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襄阳无西”无的是什么?那“邔无东”呢?

“襄阳无西”无的是什么?那“邔无东”呢?


在“襄阳说”诸多离谱“证据”中,“襄阳无西”似乎是比较靠谱的史料,因为这则记载出自《元和郡县志》:“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于是乎,襄阳“铁证”之声不绝于耳。

可是,“襄阳说”在这里又是犯了只看风月宝鉴一面的错误。就在这条记载的同篇,《元和郡县志》又记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后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荆州,置襄阳郡。”呵呵,历史记载怎么总是对“襄阳说”不赏脸啊?到处都是隆中不归南阳郡管辖的记载。

再说了,万山为界又没有说是东西为界,理解成南北为界不行吗?我想《元和郡县志》不会自扇耳光吧?无独有偶,《元和郡县志》同卷《宜城县》还记载另外一个“古谚:“(宜城)本汉邔县地也。城东临汉江,古谚曰‘邔无东’,言其东逼汉江,其地短促也。

”按“襄阳说”的奇葩逻辑,“邔无东”就是邔县的东界只到东门外的汉水,可是,《水经注》明确记载汉水以东有属于邔县的黎丘、观城二城,邔县东逼的这段汉水是邔县的内河而不是界河。

另外,谭其骧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时期的邔县的辖境向东越过汉江一直到绿林山主脊,汉江以东还有近百里的邔县辖境,看来《水经注》和谭先生又打脸“襄阳说”的“铁证”了。再回到襄阳,如果说襄阳西界十一里就可以说“无西”,邔县“东逼汉江”就可以称为“无东”,那么,那襄阳城北门同样是“北逼汉江”,过汉水就是南阳郡,连一里都没有,其界更为“促近”,可为什么“古谚”没有人说“襄阳无北”呢?

难道是古代襄阳人分不清一里和十一里的远近吗?当然不是,老老实实看看历史地图,襄阳万山以西就是荆山山脉,邔县汉水以东也是绿林山脉,襄阳向西入川的古道过万山就折而向南,没有向西翻越荆山山脉的道路。邔县只有南北向的襄阳至汉阳的大道,没有过汉水向东翻越绿林山的古道。

而襄阳北门,则是向北渡汉水的宛襄大道,故而“襄阳无西”“邔无东”,而没有“襄阳无北”了。“无西”“无东”实交通状况耳,非辖境也!读书断章取义会闹笑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