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資料」 「文言文」學好文言文,沒有祕訣,但有方法

文言文學習,讓很多初中同學感到非常頭疼。究其原因,除了文言文要考試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採用的方式方法不對,所以雖然時間和精力投入了不少,但效果卻非常不好。


很多同學一上初中,手裡就有了諸如《初中文言文大全解》《初中文言一本通》之類的書,覺得只要有了這本寶書,文言學習就沒問題。可實際情況如何呢?考查課內篇目的試題還勉強能夠應對,一旦擴展到課外,則不知如何是好,到了高中,學習先秦散文,甚至如聽天書,基礎薄弱的毛病更是暴露無遺。
要想文言學習又輕鬆,又紮實,需要有良好的方式方法作為保障。一旦路數錯了,那就南轅北轍,用力越猛,距離目的地越遠。
要想學好文言文,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讀出聲來,體會文言音韻之美
讀出聲來,是學習語言的基本功,對於文言學習而言,尤其應該如此。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這“金石聲”需要通過讀出聲來體會。就彷彿唱歌,如果僅僅是看樂譜或者歌詞,很難體會到歌聲之美妙,必須親自唱出來,才能有更深體會。和現代文相比,文言文更為講究韻律和諧,這種韻律和諧之美,要通過讀出聲音來才能感受得到。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有言: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2.通過反覆誦讀,形成文言語感
語感這種東西,看不到,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良好語感的形成,端賴於反覆誦讀,一方面要進入頭腦的記憶,另一方面也要形成肌肉記憶。
在讀準字音,正確斷句的前提下,要用心體會文句節奏,反覆誦讀,而不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朱熹嘗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3.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讓更多語料進入永久記憶
不要為了考試功利性地去背誦,考過了之後,馬上忘卻,而是要通過反覆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進入永久記憶。
選入初中課本的所有文言文,無論課後是否要求背誦,都應該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有人做過研究統計,高中及以後所學的文言文,絕大多數實詞虛詞和文言語法現象,在初中都出現過。
但為什麼相當數量的學生不能很從容地遷移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呢?原因很簡單,為了考試而學習,考過即忘,狗熊掰棒子,當然形不成能力。唯有對所學材料相當熟悉,才能夠信手拈來,隨意驅遣,為我所用。

4.把課文作為基礎,同時要有大量泛讀作為輔助支撐
課文須要精讀,在熟讀基礎上成誦,但僅僅掌握這些材料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的泛讀材料來支撐,這樣才能通過“多見而識之”的方式準確領會,牢牢記住。
比如,2011年的北京市中考題,考《魚我所欲也》中的“是亦不可以已乎”這句中的“已”如何解釋。如果我們只記住此處的“已”解釋為“停止”,哪怕重複很多遍,也很容易忘卻。但如果我們有大量其他語料支撐,比如:“學不可以已”、“雞鳴不已”、 “操舌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累寸不已,遂成丈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就無論何時都不用擔心會忘卻了。
為了說得更明白一些,再打個比方,比如,某一次上課,我認識了一位同學叫李達康。即使我意識到他對我很重要,哪怕我當時重複五十遍“李達康”,但如果以後三五年都見不到這個人,以後再見到,也很可能會想不起他的名字。但如果過幾天,我在西單見到他,和他打招呼:“你是李……”“我是李達康”。又過兩個月,在三亞見到他,再次打招呼,“你是李達……”“我是李達康”,再過半年,在紐約又見到他,這回不再猶豫不決,就可以非常肯定地叫出他的名字了。

文言學習和以上情形非常類似,不同的語境中不斷見到同一個詞,就像是在不同的環境中見到同一個人,自然而然就記得了,不需要費太多的心力專門記憶。
如果能精讀一到兩本文言著作,再泛讀兩三百篇文言文章作為輔助支撐,初中就可以形成非常強的文言閱讀能力,高中根本不需要費心專門學習文言文。
5.不要僅僅依靠課下注釋,更要隨時熟練使用工具書
很多同學在學習文言文時,要麼是死記硬背課下注釋,要麼是抱定《文言大全解》,要麼是抓住老師發的對譯篇子不放。
這樣的做法最多隻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換了另外一篇文章,又不知道怎麼理解才好。《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我們同學常常是偏重於藉助註釋,而完全忽視了“工具書”,不是兩條腿走路,而是一條腿走路,只能一瘸一拐。
一方面,要藉助語境對相關文義進行推理,另一方面,也要藉助工具書對這種推理進行印證。拳不離口,曲不離手,熟練使用工具書,自然形成獨立閱讀文言的能力。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初、高中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6. 文言不是外語,現代漢語和古詩詞都是很好的學習文言的材料
有一些人把文言當成外語來學,一個字一個詞地摳,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須知,文言和現代漢語是同一種語言,兩者都有共同的先祖,DNA絕大部分相同。現代漢語,尤其是成語中,有大量的文言遺存現象,學習現代漢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學習文言。比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文言意思的遺存。再比如,“情不自禁”這個成語還保留了文言中因為否定詞的存在,將賓語提前到動詞之前的倒裝形式。
古詩詞和文言的關係就更為密切。大量背誦古詩詞,對學習文言有莫大的幫助。比如,會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可以把這句詩和《三峽》中“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聯繫在一起,這裡的“疾”都是“快”的意思,而這句詩又是“走馬觀花”這一成語的出處,由此,也可以知道“走”在這個成語中的意思也是典型文言遺存,古今異義,文言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將所學內容連綴成網格,相互聯繫,隨時定位,就比單擺浮擱地記住一個字一個詞容易得多了。
7. 學習文言不是單純為了考試,文言中有太多的精華值得我們吸收

要有意識地跳開學習文言就是為了考試這樣一個功利目的。事實上,我們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以文言的形式記錄,白話文不過不到百年的歷史而已。如果說,不懂外語,世界將對你關上了一扇窗;那麼,如果不懂文言,歷史就將對你關上一扇門。大到人生道理,小到文章寫法,在經典的文言文章中俯拾皆是,如果忽略了這一部分,損失巨大,殊為可惜。
如果在學習文言方面,我所提到的這樣的七個方法能夠綜合運用,那文言學習將會是小菜一碟,輕鬆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