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朝為什麼會被稱為“弱宋”,這與史實相符嗎?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宋朝之所稱為“弱宋”,是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結果。這種民族自尊心來自軍事之弱,外交之弱。



宋太宗兩次對遼作戰失敗,滅西夏失敗,軍力已經沒法和遼國相比,沒有力量奪回燕雲十六州。面對來自北方的入侵,宋朝毫無屏障可言,邊境時不時受到騷擾。大宋朝廷重文抑武,軍事人才奇缺,根本打不過人家,三百來年,只能示弱,只能受氣,嚴重違背了國人情感。

兩個皇帝被人家擄走,這在歷史上真是聞所未聞。一個泱泱大國的天子,尊貴無比,卻成了別人的階下囚,天朝上國的尊嚴何在?上國子民的尊嚴何在?



在中國古代,皇帝的誘惑是太大太大了,為當上皇帝不惜殺兄弒父,得到了皇位更是不願撒手。偏偏宋朝特殊,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四位皇帝禪位。如果不是宋朝太弱,腰板不硬,皇帝當得太累,太無奈,他們才捨不得禪讓。

其實,宋朝在經濟文化方面是世界第一的強國。可是,一個國家經濟文化不管多強,當他的國民受到欺負時,不能保護他們,那你說他是弱還是強。



如果宋朝經濟文化很強,軍事不強,至少能夠保護自己的子民也行,也能算是強國,可宋朝連這都做不到,甚至連皇帝都保護不了,怎麼能稱強呢!說宋朝強,國民情感能過不去嘛!

古人和今人情感都是一樣的,“弱宋”符合人們的情感實際。


有得觀史


說宋朝是弱宋,是錢穆說的,他在《國史大綱》中為兩宋不部分所加的標題是“貧弱的新中央”,其下細節目則為“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用“積貧積弱”來描述宋朝的內政和外交,此後20年,竟成學術界圭臬,說起宋朝來都是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樣子來。


宋朝的經濟成就就不說了,就說說經常被詬病的宋朝的軍事吧。

先說北宋與西夏的百年戰爭史。北宋雖然吃過敗仗,但整體的戰略態勢上卻是一直壓制著西夏,甚至在王安石變法後,北宋軍隊已經打到了橫山山脈,西夏已經無險可守。到了宋徽宗在位的中期,唐代安史之亂後丟失的核河湟地區此時也基本被北宋完全收復,如果不是遼國的突然倒臺,北宋徹底滅亡西夏也就在數年之間。

北宋與西夏的戰爭,西夏被打成那個樣子,是不是因為西夏的戰鬥力實在太爛呢?其實不是的,西夏一點都不弱。西夏全民皆兵,能弄出來50萬軍隊。西夏往西基本上是吊打西域各國,往南是吊打吐蕃各部,往北面對強大的遼國也曾經漂亮的戰勝過,北宋對西夏的戰績其實可以恰恰反襯出宋軍的強大。

也正是因為北宋最有戰鬥力的西軍一直在西北與西夏死磕,當金軍南下的時候,被封鎖在潼關以西,不得東出,因此才給了金軍偷襲的機會。到富平之戰時,北宋西軍對陣金軍主力,也是旗鼓相當,最終還是金軍出奇兵偷襲宋軍內部的民夫部隊,引起了宋軍陣型動亂才戰而勝之。此後,以西軍為主體的無吳氏兄弟在和尚原等隴右地區與金軍長期作戰,金軍最終也沒有佔多大便宜。

對陣北宋初年曾稱雄東北亞的遼國,北宋的戰績也沒有那麼難看,很多人都說趙二不知兵,北宋對遼國的高梁河之敗和雍熙北伐之絆敗,敗光了太祖攢下來的家底,但北宋同樣也痛擊遼國的滿城大捷、燕門關大捷、唐河大捷。到了宋真宗登基的時候,北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與遼國硬碰硬的威擄軍進行會戰。一戰之下,陣斬遼國2萬兵,軍威遠播。

在此也說說契丹遼國的作戰實力,雖然遼國在最後被女真吊打,但是在宋朝初年,起於大漠的遼國不但擁有更加強大的騎兵部隊,還因為佔據了燕雲十六州,有了強大的戰爭支撐能力。因此,遼國是一個兇悍的軍事帝國,是匈奴和突厥的升級版。對宋軍來說,對陣的這個契丹遼國,並不能因為遼國在最後十年中對陣女真人的戰爭失敗,就被認為是一個弱國。北宋能夠長期與遼國對峙並不落下風,這也可以體現出宋軍的實力。

說完了北宋的兩個鄰居,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北宋的皇帝。北宋一朝一共有九個皇帝,其中,絕大多數都有著積極進取的壯志雄心的。從王安石變法,北宋向西打通了河湟走廊,被遼國壟斷多年的陸上絲綢之路的又重新開啟,清唐地區成了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北宋中期後,西部領土一直處於不斷的擴張之中,如果不是北宋被金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擊敗,北宋可以恢復到隋朝的疆域也未可知。

既然北宋有著這麼強悍的軍事實力,並且又有著富有進取心的皇帝,可是北宋為什麼最終還是發生了靖康之恥呢?北宋的軍事實力好像並沒有體現在北宋王朝的開疆拓土,反而是不斷的屈辱求和納貢歲幣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雖然有上層的意志和底層的執行力,但是北宋的中間層失效了。

為了防止“黃袍加身”的戲碼再次出現,北宋皇朝實行了“以文治武”的國策。對武將多加限制,而那些只會寫文章的文人詩士大夫卻屢次被任命為軍事統帥,帶領著宋朝的虎狼之師去履險地。不是每個文臣都像范仲淹那樣文武全才,很多時候都是貽誤戰機,害的士兵白白送死,更有可惡者司馬光,拿著大宋將士犧牲獻血打下來的土地又還給西夏人了。大宋雖大,可沒有一寸土地多餘!

可以說,正是因為北宋王朝守內虛外的國策,才導致了北宋對外戰績的乏善可陳,但是北宋並不是積貧積弱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曉地理的么么龍。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大家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宋朝的軍事力量。在我們的認識中,宋朝老是被那些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打得難以招架,先是大遼,後有金國,連小小的西夏都讓宋朝頭疼不已。不光如此,北宋竟然被金國所滅,留下遺恨千古的“靖康之恥”!在南宋,面對金國,也是連吃敗仗,雖說後來聯合蒙古滅金,報了當年之仇,但最後還是被蒙古所滅。

“弱宋”這一點在影視劇中也是頗為常見,比如《楊家將》中,楊門忠烈一個個為國捐軀,卻也只能是防禦遼國,幾乎沒有主動出擊過,就算這樣依舊損失慘重。雖然這是杜撰的,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宋朝軍事力量的羸弱。

但是,問題來了。宋朝真的那麼弱嗎?


答案是否定的。宋朝一點都不弱。

這一點在經濟上,更加突出。宋朝的商品經濟發展水平,遠超前代,無論是漢朝的絲綢之路,亦或是唐朝的萬國朝拜,其經濟發展水平都是不及宋朝。其主要原因在於,古代封建王朝多施行“重農抑商”之策,但是在宋朝卻沒有這種情況,對商人的政策較為寬鬆,甚至於出現了較為發達的航海貿易,其商業影響力在當時的世界可以稱得上是第一,至於經濟實力更是穩居世界第一。


文化上,宋朝的文人絲毫不比盛唐差。宋詞文人,蘇軾、辛棄疾、陸游、柳永,哪一個不是中華文壇佼佼人物?

文臣武將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宋朝文壇領袖歐陽修,一代變法名相王安石,哪一個不是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將如曹彬、畢再遇、岳飛、韓世忠,哪一個不是難得的將帥之才。就算是南宋滅亡之際,亦有文天祥、張世傑等人,以脊樑抵擋強敵。

但是宋朝有一個致命弱點,重文輕武。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得皇位的原因,他對武將有種防備的心裡。因此他極力削弱武將對軍隊的掌控,以鞏固皇位,這其實也無可厚非,站在他的角度來說,這是明智而又正確的做法。只可惜,宋朝周邊強敵太多了,在滅掉南唐後,宋朝的軍事戰績,就一路下滑,尤其是宋太宗的錯誤指揮,輸掉了關鍵的戰役,導致只能和大遼防禦相持。而之後,宋朝文風盛行,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多以讀書為榮,恥笑武夫。而皇帝也多文風之氣,偏於羸弱,長於文學,弱於政務,不太適合做皇帝,這一點在宋徽宗身上尤為嚴重。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宋朝其實也是一個優秀的朝代,為我們貢獻了很多值得紀念的歷史。但是它也證明了,任何時候都要重視軍隊的發展,一味求和屈膝,換來的只能是更加猖狂的掠奪。


么么龍


筆者以為宋朝被稱為“弱宋”主要是指軍事方面,這一點是與史實相符的。

宋朝在建國之初由於吸取了五代時期武將經常叛亂的教訓,所以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等方式解除和抑制武將的權力,這一政策被後代繼承者沿襲下來成為整個宋朝不可更改的國策。這種政策一方面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宋朝的軍事能力,使有宋一代在與周邊國家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防禦和捱打的狀態,最終沒有逃脫被遊牧民族侵略滅亡的命運。

宋朝從建國起,即面臨北方強大民族國家的威脅和侵襲,如北方的遼、金、西夏和蒙古,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宋朝的滅亡。宋太祖趙匡胤是按照周世宗柴榮擬定好的“先南後北”的順序統一中國的,可惜在北方燕雲十六州還沒有收復的情況下就突然死去。而宋太宗趙光義志大才疏,雍熙北伐的失敗標誌著宋朝由主動進攻開始轉入被動防守,並用繳納歲幣和絲絹的方式安撫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來換取宋朝的和平穩定,這一政策也幾乎伴隨著整個宋朝的始終。好在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根據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研究,按1990年的美元為基準,趙匡胤建立宋朝時的人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到600美元,而同時期的歐洲僅為422美元。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經濟一蹶不振,1870年中國的人均GDP才530美元,解放初由於戰亂頻繁,人均GDP下降到439美元,還趕不上宋朝時的經濟水平。

正是由於宋朝統治者只重“文治”,不重“武功”的政治策略,使整個宋王朝存在的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並最終被遊牧民族所滅,繁榮的經濟和當時領先世界的科技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所以被後世稱為“弱宋”。這種慘烈的教訓也為中國後世的人們敲響了警鐘。歷史進一步證明:沒有強大的武力作保證,再繁榮發達的經濟也是脆弱的,是不堪一擊的,文明之於野蠻,必須擁有足夠的抑制暴力的決心和能力。


若耶溪水劍



宋朝為什麼被稱為“弱宋”,歷史也確實如此。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整個有宋一代都被周邊少數民族吊打,作為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皇朝,是何其悲哀!

宋自太祖趙匡胤開國以來,就採取“重文抑武”得政策,同時為了對付周邊少數民族,又招募大量士兵,造成軍隊人員繁多,是為“冗兵”。由於宋朝最高統治者得“重文抑武”以及與“文人士太夫”共治天下得國策,造成有宋一代將領何其多?然而多數都是飲恨疆場而未能馳騁沙場!

自宋真宗以來,年年歲幣換和平;自南宋以來,偏安一隅只為醉生夢死,甚至皇帝被趕到海上生活一段時間;北宋開封破,徽、欽二帝及皇族、大臣幾千人被俘,被稱“靖康之恥”!如此,怎能不算弱乎?

有宋一代,雖然文化、經濟發達,但軍事、外交卻一塌糊塗!此弱,明指有宋一代軍事、外交之弱,實指有宋一代最高當權者之弱矣!因此,“弱宋”之稱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雪峰居士


和北方少數民族相比,宋王朝雖然武功不強,但經濟繁榮,富甲一方,可以說是富而不強,不能單純以“弱宋”二字蓋棺定論。

因為歷史緣故,宋朝的國土面積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最小的,就連趙匡胤自己也知道,一塌之外,皆他人家也。同樣汲取歷史教訓,宋朝重文輕武,不僅武將地位底下,而且為避免出現唐末藩鎮專權的現象,宋朝將精兵強將集中在汴京,導致邊境軍力不強,一直處於金、蒙元的陰影之下。即便如此,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朝代,尤其是“靖康之變”後,南宋能偏安一隅一百多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所以宋朝準備來說,不是羸弱,而是富而不強。


五味社


“弱宋”是史學界對趙宋王朝“經濟稱霸全球,軍事一蹋糊塗”的界定。宋朝(960至1279)史學界把它劃分為北宋167年、南宋153年,歷320年國祚,18位帝王。反映其弱,是體現在三大方面――第一,經濟強大,國防脆弱。宋當時的GDP佔全世界的半數以上(有人說四分之三)。因為失去黃河以北的“幽雲十六州”,北宋基本上是沿黃河一線無險可守了。任由遊牧民族鐵騎橫行。第二,文化繁榮,將寡兵弱。宋朝將華夏文化通過數千年數次民族大融合後,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皇帝重文輕武(始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國防無強將勇兵。統兵之首領多以文官、宦官,擁有皇帝賦予“尚方寶劍”監軍生殺大權。第三,名相頻出,國君能弱。北宋產賢相,南宋產奸相。所宋朝“名相”倍出,無奈自神宗以後無賢能明君,不能知才善用。大都安逸現狀,滿足於以金錢求得安穩,毫無奮發圖強之志。至使先後出現“澶淵之盟”,“聯金抗遼”,“聯蒙抗金”等壯大他族,削弱自身的“愚蠢國策”。細捋一下――宋朝,在中國封建王朝大家族中,是一個鼎盛時期。其經濟實力是全世界那個時候最強的,文化也是最最繁榮的,社會也是多民族之間往來最繁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京都開封的實景縮影;唐詩宋詞獨領風騷;文化高地中湧現出來的“唐宋八大家”宋佔六大家;“名相冦準”享益盛遠;皇上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由此可見,宋朝實力之強不是一般的一般。但是,自宋神宗之後,君臣上下“重文輕武,沉浸在太平盛世”中“神往”。疏不知“臥榻之旁有猛獸豈能安逸”的道理――先後有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蒙古族建立的“大蒙古國”等,都是與宋實力不相上下的獨立國體,且君臣團結一心,早已窺視富饒遼闊的大宋。 宋在“澶淵之盟”之後,雖有“雄兵百萬”但是君臣上下仍不覺醒增強國防,領導軍隊的文官,更驚奇的是軍隊最高長官是一名宦官(童貫)。在實施了“聯金破遼”、“聯蒙破金”之後沒有很好的制定應對之策,讓其“失去制肘”又迅速做強做大。結果,先後形成了“宋金對決”(北宋),“宋蒙(元)對決”(南宋)。所以,一統的“大宋王朝”在史學界也是被“輕視”的,只能冠以“弱宋”。



唐宗宋祖、唐詩宋詞……宋朝在很多領域被人和盛唐相提並論,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宋朝是“弱宋”。其實就是說宋朝經常被強敵欺負,比如遼使劉六符南下索地,宋朝君臣的軟弱顯露無遺。

遼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初,遼興宗耶律宗真派南院宣徽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南下汴梁,告訴宋仁宗,趕緊把當年周世宗強佔我們的十縣之地還給我們。

公元959年,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榮親征北伐契丹。這一年四月,柴榮大興水陸兩軍。由於柴榮威名在外,契丹人聞風喪膽,契丹各地的守將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很快,周軍就收復益津關、瓦橋關、鄚州、瀛州等地,共計三州十七縣。從此,在遼朝的地理名詞庫裡,多了一個名詞,叫“關南”。關南,站在遼朝角度,就是以在瓦橋關以南,遼朝曾統治過但被周世宗奪走的地盤。

瓦橋關在哪呢?就是現在河北省雄縣縣城西南郊,不遠就是白洋淀。

周朝被宋朝篡位後,遼朝就把這筆舊賬算在宋朝頭上。遼朝必須奪回關南,不然南京(今北京)就無險可守,誰知道宋朝哪天出了個柴榮那樣的雄主,抄傢伙打上門來。

自宋太宗兩次北伐慘敗後,宋朝徹底患上了契丹恐懼症,聞之心驚寒膽。1004年遼宋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雙方再無征戰。宋朝君臣難得過幾天舒心日子,雖然西夏天天鬧,但在宋人看來,不過癬疥之疾。這次劉六符突然找上門來,把宋朝君臣嚇了一跳。

劉六符等人是來向北宋君臣“問罪”的。除了指責宋朝不該“欺負”西夏外,遼朝指責宋朝為什麼“擅自”在遼宋邊界增加兵力和防禦工事,還浚通進入契丹的相關河道,你們想幹什麼?

劉六符說你們也知道得罪我們是什麼後果,不過我們皇帝有好生之德,不願南朝(遼宋互稱南北朝)百姓毀於兵火。給你們一個機會,只要把當年周世宗“非法”佔領我們的十縣之地(北宋控制十縣)還給我們,以後我們還是兄弟。否則,北朝便於騎射,兵馬強壯……

宋朝雖然窩囊,但有一點表現不錯,祖宗之地不輕予人。遼朝這是典型的訛詐,豈能上鉤。當年蕭太后率大兵南下澶淵,宋朝都沒怕過,現在就憑劉六符上下兩片嘴皮子,平白割地?宋朝說我們地盤不那麼大,但沒有一微米是多餘的。

其實真要打起來,遼朝未必佔便宜。此時的遼朝國勢明顯中衰,朝中再無蕭太后、耶律休哥那樣的強人。北宋不善攻卻善守,遼軍南下,宋人堅壁清野,遼軍就將陷入北宋軍民的汪洋大海。

宋人早已氣沮,根本沒勇氣再與契丹一戰。 宋朝本來想和遼朝和親,弄個皇女嫁給遼朝皇太子耶律洪基,但被富弼否掉。富弼說還嫌臉丟的不夠大? 富弼考慮先和遼朝打嘴仗,能嚇唬住對方最好。實在不行就花錢買平安。富弼出使遼朝後,繼續和劉六符吵架。劉六符說我朝只要地,否則只有戰爭。富弼知道這是劉六符虛張聲勢,真要打早動手了。

富弼告訴遼興宗,我們不可能割讓地盤,那是五代時的事情,和我們沒關係。其次,打起來,對皇帝有什麼好處?不如我們出點錢,各退一步。我們是兄弟,世上豈有兄辱弟榮耶!

道理,遼人聽進去了,但不要想錢,只想要宋仁宗的女兒嫁過來。富弼最反感和親,以我們公主只有4歲,年齡太小,給拒絕了。

……還是談錢吧。

遼朝同意宋朝出錢,但這筆錢以什麼名義,遼朝還是要爭一爭。遼興宗說宋朝給的錢,必須是“獻”。富弼當場拒絕,說只有藩屬給宗主國的錢,才叫“獻”。遼宋平等,豈可用“獻”字!遼興宗特別有意思,補了一刀:你們怕我們到這份上,寧可花錢買和平,還在乎一個字嗎?

富弼還是拒絕。

遼人還是要“獻”字,派劉六符南下扯皮。劉六符懷揣“獻”和“納”。宋君主又議來議去,“獻”字肯定不能用,那就用“納”字吧。遼朝爭到的,除了一個“納”字,還有歲增銀十萬、絹十萬。近人蔡東藩在《宋史演義》痛斥宋君臣,“一個字都不能爭得,宋君臣可謂委靡。”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當然是誤解,你們眼中的弱宋抗擊遼,金,蒙古很多年就不提了,科技,文化,經濟的發展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各種科技,尤其是軍事器械領先世界,蒙古西征容易,但是打宋就打了很多次,打了50多年,宋的軍備後來被用於蒙古西征,打得歐洲各種慘,從此以後歐洲科技才開始崛起。詳細可以去看宋史,看看蒙古是怎麼艱難啃下宋這塊骨頭的


大唐53277151


“弱宋”指的是終宋一朝,都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對外戰爭勝少敗多,對比漢、唐這樣的對外擴張的王朝,差距太大,中國人對大一統的遼闊無邊疆域無比嚮往,漢唐時廣袤無垠的“天朝上國”令無數國人激動、嚮往。

到了宋代,國土面積的大量縮水,宋朝軍隊面對遼、金、甚至西夏,大都勝少敗多,多少次被對方打得狼狽不堪、一潰千里、喪師失地、割地賠款,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想去甚遠。

歷史過程如何,我覺得不重要了,但是最後,是終宋一朝基本上一直是被動挨打,與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有明顯的不同,所以,被很多人稱為弱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