畫意,後半生愁苦孤寂

她的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文章深得當時文壇盟主蘇軾的賞識;母親王氏是名門閨秀,知書達理,“亦善屬文”。

生在書香門第,深受詩書禮樂的薰陶,李清照從小便博覽群書,詩詞音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在她16歲那年,就寫出了兩首轟動整個京師的新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怨王孫》

李清照:前半生詩情畫意,後半生愁苦孤寂

第一首,是春遊溪亭之作。只選取了幾個片段,就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她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去荷花深處盪舟,沉醉其中不思歸。詩作的不事雕琢蘊含著自然之美。

第二首,是秋遊蓮湖之作。全詞造景清新別緻,描寫細密傳神,巧妙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融情於景的深秋美景。

此兩闕詞作,是前後銜接的。前一次是荷花開放之時,第二次是“蓮子已成”之日。詞作因景象開闊、情辭酣暢,在京城被競相抄錄和吟唱。

李清照:前半生詩情畫意,後半生愁苦孤寂

然而,即便青春年少情懷總是詩,但命運給予人的,終究不可能永遠歲月靜好。

清代詩人袁枚《金纖纖女士墓誌銘》雲:

餘閱世久,每見女子有才者不祥,兼貌者更不祥,有才貌而所適與相當者尤大不祥。

這一番議論帶有宿命的成分,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持此對照李清照的經歷,倒真有幾份暗合的。

李清照婚後,丈夫趙明誠頻頻外任,“離別相思”在一段時間以內,曾成為李清照的創作支點。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任寶奩閒掩,日上簾鉤。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

《鳳凰臺上憶吹簫》

李清照:前半生詩情畫意,後半生愁苦孤寂

這首詞把愛情中的憂患感和失落感一一道盡。

讀過詞作,聯繫到歷史,不難知道,趙明誠在愛情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對李清照有了背板,他的行為把一代才女的心,推向了病態甚至崩潰的邊緣。這個女子,她忽而痴痴定想,終日凝眸;忽而神情恍惚,做出一些讓人訝異的舉動。

她一會兒挼捻殘蕊,一會兒夜剪燈花,一會兒又倚遍欄杆。她心靈的苦痛從白天到黑夜,持續不斷,像個喪魂失魄的人。

李清照並不是一個堅強的人,她感情脆弱,敏感多疑,父輩間新舊黨爭留下的陰影,與趙明誠久婚不孕的尷尬現實,都讓她對自己的婚姻無法自信。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生活磨難之下,她不免有戰戰兢兢、悽悽慘慘、多疑多慮的晉升狀態。這些,都可以從她的詞作中解讀到。

李清照:前半生詩情畫意,後半生愁苦孤寂

從古到今,女子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人幸福維度的單一性,比如,要有才有貌,要上得廳堂入得廚房,要扶老攜幼,要能生養,等等。彷彿缺了其中一項,便算不得成功,不是普世意義之下的幸福人。

這種評判標準摧毀了很多女子的幸福觀感,在一代才女李清照身上,也是如此,不能不令人痛惜。

如今,那個才情女子,芳魂已逝,昨日已不可追,我們惟有吟誦她的作品,才能感知她的錦繡才情,以及她在生命中熬過的苦痛。


人工智能為你配音,本文由【訊飛快讀】小程序生成,感謝您的收聽~

使用【訊飛快讀】,你也可以製作自己的精彩音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