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個張嘴閉嘴都挑別人毛病的人是什麼心理?

悠悠OK


您好。我見過很多愛挑別人毛病的人,有時,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問題,意識到後,馬上會調整自己,意識不到,就會陷入一個死循環,於是我做什麼都感覺不順,整個人也不太好。


一、 下面,我分幾種情況和大家討論一下這種人的心理。

1、掩飾心虛。

該你做的你沒做,別人做了,你不感謝,反而挑刺。這種情況多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心虛。

“雖然我沒做,但我知道正確的做法。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至少我也參與了。”是這種人的心理狀態。

但這種行為比什麼也沒做,什麼也不說更讓人感到不舒服。對於做的一方,這不是指點而是挑刺,不是參與而是欺負。

比方說,工作中該一起完成的任務,你逃掉了,另一個人把它完成了。第二天你拿著結果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便是想從一開始就爭取到話語權。你本是理虧的一方,本應該受幾句說道,但如此一來,不僅成功地轉移了注意力,而且也從心理上獲得了優越感。

2、掩飾自卑。

有些人習慣對別人做的評頭論足,對自己做的假裝視而不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愛挑刺的人大多都有深刻的自卑感,自我評價很低、內心怯懦,需要通過挑別人毛病來取得心理上的優勢。

“雖然我做不到,但是我知道什麼是對的,來,我告訴你。”大致就是這種人的心態。

他們好為人師,通過這種方式尋求優越感,以獲取心理上的平衡。

往往這種人的行動力較差,結果也自然不會好。他們迴避自己的問題,對自己的結果感到受挫無力,於是只關注別人的問題,當他們挑出一些毛病時,便覺得很有成就感,以此補償自卑,心理上重新獲得平衡。

而對於那些行動力很強的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結果,他們只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視角根本不會只停留在別人的問題上。

3、完美主義者。

可,行動力強的人中有一撥完美注意者,他們除了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外,還會處處苛求別人。

與孩子相處時,我就是這樣的狀態。

我希望什麼都按自己的節奏和標準來,但孩子只有11歲,平時達不到的情況還是很多的,於是,我就會不停地說。有時候連自己都覺得煩。在這種狀態裡,我的眼睛變得異常敏銳,總是能看到他身上很多的毛病,越看越覺得煩,越煩越覺得滿眼都是問題。最終陷入死循環。

4、“都是為你好”

有一部分愛挑毛病者,覺得自己愛給人挑刺,是真實,都是為了對方好。

其實,這只是在為緩解自卑尋求優越感時的一個自欺欺人的藉口。這麼做,不僅瞬間讓自己挑刺的行為高大上起來,還從心理上讓自己感到理所應當。

二、 愛挑別人毛病的人,其實內心也並不快樂。要想讓自己變得隨和一些,不那麼愛挑刺,需要注意下面3點。

1、 要讓自己變成行動派。

別讓自己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當你行動起來後,才對情況有更十足的把握;才知道有的事情看著簡單,但做起來也很複雜,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有些道理說著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同時,行動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你的自卑感。


阿德勒指出,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便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式——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感覺。

改善環境就是指行動起來,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自己,改變當前的狀況。

行動派的建議更加客觀,更加務實,更有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2、 良言一句三冬暖。

林語堂先生在《說話的藝術》中,將人說話分成三重境界,“高者忘言,中者慎言,下者巧言”。

我們雖做不到高者,但我們努力做到慎言和巧言。即使是表達立場,也要巧妙,讓聽的人感到舒服。

若是能做得到良言,就能做得到換位思考,也就沒有那麼愛挑刺了。

3、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

從認可自己的不完美開始,更加理智地看待生活和人生。這樣對待別人的眼光也會更加柔和和寬容。

愛挑毛病,讓別人不爽,其實自己也並不快樂,因為那雙愛挑刺的眼睛總是留意不好的東西,而忽略去發現更多的美好。愛挑毛病,不但不能讓人覺得你火眼金睛,謹慎心細,還會覺得你對人太苛刻,只能對你敬而遠之。沒有人喜歡這樣的人,希望我們自己也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您一些啟發。

【我是濛濛王,寫走心的文字和你一起體會人生,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