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 《南开大学报》2015年5月22日(第1267期)第3版。原题目为“南开校钟史实小考”。

天津海光寺有一口颇具传奇色彩的大钟,因其经常在老照片中现形,故此知名度颇高。可是关于这口大钟的历史和传闻,则是众说纷纭谜团不少。本文仅根据相对可靠的资料,对有关大钟的问题作简要钩沉。至于众多细节的考证,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恐怕还只能继续存疑。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明信片上的大钟,位于维多利亚花园。


德国人进大钟悬于海光寺

海光寺大钟历史的粗线条勾勒,当以张伯苓所言相对准确。1948年2月25日,他在致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的函中说:“敝校于抗战期内,被日寇盗去大钟一口,重壹万叁千余斤,此钟具有历史价值,系德国克虏伯厂制,赠李文忠公寿辰纪念,铸有全部《金刚经》文。李公施于海光寺,庚子之乱,曾为英军取作警钟,嗣经该寺下院收回,捐赠南开作为校钟。”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庚子国变前,在海光寺的大钟。

海光寺大钟光绪四年(1878)由德国克虏伯公司铸造,重13000斤。光绪七年(1881)运抵天津。按张伯苓所言,大钟是赠给李鸿章的寿辰纪念;但另有说是赠给慈禧太后的,慈禧以“送钟”(送终)不吉,转赐李鸿章择地安放。总之,大钟的处置权转到了李鸿章手上。不管是德国人赠送还是慈禧转赐,李鸿章显然也不会实受这“不祥之物”,便将大钟施舍给海光寺。高凌雯《志余随笔》有云:“光绪初,德国人进大钟,李相命悬海光寺门外。钟体极大,工作亦精,而音不纯。以五音况之,鼓楼钟为宫,德钟则商也。”高氏的记载比较模糊,只是笼统地说“德国人进大钟”,而没有交代“进”的缘由。又雷穆森《天津插图本史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记载:“此钟于1878年铸于德国,1881年5月运抵天津并送给中国政府,作为德国政府对中国友好的象征。中国政府随即命令当时的总督李鸿章把这座钟安放在适当的处所。由于乾隆皇帝曾经驾临海光寺,李鸿章决定把这口钟悬挂在海光寺内。”这里又把赠送大钟说成是德国和中国政府之间的事,与“寿辰纪念”之说又有不同。不过海光寺作为康熙、乾隆两帝驾临之地,将大钟施之于此可谓处置得体。其时海光寺周边,已为天津机器局西局所踞,在大钟正式悬挂之前,李鸿章特委机器局技师,在钟上刻下《金刚经》文字。而令人奇怪的是,参与刻经的七名技师,在完工后百天内相继死去。《天津插图本史纲》最早记载了这一谜团:“李鸿章又命令东局子派七名技师将成本的佛经刻在钟上。奇怪得很,这七名技师在刻完佛经后不到100天的工夫,都相继死去了。”雷穆森1878年即来到天津,热衷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对当时天津的很多史事都有详细记载,可惜他只是记载了技师死亡的时间,并没有描述具体症状或原因,这也让此事变得更加神秘。近年有专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怀疑技师刻经时可能采用了化学方法,结果造成了中毒。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庚子时期海光寺,外国士兵在大钟前搭帐篷。


大钟成盛景文人争吟咏

大钟悬置海光寺以后,很快成为天津的一大景观。其时凡记载海光寺的文字,几乎必及大钟。民国时大中银行发行的伍元纸币,亦以海光寺大钟作为主图案,大约是取“大钟”与“大中”谐音之意。津门的文人雅士,则纷纷前来参观赏鉴,并吟诗作文加以记述。

如杨光仪《海光寺巨钟》云:

环城更鼓不到处,天空地回蒲牢鸣。一钟飞来自海外,海光落处青濛濛。岛夷效人备方物,非徒淫巧夸群氓。讵知巧极名利器,无劳执卷谈考工。洞开广夏借兰若,长年造作何专精。空王跌坐惊且叹,千手千脚无由穷。水火相激通万窍,殷雷绕屋声隆隆。机轮高下动山兵,大气磅礴摩苍穹。分寸不失诸法备,金石立破千钧轻。事未及半功则倍,公输束手离娄瞢。见者却走神智乱,相与咋舌难形容。神工鬼斧充武库,悬知众志能成城。况复有时发猛省,岑楼数丈悬巨钟。向晚一声群动息,顿教耳目同一清。利涉远轻蓬岛路,礙訇还带波涛声。村墟数点暮烟含,风高声落梵王宫。寺僧出定宣佛号,水鱼相答浮远空。两栾九乳制犹古,争奇吊诡难与同。我居城市丛百感,挑灯坐听惦忡忡。

又李庆辰《海光寺德国大钟歌》云:

朝日飞空海云紫,海光古寺钟声起。噌礝振响殷如雷,音入茅庐似咫尺。忆昔古寺重楼台,兰若巍峨隔秋水。缁流晨夕诵楞严,斋鱼暮鼓而已矣。窗高日暖鸽听经,镼铎镯绕纷盈几。黄钟大吕渺无闻,何处元音来俗身。凌晨步出归极门,远望层楼涉兰禬。环垣矗立最高亭,碧瓦朱甍入云里。铸铜炼铁钮锁壮,悬梁宏钟大无比。观者咋舌称奇绝,青女黄童共点指。予亦摩挲识未真,弹指微扣声铿尔。煌煌巨制古所稀,细向僧雏询端委。僧云此物出德国,千锤百炼融渣滓。烛龙烈焰走炉红,精铁滴液清如泚。良工巧夺凫氏能,铸成华钟形若此。蒲牢奋力爪飞籋,虬龙蟠踞睛怒视。毡裹绳缚登巨艟,云帆高挂风涛驶。鲸波鼍窟未湮没,载过紫澜数万里。涉险始得至中国,输诚敬献相国李。相国笑纳置海滨,留于古寺不迁徙。朝暾出海皓月上,随时撞击无惰弛。我闻僧言意默喻,从今此物知终始。郡城鼓楼旧有钟,鋂坎镗靉差堪拟。蛙更鸣动晓鸡唱,金声宏亮满城市。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海光寺,准备拆卸大钟

日本人将大钟赠给英国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海光寺作为天津机器局西局所在地,遭到八国联军炮火的破坏(1931年出版的《天津志略》记云,庚子之后天津寺院大半被毁,“今之所存者,仅河北大悲院,西头千佛寺,及海光寺等数处”,可见当时海光寺可能尚有残存)。《天津插图本史纲》引用马克里希当时的记载说:“6月25日,星期一。远处的炮声响了一上午。10点钟,部署在土围墙上的英国6磅小炮和被烧毁的织绒厂的‘透力勃尔号’12磅大炮一齐向西机器局——即海光寺,天津条约签字的地方——开火,第二发炮弹就击中了那座建筑物。整个上午都在燃烧,浓密的黑烟使我们什么也看不清。恐怕这座有历史意义的寺庙已经化成灰烬,那座著名的大钟也难逃厄运。”英国人在攻击海光寺的同时,仍在惦记“那座著名的大钟”,此尤其可见大钟声誉之隆。

1900年7月9日,日军在俄、美、英军配合下占领海光寺。大钟作对英军协助作战的回报,被日军赠给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据1921年7月18日《益世报》刊文《英租界古钟交还中国》载:“英界工部雇所用之火警钟,原系津埠海光寺旧钟,系前直督李文忠公由德国克虏伯厂造成,并饬匠人刻金刚经全部于钟上。庚子之变,为日本军所得,送与英工部局作为火警钟。”另据《津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载:“昔年日军将该钟搬出海光寺,并赠予英国工部局。”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维多利亚花园,安装中的大钟(陈硕 提供)

英工部局将大钟置于戈登堂前的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东南角。该钟悬于两个八字形腿支撑的钢梁下,钟绳直悬于地。钟座圆形,砖石结构,内部中空,四面各设一门,门口有砖红色发圈,各门间设装饰圆窗,外亦有发圈环绕。钟座顶部外饰上枋式檐口。发圈、圆窗、檐口处,皆有繁复的雕花文饰。


英国人将大钟归还海光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英工部局在维多利亚花园大钟处,修建欧战胜利纪念碑,大钟遂由海光寺“下院收回”(见前张伯苓1948年2月25日致商震函)。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维多利亚花园,大钟作为报警之用。

关于大钟收回的过程,《英租界古钟交还中国》一文有具体记述:“现因该钟不甚适用,有洋人提议运至英国博物院陈列。经工部局华董事陈君抗议,请将该钟仍移至海光寺内。函请曹省长令饬天津警察厅,派员与英工部局交涉归还中国。惟须妥为保存,不得毁损,并立一铜牌,用华洋文字叙明原委。业与该工部局商议妥协,由英工部局移至八里台海光寺内保存云。”

《津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里,载有上述铜牌的全文,其中有云:“1900年拳乱之际,日军占领海光寺,嗣以大钟馈赠英国工部局,以作消防之用。今蒙英工部局之好意,复归新建之海光寺,该寺于民国十年在天津城南郊八里台之新址重建。借此机会,现于寺内立一铜牌,为天津与英国的真挚情谊,永志纪念。”八里台之海光寺又称望海寺,它与原海光寺之间的关系,青年学者方博在《海光寺与望海寺》文中已有详细考述。

据《英租界古钟交还中国》一文,我门可知大钟移置八里台望海寺是在1921年。《天津插图本史纲》的记述也与此吻合:“

1900年义和团动乱期间,日本军队占领了海光寺,并把此钟送给英国工部局作为消防警钟。民国十年,在天津南郊八里台新址重修海光寺,英国工部局甚表友好,将此钟送还海光寺内。因此海光寺内安放了一块铜牌,以示此大钟作为公共财产而永存,也作为天津英租界社会亲善的纪念。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大钟在八里台望海寺

海光寺将大钟捐给南开

此后,海光寺大钟又被寺方捐给南开大学作为校钟。关于捐赠的时间,一般认为在1923年南开大学迁入八里台新址之时。这一说法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真实。方博在第641期《北洋画报》发现报人王小隐一篇名叫《八里台听钟记》的文章,其中写道:“南开大学第九次毕业典礼于廿日下午五时在秀山堂举行。同时市府去年由海光寺移赠该校之大钟,亦举行开钟礼,一盛会也。”又“钟甚大,悬朱红铁架下,掩映绿树丛中,下有高大之石基,周雕花纹,古模而典雅,因是日得文凭者凡三十四人,故钟亦撞三十四下,其声沉着雄浑,坐礼堂中听之,其声锵然,若在古寺。

王小隐的文章发表于民国二十年(1931)六月二十三日,据此大钟移置南开大学当在其前一年即民国十九年(1930)。王小隐作为报人,且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应该说是真实可靠的,流行的说法虽很难找到始作俑者,但恐怕只是想当然而已。又1930年5月出版的《南开大学响导》,刊有校友王之杰所撰《南大地理概要》一文,对南开大学校园格局和建筑等设施介绍甚详,但却没有一字涉及著名的大钟,或可说明大钟移置南开应是1930年5月以后的事情了。

南开校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四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高约两米的台基之上。从南开大学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重要景观。“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南开师生曾鸣钟纪念,先敲9响,次敲1响,再敲8响,以象征“九一八”国耻。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大钟在南开大学


日军炸南开大钟下落成谜

1937年7月28日,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对南开大学进行了野蛮轰炸,南开建筑大多被毁,图书设备遭到劫掠,大钟亦不知所终。关于大钟下落其说不一,或云被日军掠至日本,或云轰炸中被毁弃,或云被熔铸为枪炮等。但这些说法均属猜测,没有可靠文献能够证实。前些年笔者无意中引出一条口碑,与大钟之去向密切相关,或可作为大钟被掠往日本的佐证。

2005年4月,笔者主持编辑《今晚报》的“滨海新闻·乡情”版,刊发了一组不同时期的海光寺大钟照片(最后一张是重铸的南开校钟)。照片见报后,今晚报社滨海新闻部记者杨振宇,接到一位85岁的塘沽读者(该人不愿透漏真实身份)的电话。杨根据这位老先生的讲述,4月27日刊发了题为《南开大学老校钟被日军经塘沽运日本》的报道。根据老先生的回忆,南开校钟运往日本的时间约在1940年至1942年间(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据称日军轰炸南开大学后,先将校钟劫掠到塘沽,之后才决定运往日本。日军指派大阪公司的中国工人,把大钟抬上塘沽仪兴码头的日本货船,搬运大钟的工人领班叫郭福海。工人认为钟体铸有《金刚经》,将其运往国外是对先人的不敬,会遭到佛祖的惩罚,因此情绪有些抵触,以大钟太重、人手不够等由拒绝搬运,最后在日军的威逼挟持下,工人才将大钟抬到船上。在搬运的过程中,一位工人被大钟砸伤。

当时笔者对这一线索十分兴奋,请记者帮忙联系拟作进一步采访,然因讲述者拒绝现身而错过机会。虽然记者的这一报道,全部来自身份不明老者的口碑,但笔者以为可信度仍是相当高的,因为回忆中的公司名、码头名、领班名以及工人抵触且有人被砸伤等细节,恐怕都不是编造所能解释得通的。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南开大学学生在大钟前合影。


张伯苓牵挂校钟努力寻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身为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对被掠的校钟十分牵挂。1947年,顾毓琇先生在《姑苏访穹隆》文中,一开头即写到张伯苓及大钟之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使多少人怀念苏州。去年三月,我到日本去。有人便托我把寒山寺的钟找回来。按寒山寺钟,曾被日本人盗去。康有为尝有诗勒石:‘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张伯苓先生逢巧在上海候机飞美,他叮嘱我说:可别忘了南开海光寺的大钟,那是德国送李鸿章的,重一万三千斤。

顾毓琇时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正欲赴日本访问,张伯苓因以追寻大钟下落之事相托。其后,张伯苓又多方查找校钟线索,并专门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请其在日本的掠夺物品集中地帮助搜寻。

1948年2月25日张伯苓致函商震,简述南开校钟的历史之后,他笔锋一转说:“(校钟)不幸竟为日寇盗去,深堪惋惜。近闻在日发现掠夺我国文物甚多,特函奉达,仰恳鼎力转嘱调查人员代为详加搜访,倘使此历史性之古钟原璧返还,岂惟敝校之幸,亦中华文物之光也

。”

6月23日,商震复函给张伯苓:“二月二十五日台示奉悉。关于贵校战时被敌劫夺校钟一案,业经迭次向此间盟军总部交涉归还在案。兹准盟总复函,略开:维经加以调查,但未能获得结果等语。兹附抄原函,敬希察照。如有其他有力证件或被劫详情,以及劫夺之人名及所属部队等等,均盼随时赐知,以便续洽。

8月25日,张伯苓因他事再次致函商震,其中又提到大钟之事:“日前转奉惠书,以校钟被劫一案,承示向各方调查寻觅情形,虽原物未能归赵,盛意隆情弥足纫感。”

9月21日,商震再次复函:“六月二十二日(引者按:应为二十三日)曾奉一笺,谅邀察阅。关于贵校校钟战时被敌劫夺一案,兹续准盟总复函,略开:所有劫自中国之寺钟已于本年八月十六日由日本政府全部归还等语。兹特抄复原函,敬希察照。又,查前存此间被劫物资仓库中之我国无主劫物,包括寺钟四件在内,已于本年八月十六日经我方接收,并已由归还船永源轮装运返国,交上海中信局暂为接管,不久将在沪公开招领。惟该项劫物均有盟总负责装运,有无贵校寺钟不得而知,敬希径函查询。如无所获,当续向盟总交涉归还。

商震对于张伯苓的求助,还是十分尽心尽责的。他两次答复张伯苓,都附有驻日盟军总部的相关公函。另外他还积极提供线索,告诉张运往上海的“无主劫物”中有“寺钟四件”,不久将在沪公开招领。这事后来没有听到下文,估计随着转年上海的解放不了了之。

海光寺大钟遗闻录

1997年新铸造的大钟。

南开重铸校钟铭记国耻

1997年7月,为纪念南开园被炸60周年,南开大学重铸校钟。新的校钟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大钟的钟槌与警世钟的钟槌,出自同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双璧。

新的南开校钟重3000公斤,高1.937米,寓意铭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有60枚校徽图案,纪念南开园被炸60周年。校钟铭文由中文系王达津教授撰稿,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铭文曰:

河海泱泱,立学启庠;英彦蔚起,山高水长;翔宇负笈,邦国之光;七七事变,雠寇肆狂;毁我校园,景钟云亡;今兹重铸,宫声喤喤;莘莘学子,济济堂堂;允公允能,蹈励发扬;日新月异,科教腾骧;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南开校钟悬挂在主楼后广场。每年新生入学或毕业生离校,以及其他重大纪念活动,这口新的校钟都会鸣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