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

午言的風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時期所編撰完成的史書,因為朱棣年號是“永樂”所以這套史書的名字叫《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參與編撰者是解縉和姚廣孝等。



此書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編撰,直到永樂6年(1407)才編撰完成。書包羅萬象天文地理,花鳥魚蟲,農業,工業,紡織業,大家都知道乾隆年間,從組織編撰了《四庫全書》但和永樂大典比起來,那真是小巫見大巫。

永樂皇帝朱棣上任之初就想做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於是就著手命人編撰永樂大典,此書的名字是皇帝朱棣親自取的,表示他對此事的重視程度,其實早在朱元璋時期,早就有心編著此書,但是由於朱元璋的晚年經歷的事情比較多,所以此事暫且擱淺。


永樂大典》在明代即有遺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千餘冊。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佚書,其中有385種收入《四庫全書》,以為“菁華已載,糟粕可捐,原(書)可置不復道”了。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永樂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職員監守自盜,據說文廷式一人即曾盜走百餘冊《永樂大典》。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現今尚存約400冊,810卷,不到原書的4%。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義和團的拳民焚燬,《永樂大典》損壞三百餘冊。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大典》330冊。




現如今永樂大典已經散落在日本,英國,美國各處,如果全部湊齊的話,這將會是一次壯舉,對研究明朝那段歷史有著深遠的意義,永樂大典的歷史價值不可估量,英國人認為《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除了“經史子集”外還包含了農藝、工技、醫學、堪輿、戲曲、宗教、地理、氣候、天文等等五六千中,還帶有插圖,這不就是明朝版的“百度百科”嗎?因為永樂大典全都是人工手抄本呀,它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除了參與編撰的永樂大典之外,他還組織鄭和先後7次下西洋建立外交,早期他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是但是必須承認他是一位好皇帝,如果是朱允炆未必有他做的好,他是明朝的第3位皇帝,同樣也是除朱元璋之外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