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導語: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方向的主流,當然,在目前全球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局部熱戰仍然不斷。

戰爭與和平是一對矛盾體,只要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戰爭就一直伴隨著存在。在人類過去的數萬年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戰役,至今廣為流傳,如:長平之戰,發生於戰國中後期,這場冷兵器時期的戰爭,開創了冷兵器歷史上最早的圍殲戰;二戰中的蘇德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堪稱人類戰爭史上之最,蘇德雙方投入斯大林格勒的總兵力超過數百萬,整個戰役前後歷時半年多年,戰況之慘烈的時候,蘇軍在戰場的士兵生存時間平均不超過24小時,蘇軍一個師投入進去,往往不到三天幾乎全部陣亡,由此可見蘇達林格勒戰役的慘烈程度;在人類戰爭登陸作戰中,當屬太平洋戰爭中美日之間的太平洋島嶼爭奪戰。

當然,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也曾經取得不少重大勝利的戰役,當然,日軍在太平洋乃至二戰中,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罄竹難書。

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取得眾多勝利的戰役,其中馬來亞戰役,山下奉文以傷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里,直至佔領新加坡。同期英軍的傷亡遠高於日軍,投降的軍人也達數萬之眾。這一場,被日軍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負責指揮這次戰役的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也因此被稱為

“馬來之虎”。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山下奉文


為何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最終會慘敗日軍?這其中原因眾多,作者後續一一講解。

本期作者從三個方面講述下,為何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最終會慘敗日軍。

  • 一、馬來亞戰役歷史演變的過程。
  • 二、英軍遠東艦隊,慘敗日軍的原因。
  • 三、總結。

其一、馬來亞戰役歷史演變的過程。

時間讓我們迴歸到二戰的歷史,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開始爆發,隨著日軍侵略野心的不斷擴大,日軍不斷的開闢其他多線戰場,而隨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深陷多個戰場,面對日益消耗巨大的戰略物資。

日本本身是一個島國,本身並無多少資源可用,其本國所需的各類資源基本都要依賴海外進口,面對各個戰場巨大的資源消耗,日軍大本營原本想“北進”攻佔俄國遠東地區,奪取遠東豐富的各類資源,然而日軍最終慘敗諾門坎。此後,日軍決定“南下”,攻佔資源豐富的東南亞,作為維持日本戰場資源的大本營。

攻佔東南亞,等同於和英法美這些西方各國開戰,畢竟當時東南亞地區屬於英美等國的殖民地。日軍“南下”的方針觸犯英美等國的利益,因此,1940年英美等國對日本實行禁運政策。對於資源本來就捉襟見肘日本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和英美等國談判無效後,日軍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日本正式向英美等國宣戰。遭遇重創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主力損失殆盡,喪失半年的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和南方軍團則趁機南下制定侵略東南亞的計劃,日本大本營認為:奪取太平洋的戰略要點、物產豐富的英屬馬來亞具有重大意義。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日軍偷襲珍珠港


日軍大本營的戰略目標是:派重兵登陸,奪取制空權,殲滅英國艦隊,陸軍沿海岸快速發展進攻,攻佔馬來半島和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海軍基地——新加坡,為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建立前進基地。

面對資源豐富的馬來半島,英國自然不願意拱手放棄給日本,因此雙方為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展開一場廝殺。馬來亞戰役就此爆發。

其二、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最終慘敗日軍原因。

1、馬來半島的地理位置。

馬來半島,地處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向南延伸部分,起自克拉地峽,馬來半島的西北部屬於緬甸南部,中部及東北屬於泰國南部,半島餘下的南部則屬於馬來西亞。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馬倆半島地理位置


馬來半島南北長約1,127公里,最寬處322公里,環繞半島的水體從東北起,按順時針順序分別為:暹羅灣、南中國海、柔佛海峽、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海。

馬來半島上的巴來海角是亞洲大陸最南端。半島北接大陸,西臨印度洋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南為新加坡海峽,東瀕泰國灣、南海。因此,自古馬來半島就享有“金色半島”之稱。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馬來半島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自從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美軍太平洋艦隊遭遇重創,日本聯合艦隊以絕對的優勢橫行太平洋半年之久。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日軍就趁機出兵登陸菲律賓,為進軍整個東南亞做鋪墊。

馬來半島則處於馬來群島的核心地帶,戰略位置尤為重要,一旦日軍登陸馬來半島,日本在馬來半島穩住腳步之後,日軍則趁機攻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新加坡、東帝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大部分地區。北則可北上登陸進軍越南、泰國、緬甸等中南半島各國。東南方向,可以窺視新幾內亞島、蘇門答臘島以及澳大利亞地區。

向西進軍則可攻佔新加坡,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和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和印度尼西亞為鄰,扼守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當時英軍遠東艦隊和盟軍需要的戰略物資後勤都需要從此處作為中轉站,同時也是印度洋戰區盟軍溝通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的重要通道,因此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尤為重要。而馬來半島作為日軍攻佔新加坡乃至整個馬來群島的第一站,自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新加坡地理位置


畢竟馬來半島失守,等於喪失整個馬來群島和東南亞地區,日軍一旦攻佔整個東南亞地區,在戰略上,一則可以西進印度洋地區,另一方面則可東進,窺視整個西南太平洋地區。這樣日本大本營沿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新幾內亞群島西部建立必須絕對予以確保的防線——“絕對國防圈”就可以得到徹底的貫穿落實。

因此,一旦馬來半島失守,不僅僅關乎是整個東南亞戰局成敗,更關乎英軍遠東艦隊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和盟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防線問題。因而,日軍必定會竭盡全力攻佔此地。

2、東南亞的物產資源豐富。

“述等兵自瀘河、懷遠二鎮,人馬皆給百日糧,又給排甲、槍槊並衣資、戎具、火幕,人別三石已上,重莫能勝致”,出自《資治通鑑》。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國,本身日本國內幾乎無任何自然資源,需要的各類資源都要依賴海外進口。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隨著日本國力日益強盛,日本逐漸走向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對外侵略擴張,自然意味著戰爭不斷,而戰爭打的就是資源的消耗,對於極度貧乏的日本來講,如果沒有穩定的資源進口渠道或者日本海外進口資源渠道被供貨國給封死,這等於日本對外的侵略戰爭來講,乃是致命的打擊,因此講日本歷來十分重視本國戰爭資源的儲備。

然而隨著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使得日本戰爭資源消耗日益劇增。而日本對外的侵略以及“南下”進軍的方針,也觸碰英美等國家在亞洲地區的利益,自然引起西方各國的不滿,於是英美等國於1940年7月,對於日本帝國採取禁運,這對於此時已經深陷東亞戰場日軍來講,無疑是加劇日軍同英美開戰的步伐。畢竟當時日本軍部只能有兩個選擇,一方面放棄對外的侵略戰爭,另外一方面南進攻佔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同英美等國宣戰。顯然,日本大本營選擇後者,同英美等國進行開戰。

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為開端,標誌著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次日,日軍則出動兵力開始登陸菲律賓群島,而後迅速攻佔整個東南亞地區。

那麼東南亞地區物產資源有多豐富,值得日本不惜全面同英美等國宣戰。我們列舉幾個東南亞各國物產資源數據:

  1. 鐵礦主要分佈在越南,老撾、緬甸、印尼、菲律賓這幾個國家,根據越南政府的報告,越南已知鐵礦床約200個,13個儲量超過100萬噸,全國鐵礦石總儲量超過12億噸。
  2. 銅礦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老撾、緬甸等。印尼官方報告的銅資源量為6620.6萬噸。另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2007年銅儲量為3500萬噸,佔世界總量的7.1%,列世界第三位。
  3. 東南亞金礦資源頒佈廣泛,大多數國家都有金礦分佈,其中印尼最為集中,其次是菲律賓,印尼是世界金礦資源大國,印尼官方報道的金的資源量為5297噸,金儲量為3156噸,居亞洲地區首位。
  4. 東南亞的鎳礦資源主要集中在印尼、菲律賓和緬甸。印尼是世界鎳礦資源大國,2007年己探明鎳儲量320萬噸,約佔世界總量的4.8%,居世界第8位。
  5. 錫礦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老撾等國。馬來西亞錫儲量100萬噸,佔世界總量的16.4%。
  6. 鈦鐵礦主要分佈在越南,馬來西亞有少量分佈。越南是世界第10大鈦鐵礦資源國,2007年儲量160噸,儲量基礎1400噸。
  7. 油氣資源印度尼西亞是世界重要的油氣資源國。2007年印度尼西亞石油儲量6億噸,天然氣儲量26589億立方米。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東南亞各國資源分佈圖


以上這些數據都是2007年的東南亞各國各類資源的數據表,更何況二戰時期,東南亞各國的各類戰爭資源。

因此,在二戰當時,對於極度缺乏自然資源的日本帝國來講,東南亞地區就是一塊寶地,只要日軍帝國攻佔這裡,日本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取所需的戰爭資源。因而講日軍對馬來半島,猶如到嘴的肥肉,勢必吞掉。自然,日軍必然竭盡權利要全殲英國遠東艦隊。

3、日軍的戰鬥力、備戰準備遠超英軍遠東艦隊。

馬來亞戰役,從日本和英國備戰準備就可以看出來,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會慘敗日軍。

日軍為了攻佔馬來半島,可謂是備戰準備充足。此戰,日軍動用日軍第25集團軍,下轄第5、第18師和近衛師,共11萬人;南遣艦隊,其中包括巡洋艦9艘,驅逐艦16艘,潛艇16艘,水上飛機母艦3艘,各類艦艇共計46艘;陸軍第3飛行集團,各類作戰飛機共計大約600架進攻馬來半島。

由於英國遠東艦隊當時因不被重視及缺乏資金支持而日漸敗壞。當時歐洲戰場已經全面爆發,英國本土尚自顧不暇,自然英國遠東艦隊更不會被重視起來,因此英國遠東艦隊備戰並不充分,戰前,英國遠東艦隊在東南亞部署英軍3個師和一些獨立部隊,10萬人左右;東方艦隊包括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1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9艘和海岸航空兵飛機約250架擔任支援。

因而從日本和英國雙方實力對比看,日本明顯佔據全面優勢。

另外,在士氣上,戰爭講究的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時日軍集中進攻馬來半島的部隊都是日軍精銳,日本近衛師,日帝國的御林軍,日軍精銳中的精銳,日本第五師團,號稱“鋼軍”,日本第十八師團,號稱“叢林之王”,這些都是日軍陸軍的精銳主力部隊,而且日軍這些部隊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在日軍強大的空中支援,配合裝甲部隊,對戰當時戰鬥力低下的英軍,其結果自然而知,英國最終慘敗。


馬來亞戰役,實力強大的英軍遠東艦隊,為何最終會慘敗日軍?

日軍第五師團


總結:縱觀馬來亞戰役,貌似實力雄厚的英國遠東艦隊,最終慘敗日軍。其根本原因在於英國和日本兩個重視的情況不一樣,戰前日軍對於攻佔馬來半島是高度重視,備戰準備充足,英國遠東艦隊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得到英國本土的重視,加之備戰不足,其結果焉能不敗。

另外,從戰略上講,馬來半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從東南亞各國自然資源來講,整個東南亞資源豐富,對於極度缺乏資源的日本帝國來講,自然對於物產豐富的東南亞早已垂涎三尺。自然,對於攻佔馬來半島,勢必得到方可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