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长河中,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霸主?

AD风云


曹操在东汉末年,他将袁绍、袁术打败后,统一了北方,遂成为一方霸主。他的威名远播,让汉室的皇亲贵族个个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这时,如果曹操想自己做皇帝,是没有人敢反对,也没有人有实力去反对的。但最终他为何没有称帝,而是以魏王的身份离世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最后一个,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初时,曹操见董卓在京城烧杀掳掠,任意废立帝王,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在刺杀无果之后,便逃往陈留,并在陈留招兵买马,以讨伐董贼的名义直指京城。他在各个战役中,逐渐壮大自己,逐鹿中原时,将汉献帝挟持在身边,以达到可以号令天下的目的,在南征北战中,实力也逐渐增强,并最终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这时的曹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于是,便有人开始劝说他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甚至江南的孙权都说他威名赫赫,应受万人景仰才对。但曹操却听从了夏侯墩的建议,认为现在时机未到,不可称帝。其一,是因为当时虽然曹操统百万军,有千名良将。但这些军队和将领很多是忠于汉室的。当初曹操招兵买马时,是打着讨伐逆贼,兴汉室的旗号。在古代,君为上,民为下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曹操如果想自己称帝,必然会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那么他的阵营就会离心,而这时,南方尚有孙权与刘备在虎视眈眈,在大一统之前,他不能让自己的后院失火。而且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而儒家思想的宗旨就是要忠、孝、仁、义。凡是违背这个观念的,都是大恶人。一旦他称帝了,当初他讨伐董卓、袁术等的口号便会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即使当初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也被他一眼看出孙权的险恶用心,说他是将他放在火上烤了。这就是曹操智慧非凡的地方了。他知道,统治人民不仅要武力,更要思想上彻底改变人民的观念,至少要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天下信服的理由才可以称帝。而不像袁术,当初他称帝时,没有任何的思想作支撑,最后便只能与天下为敌,落得个被群殴至死的下场。其二,曹操不想便宜了刘备和孙权。虽然他当初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尚有孙权与刘备对他虎视眈眈。而这两个人当初兴兵时,也是打着保汉室的旗号的。一旦他称了帝,那么孙权与刘备便有理由像他对付袁术、董卓那样,打着讨逆贼、兴汉室的旗号对他朝廷讨伐。你不要小看这个旗号,在那个时代,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所说的,天为上,地为下,君与臣的地位不可逆。那时的百姓是信奉天命的。所以,当初的曹操打着这个旗号才能得以这么迅速地聚集起百万士兵为他效命。所以,如果孙权与刘备也打着这个旗号的话,那他的称帝便名不正言不顺了。再者,这时的曹操在三方中势力是最大的。一旦他称帝了,孙权与刘备必然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他。孙刘联盟的势力增大,对他大一统的理想实现必然很不利。而且,如果他称帝了,本来打着兴汉室的刘备、孙权也可以自行称帝了。但是,如果他不称帝,而汉献帝还在自己手中,那么刘备、孙权便永远不敢先称帝,否则,便成为众矢之的了。这是曹操的一个小计量,他不想就这样便宜了刘备与孙权,让他们的皇帝梦永远也实现不了。因此,曹操这个枭雄,戎马一生,最后却没有称帝,可谓留下了千古遗憾了。




剧场小裁缝


曹操不想做霸主,而想做共主!

我们先说说“霸主”这个词。

什么是霸主,这个词最早是形容春秋时的一些非常有实力的诸侯,比如春秋五霸。那个时代,大家打仗也是比较有仪式感的,有点像欧洲骑士精神,打仗基本很少是往死里打的。一般,我打赢你,你向我认输,承认我比你强,以我为尊,我就撤兵了。这样在自己国家旁边打上一圈,基本上就能确定自己强于周边他国,享受并不长久但是很有成就感的霸主地位。

然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后,就进入到了战果时代,这个时候,诸侯们感觉,当个霸主并不过瘾,抢钱抢粮抢地盘,吞并战争才能让自己能够一直强大下去,才能让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张。然后,后来就出现了,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但是秦国的好日子不长,始皇帝死而地分。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刺激着被压迫的,几乎无法生存的底层农民,大家揭竿而起,来像秦帝国宣战。经过双方你来我往的大战,交战方各有胜负,而当时整个秦帝国也是分崩离析,进入到了各种势力割据的情况,有农民军,有旧秦势力,有旧六国势力,犬牙交错,虽然大家主要是针对秦帝国,但是也互相攻伐,互相吞并。而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喜欢做霸主的超级战将,就是项羽。这位悲情英雄,无与伦比的战场突击能力,灭亡了秦帝国最后一只生力军,也让诸侯们胆寒。随后,他就自封为西楚霸王,意思就是,我不做皇帝,我要做你们这些人的大哥,你们干什么都要告诉大哥,有什么事儿也都要让大哥来当裁判,反正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我试试要过问。

前面我说春秋五霸的时候就说了,当霸主,很爽,但是不长久。

在楚汉之争的四年里,有项羽指挥的对外战争,就输了最后一波,然后被刘邦一波带走了。为什么,他一直赢,却最终输了呢?有很多原因,其中他的霸主性格,我打你是为了让你承认我,打赢了就走,根本不想着怎样去经营新占领地,这就等于我打你一顿,然后给你休息时间,你歇好了咱俩再打,有点像拳击赛。这对于当时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割据诸侯们来说,你不弄死我,我就是不服。最终,刘邦的吞并战争,让自己有了和项羽最终决战的实力,垓下之战,也让这位西楚霸王魂断乌江。正所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所以,霸主存在于乱世,但是不会长久,某一个强有力割据势力就可能成为当时霸主。

曹操,活跃于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战争当中。

当时,经历了两汉四百年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只有大一统才能灭绝内战,才能有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当时很多割据势力,都幻想着自己能够结束乱世,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东汉末年的前期诸侯战争,也的确是朝着大一统的局面顺利进行的,比如曹操就通过一系列的吞并战争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官渡之后,北方就剩下了一个曹孟德。

无奈啊,曹操在赤壁栽了一个大跟头,直接把自己的优势几乎葬送殆尽。

赤壁鏖兵

这的确是个转折点,可能我们在《三国演义》当中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不可一世的曹操终于被打败了,刘备和诸葛亮终于可以踏出自己事业的第一步了。但是客观上讲,这也推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掉东吴的,整整推迟了72年。而在这72年当中,几乎是战争连绵不断的,魏蜀吴今天你联合起来打我,明天我再联合起来打你,但是像曹操赤壁之战之前的那种绝对优势已经不存在了,至少三个国家同时存在的时候,基本上是势均力敌。

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曹操

三国鼎立的时代,曹操无法再进一步,当然有人说,因为他曾经是汉臣,所以不想背叛摇摇欲坠的东汉,想保留自己最后的名节。当然,我们不能说,曹操没有这样想过,但是客观上来说,他现在也只能作为诸侯称霸一方,因为赤壁带来的伤痛非常深刻,可以说大伤元气,他需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完成他内心中的那个统一的梦想。可以说,统一的思想也不仅存在于曹操的内心深处,刘备,孙权,何尝没有这个心思呢?所以,霸主这个词,在当时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了,因为霸主只是诸强当中一个最强的,名义上的大哥,但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三国,如果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还可以算是一位霸主,因为他有实力,但是赤壁之后,大家实力之间的差距已经极大的缩小了,甚至当时的东吴变为三国之间的最强国了。那么这种霸主的存续也就不存在了,曹操没有霸主的实力了,刘备不够格,东吴的实力虽然大增,但是还差那么一点。

所以,曹操的霸主地位,其实可以说从来都没有过,因为他从来没有往霸主的方向去做,他想做的就是一统天下。


非著名摆渡人


曹操的一生颇受争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可就是这样一位三国时期的霸主,他竟然一生都没有称帝! 这一行为真是人们跌破了眼镜。那么,曹操为何至死都不肯称帝呢?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他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这种观点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形容曹操则更显客观。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世人: 曹操一生,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长达25年时间里,始终“挟天子以令诸侯”,甘居人下。那么,曹操为什么这样做呢?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在于“名声”二字。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这也是何进、董卓等人把持朝政后不敢贸然称帝的主要原因。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雄才大略,却摆脱不了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故他在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行事,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让自己表面上站在正义的一面,以便取得道义上的制高点。而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讨伐正义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 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而且,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的权力早已被他架空,这也是众人皆知之事。为此,孙权、 刘备还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击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道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这也就是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的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据《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日:“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设定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称号美好得太多了。

同时,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明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这就说明,在曹操心中,他是以齐桓公和晋文公自喻的。曹操也是通过这番言论告诉天下人,尽管他势力非常大,但他绝无二心,并不是想篡汉的“奸雄”,而是一心辅佐幼主的“能臣”。由此可见,上述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曹操至死不称带除了他想要好的名声,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外,还因为当时不具备称帝的客观条件。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虽然他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局限于中国的北方,东南、西南等地方还有孙权和刘备在虎视眈眈。国家尚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这个时候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会成为天下人的公敌。会使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一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 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的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但是,有人也说了,当时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连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由此可见,曹操还是有一定人心的。但是,曹操的态度为什么还是如此坚定,不肯称帝呢? 因为这是别有用心之人的谋略罢了。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他很明白,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见识实非一般。曹操清楚: 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而且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统天下,安邦定国,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因此,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优势。此外,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这种讲究实际、不务虚表的作风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一步步剥夺了汉献帝的权力,直到他完全变成自己的傀儡,成为他发号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曹操以荀彧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并使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逼迫献帝下诏令他可以享有天子才有的待遇,使用天子的旌旗,头戴悬垂有十二毓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也合法拥有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仪仗。此时,陈群、恒阶、夏候惇等人都劝曹操称帝,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其实此时的曹操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天子的诏令由他口授,官员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着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的皇帝,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 汉献帝刘协倒有“皇帝”的名号,可又有什么用呢?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实在是没有必要! 因此,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是说,他要让自己的儿子登基为帝。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了准备。

总之,曹操在要不要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做了充分的准备。


合并且居中


你这问题问得不太清楚!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你是指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自己做皇帝吧?

首先 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军事实力。当然当时的曹孟德确实很牛,百万大军,但是在赤壁那个地儿,输的老惨了,后来又丢了汉中要地,这个时候也就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没有办法武力压制其他国的军队,所以他很难。

其次 既然无法靠实力统一天下 那么就不能推翻大汉朝,因为在当时拥护大汉天子的军队实在太多了,如果他以皇帝自称,那就等同于成为众矢之的,随便一个军队就可以攻击你,就算你曹某人再牛,也不可能与天下为敌,这种皇帝做什么呢,所以也就没有办法称帝。

第三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论计谋不输于谋士,论军事能力不输于武将,他是非常机智的,不能推翻汉朝 但是他可以当大汉王朝的丞相,用这个身份代替皇帝,对天下发号施令,这跟自己做皇帝没啥区别,而且还是名正言顺,就比如曹孟德看着,袁绍的部队变得越来越强大,自己打费时间费兵力,那怎么办呢?用皇帝的名义给刘玄德发命令,你刘玄德给我灭了袁绍,刘玄德去不去打,打估计有点困难,不打还有违皇命。不打的话 我就下一道圣旨,说刘玄德违抗皇命天下共同诛之。

总之 曹操在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实力先干掉刘备和孙权 自己敢称帝,那是很容易被人干掉的,所以他很聪明那就不称帝,反正大汉王朝这边也是我做主,有本事你刘备、孙权一起过来打我呀,来打我我就说你们谋逆,到时候赢得还是我,道义上曹孟德占尽了先机。



天眼通古今


垃圾人小编编??这些垃圾………脑残的问题交给你们这些所谓的……渣渣砖家焖去忽悠人吧😅😅😅😅中国人民都不是完人……………没必要…也没有闲心来研究你这些垃圾的问题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忙碌的………………


清朗前坤


曹操称得上是个霸主,至少是三国时北方霸主。你说的真正意义上的霸主,是什么意思,在你的概念里,项羽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霸主?

曹操在三国里可谓是最痛快的一位领袖,他的遗憾在于只统一了北方。南有吴,西有蜀,都是强敌,吴蜀有联合之盟,再加上刘备、孙权,这些强人,曹操再进也很难。

再者,曹操奉行的政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可惜在舆论中曹操已经失势,失去这个优势,然而曹操并没有废除汉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后期对曹操来说很鸡肋,或者说已经成为了阻力。

再加上曹操临死的嘱托,全是家庭琐事,对帝业毫无提及,或许人们都看错了曹操。


贾府居士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位奸雄,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智计不亚于手下的谋士,那么为什么他不去推翻汉王朝的统治,做真正意义上的霸主,反而要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这正是曹操聪明的地方。

曹操最大的问题是,他不是正统,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东汉末年虽然群雄并起,但汉王朝气数未尽,拥护汉王朝的军队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曹操贸然称帝做汉朝的主人,很容易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仅会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更会遭到群雄的围攻,这种情况下,即使曹操再牛,又能抵挡几波攻击。

曹操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与天下人为敌,迟早会自取灭亡,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他不称帝,那么他永远代表的是正统,其他人任凭你们上蹿下跳,都是谋逆。

虽然不是明面上的皇帝,但曹操可以凭借大汉朝丞相的身份,军政大权一手抓,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名正言顺。而且各诸侯还不能贸然攻打他,否则就说你谋逆,于道义上曹操就已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眼看着袁绍兵强马壮,曹操就可以借着汉王室的名义,命令刘备去攻打袁绍,打就是你死我活,不打就是违抗圣命,他曹操无需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隐患大敌,岂不妙哉。

所以曹操当时虽然不是皇帝,但他的真正权力比汉献帝还要大,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霸主。

因而,各路诸侯虽说对曹操又气又恨,但更多的或许是嫉妒。

当然,虽然曹操没称帝,但他的儿子曹丕却是逼迫汉献帝下台自己当上了皇帝,并且也追授曹操为天子。


轻侃古今


曹操,字孟德,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笔者认为曹操虽没有霸主之名,却早已具备霸主之实。为什么这么说呢,纵观横观三国历史,东吴与西蜀都不具备和曹操争雄的实力,就连赤壁之战,只能说是曹操大意所致,如果曹操步步为营,蚕食分化两边政权,魏国早已是东亚地区的超级大国了,根本轮不到孙氏刘氏独占一隅。

再者曹魏做的是吴蜀根本不能比拟的,它不仅将眼光着眼于内部争霸统一,更抵御外来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袭,衔接海内,藩国来朝,这绝对已经算是一个朝而非一个国了。曹操时期,汉献帝还活着,北方士族大都心思大汉,为了聚拢人心,网罗天下贤才,曹操只争其实而不争其名,这才是大智者,大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