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他已經離去400年,但他的作品該怎麼演,奧斯卡影帝們還在爭論

有一句戲劇臺詞,只有10個英文單詞,卻有8位藝術家為該怎麼發音而爭論不休,這些人包括:兩位英國爵士、一位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兩位奧斯卡提名演員。最後爭執不下,英國查爾斯王子親自上場,以自己的方式念出了這句經典臺詞: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他已經離去400年,但他的作品該怎麼演,奧斯卡影帝們還在爭論

沒錯,這就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經典悲劇《哈姆雷特》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無可爭議。在英國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00週年慶典演出上,主持人說:“莎士比亞筆下精彩的故事,光芒四射的人物,精彩絕豔的文字,從不同角度剖析人性,讓我們更加了解自身。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共鳴。

不同時代不同門類的藝術家們,也從莎士比亞戲劇中不斷提取靈感。除了戲劇,其他如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繪畫、電影,甚至嘻哈音樂,都將莎翁作品視為創作的靈感源泉。

也正因為此,莎士比亞戲劇被翻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演出。《哈姆雷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劇本。它包含的深刻悲劇意義,塑造的複雜人物,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使之成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和《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一起構成莎士比亞經典的“四大悲劇”。

他已經離去400年,但他的作品該怎麼演,奧斯卡影帝們還在爭論

《哈姆雷特》講述的是一個丹麥王子復仇的故事,也有人將它翻譯成《王子復仇記》。

王子哈姆雷特在外求學期間接到噩耗,說自己的父王突發疾病去世。他匆忙趕回奔喪,卻發現除了要參加父親的葬禮,還要參加母親的婚禮。接替王位的叔父已經和自己的母親,也就是原來的王后結了婚。

面對突如其來的混亂局面,哈姆雷特傷心、鬱悶、迷茫。更讓他吃驚的是,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叔父害死的。

哈姆雷特為了掩飾內心的憤懣,開始裝瘋賣傻。他把父親被害的經過,編成戲劇在宮裡上演,通過叔父不自然的表情,他證實了父親被害的事實。他想警告母親,卻失手殺死了宮中大臣,也就是自己深愛的女友奧菲利亞的父親。

新國王以此為藉口,準備送哈姆雷特去英國,實際上是想讓英國國王殺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了叔父的伎倆,逃回丹麥。卻聽說奧菲利亞已經因為父親的死,精神失常,失足落入水中死亡。

傷心之餘,哈姆雷特接受了奧菲利亞的哥哥提出的決鬥。決鬥中,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哥哥都被毒箭刺中,哈姆雷特臨死前殺死了叔父,如願為父親報了仇。而哈姆雷特的母親,也因為誤喝了新國王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而身亡。

他已經離去400年,但他的作品該怎麼演,奧斯卡影帝們還在爭論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在《哈姆雷特》中,青春、愛情、希望、幸福,人生所有美好的事物,全部被毀滅。看到最後,讀者或者觀眾會因為太多的死亡而產生窒息感,久久無法從悲傷的結局中離開。

《哈姆雷特》之所以具有這麼深厚的悲劇意義,也是由作者個人生活經歷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所造成的。

1596年,莎士比亞11歲的兒子哈姆雷特去世。兒子的死對莎士比亞產生了深刻影響,和很多藝術家一樣,他把生活的傷痛融入到作品當中。他在生命早期的《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展現的輕鬆歡樂的氛圍,在後來的作品中再也無法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內省,以及慘淡悲涼的絕望,充滿對脆弱人性的剖析。

莎士比亞前半生生活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那是英國各階層融合,社會大發展的繁榮時期。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英國王權被進一步加強,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受到打壓,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新國王的矛盾和鬥爭,就象徵著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封建王權代表者的鬥爭。

16世紀末17世紀初,文藝復興已經到達晚期,經歷了思想大解放,社會文明大發展之後,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泛濫和社會的混亂。面對這樣一個熱情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摒棄年輕時的浪漫和幻想,更多地在作品中表達對理想和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刻思索。《哈姆萊特》表現的正是莎士比亞的這種思考。

他已經離去400年,但他的作品該怎麼演,奧斯卡影帝們還在爭論

國內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第一人當屬朱生豪。朱生豪是浙江嘉興人,1936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是較早且翻譯莎翁作品最多的人。他中英文造詣都極高,文學修養也極深。他翻譯的莎翁作品,以典雅傳神、精闢流暢著稱,在中文世界莎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他翻譯的莎翁作品發行千萬冊,被認為是完美再現莎翁神韻的經典傳世譯本。

莎士比亞經典戲劇,歷經400年歲月滄桑,越發顯現出它永恆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魅力。《哈姆雷特》作為經典中的經典,一直常演不衰。而哈姆雷特這個人物,也因為其年輕憂鬱的外表,愛恨糾纏的內心,在生存和死亡邊緣徘徊的迷惘,最終痛失一切的結局,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個複雜的充滿魅力的悲劇形象,永遠屹立於世界文學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