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刘邦的部下很多都反叛?

流浪的历史


刘邦的部下为何大部分都反叛了?这个问题其实本身就有问题啊!咱们详细分析分析!

刘邦开创汉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他的丰功伟绩无需赘述,毕竟刘氏家族中,除了他本人,刘夫人吕雉、爱妾戚夫人、其子刘盈、心腹韩信萧何等等,都是史书上名声大噪的人物。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毁誉参半的评价,也是少数背负“大杀功臣”、“卸磨杀驴”等恶名的皇帝之一。

若是传到长陵中,只怕他要坐起来替自己辩解一二:“冤枉!他们背信弃义,起兵造反在先!”。

也是,明明曾携手,同项羽一党兵刃权谋相较数百来回,终究换来了今日的登基称帝,封侯赐地的好日子也在眼前,为何这么多心腹却可共苦,难同甘?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分封制实行多年,历经多个朝代,在始皇手下才废黜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刘邦称帝后,虽没有明文重拾分封制,但分封制仍是民心所向,且对一同打江山的手足功臣们,也需加官进爵论功行赏,因此不得不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将打下的天下划分为各个小城池,奖赏给跟随他征战的手下。然而,即使是生死之交,终究不是同姓同族,在刘邦的角度看来,他拿下的江山,还没有在手中捂热,就由各异姓王染指。

虽说汉高祖掌握是最高掌权者,但与各封地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国N制,说白了——天高皇帝远,各诸侯王在大纲领不变的前提下,于各自的封地中,仍然是臣民心中更直接的管辖者。

别说是西汉时期,封建传统的社会体制,哪怕是已经与国际接轨的当今,国人的心中仍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哪怕已经摒弃了世袭制,也会希望各方权力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因此,即使各异姓王再是与刘邦肝胆相照,依旧属于外人。也正因为他们与自己共同打下江山,个个是能人志士,刘邦岂有不防着他们的道理。

众诸侯王心里也清楚这点,于是有些就选择了孤注一掷,与其等刘邦找时机收拾了自己,不如先下手为强,为自己找好后路,总比坐等灭顶之灾的好。 接下来换一个角度看,假如有一天,你不得不背叛曾与你历经风浪的领导,你觉得会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作为刘邦多年的老部下,对于他的为人和背景肯定也是相当清楚的。

首先,刘邦出身农民,与他们并无二致,没有高人一等的家庭条件。早年间,作风也如同市井间一枚地痞无赖一般游手好闲,在起义期间,也和众人同吃同住。虽然这样可以赢得人心,但保不齐就有人暗自不服,毕竟他没什么文化,底层出身,如今却手握霸权。

这份机遇落到哪位才能过人的部下手里,可能当得比他还要好。当心理不平衡到达顶点时,付诸反叛行动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即使对刘邦的过去不甚了解,那在征战的过程中,他的做法也让手下看清他的为人。在时局不利时,项羽曾绑了刘邦父亲,借以要挟刘邦投降,然刘邦不仅不听劝,还扬言若是煮了其父,也分他一杯羹。彭城之战时,刘邦携家眷奔逃,因嫌弃家人影响了逃跑速度,三次将妻儿踹下车,还是他的手下看不下去,四次将他们拉回来。

因此,即使刘邦坐上了龙椅,但在影响到其前途利益时,血肉至亲都能说丢就丢,那手下们那点分量,就更不值一提。有如此狠辣的领导,手下也同样会多个心眼,为自己提前谋好出路。 再者,刘邦的家人也在反叛这件事上推波助澜。其正妻吕雉,是史上有名的“毒妇”。

刘邦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具备了同样的行事风格。对待侧室戚夫人,能想出“人彘”这样的狠招;对待朝政,也同样插上一脚,把持权力,觊觎天下;对待功臣,她能献计献策,铲除韩信。

一夫一妻,一帝一后皆是心狠手辣之辈,宛如悬在众臣头顶的两把利剑,保不齐哪日就一剑封喉。

因此反叛,也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对于他们而言,这不是叛变,而是逃命。

说完了刘邦的夫人,再看他的下一代。哪怕刘邦再偏爱戚夫人,哪怕戚夫人也生了个男孩,依吕雉的性子,怎可能让他当上太子,这一点刘邦在生前就明白,一旦他西去,戚夫人和小儿必难逃一劫。因此西汉的下一任帝王,必会是吕雉的嫡子刘盈。

难得的是,有这样的父母,刘盈还能保持一颗良善之心,甚至在亲妈千方百计除掉戚夫人的儿子如意时,他还暗中设法保全。可能老天都看不下去,派了刘盈小天使投胎,为让刘家RP守恒。然而这份善良,却是帝王不该具备的,用在政界,就是庸碌懦弱,但时局需要的,就是一位行事凌厉果断的君王,否则,多少双眼睛觊觎着还尚未放稳的王位。

因此,既然已经预见到今后的君王是一代软弱小儿,与其继续效忠汉王朝,不如另谋出路。 还有一种情况就比较无辜了,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邦与吕雉想杀谁,安个名目就可以安排送到菜市口,更凄惨便数彭越,本无意叛逃,还没有被叛军说动,无罪清白,却被刘邦处死还做成肉酱分食,众臣无不毛骨悚然。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再联想到自己今后有可能也是这样的结局,造反也实属无奈之举。 最后一种,则是自己权衡下,又或者是思想混沌之下的误判,受了别人挑唆而决定造反的,这不得不提刘邦的发小卢绾了。与刘邦自小厮混,一路相持直到一朝称王,刘邦也待他不薄,封为燕王。

但是安稳没几日,刘邦便将其他异姓王逐一瓦解,卢绾虽参与了跟着刘邦剿灭其他诸侯王的战争,但难保不唇亡齿寒,想到自己也是异姓王,且就剩了自己一根独苗,很有可能不久的将来就是同样的下场。 在这成日的担惊受怕惶惶不已中,臧衍的一番话,又恰到实际地点醒了卢绾:

“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

将其他诸侯王的下场挑明,更预言道之后就轮到你燕王了。如此透彻的分析,也正中了卢绾的猜想,权衡之下,兵行险着,在政治与保命面前,友情不值一提。

虽说后人多叹卢绾这是糊涂一时,将自己放在了刘邦的对立面上,自寻死路,然而谁又能说,即使他在自己的封地,安静乖巧地继续做他的燕王,哪天刘邦不会亲自下手,来断了这点不堪一击的手足情谊。 刘邦与手下的感情,倒和糟糠夫妻一般,可共苦,却在同甘时各谋出路。

然而毕竟成王败寇,大权在刘邦之手,众臣也不过是自以为可以改命的孙猴子,还是翻不出如来的掌心,没有在乱世的混战中牺牲,倒在获封为王后丧命。若是有这样的顶头上司,又能有几位不走上反叛之路呢?


王朝通史


刘邦晚年,快死的时候,已经是疾病缠身了。

他的病严重倒什么程度呢?

不愿意见任何人,只要见人他就会莫名的烦躁。

为此他还特意下了一道诏书。

诏书的内容就是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去见他,否则一律杀头。

不见人的刘邦到底在干什么呢?

躺在床上和太监厮混。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布反叛了。大臣不得不去见他。

这可是关乎到大汉江山安危的大事件,

像萧何,曹参这种朝中重臣还是不敢擅自去找刘邦的,因为他们只有一个脑袋。

这时候樊哙跳了出来,他去找刘邦了,去他娘的,杀头就杀他,总比躲起来当缩头乌龟强。

还有一个樊哙敢找刘邦的原因,就是他们是亲戚。

樊哙推开了刘邦的大门,后面萧何,曹参也跟着进来了。

这时只见刘邦躺在太监身上,闭目养神呢。

樊哙大声叫醒刘邦,说刘邦道,你看看你现在这个熊样,整天和太监厮混在一起。

那里还有当年我们一起起义时候的朝气,过去的皇帝去哪里了?

如今英布已经反叛了,你倒好不知道去平叛,一直在家里谁也不见,你到底想干什么?

刘邦被樊哙这么一说,他笑了。

是呀,这样堕落下去也不是办法,出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刘邦竟然带病亲征了,在平叛英布的时候,他重了箭,受了伤。

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他,在加上箭伤,

可见,当时他的身体糟糕到什么程度。

这只是他死亡的一个因素。

在一个就是关于废立太子的事情,他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可是大臣都反对。

太子他没有换成,刘邦又窝了一肚子的火气。

这就又导致另一个问题,

他知道自己马上就快死了,死后刘如意怎么办?

会不会遭到屠杀,这件事他也要做安排呀。

可是,偏偏这时候又传来了,他的好基友卢绾反叛的消息。

这是刘邦难以承受的,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可以说刘邦对卢绾不薄,当初他顶住所有的压力来封卢绾为王,他致死都不相信卢绾会反,可惜事实证明卢绾确实是反了。

以卢绾当年的军功,怎能比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刘邦对他就是偏袒,可是,他最终还是反了。

于是,刘邦派了樊哙去平叛。

樊哙还没回来,刘邦就听说等他死后,樊哙要联合吕后杀了他的爱子刘如意。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估计刘邦听到这句话后,要吐一口老血的。

没办法他又派周勃,陈平去杀樊哙。

就是这么多事赶在了一起,刘邦彻底垮掉了,他也没见到樊哙被杀,卢绾被平就死去了。

刘邦定国是一把好事,治理家事,真的是一团糟。





胡说八道陈老师


陈豨、韩信、彭越、英布是被杀掉的,另原燕王臧涂也因反叛被杀。

卢绾是刘邦发小,自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本无意反叛,只是阴差阳错,后在长城脚下等候,想等刘邦病愈后,入长安谢罪,但刘邦病逝,只得大哭投了匈奴,后死于匈奴。

季布原是项羽猛将,项羽败后,刘邦出千金悬赏季布,后季布被侠客朱家所救,通过夏侯婴陈情刘邦而已赦免,历任郎中、中郎将、河东郡守,文帝时方病逝。

灌婴、周勃两人都先后在文帝时为相,尤其周勃更是反吕主力,两人最终虽命运不同,但都是得享天年,寿终正寝。

樊哙在讨伐卢绾时,因刘邦猜忌,派陈平、周勃去拘捕樊哙,并命令立斩阵前,但因为陈平权衡利弊,救了樊哙一命。樊哙因妻吕媭是吕后妹妹的关系,在吕后时期得享优容,后病死,但樊哙子樊伉在吕后死后因其母关系被诛,后其庶子继位舞阳侯。

郦商也是功勋卓著,被封曲周侯,在诛灭诸吕的同一年-——即吕后八年病逝,谥号景侯。

至于诛杀有功之臣,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为了巩固皇权。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除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未大动刀兵外,又有哪个不是兔死狗烹的!


历史的波澜壮阔


秦朝被推翻后,又经四年烽烟四起的楚汉战争,刘邦成为最后的赢家 ,开创汉朝,被尊为“汉高帝”。

他是名扬青史的开国皇帝,是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是明君却不是仁君,当得简文帝对他“倜傥疏达”的盛赞(原话为“高祖则倜傥疏达,魏武则猜忌狭吝。”)也背负“大杀功臣”的恶名——他的开国将士们,大多以反叛为由被处决。

可能有人认为,对于君王而言,有反叛之心的手下,必得杀之以除后患、儆效尤,可为何这些一同征战四方平定江山的生死之交,在太平之世,却要造反呢? 刘邦手下能人异士众多,有治国者、谏言者、征战者等,且取较为出名的几位分析。

说到西汉开国功臣,不得不提韩信。作为一代军事天才,项羽未能识其锋芒,在刘邦手里可助其扫平天下。他被处决的名头就是“谋反”,却着实冤屈。那句“成也萧何败萧何”,当真含了万般辛酸。

可惜的是,班固在编撰《汉书》时,也未能还他清白,只以一句“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草草几句结束了他的一生。幸得苍天有眼,终被世人得知真相,所谓谋反罪名,不过是萧何与吕后的欲加之罪罢了。

其次免不了要提到的是一代燕王臧荼了,他是第一个以谋反罪被处决的功臣。说他谋反是事实,然而情有可原也不假。

刘邦称帝后,大杀原项羽旧党羽,唇亡齿寒,臧荼自然也联想到自己会不会今后也是同样下场,于是先下手为强投靠匈奴,却不过是让自己的死期提前到来了。 蝴蝶效应之下,臧荼的下场让其子臧衍明白了当下时局。

因此,在遇到刘邦的发小,卢绾的使臣时,他的一席点拨,将刘邦的为人与继续归顺的下场分析得相当通透,使得使臣放弃了原使命,回头劝说卢绾叛变,由此,也导致了卢绾的谋反,两代燕王终究走了同样的道路。 命运相似的还有陈豨与英布。

在得到封侯后,陈豨本谦卑有礼,恪守本分,但眼见高祖性情冷酷,又受其老东家韩信的劝说,担心自己有一天也成了高祖疑心下的牺牲品,提前发动兵变。

虽未葬身于高祖手中,但后代刘盈也没有放过他。比起班固的片面,司马迁倒客观许多,在《史记》中记录道:

“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

他也猜到了陈豨的恐惧,叹一句悲凉。 英布则是在见到彭越牌肉酱后日夜不安,提前布防。本倒未付诸行动,但被贲赫一告发,索性起兵,成了其他异姓王用以邀功的剑下魂。 结局最为令人唏嘘的当属彭越。

并无反叛之心,甚至怪罪劝他谋反的太仆,但先经历了被太仆恶人先告状,下旨流放,又在流放途中错信吕雉——能相信此等毒后,彭越也是自掘坟墓。吕雉到刘邦面前一挑唆,彭越不仅被诛杀,还被制为酱分食,当真死不瞑目了

刘邦的麾下将士众多,冤魂也不少,的确不乏真有领兵谋反之辈,然而纵观这些有“谋反”罪名的功臣,不是被污蔑,便是畏惧其手腕与疑心,而不得不为之。

倘若君主仁义明智,又有谁愿意放弃不易得来的安稳与分封呢?与其疑惑为何刘邦的部下多反叛,不如问他们的主子,为何要将他们逼上对立的绝路?


唐宋通史


刘邦起于草莽,作为一名基层的亭长,管理一条街道,总共十来里。平时能收点赋税,维持点地方治安,要文没文采,要武也没力气,好像除了跟狐朋狗友喝酒吃肉,吹牛皮,遛狗斗鸡以外,表面上还真不好找不到什么长处。

 

但是刘邦能成事,表象下的优点远胜常人。比如关键时刻,总能做对选择题。沛县起兵,萧何、曹参的职位都比他高,不敢出头,他敢。楚汉之争时,韩信趁火打劫,要挟他封“假齐王”,刘邦答应了。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彭城大败时,50万的汉军被项羽的3万骑兵撵的犹如丧家犬,甚至他把老爸和老婆都弄丢了,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创业初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臣宿将”愿意跟着他呢,归根结底是他有带头大哥的气质,做人好爽,不吝惜官职钱财,有妞给妞,有钱给钱。

 

为什么后来又有人反他呢,一是出于维护权力,二是称王以后有了私心,猜忌心在做崇。说到部下反叛的原因,其实刘邦和项羽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天下初定,谁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凭啥当年睡一个炕头的兄弟,他能当皇帝,我不能呢。西楚霸王项羽有人发,刘邦同样有人反,都想皇帝位你家做做,我家也做做。这其中在西汉初期造反的人里面,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被逼无奈,平心而论,刘邦其实比朱元璋仁慈多了。

 

刘邦被杀的部下中,有三个最出名,对刘邦的直接威胁也最大。韩信善用兵,但情商差,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加上早年创业时,没少坑过刘邦,属于自己作死。英布这个骊山囚徒,天生匪气,循规蹈矩的正经人压不出他,造反是迟早的事。彭越反,是因为刘邦遇到陈豨叛乱,叫彭越帮忙讨伐,结果彭越不鸟他。这还得了,刘邦是皇帝,彭越是下臣,天子都主动发话了,你却当做耳旁风,不拿你开刀都对不起那一群围观看热闹的朝臣,灭彭越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典型的政治因素。

 

还有一个造成部下反叛的主因是猜疑,刘邦创业成功做了皇帝,与从前的兄弟有了隔阂,兄弟们有点怨言在所难免,天下初定,礼仪本尊还没有确立,虽然刘邦是皇帝,但其它人一时还转不过弯,需要时间适应。加上刘邦也是人,怕别人联合起来反他,称帝后,就连很早跟随他的萧何,以及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樊哙他都有怀疑,甚至起了杀心。可能这就是老糊涂了吧。还是张良看得明白,即使自己功劳大,早早的就外放游山玩水,躲祸“追仙修道”去了。

 

刘邦虽然动手杀了几个功高震主的武将,但也放过了不少人,这一点上比那个薄情寡恩的明太祖要强,他只对有直接威胁的人下手,彭越、英布、韩信、陈豨被杀,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力,而平安度过了风险期的陈平、周勃等人,后来帮了刘家大忙,替刘邦抢回了被吕氏拿走的汉家天下。





米缸搂着麦芽糖


平心而论,刘邦晚年的部下反叛在历史上讲并不算多。基本上就是英布和陈豨的作乱。英布是被汉高祖逼反,陈豨是因为受到怀疑而造反。

因为汉朝初期实行的是典型的强人政治,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他们依靠的既不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不是成熟的官僚队伍。他们凭借的是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力,刘邦凭借功最高、德最厚被诸侯拥戴为天子,他也凭借这一点威慑众臣。吕后凭借着高祖发妻的身份和太后的威严,有效地压服了各地的刘姓诸侯。就好像燕王卢绾听说有人向天子造谣说自己谋反,惶恐之中就投奔了匈奴。几年后回心转意,回朝赎罪听说高祖殡天,吕后当政,就又回到了匈奴。这就是典型的被威势所摄,自乱阵脚。而这样的强人政治也有其弱点,就是其身故前后往往会有人反叛。刘邦生病,陈豨反叛,吕后骤亡,陈、周起兵。这就是强人政治之后的继任者无法延续其威势导致的。

刘邦在统御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情感。比如分封自己毫无治国能力的哥哥为代王,还将曾经属于韩信,能征善战的陈豨派为相国,自然就会招致动荡。在汉高祖怀疑到陈豨和英布时,出于对高祖威慑的恐惧发兵也属情理之中。所以,才会在汉高祖生病时举兵造反。


经典守望者


韩信在临死前有一句很著名的话,绞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也揭示了当时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对待功臣们的杀害。这其中刘邦他也有自己的需要,去杀戮这么多的有功之臣,以下我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刘邦的嫉妒心强

刘邦出身于草莽,他的起点很低,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才能。他能取得天下,以靠着谋士志士。他也曾说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向千里之外运筹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刘邦能取得天下,它是依靠这些能人,但是他心中也会多少有嫉妒。



比如说,一天,刘邦和众将士们一起谈论用兵之事,刘邦就问韩信,如果我来带兵打仗,我最多能统帅多少人?韩信就耿直的说,大王最多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转过来又问韩信,如果让你来带兵打仗,那你能统帅多少人?韩信就感觉的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让刘邦在众将士面前下不来面子,也是刘邦嫉妒心加强。



第二个原因,将帅们的功高震主

如果提到刘邦刚开始建立大汉王朝,他就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其实这些也跟功臣的做法有关。历史上每一次刚刚建立王朝都会出现很多的骄兵悍将。



那大汉王朝也是如此。其中给刘邦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韩信,为大汉王朝的建立韩信,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韩信选择了刘邦,最后刘邦才得以取胜,韩信在各诸侯面前的威望也是很高的,刘邦就分给了他齐国分地,韩信可能会认为他的功劳不仅仅如此,不能让一块小小的其力就能打发了他,并且韩信他的军队可都是精锐,都是历经过大小争战,再加上韩信他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他认为他是可以来胁迫刘邦,但是最后他却被吕后给弄死了,其实刘邦是很害怕的,害怕这些人握着兵权来威胁他。



总结

刘邦刚刚建立大汉王朝就要屠杀那么多的功臣,其实他是为了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心里面的嫉妒心,也很害怕这些工程们的功高震主。


经济战略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刘邦的部下反叛的是极少的,相反一心一意跟刘邦混的倒是非常多。

比如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张良、周勃等等等等,哪个不是一心一意为刘邦的?至于真正反叛的诸侯王,如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人,他们原本与刘邦的关系也只是合作关系大于从属关系,一旦利益不对等或者感觉到恐惧,他们重新扯起反旗也是很正常的事,就如同他们楚汉战争时,今天跟刘邦、明天跟项羽,没有多大的区别。

真正算是刘邦手下反叛的,一个是刘邦的好哥们卢绾,另一个是代相陈豨。

陈豨私下养了众多宾客被赵相周昌举报,心中害怕,索性联合匈奴就反了;卢绾则轻信了小人谗言,跟陈豨纠缠不清,不敢去见刘邦,担心吕雉杀他,后来被打跑去了匈奴当了东胡卢王。

像韩信、彭越等人,实际上并没有谋反,反而是刘邦认为他们太强了,担心他们谋反,才处理的,并不是真正的反叛。


可见,刘邦的部下如此众多,就这么两个反叛的,又如何能称之为“很多”呢?


水一白聊历史


反叛都是从一开始的忠心与归顺开始,出于人的本性能够为了一个统一目标同仇敌忾,共患难,但共富贵确难以做到。汉朝历史上共计统治了407年,算是一个比较长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其中从西汉建立前后的近10年发生了众多的惊天大事,特别是作为战功赫赫的三大名将及一帮异姓诸侯的命运让人唏嘘。

从时间轴上来说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

西汉第一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是西汉时期唯一一位”王侯将相“齐集一身的人。汉朝建立后因韩信军中威望颇高同时畏惧其才华,遂借口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公元前197年刘邦亲征剿灭陈豨叛军,韩信告病未随亲征,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被关在笼子里用布盖上,被一群宫女用竹竿捅死),夷其三族。正所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二位就是梁王彭越。

西汉开国功臣,秦末聚兵起义,后率兵归顺刘邦,他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使用游击战术的军事家,是游击战术的始祖(有了彭越的游击战袭扰和韩信的合围,才最终让项羽兵败)。因战功彪炳被奉为西汉三大名将之一(韩信、英布、彭越),因功封为梁王(山东菏泽定陶区)。彭越同样因为刘邦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亲自出征,被刘邦疑有叛心遂抓了彭越,后被免死罪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在去流放之地的路上碰到吕后,哭诉自己清白想回故乡昌邑,吕后表面答应帮其说情实则骗他一同返回长安,同时向刘邦谏言不该把他流放蜀地留以后患,不如杀掉。后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

第三位淮南王英布。

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后来被赶去修秦始皇陵墓,因与江湖人士来往密切,做过一段时间山贼,后被项梁招募帐下,被项羽提拔封九江王。后面开始了叛逃的人生,叛逃了项羽,辅佐刘邦,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建汉后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汉,反叛原因是吕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当年夏天又杀了梁王彭越,还剁成肉酱赐给诸侯,作为为数不多的异姓诸侯英布害怕灾难降临到他头上,所以铤而走险造反。后在庸城一战失败,战败逃往妻子娘家投奔长沙王吴臣,因反叛之名已实担心招惹麻烦,于是吴臣在鄱阳湖东边一个叫兹乡的地方将其暗杀,一代英雄就如此丧命!

自己最得力的三员猛将相继死后,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回了一趟故乡沛县,宴请四方乡亲连开十日之久,在这场酒宴上刘邦的传世之作诞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位燕王卢绾。

卢绾是刘邦老家发小,从小一同长大(与刘邦同一天生日)后来跟随刘邦起义,战功也有不少后被封为燕王。剿灭英布后刘邦班师回朝,突然有消息说卢绾有与叛贼串通嫌疑,就招其来长安接受调查,因有前面三位大将的结果,韩信、彭越、英布等皇族以外的王先后遭到肃清,只剩长沙王吴臣与燕王卢绾,卢绾不敢前去就坐实了反叛之名,遂派樊哙讨伐卢绾,刘邦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诛之!“,卢绾兵败后奔走匈奴,其部下卫满一同出走逃亡朝鲜,曾借机攻占王都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在短短七年之内,刘邦找各种借口将地处偏远势力弱小的,除长沙王吴臣以外所有异姓诸侯相继铲除。虽然看似都是反叛之人实则都是”被“反叛,其中吕后是出力不少,刘邦内心也是一直不安的,毕竟鸟尽弓藏,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刘氏王朝太平!除了以上所述的异姓王以外,如周勃、夏侯婴、曹参、陈平等人都没有杀,因为他们都是非异姓王。


江郎才尽


统一天下,那时候急需解决的,是敌我矛盾,要做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对手项羽尽快剪除,所以无论是江湖草寇,还是敌人项羽的部下,只要为己所用,一律来者不拒,而且给予高官厚禄。

但统一天下、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后,这时候急需解决的,是内部矛盾,要做的,就是消除隐患,稳定天下,确保这个江山在刘氏子孙中代代相传。所以,哪些人对皇权有威胁,即便是很小的威胁,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对付,无论是明火执仗,还是阴谋陷害,所有手段一齐上,将那些潜在的威胁消除在萌芽状态,于是便有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那些被消灭的异姓王,看看他们的罪过是不是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第一个是楚王韩信。韩信以“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表现,为汉朝打下了几乎一半的江山,为刘邦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自投靠刘邦以来,始终以最大的热情、智慧和勇敢,为刘邦南征北战,浴血沙场,可以说是提着脑袋为刘邦尽忠。韩信虽然喜欢爵禄,甚至有些沉不住气,但他对刘邦的忠心却是始终如一,有几次完全可以与刘邦分庭抗礼,但韩信没有反。然而,刘邦仅仅因为韩信有反的可能,就先以阴谋诡计将他抓捕,降为淮阴侯,最后默许吕后将韩信诱捕,杀害于长乐宫钟室。韩信有过,但过不至死,这就是兔死狗烹。

再说彭越。作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梁王彭越至少为刘邦立下过四大功劳:一是刘邦彭城大败后,无法对抗项羽,是彭越在梁地一次次抢占项羽的地盘,破坏项羽的粮道,让刘邦得以恢复元气。二是对峙鸿沟期间,刘邦项羽僵持不下,是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牵制了项羽。三是彭越曾经缴获粮食十多万斛,给刘邦军队以源源不断的接济。四是全力参与垓下大战,帮助刘邦最终消灭了项羽。彭越这四大功劳,少一样,可以说刘邦就失一成胜算。

然而,当陈豨反叛的时候,刘邦仅仅因为征发彭越的军队,彭越没有亲自来领军,认为不忠不敬,就将他枭首灭族,还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手段何其毒辣,下场何其悲惨!

对韩信、彭越这种算是很忠诚的将领都如此毒辣的手段收拾,其他异姓王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面对这样的皇帝,有几个功臣名将不胆战心惊,特别是那些异姓王,看到韩信、彭越都被杀了,便人人自危,纷纷反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