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了吗?

松风阁书法日讲


你好,亲

艺术作品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即使还未彻底成形,至少在艺术家创作前,心中已经形成了大致轮廓

书法家王羲之曾提出:”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无论是写文章,写小说,绘画创作,一定要先构思成熟再下笔创作,如果你凭空想象,空口无凭地创作,你会毫无头绪

画家郑板桥把画竹子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个人拙见,三个画竹的阶段,在西方美术史的油画创作中同样适用

以巡回画派画家,苏里柯夫的作品《女贵族莫洛卓娃》的创作过程为例

一眼中之竹,是画家视觉中竹子的外在形态,现实中的绘画素材,比如一组静物,一个模特,一处风景,都是画家创作的眼中之竹

苏里柯夫的作品《女贵族莫洛卓娃》取材于历史事件,女贵族莫洛卓娃年少守寡,信奉旧教,救济贫民,施舍乞丐,普济众生,深得老百姓爱戴,但是她维护旧教令沙皇不安,所以她因此被迫流放

这段历史事件,女贵族莫洛卓娃,是苏里科夫创作的眼中之竹

二胸中之竹,是竹子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要经过画家头脑中的不断构思,不断分析思考

创作一幅世界名画并不是容易的,个人拙见,胸中之竹,是画家创作的最关键的阶段

画家创作一幅大型油画前,都要构思画作的构图,布局安排,画面氛围等等,如同写一部小说,最好创作前先写好小说的大纲

苏里科夫在画这幅《女贵族莫洛卓娃》之前,画了大量草图速写,不停研究构图,下苦功夫研究画面黑白灰光影的安排,呕心沥血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

画家不停推敲构图,布局,甚至精细到一个手势的安排,甚至开始在画布上作画时,因为草图中雪橇没有给观众留下前行的感觉,画家坚定重新在画布上作画

可见画家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推敲构图的呕心沥血,最终成就了一代传世名画

画家在画布上作画前,构思了大量草图和画稿,不停探索钻研,费尽心血地推敲,这是画家创作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关系到画作的成败,所以是关键的一步

三手中之竹,就是经过了胸中之竹的不断思考,不断构思,不断推敲的物化结果,通俗地说,就是创作结束的现成品画作

最终的完成品传世名画《女贵族莫洛卓娃》,就是画家创作的手中之竹

总结

所以画家创作,在眼中之竹的阶段,心中已经确定了创作的素材和主题,然后沿着手中之竹这条线索,进入胸中之竹的阶段,不停探索画面构图,推敲画面布局,思考画面要营造的艺术效果,最终形成手中之竹的完成品阶段

尽管存在画作完成定型之后,突然修改的现象,比如戈雅油画《裸体的玛哈》,其玛哈的丈夫知道后,觉得戈雅是对自己的亵渎和玩弄,要与画家决斗,画家知晓后,为了惹麻烦立即以出奇的速度画出了同样姿态的《穿衣的玛哈》

但是,画作成型之后,突然决定修改,只是细小的改动,大型还是不变的,依然以玛哈为模特

所以艺术作品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即使创作草图阶段不停修改,创作中途修改,或者创作结束后修改,多是细小的改动,整体已经定型,

所以即使创作前,与创作完成的作品有些不同,至少在艺术家心中,创作前期已经形成了大致的轮廓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粉丝们,头条朋友们,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高见呢?


艺术狂人2


艺术品的产生往往是“蓄谋已久”,“豁然而成”,如鸡下蛋一样,期间有一个自然力的“孕育”过程,待到时候已至,身不由己“瓜熟蒂落”,如有“神助”!

艺术品首先是作为某种“器物”、物质属性,如泥土里开出的“花”,隶属、根植于“大地”,其制作如同一切人工制造物、或自然生成物一样,符合物品的制作、成熟过程,是人类劳作的衍生品。

另一方面,她作为承载生命情感的精神、艺术品,又似乎有某种“无形”或潜存的灵性“生命力”,源于形而上之道,宇宙鸿蒙开辟之初,超越于“物性”,以“灵感神思”、信息密码,被“收藏”存在于艺术家的心胸之中。从而守护艺术世界的丰富、纯洁,以及生生不息。

一、艺术品“外在”的产生过程

艺术家创造艺术品,往往源于灵感的启发,孕育于“初心”,如种子落入泥土,而艺术家丰富的人生历练、生命体验、知识储备,就是养料和驱动力,然后遵从忠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以形象思维按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性加工提炼,构思出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品”。

我自己由于教学需要,画了些“示范画”,除了临摹复制以外,也“原创”了一些乡土风景画。比如四五月天,傍晚在操场散步,忽抬头看见槐花间的月亮,触动心弦,又想起那首林依轮唱的歌《开满鲜花的月亮》,随手选好视角拍下来,根据照片画出草图,再用油画棒涂色,主要采用印象派手法,以及大卫•霍克尼式绚烂、阳光饱和的色度,就画出一副还算满意的独创画。这是我的个人体会,写作也大体如此。

艺术创作过程中,并不是有了灵感就能轻易一蹴而就,根据艺术样式的不同,必须有情感的“灌注”,曹雪芹写《红楼梦》耗尽心血,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是随身携带几十年才完成的。

比如,创作中资料的收集,就犹如大海捞针、沙里淘金,是个体力活。作家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曾经十年如一日,硬着头皮把六七十年代的人民日报、省级日报,夜以继日一张张读完了。这得有多大的毅力!

二、艺术品“内在”的生发机制

艺术品的创造,不全是“纯技术”的工匠制造行为,她是生命激情的“燃爆”,酒神“力的过剩”(尼采语),是“作家的白日梦”(佛罗伊德语),是“神与物游,”(《文心雕龙》)。

艺术源于真情实感,情感的推动力是艺术创生、结晶的内因,贯穿在艺术品创制的始终。一切传世的伟大作品无不如此。

现代艺术最大的缺陷不足,就是没有“人气”,只是工业社会抑郁、焦虑的外在“投射”。我们看到许多的装置艺术、超级写实油画,都有此毛病,被称之为“病态的艺术”不是没有道理的。那甚至被作为绘画艺术基础的素描,也有此弊,机械、教条、空洞导致对艺术天赋的抑制与“割伤”。

有相当一部分现代艺术,谈不上创作,只是大量“复制”“挪移”,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由于失去艺术灵性。

艺术创作也应该“不忘初心”,以质朴、简约、自然治愈现代艺术病,慢慢的健康发展,复苏、繁荣艺术市场,体现艺术应有的价值!

我教学用的“示范画”

乐活谈艺录,一家之言,共勉!

关注乐活,分享对现代艺术的理解!


乐活光阴


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心中,这是肯定的。

一副好的油画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酝酿,构思,做好完全准备。



家在半山腰


胸中有象而后再创作,是生后熟。然而一画之先是混沌未开,一画之后,气象生焉。所以中国画很讲究熟后用生,每临大作需专注凝神而坐忘,如此在画面倾吐之时才有机趣。相反如没有忘,没有无我之境。在创作时思考布局越完备就越刻板,心手无应。总之,心中有创意,欲放手作画,直挥毫而起,如风雨兴,继而纵情画面,继而时放时收,最后细心收拾,画成则神完意足。快哉!今日拙作一幅,读者诸君大鉴![祈祷][祈祷]



松下雲池


我以为,这个问题提的好。

有句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叫“胸有成竹”。意思是说画家要画竹子,心里应该先有竹子的模样,这样画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手到画成。



艺术家正是这样。创作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以什么样的风格和手法表达作品的状貌和思想情感,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已经酝酿在胸,成竹在胸。文学作品是这样,绘画作品亦是这样。

尽管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或有模特或有客观物象作参照,但这并不影响画家早存于心的艺术“原型”。画家会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思想情感审美取向融入作品之中,而不会照本宣科的依照模特和客观物象比葫芦画瓢,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因为此,艺术的魅力也正在此。



世界最著名的一幅油画应该是欧洲文艺复兴绘画巨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而这幅画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创作这幅画前后用了14年时间,他心中一直装着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在琢磨如何将这种微笑表现出来。为此,达芬奇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仅是对蒙娜丽莎的眼神和嘴角就修改了100多遍,直到他认为和他内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完全吻合才满意。

无独有偶。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被巴黎卢孚宫收藏同时做为镇馆之宝的经典人体油画《泉》,是法国十九世纪学院派首席代表、新古典主义创始人之一安格尔的代表作。安格尔从1830年就开始酝酿《泉》,但直到1856年才创作完成,居然用了26年时间,安格尔也从正当壮年的50岁成了76岁的老人。



这是一幅呈站立姿态的正面全身人体艺术肖像。在安格尔之前还没有这种类型的油画,如何能让这幅作品既表现出人体的完美而又不流露出一丝半点低俗,安格尔真是煞费苦心,他成功了。画面中,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双手托举一个酱紫色陶瓶,双腿略呈弯曲,正面垂直站立于绿色的壁龛中;少女表情单一,目视前方,透着无邪的神韵;画家用天鹅绒般的笔触勾勒出少女青春活力的肌肤;从陶瓶中倾泻的泉水给平静的画面增添了流动的韵律,更加烘托出少女质朴纯净的心灵和高洁典雅纤尘不染的气质,给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而又不曾有其他的旁思杂念。《泉》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人体艺术教学的范本。



大量事例说明,很多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已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


灯影书画


如果说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那样的说法是太过于绝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是艺术的种类繁多,而每一种艺术的创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艺术是没办法做到未动笔就已经把完整的作品先存在心中的,毕竟人的记忆是有限的,



我们先说说哪些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毫无疑问,书法艺术在未创作之前,就存在于书法家的心中了,一个书法家只有事先对字体的笔法、结构了如指掌,下笔时才可以做到“一步到位”,如果你心中没有对字体保留着深刻的印象,就不可能书写时洋洋洒洒而且呈现章法,


然而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是没办法做到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心中的,我们常见的国画或者油画都一样,国画注重“写意”,油画注重“写实”,却都离不开“写生”,先说国画创作吧,画家经常外出写生就是为了寻找“身临其境”的意境感,这意境感只有在现场创作时才能更生动,

接着说油画中的人物画吧,为什么艺术家要有模特呢?就是因为对着模特创作才能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模特做参照,试问一下只凭借心中人物的形象,这样创作出来的人物又是怎样的效果呢?毫无疑问,肯定没有对着模特创作要来的形象逼真,综上所述,对于绘画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是没办法在创作之前就把完整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心中的,存在于心中的只能是艺术家对色彩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



诗夜城主


艺术创作之前,作品的整体效果,一般不会先存在于作品之前。虽说中国画中有"意在笔先“,但这仅是所存之"意",而非画面效果的结果。如果作品完全出于完成之前的效果,既存在于心中的想象,那绘画就成为了一种一一设计,或套路。丝毫没有预料之外的收莸。这一问题同样涉于中国画的理解与理论问题。

。。一般而言,创作前会有大概的想法,要什么,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用何技法,但在过程中,会随着这此基本的想法,作出随时调整,以使在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使创作者的思想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多数作者,可能会疏忽这一问题,使作品完全失去了创作过程中的激情,呈现出绘画的陈式化,套路化。

。。由此而言,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作者心中,应该只是一种基本的想法,不会是较具体的作品。当然那种反复修稿,反复设计,又反复推敲的作品除外。然而既便如此,也是一个不断清晰的过程。而对于写意作品来说,就完全不同。

。。三图为作品局部,据写生而成。基本无陈式化,虽也在创作前,先有存想,但效果完全出于意外。唯此意外,才能避开陈式化的老套套。否则千篇一律,一个面孔,也就失去了艺术的基本价值。

。。





乾得堂


好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已经在艺术家脑海里形成了!不管那种风格的艺术都是做到胸有成竹。远的不说,就说蒙娜麗莎。達芬奇不知画了几年,多次修改后完成了现存于世界的奇作。现有不少的画家也是在初稿后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成为好的作品。









端居堂


没错,千真万确!艺术作品不只是绘画,应该包括摄影。我国有一句成语《胸有成竹》就能说明艺术的深刻含义。

一切艺术都是围绕着文化这个中心,没有文化就不会产生艺术,文化是产生艺术的根本条件。

我们的大脑就好比一个知识库,在这个知识库里装着成千上万的各种知识,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人的软实力。当我们要创作某一题材的作品时,就把自已的软实力拿出来,经过整理,结合,通过各种实用的手段把它制作成成品,这就叫硬实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能产生成果,要想产生成果,还得靠一个人的智慧,智慧有高有低,产生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就拿摄影来说,一幅作品的形成,首先得靠自己的软实力,在自已的头脑里有一个预先的构想,这个构想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根据这些构想就去现实中寻找,到了现场就产生如何构思布局,如何构图,如何取舍,采用何种技巧?这就是硬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充分发挥靠一个人的智慧。通过这些思维方法和手段,才能形成一幅真正的作品。

好了,其它的也不想多说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文化和艺术审美的程度。


捕影者190


答案是肯定的!

我自幼酷爱艺术,写诗填词,书法国画,颇有心得。有深刻的体会,在创作之前,艺术品成型后是什么样子就要了然于胸中,意思就是要胸有成竹,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就会大不到预期的的感觉和效果,这对于艺术创作是很不利的。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想画好一直小鸟,你首先要变成一只小鸟”。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出来。当艺术家已经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他要创作的艺术品自然就存在于艺术家心中了,和我们说的腹稿异曲同工。



北宋大画家易元吉,为了把猿猴画的真实,在大山深处隐居几十年,观察猿猴的生活习性,神态动作。终于创作出冠绝古今的《百猿图》,成为艺术史上无法超越的典范制作。

经过几十年的观察体验研究,易元吉在创作《百猿图》之前,这幅作品就已经存在于他的心中了。



总之,艺术创作之前,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创作的客观事物,然后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事物融合统一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诗的境界,这就是艺术作品创作最终的目的和要追求的效果。也只有在创作之前,艺术品了然于胸,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修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