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要杀薛仁贵?

宁九187


刚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蒙,薛仁贵比李世民晚死那么多年,怎么可能是李世民杀死的,后来我仔细一想,发现原来这样的桥段是出现在电视剧和小说里。

很多电视剧以及小说中都出现过薛仁贵被李道宗约去喝酒,然后陷害他奸淫自己的女儿,证据充足,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对薛仁贵进行处罚,关进大牢,后来在义父尉迟恭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才把薛仁贵放出来。


可是这样具有传奇性的剧情只在那些小说和电视剧里出现,正史上的薛仁贵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正史中的薛仁贵最终怎么死的呢?我接下来为你慢慢分析。


一、李世民时期的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出生,山西龙门县人,薛仁贵的先祖是官宦之家,后来父亲薛轨早逝,然后家道中落,薛仁贵就只能在乡下种地为生,娶了个老婆叫柳氏,人美心善还懂事。

在30岁之前,薛仁贵一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只是力大无穷,不想浪费自己的天赋,在30岁那年,薛仁贵在妻子柳氏的支持下加入唐军,在张士贵手下卖命。

645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薛仁贵单枪匹马从万千敌军之中救出唐军,从而被李世民赏识,将其升为游击将军(从五品下官衔),后来又将薛仁贵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正四品下官衔),镇守玄武门,从此以后薛仁贵正式在唐朝历史上成名。


他一生战无不胜,让敌人闻风丧胆,就连《新唐书》都这样记载:

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李世民更是夸奖他“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可见李世民对薛仁贵求贤若渴,根本不可能将其杀死。


二、李治时期的薛仁贵

不过薛仁贵在李世民时期并没有什么更轰动的事迹,我们后人所熟知的那些经典战役,基本上都是在李治时期发生的,有可能是李世民故意想把他这样的大将留下来帮助自己儿子李治稳固江山吧。

薛仁贵才到高宗李治时期,就遇到山洪爆发,李治差点小命难保,幸亏薛仁贵将他救出来,激动得李治感激涕零信誓旦旦对薛仁贵表态“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当然这次救命之恩,李治还是没有忘记。

薛仁贵在高宗李治时期的战绩主要有以下记载:

662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利用擒贼先擒王的战略,3支箭摆平13万人,赢得众人喝彩;

667年,救援新城,以一己之力扭转败局,创造佳绩;

667年,金山之战,3000人对阵20万人,最终完胜,战术巧妙得当,令人无不佩服;

668年,扶余川阻击遭遇战,2000人对抗10万人,让高句丽闻风丧胆直接投降;

681年,雁门之战,69岁的薛仁贵以1万人对抗10万,大胜,完美结束人生最后一次胜利。

在薛仁贵一生的所有战役中,有一次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就是他人生的最大遗憾,因为大非川一战失败,就被高宗李治治罪,要不是看在当年的救命之恩上,估计薛仁贵就一命呜呼了,好在当年救了李治,得以仅仅被贬为平民的结局,也算善终了。

683年,薛仁贵因病在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去世后唐高宗李治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旧唐书》更是以“勇冠三军,名可振敌”来评价薛仁贵,此生无憾矣!


结语

一辈子很长,但重要的往往就那么几步,把握好了,一辈子也就成功,把握不好,悔之晚矣!



嗔痴历史观


李世民杀薛仁贵那是电视剧隋唐英雄3中的桥段。剧情中,翡翠公主假死,而薛仁贵被李镇宗所冤枉,指认为凶手,并要求李世民将薛仁贵斩杀。只是李世民当初承诺饶薛仁贵一命才没有杀得了。历史中,无论是李镇宗,还是翡翠公主皆无其人。那么正史中的薛仁贵又如何?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征调士兵、粮草准备攻打高句丽,薛仁贵应征入伍,进入张士贵军中,为一小卒。次年三月,在被围困中,斩杀数名高句丽将领一战扬名。同年四月,安市城一战,高句丽派遣25万大军与唐军一战,此战中,薛仁贵英勇无双,所向披靡,立下大功。战后,被李世民召见,并将其升为游击将军。这个官职在唐朝是从五品下武散官,薛仁贵算是正式进入将军阶层。

这一战之后,唐军粮草不济,加之天气因素,只能撤军。归途中,李世民实在是太欣赏这位年轻的将军了,于是将薛仁贵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要说薛仁贵这个官升的也够快的,短短时间之内,就升到了正四品下的中郎将,这已然算是唐朝时期的中高级将领。

不过在贞观一朝,薛仁贵的官职也就走到头了。之后数年他都安心留在长安当他的将军。奠定薛仁贵名将的所有战役,基本上都是在高宗时期。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三箭定天山”就是发生在高宗时期的661年。之后的高句丽的灭国之战是发生在668年。

对于这么一个情况,应当是太宗有意为之,毕竟薛仁贵进入太宗视野已经是贞观末年,此时唐朝初期的开国良将基本都已老去。薛仁贵这样一员宿将正当冉冉升起之时,若在太宗朝大用,将来可能造成功高震主的可能。只有留在将来,才是国之栋梁。因此才有太宗雪藏薛仁贵。

对于如此用心良苦的李世明,如何会轻易斩杀薛仁贵?这又是被电视带偏了的一种观点。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实际上对于薛仁贵,还是有许多人不了解的,历史上他并非死于李世民之手。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些无良的影视编剧,为了收视率,总是喜欢杜撰其有无,造成误导。

事实上薛仁贵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战神,他的战绩就是神话,他的一生就是个传奇!薛礼,字仁贵,614年出生,山西绛州龙门人。他自幼习武,后因生活所迫。30岁之时应征入伍,而后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薛仁贵于公元683年因病在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

简单介绍下薛仁贵一生光辉战绩

662年 三箭定天山,利用擒王之略,仅3支箭摆平13万人;

667年 新城救援战,天降神兵,防止了败局的发生;

667年 金山之战,3000人对阵20万人,薛仁贵亲自指挥仅仅带领3000骑兵像切蛋糕一样把敌人20万的阵势给轻松切开,奋力冲杀,后大军跟上,斩杀敌人首级就5万余个,伤者不在其内;

668年 扶余川阻击遭遇战,仅2000人对10万人,斩杀2万余,败退7万余,高句丽40多座城市闻薛礼之名直接投降;

681年 69岁带兵出征的雁门之战,以1万余对10万,大胜,完成人生最后一击;

看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后来统领队伍以指挥作战闻名,这些都能充满的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同时在朝鲜做为地方父母官,大力发展生产,整顿民生,能使亡国者感恩,这说明薛仁贵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薛仁贵一生作战上百次,仅败一次,其余全部胜利,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而且他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

结束语: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接受敌人10万人以上下马跪拜投降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


弹指千年


不知为何会收到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既来之,则回答之:“李世民没有杀薛仁贵”


1、薛仁贵活的比李世民长久。

在太宗时期,薛仁贵是万人敌之绝世将才,建功立业,太宗李世民喜欢还来不及呢,为何还要杀他呢!

2、薛仁贵确实犯过大错,但那是在高宗李治朝的大非川之败。

薛仁贵,是唐朝的战神,在青海湖旁的大非川之战前,盛唐军队是无敌于天下的,万国来朝,除了仰慕唐帝国的文化、经济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唐帝国之无敌于天下的军队,但这个“无敌之师”的称号到薛仁贵这里出现了转折,让西域各国有了一种“原来大唐帝国也有打败仗的时候”。

3、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主因在郭待封和地利于论钦陵。

5年前,我单人单车自驾去西藏时路过青海湖,青海湖区域的海拔超过了三千米,而据传的“大非川”区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切吉高原,这是一个极易让中原地区的内地人出现海拔反应的区域,再加上郭待封居功自傲与薛仁贵不对付,地利、人和因素皆无,而吐蕃除了论钦陵这位军事天才外,占尽地利和军队人数上的优势,所以大非川之战薛仁贵十万精锐尽失。此役之后,唐朝开始出现边患不断的局面,且对吐蕃的战争一直处于弱势。从这个结果来看,薛仁贵以律当斩,但高宗仁慈,仅贬薛仁贵为庶民。

4、后话,唐朝对吐蕃的劣势,直到武则天时代才有大将军王孝杰领兵时扭转。王孝杰,就是前些年热火的狄仁杰系列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王孝杰后来死于对契丹的战争,但因为当年战吐蕃有功,后来被宋朝的史学家们评为“中华自古以来的64良将之一”。


回到题主的提问上来,李世民从来没想过要杀薛仁贵,薛仁贵也不是像评书中说的那样死于儿子薛丁山误杀。薛丁山本身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真实历史中也不存在。


知道点皮毛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李世民没有要杀薛仁贵的想法,薛仁贵作为贞观末年的应梦贤臣,是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和垂爱的。我想题主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因为无论是保剑锋版的《薛仁贵传奇》,还是《隋唐英雄3》中,基本上都有薛仁贵深受陷害的桥段。大体内容都差不多,李道宗(隋唐英雄里面是李镇宗)请薛仁贵喝酒,在酒里下药,然后说薛仁贵对公主无礼杀害公主。最后使薛仁贵下狱,李世民本来想杀了薛仁贵,幸亏程咬金等人劝说,才饶了薛仁贵一命。

但是这都是电视剧里面的桥段,真正的历史中,李道宗并没有陷害过薛仁贵,恰恰相反李道宗是个忠臣贤王,他是李世民的堂弟,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也就不存在李世民想杀薛仁贵的情况了。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是山西龙门县人,原来薛仁贵的先祖还都是宦官之家,后来父亲薛轨早逝,然后家道中落。薛仁贵以种地为生,但是薛仁贵天生力大无穷,好武艺。妻子柳氏是个好妻子,她对薛仁贵说如今唐太宗李世民要征辽东,招募将领,你何不去投入军旅,报效国家,立功扬名?薛仁贵觉得妻子说的对,于是就投到了先锋官张士贵麾下。

这个张士贵也不像电视上说的打压薛仁贵,相反他很赏识薛仁贵。在后来征高句丽的安市城之战中,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披靡。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两万余级。战后,李世民特意召见当时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贵。李世民赏赐了薛仁贵很多东西,并且提拔了薛仁贵。

后来唐军攻城不顺,粮草不继,李世民下令班师回朝。在回军的路上,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我的那些开国元勋都老了,我一直想提拔年轻的大将,如今我觉得你最合适。于是回到长安后,薛仁贵被任命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继位,有一次山洪爆发,大水进入皇宫。守门将士都逃跑了,薛仁贵却没有逃命,而且对宫内大呼示警,李治得以提前避难,后来大水把李治的寝宫淹没,李治大大的赞赏了薛仁贵。

后来薛仁贵,再次东征高句丽,立下赫赫战功。在对回纥的战争中,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击败了九姓铁勒。从此以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也不是没有打过败仗,在和吐蕃的大战中,兵败大非川,后来薛仁贵和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才得以退军。因为这次打了败仗,被李治贬为平民。

虽然薛仁贵被贬为了平民,可是后来李治还是没有忘记这个救命恩人。仍然召见薛仁贵,李治对薛仁贵说,当年要是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现在国家边界战事比较多,你怎么可以在家里闲着呢?于是薛仁贵被重新起用,在对阵突厥的战争中,薛仁贵脱帽退万敌,取得云州大捷。



公元683年,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岁。并不是小说中说的是儿子射死的。

综上所述,薛仁贵作为唐初的名将还是很受重用的,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治都很欣赏薛仁贵的带兵能力。即使偶尔有点过失,以薛仁贵的功劳,皇帝也不会有杀他的想法。所以大家不要被电视剧和小说所误导,要想了解历史一定要看史书,不能光看电视剧。


楚风说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李世民杀薛仁贵的故事并非来自于正史,而是来自于小说《薛丁山征西》。这部小说之中,李道宗、薛仁贵、李世民等人形象都挺有趣的。而李世民杀薛仁贵一事也与这里人有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小说情节中的“李世民杀薛仁贵”

在《薛丁山征西》这部小说中,奸王李道宗为了给张士贵报仇,因此设计陷害薛仁贵。计策就是矫旨叫薛仁贵入京,灌醉薛仁贵后将其放到郡主床上,伪装薛仁贵奸污郡主。

郡主见状,心中愤恨十足,因此自杀。薛仁贵被李道宗抓住后,李道宗如此跟李世民说此事:

“老臣只生一女,名唤鸾凤,不想薛仁贵昨日私进长安,闯入王府,老臣将酒待他,他强逼郡主为配,老臣回绝了他,不想竟闯入翠云宫,将小女强逼,小女立志不从,竟拿起台上端砚,将小女当头打死,现今血流满地,尸首尚存。”

李世民听到后勃然大怒,而薛仁贵则有口难辩,因此被李世民投入天牢之中,准备将薛仁贵斩首示众。

面对这种情况,程咬金、尉迟恭等元老轮番为薛仁贵求情,但是全部没用,尉迟恭还因此一头撞死,大骂“昏君”。

后来还是因为苏宝同谋反,徐茂公求情,薛仁贵才得以被放出来,挂帅西征。最后在小说之中,因为薛仁贵显了白虎真形,被自己的儿子薛丁山一箭射死,薛丁山也差点因此被判了死罪;而在《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还曾经将薛丁山误射中一次。可真是一笔糊涂账啊!

不得不说,作为小说来看,这一段确实颇为吸引人。从李道宗陷害薛仁贵的连环计到尉迟恭为薛仁贵求情大骂昏君最后身死再到薛仁贵被放,大起大落,确实很有戏剧冲突。但是里面又往往不注意细节,很多地方漏洞百出,不能深究。

因此李世民杀薛仁贵一事,实属小说虚构,不能当真。

二、可怜的李道宗

在《薛仁贵征东》和《薛丁山征西》中,分别塑造了两个大奸臣的形象,一个是张士贵,一个是李道宗。这二人因为小说家的虚构而在未来成了大奸臣,可真是冤枉这二人了。

我们就来说说在《薛丁山征西》中出现的奸王李道宗吧。李道宗为开唐名将之一,先后参与了破刘武周、破王世充、西灭吐谷浑、东征高句丽、北破薛延陀等战役,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评价为:

“河间节贯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胜德明矣。道宗军谋武勇,好学下贤,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

然而这位“一时之杰”却因为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一案被牵连,被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陷害,被流放象州,享年54岁。

因此事实上,李道宗才是被人陷害的那一个,而在小说之中李道宗却成为了陷害别人的那一个,这可真是千古奇冤了。

三、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李世民杀薛仁贵一事是小说的虚构,并无此事。但是小说的情节也是不错的。而李道宗也是挺冤枉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薛仁贵是唐朝初年杰出的将领,李世民杀薛仁贵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薛仁贵是李世民在晚年提拔的一员大将,对他喜爱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杀他。李世民杀薛仁贵是很多所谓的历史电视剧,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最终编造出来的而已。




在前几年所拍的电视连续剧薛仁贵里面,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御驾亲征高句丽的事情。当时唐太宗在梦里梦见了所谓的应梦贤臣,将会为他东征高丽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他一直希望将这个所谓的应梦贤臣找出来,但是奸臣李道宗和张士贵却说所谓的应梦贤臣,就是他们的亲戚何宗宪,想让李世民重用何宗宪,但是李世民总觉得何宗宪不大像,所以一直没有答应。



这个时候薛仁贵也投入到军中,并且正好在张世贵麾下,屡立战功,以至于李世民都开始注意到他。但是张士贵肯定不想让薛仁贵得到这个好处,所以屡次从中作梗阻挠。最后李道宗和张世贵还设局让薛仁贵跳入其中,弄得李世民要杀他,只不过由于其他赏识薛仁贵的大将相助,最终薛仁贵才得以幸免。



在正史中,薛仁贵的确是在张士贵麾下,并且还得到张士贵和李道宗的赏识。在辽东战场上,薛仁贵履历战功,最后得到李世民的提拔,后来李世民就说自己此次御驾亲征,不喜能够征服辽东,而喜得薛仁贵。回到朝廷之后,李世民封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同时镇守玄武门。



在后来的时代,薛仁贵又再次出兵攻打辽东,并最终平定高句丽,实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未完成的梦想。再往后的日子,薛仁贵替大唐镇守北部边疆,屡次同吐番,铁勒,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作战,保卫了唐朝的安全。当然薛仁贵本身也是唐朝初年极为难得的名将,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被后世人所传颂。



薛仁贵在公元681年的时候死于雁门关,当时年纪刚好70岁,并不是演义里所说的被自己的儿子薛丁山误杀。至于一些电视剧所说的李世民要杀薛仁贵,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天龙论史


薛仁贵是唐初著名将领、军事家、政治家。他在军事、政治上建立了赫赫功勋,为大唐帝国贡献了毕生精力。这里需要纠正一下的是,薛仁贵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杀,事实上薛仁贵是病死的。



《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记载:“其年,仁贵病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将军,官造灵舆,并家口给传还乡。”《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记载:“永淳二年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给舆,护丧还乡里。”

薛仁贵在家奋斗30载不得志,在妻子的劝说下从军

薛仁贵是山西龙门人,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到了薛仁贵这一带早已经没落了。薛仁贵父亲早逝,让他很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担。虽然家庭贫寒,他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期盼,习文练武,刻苦努力。他天生臂力过人,方天画戟在他手里就像是有了灵魂一样。

一晃30年过去了,郁郁不得志的他,认为是自己祖坟没给他带来好运气,想着如何迁移祖坟给他带来好运气。他的妻子柳氏规劝他:“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机会。当今圣上御驾亲征辽东,这个时候正是需要猛将,你空有一身本事,留在家里何时才能出人头地?为何不前去从军立功名?等你衣锦还乡后再考虑改葬父母也不晚!”

薛仁贵听了妻子一番话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告别妻子,前去张士贵将军那里应征入伍,从此开启了薛仁贵长达40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


白袍小将出世,威名震华夏

薛仁贵从一个小兵做起,没多久他就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就不断立功。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在辽东战场上,唐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住,眼看就要丧命如此,在这个危难时刻,薛仁贵单人匹马杀入高丽敌军之中,一阵突袭把敌军将领刺死,敌军见薛仁贵威猛无比,心生胆怯敌军尽数退走,刘君邛有惊无险的获救。这一场战斗过后,薛仁贵就名扬军中。

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唐军前锋已经到达了安市,高丽派遣大将高延寿和高惠真率领大军25万人在安市依山扎寨,准备与唐军一决雌雄。李世民在亲自侦查地形后,命令唐军诸将分头行动。这一战,薛仁贵认为是他出人头地的一战,他身着白袍,手拿方天画戟,腰挂两张强弓,单人匹马冲入敌军阵中,他手握方天画戟左杀右刺,把敌军的阵型搅得大乱,敌主将多次想重新组织好阵营,但都被薛仁贵冲得七零八落,唐军看到敌军阵营已乱,一陈冲杀过去,高丽军大败。

在薛仁贵冲入敌军的时候,李世民正在远处观战,当他望见一白袍小将犹如战神一般的把敌军杀得大乱,他是又惊又喜。战斗胜利后,李世民迫不及待的召见了薛仁贵,封他为游击将军。薛仁贵以一个小兵的身份被皇帝亲自召见,可见他的实力是多么的强劲。此战过后,白袍小将的形象就深深的映入唐人脑海中。

由于辽东天气变化无常,进入寒冬快。唐军久攻不下安市城,粮草即将耗尽,李世民不得不做出班师回朝的决定。在撤退的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一番话:

“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世民认为自己得道辽东不是最高兴的,最高兴的是得到了薛仁贵这个人才。回来后,薛仁贵被李世民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

三箭定天山,两千兵马灭高丽

薛仁贵的军事才能在后来逐渐显露出来。公元661年,铁勒进犯大唐边境,对大唐边境进行疯狂的掳掠,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唐高宗认命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协助郑仁泰前去剿灭铁勒部落。

薛仁贵等到达天山后,在这里和铁勒等部落联军的10余万人相遇,双方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战斗。铁勒当时派出十几名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一人前往应战单挑敌方十几人,他连发三箭把敌将三人射杀。敌军见到薛仁贵这么勇猛,一上来就杀了他们三员大将,军队阵型立马就发生了混乱,薛仁贵趁机指挥唐军击杀敌军。没过多久敌军投降。后来世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说到征高丽是隋唐时期四位帝王的血泪史,多次亲征高句丽都无功而返,就连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都没能彻底的打败他们,反而还使得自己损兵折将。

到了唐高宗时期,国力强盛,高宗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决定派兵彻底灭掉高丽,于是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负责攻打高丽,薛仁贵也参与了这次征高丽的战役。在金山战役中薛仁贵率领本部人马对敌10万人进行冲杀,把敌军拦腰斩断,把敌军杀得大败,杀死敌军5万多人。

高宗亲笔诏书慰劳薛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敌,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

接着,薛仁贵带着2000白衣玄甲骑兵向高丽腹地进发。2000玄甲骑兵一件攻克高句丽40余城,最终到达平壤城下,与行军大总管李绩等多路人马会和完成了对平壤的合围,随后攻破了高句丽都城。


薛仁贵在平定高丽后,高宗任命他为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兼校检安东都护镇守平壤。


观景说史


李世民要杀薛仁贵,这又是哪个电视剧或者小说里面的段子,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历史上李世民对薛仁贵是非常的关爱。现在有很多戏说之类的电视剧或者小说将历史进行肆意的歪曲,李世民杀薛仁贵正是其中之一,但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的。


薛仁贵是唐朝初年时期的名将,早年以种地为生,但是由于天生力大无穷,拥有一身好武艺,又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最后不得已而投入到军旅生涯中。正好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薛仁贵也随军前往。当时薛仁贵在名将张士贵麾下效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一次唐军处于危急的时候,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杀掉敌军的将领,救出了被围的唐军,从此之后薛仁贵名声大噪。在后来的历次战役中,薛仁贵也身先士卒,为唐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器重他。

至于所谓的李世民要杀薛仁贵,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不过现在的电视剧到是编造了不少这样的桥段,无论是在《薛仁贵传奇》还是《隋唐演义》里面,都有类似的片段。大体上是说当时的大唐王爷李道宗或是李镇宗,由于妒忌薛仁贵的功劳,就设计陷害薛仁贵,几次都差点置薛仁贵于死地,除了李道宗之外,还有一个帮凶张世贵。幸亏诸多英雄豪杰相救,最终才使薛仁贵没有被李世民所冤杀,这也为大唐保住了一位盖世名将。

事实上,在历史中无论是李道宗还是张世贵对薛仁贵都非常器重,由于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重用。后来除了再次东征高句丽,并灭亡了高句丽之外,薛仁贵还与突厥、回纥、铁勒等北方大敌作战,保卫了唐朝边疆的安定。当然,薛仁贵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胜利,但是也有大败。在和吐蕃进行的大非川之战中,被吐蕃名将钦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那次大战的失败,导致唐高宗非常恼火,将薛仁贵废为庶人。不过后来,皇帝感念薛仁贵当年立下的赫赫战功,不久又重新起用了薛仁贵。

薛仁贵在683年病逝,享年七十岁,这在七十古稀的古代也算是不错了。至于演义里面,薛仁贵在白虎关被儿子薛丁山误射而死,并不是史实。


平安读历史


李世民对薛仁贵的评价是:

“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

这么喜欢薛仁贵的李世民,怎么会杀他呢?

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无奈之下投军入伍,被分配在名将张士贵麾下。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阵杀将,救出了被围的唐军,从此声名大振。

在接下来的安市之战中,薛仁贵一如既往,每战必先冲敌阵,高句丽军看到薛仁贵便逃之夭夭,《新唐书》记载他:

“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李世民拉着他的手说:我的那些老臣年纪都大了,以后就靠你了!


李世民死后,薛仁贵还救过唐高宗的命。

在山洪暴发的危急关头,正是薛仁贵救出了李治,李治拉着薛仁贵的手说:“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薛仁贵自投军以来,破高句丽、擒契丹王、 大败九姓铁勒、破突厥,战功无数。

虽然一生中也有大非川之败这样的败笔,但瑕不掩瑜,他还是唐朝有名的战神,给后人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等等传奇故事。


薛家满门忠良,他的几个儿子薛讷(薛丁山的原型)等,都为大唐建功立业。

《旧唐书》说他“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

做为大唐名将,李世民从没有想过要杀薛仁贵。

也许是哪部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才有这样的篡改历史吧,我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不好评价。

近年来,篡改历史似乎成了某些人的乐趣。其实这样做,表面上看是推陈出新,但容易误导观众,特别是误导年青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历史需要尊重的,历史不容戏说,有时候,我们的主管部门是要管一管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