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前一天非常喜歡的人,第二天醒來會覺得“噁心”?

用戶68708500


前一天還喜歡一個人,第二天便厭惡,到底發生了什麼?原來是心理投射在作祟。

有人說自己有一個奇怪的感受,前一天還喜歡的一個人,第二天便厭惡之極,甚至感到很噁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一種心理現象,也就是我們的心理投射在搗亂,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情緒等的好壞並不是取決於他人,而是我們內心的接納與排斥,也就是接納的和排斥的是我們內心固有的,我們並不自知,當這些東西在他人身上反映時,激活了我們內心固有的情感,於是呈現出喜歡和厭惡的情感。

到底什麼是心理投射呢?

心理投射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緒、性格等個性特徵,不自覺地反應於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

不難看出,一個人在使用心理投射時,意識層面是覺察不到的,是在潛意識裡運作的。

我們對一個人的喜歡或厭惡,看似是我們對於外界刺激的那個人作出的偶然反應,其實不然,這不是偶然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並可以預測的。

我們對一個人的喜歡或厭惡的反應固然決定於當時那個人的刺激或者情境,但是和我們個人本身當時的心理結構、我們過去獲得的經驗以及我們對將來的期望,也就是我們整個的人格結構,對當時刺激反應的知覺與反應的性質和方向,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但人格結構的大部分都處在潛意識中,這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所以一個人往往無法憑藉自己的意識去識別自己真正的意圖,因而當我們面對一種不明確的刺激情境時,卻常常可以使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慾望、需求、動機衝突等“洩漏”出來,即把一個反映他的人格特點的結構加到刺激上(喜歡或厭惡的那個人身上)去,這就是心理投射作用。

那麼這個心理投射作用是怎麼進入我們潛意識的呢?

這來源於生命早期對照料我們養育者的反映,一般指母親,當嬰兒需要母親照顧時,嬰兒認為是好的媽媽,投射為喜歡,當未得到及時照顧時,認為是壞媽媽,投射為厭惡,因為嬰兒認知極其有限,只能以投射來表達滿足自己基本生理需求的意圖,所以這種投射作用早在生命早期就存在於一個人的潛意識中了,隨著一個人的成長,逐漸被壓抑在潛意識的深層次中,當成人後,對一個人表現出喜歡和厭惡的情感時,這些潛意識深層的東西被喚心,讓人在意識層面表達出矛盾的情感而不舒服,卻又不知因為什麼,這就是心理投射作祟的結果。

所以在臨床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中,通過心理投射現象,對那些意義不明確的刺激情境進行解釋和組織,就能夠推論出有關這個人的人格結構的一些問題,並解決這些深層的心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