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心理学:“情绪不稳定、冲动”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3种方法帮你

文 / 心理学知识星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稳定性。原因在于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发怒。并且他们对抛弃、遗弃感具有强烈恐惧;为了防止被抛弃、遗弃,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来使自己不被遗弃。在心理学上这类人称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下面我会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信念以及怎样治疗这四方面进行讲解。

心理学:“情绪不稳定、冲动”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3种方法帮你

特征: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总结为“情绪不稳定”“冲动”。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在人际关系上,常常表现得非常热情,但常常又会戛然而止,突然中断关系。

②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看法、理想、未来计划和道德价值观方面表现出不稳定。

③情感上,强烈的情感波动,表现为突然、不合情理的在各种情绪之间转变。

  • 冲动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存在自毁性行为(比如摔手机、打碎碗等),对自己做对事或做错事上有一套自己的奖赏行为,表现在容易冲动,如冲动消费、不合常理的饮食等行为。

②容易动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

③存在自我伤害的行为。

④害怕被抛弃,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防止自己被抛弃;长期存在空虚感;面对压力习惯性的逃避。

心理学:“情绪不稳定、冲动”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3种方法帮你

原因: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是童年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过度否定的、惩罚性的或不恰当的回应造成的。导致了孩子在情绪调节、理解情绪以及对情绪反应的容忍上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了成年后孩子的“情绪极度不稳定”缺乏自控的能力。

一个在否定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拥有一种极度被遗弃的恐惧感。感觉自己的世界是灰暗的,渴望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或是一个人的救助,但是又害怕被再次否定与被抛弃。所以他不信任任何人,而这也导致了自身人际关系差。

其次,也形成了孩子对于自我价值感的错误认知。他认为“世界是危险的、充满恶意的”“我天生就不被接纳”等想法。由于长时间处在这种被否定的环境中、再加上自我否定、缺乏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原因慢慢发展成了边缘型人格障碍

心理学:“情绪不稳定、冲动”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3种方法帮你

信念: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基本信念是:“别人都是心怀恶意的、无法信任的,他们都会抛弃或者惩罚我,尤其是在我与他们的关系逐渐亲密时。”其他的核心信念还包括以下几条:“我的情感伤痛没有终点”“我将永远孤身一人”“没有人会关心我的”

行为举止上就好像一个心烦意乱、绝望无助的孩子,渴望安慰与呵护,但同时又对此担惊受怕

这里讲个事例:娜塔莎是一位29岁的已婚女性,感情之路也异常坎坷。娜塔莎曾与她老板交往过,但最终分手了,因为老板在与她交往之前已经和别人准备结婚了。娜塔莎对此很失望,于是她又开始了与另一位男士交往,据娜塔莎说,老板因此心生怨恨,给她降级,还经常当着其他员工的面批评她,这让她“精疲力竭”。在这第一次交谈后,心理治疗师判断为适应能力弱与人际关系问题。

第二次交谈后,心理治疗师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娜塔莎说自己的婚姻中存在争吵等不良行为,还表达了对家人的恨意,她反复诉说着对生活的绝望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治疗师发现她情绪不稳定,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伤害自己的行为,并且容易冲动,所以判定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娜塔莎在童年时期表达负面的情绪、观点或愿望时,常会遭到父母的否定与惩罚,无论是明确的惩罚

(你是个坏孩子),还是隐含的惩罚(如无视孩子好几天)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造成了孩子对自己、世界、他人的负面认知。娜塔莎的核心信念就是:“我的想法、愿望、情感都是负面的”“我无权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情感”等。所以她渴望有个人带她到安全的环境里,有个人能给她安慰。但是由于这类人格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或有自我伤害的行为,使人们很难和她们保持关系

心理学:“情绪不稳定、冲动”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3种方法帮你

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三种方法。第一种:针对情绪掌控感、冲动行为和自伤行为进行治疗

①情绪掌控感

应学习耐受“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而不是做出“逃避这种体验”的行为。只有学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你才能更好的去控制它

②冲动行为

“冲动是魔鬼”这是句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应该理性的去面对生活百态,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可以适当的回避使你冲动的情境。

③自伤行为

在面对心里压力或愤怒时如果想要伤害自己的话,不妨问一下自己,

这样做是否能解决问题?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想,当你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没必要执着于一种方式。要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是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的”“不伤害自己解决问题才是健康的”等想法,使自己心态摆正,往好的方面去想。

第二种:意象重写法:

“意象重写”是用冥想的方式来改变童年痛苦记忆的一项很有效的技术。就是让本人闭上眼睛去想象儿时的情形,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自己与他人,让本人可以从以往的痛苦记忆中走出来。

重写意象的目的不是要扭曲或者替换掉童年的真实经历(就是不好的经历),而是要矫正本人与此有关的负面信念。这种方式以冥想的方式让人回到童年时期,让现在的“成人自我”“儿童自我”

进行对话。我在一本书上也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心灵受过什么创伤,真正治好心灵的其实是你自己”,所以我非常认同“重写意象”的治疗方法,自己就是自己的药,而这种以冥想的方式让自己去找自己的问题与原因也和这句话的观点一致。

意象重写是高度“面质性的”也就是“成人自我”“儿童自我”的面对面交流。当儿童自我受到成人自我的帮助,也就是矫正儿童自我的负面情绪以及抚慰舒缓儿童自我的情绪。当儿童自我能从痛苦的经历中走出来时,成人自我将更加有勇气去面对使自己情绪不稳定的情境,使自己能更健康的去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第三种:空椅子技术

就是用一把椅子,象征性地让父母、威胁性人物、负面情绪“坐”在其上,而本人可以安全地向他们表达感受或意见

。起初或许你会感到害怕,难以表达自我,但是我们不能退缩,应该努力去表达自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观点和感受

事例中的娜塔莎就常常困于自己惩罚自己中,因为心中回荡着妈妈的言语批评。所以我们把批评我们的人请到空椅子上,和她进行辩论,让她停下她的那些言论,让她离开。不要让她的言论影响我们的情绪。

这种空椅子技术必须多次练习,直到可以正面面对父母、威胁性人物以及负面情绪时就可以结束了。

心理学:“情绪不稳定、冲动”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3种方法帮你

总结: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常以二分法(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造成了他们情绪的极端化、冲突的两极化处理,还容易出现极端的、冲动性的决策。要学会用不同的视觉去看待事物,当你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时,你所在意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了

最后,多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能力,多去练习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你的情绪去伤害到那些在意你的人

作者简介:我是一个非常热爱心理学的求学者,希望大家与我一样,每天学习一点心理学小知识,发现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