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想成为读懂《道德经》的少数人?你该知道的3个事实

《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是传统文化典籍中最重要也最难读懂的一部,古往今来,很多人视其为“生命之书”,一辈子都在研习,但真正能读懂的仍然是少数人。

其实,研习《道德经》有三个前提,不了解的话,恐难以窥其堂奥。

想成为读懂《道德经》的少数人?你该知道的3个事实

一、《道德经》不等同于老子思想

老子是道文化的集大成者,而《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载体,全书由5000多个文字组成,采用的是线性表达的方式,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劣势是思维转换和重新解码的不易。

尽管老子已竭尽所能,用了最精确、最艺术的语言来撰写《道德经》,但这种线性表达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道德经》并不能完整表达老子的思想。

老子起初并不愿诉诸文字,或许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已郑重申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提醒读者,不要把《道德经》的文字与“道”混同,也不要把任何概念与本质混同。说到底,这部经文只是打开老子思想宝库的一把钥匙,如果把这些文字看作全部,就难免纠结于文辞的考证,而忽略了老子在其中隐含的真义。

想成为读懂《道德经》的少数人?你该知道的3个事实

二、读《道德经》,不能不了解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道德经》虽然是一部对现代人也极富启示价值的著作,但它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老子撰写《道德经》的时候,他所看到、听到以及理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时的经济条件如何?科技已发展到什么水平?当时的社会阶层是怎样的,普通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当时还有哪些思想流派,他们与道家的关系如何等等……

这些都是《道德经》的背景资料,功课没做足的话,对《道德经》必然会有很多的误读。因为在研读《道德经》的时候,要尽量还原经文原貌,用老子的耳目去听、去看,用老子的思维去理解,而不是如后人热衷的附加很多超越时代的内容,如所谓“四维空间”等等,这种过度解读的问题,是研习《道德经》的一个误区。

就算没有对“四维空间”的描述,《道德经》也已经足够伟大了!

想成为读懂《道德经》的少数人?你该知道的3个事实

三、研习《道德经》少不了理性,但不能完全诉诸理性

人类的思维中有一个“执念”,就是总想通过语言或公式把一切都解释清楚,实际上,别的学问也许可以,但研习《道德经》《易经》这样的著作,是行不通的。

其实,人类理性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领域,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是到不了的。

从《道德经》文本来看,老子写作时当然是运用了理性的,但并不全是理性,也有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是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而已。

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只可意会,没法准确表达,所以老子最后也只能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类似这种听起来很玄的东西,老子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我们没法“知道”,但修为到了,应该可以“悟到”。

想成为读懂《道德经》的少数人?你该知道的3个事实

所以,研习《道德经》要加上修行的功夫,不能玩文字游戏,也不能完全诉诸理性,要在自然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在冥想中修证,这才是《道德经》这本“生命之书”正确的打开方式。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

相关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