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文言文於我們現在通用的白話文相比,可謂是生澀難懂。一些課文中出現的文言文,更是讓很多同學生繞的腦殼疼,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釋義的陷井之中。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文言文釋義,希望能夠讓你漲一波知識。

文言文釋義的錯誤主要有不辨古今,不知通假,不明活用,不分單雙等,下面我們就以具體的實事,以大家講解一二,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不辨古今,以今義解釋古義。

從詞義角度,將古代漢語的實詞與現代漢語作比較,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詞義完全相同,一類是完全不同,一類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對於第三類實詞是最重要的,從詞義的古今變化來看,又可分為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和名稱說法改變等五種情況。

所謂不辨古今,就是同學們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繫與區別,誤將它們與現代漢語相應的詞在詞義上混為一談,以今義去解釋古義。   

我們看下面三個例子:

① 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 :古代指大腿,現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 願為市鞍馬 :這裡指買,現在已不用,指城鎮、集市。

③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義指告戒、告訴,現已不用,用於指感謝。

如果用今天我們理解的意思來解釋的話,在文言文中就錯誤的,因為有些時候古文中用一個詞表示某一意思,而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該詞語表示,而是換用別的詞語表示了。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有些詞語的古今情感色彩也發生了變化,要是以今天的褒貶來理解,同樣也會犯錯誤。我們再以例文來看:

① 東家有好女,可憐體無比 可憐:這裡是可愛之意,褒義詞,今意是令人憐憫之意,多含貶義。

② 犧牲玉帛,弗敢專也 犧牲:這裡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中性詞,現在指為正義而捨棄生命或其他利益,褒義詞。

③ 天下雲集響應 響應:這裡是像回聲一樣應和,中性詞,現在指積極聽從號召,褒義詞。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為本字。

對古漢語中部分實詞的通假現象,同學們考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們的本字去解釋,而仍按字面義去解釋,這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 

   通假字,簡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錯別字。文言文中的通假現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義,就會導致理解和翻譯上的錯誤。如:(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其中的說字,就是通悅字。

通假字的基本規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譯文:太過分了,你的不聰明!)

二.聲母相同。如:四時之間,亡日休息。(晁錯《論貴粟疏》)(“亡”通“無”。譯文:一年四季,沒有一天能夠休息。)

三.韻母相同。如: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譯文:我沒有估計道自己的德行與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張正義。)

四.同音代替。由於語言的演變,古時候的許多同音字,現在已經不同音了。如:①弟子趣之。(《西門豹治鄴》)(“趣”通“促”;因為“趣”與“促”,古時候是同音字,但現在已經不同音了。)

那麼為什麼通假字不是錯字呢?問題就在於,漢字出現統一標準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嚴格的漢字正體標準其實是漢字簡化後的事情。上至於更早之前,文字標準其實是比較模糊的。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現在所謂的“通假字”,有一部分其實是漢字發生隸變後的標準不一而產生的異體,比如“峰”和“峰”;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漢字標準不一,同一個字有好多種不同的寫法(也同樣視為異體),比如,“強”和“彊”,“巖”和“巖”。

還有就是古人可能對一個字(一般來說是作為虛詞),用與之音近的字代替。顯然,這些情況發生在漢字正體標準制定之前,正體的標準都沒確定,正體和錯別字的概念都沒形成,那自然不能說古人寫的是錯別字。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類型解釋詞義。

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等四大類七種情況。如果不明白這些詞類活用現象,不按活用的類型解釋詞義,而是望文生義,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一般包括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⒈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名詞後面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驢不勝怒,蹄之。 簡析 “蹄”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接了賓語“之”,這時“蹄”起到了動詞的作用,所以應該活用為動詞,是“踢”的意思。

⑵名詞後面帶補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履至尊而制六合。 簡析 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⑶前面有能願動詞或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簡析 “水”前帶副詞“非”和能願動詞“能”,用作動詞:游水。

⑷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疊字,又不是聯合、偏正、復指關係,那麼,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

例如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簡析 名詞“事”迭用,第一個用作動詞:做、從事。

⑸前面有結構助詞“所”,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置人所罾魚腹中。 簡析 名詞“罾”前有結構助詞“所”。用作動詞:用網捕捉。

⑹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面有連詞“而”或副詞,有的前面既沒有連詞“而”也沒有副詞。 例如 秦師遂東。 簡析 方位名詞“東”前面有副詞“遂”,用作動詞:向東進發。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⒉名詞的使動用法

⑴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

例如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簡析 “王”後跟“我”作賓語,是“使我為王”。

⑵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後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

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簡析 “不得而臣”相當於“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於“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後有時也有使動用法

例如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簡析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 “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⒊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例如 ①孟嘗君客我。 簡析 名詞“客”後帶賓語“我”,活用作意動詞。“客我”即“以我為客”,意即“把我當做客人”。

⒋ 名詞直接做狀語

⑴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特徵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簡析 名詞“席”、“包”、“囊”分別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⑵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度、方式,活用為狀語

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簡析 名詞“面”做動詞“刺”的狀語,表示“刺” 的方式:當面。

⑶ 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活用為狀語

例如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簡析 名詞“船”作動詞“載”的狀語,表示“載”所用的工具:用船裝。

⑷ 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析 名詞“日邊”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地點:從日邊。

⑸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良庖歲更刀。 簡析 時間名詞“歲”作動詞謂語“更”的的狀語,表示“更” 的性質:每年。

⑹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南取百越之地。 簡析 方位名詞“南”做“取”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向南。

⑺名詞表示情況逐漸地發生變化,活用為狀語

例如 而鄉鄰之生日蹙。 簡析 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蹙”的狀語,表示“蹙” ,這種情況逐漸的發展變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二、動詞的活用

⒈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簡析 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⒉動詞的使動用法

⑴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例如 焉用亡鄭以陪鄰? 簡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

⑵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例如 謹食之,時而獻焉。 簡析 “食”,吃,是及物動詞,但這裡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餵養。“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ì 。

⒊ 動詞的為動用法

例如 死國可乎。 簡析 “死”是為動用法,“死國”即“為國而死”。

三、形容詞的活用

⒈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大行不顧細謹。 簡析 “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意即“細枝末節”。

⒉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後,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簡析 “高”本是形容詞,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譯作“推崇”。

⑵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後面,便活用為動詞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因為能願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願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麼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

例如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簡析 “窮”在本句中與“能”相結合充當謂語成分,因此活用為動詞。

⑶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稍出近之。 簡析 “近”是形容詞,但後帶有代詞“之”做賓語,作動詞。

⑷形容詞後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簡析 令尹子蘭……終於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譭屈原。“短”後跟了介詞結構“ 於頃襄王”應作動詞。

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簡析 “弱”本是形容詞,在句中做謂語,但是形容詞做謂語,後面不可以接名詞賓語,而它現在接了賓語“秦”,所以它要活用為動詞,是“使……弱小”的意思。

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簡析:“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

一文帶你認清文言文的釋義

不分單雙,將兩個單音字誤作一個雙音詞。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語言現象,就是兩個連用的單音詞恰好與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相同。

如“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地”和“方”是兩個單音詞連用,釋義時應分別解釋為“土地”和“方圓”;如果把它們誤作現代漢語的一個名詞 “地方”,句子就解釋不通,釋義也必然錯誤。     

希望本文對學習文言文的小夥伴能夠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本文還可以的話,不妨收藏下,能夠給作者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