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

秦国实现了所有诸侯国的梦想,统一了六国,这年,是秦始皇春风得意的一年。

但是,秦始皇的得意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时代,所以,如何治理那么大的疆域,如何管理那么多的百姓成了一个难题。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说都要秦始皇来解决,毕竟秦始皇身边还有很多的能人贤士可以帮他分轻重担,比如当时的丞相李斯、博士淳于越、国尉尉缭等。

这些人聪明是聪明,但是他们所信奉的学说却大相捷径,那信奉的学说观念有所差异的话,治国理念自然也就不同了,这样一来,斗争吵架也是常有的了。

这些话我可不是瞎说哦,秦国后面还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秦始皇剧照

焚书始末

事情发生在前213年的一次酒宴之上。

酒宴嘛最重要的就是喝的开心咯,想要秦始皇开心么那不得好好的拍拍马屁呀,冲着这个想法,仆射周青臣一马当先,对着秦始皇就是一顿夸: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周青臣夸秦始皇能把秦国从一小国带到大国,能把从前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这些措施从古到今没有人可以比得过。

这话秦始皇听的是舒服了,可博士淳于越听着就不乐意了,为什么呢?

原来啊,当时秦国的博士大多都是儒生,所谓儒生信奉的自然就是儒家了,这样一来淳于越不乐意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秦国所施行的法家政策对于儒生淳于越来说自然是不敢苟同的。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淳于越正在讲话

淳于越当时高声说到: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淳于越说当时周朝能统治千年时间就是因为用了分封制,所以淳于越就让秦始皇效仿周朝的做法废郡县行分封。

秦始皇当时听了也不说话,他让其他人来讨论讨论此事。

这不,儒家最大的对手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发话了,只见李斯说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简单翻译古来就是,李斯觉得儒生们只知道死记一些书本上的教条,以此来对现在的政治妄加评论,并建议把一些谈及政治的书都烧光。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李斯剧照

那对于当时的秦始皇来说,谁的方法对秦国有用,自然就用谁,而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就一直在实行法家政策,那么李斯和淳于越所讨论的话题他自然会选择李斯的方法了。

于是,接下去便发生了让秦始皇背锅千年的事情—焚书。

结合当时秦国的情况简单分析一下“焚书”的根本原因

在秦始皇焚书事件发生之后,后世的儒生便一直以此事批判秦始皇,那么当时秦始皇是真的做错了吗?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结合当时的大坏境来讲。

当时秦国统一之后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无外乎两点:

1、对内建立一个能久安长治的规模

2、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秦国的版图,如果不能收入版图的便立起防线

而秦始皇所做的,都在往这两个目标的方向走,就比如说这次“焚书”事件。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焚书事件

焚书烧的都是些什么书?关于这个问题上文也有提到,无外乎就是一些谈及政治的书,那什么样的书是谈及政治的呢?诸子百家的各种著作。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却不太清楚他们争的是什么吧?

其实“百家”的目标

只有一个,就是让下级服从上级:臣服君,子服父,女服男,少服老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这些“路”就是百家学说。而百家所争的不过就是想要证明“我的路是对的”而已。

但是总有路是不通的,总有些路是不好走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自然也存在这些问题,比如:道家空有想望,却没有确切的实行方案;墨家专讲节制消费,不讲平均分配;儒家希望恢复井田制;法家希望制止大工商业的跋扈,希望各事业全有国家来管理。

总之是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理,也同时各有各的缺陷。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 再看秦国

秦国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莫过于商鞅变法了,也是因此,法家成为了秦朝人最为信奉的学说。也可以说法家学说就是秦朝的根,而儒家学说又和法家学说所对立,那么儒家的路在秦国自然就不好走了。

最具代表的就是商鞅废弃井田制了,而这一举措又正好和儒家坚持恢复井田相悖。

这样一来,李斯反对淳于越的原因就很清楚了,那么再回到那次酒宴之上看淳于越的话,这不就相当于在打秦始皇的脸吗。

但是淳于越这一番话也反映出了秦国当时的一个重大问题: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六国人民的思想还没有得到统一。

秦始皇焚书:表面是断百家传承,但实质却是他统一六国的必要手段

秦始皇

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想统一思想,秦国能做的只有让百姓乃至官员忘掉以前的学说,那想要让他们忘掉,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断了“百家”的传承,只能烧书。

所以,秦始皇才会下令把有关社会政治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了技术书和当代的法令书。

这便是李斯主张“焚书”和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根本原因,他们的这些做法只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仅此而已。关于秦始皇,一直有人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都一笔抹杀了,这还真是冤枉他了。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