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史文广


蒙哥死前蒙古帝国的版图

历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死亡,死前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遗命。由于蒙古帝国通常是采用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形势推举大汗,因此蒙古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对汗位虎视眈眈,一场针对蒙古帝国汗位的争夺蓄势待发。1260年4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随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双方爆发夺位大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双方基本情况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夺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习俗(即幼子继承父母辈的财产)的旗号。再加上按照这个习俗阿里不哥一直驻守蒙古帝国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关系密切,也是坚定的“反汉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贵族王爷的支持。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时候,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即管辖原金国、西夏两国的领土,并负责攻击南宋的事宜。因而长期控制蒙古帝国东线攻击南宋的军队,同时接触了大量的汉族贵族,受汉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张“汉化”。但是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贵族王公的支持,同时他在汉人的地盘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是不符合法统的,因为蒙古帝国的规矩忽里台大会必须在哈拉和林一带召开才能视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夺位之争开始得到的支持是较少的。

1596年的中亚美术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与前支持者阿鲁忽反目后将其击败的史实。


那为什么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忽必烈在战场上击败了阿里不哥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强者为尊,什么制度习俗都不如战争胜利来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夺位战争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发起攻击,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在开平的忽必烈大本营,一路越过六盘山出击关陕。两路大军都被忽必烈击败,后来忽必烈率兵攻击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败逃。连续的失败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渐转而支持强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战争潜力比阿里不哥强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黄金家族成员,手下的主要兵马都是蒙古铁骑(当然因为职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汉族步兵),双方的在战场的实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为倚重汉人,推行汉化,得到汉族贵族阶层的支持,获得了汉地的巨大战争潜力,从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钱粮都比阿里不哥强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带,人口较少,钱粮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亚的察合台汗国支持,不仅道路较远,而且沿途多数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马控制。导致阿里不哥在夺位战争屡次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动放弃哈拉和林并允许当地的蒙古王公向忽必烈投降。

对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态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虽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但是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坚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没有支持者,蒙古汗国的东道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们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战争中的胜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开始转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为阿里不哥最坚定的支持者,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阿鲁忽(因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却因为自己把阿鲁忽推上汗位就对他颐指气使,粗暴无礼,最终导致阿鲁忽转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资,气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从此也彻底的失去了察合台汗国的支持。反观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许多,不仅积极稳住东道诸王的基本盘,同时积极拉拢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仅没有大肆清算原来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时连阿里不哥都没有穷追猛打,政治作秀满分。同时为得到西道诸王的支持,几乎公开化的承认他们的汗国地位,事实上承认他们从大蒙古帝国的版图中独立出去,这使得四大汗国的大汗们转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

两点争议

一是关于阿里不哥的失败是因为他是顽固的蒙古守旧派,忽必烈的胜利是因为其是“汉化派”的观点。个人认为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态度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子所决定的,假使阿里不哥获得胜利,他的势力挺进汉地,即使他一开始不推行汉化政策,到最后汉人的反抗也必然会促使他改变政策。因为不管是蒙元之前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还是后来的满清,为了稳定在汉地的统治,无一例外都推行了汉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且蒙古帝国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国也无一例外的都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兰化。

二是关于阿里不哥因为“幼子守灶”习俗就是法定继承人的问题。其实“幼子守灶”只是习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时也只是说在其他儿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继承父母的私产,并不是指国家权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后,虽然他的大部分兵马、财富都是幼子托雷继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托雷的后裔实力强大,把汗位夺走),但是他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而且托雷家族夺取汗位时,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长子蒙哥登上大汗宝座。再着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则,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统继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处,多多包涵,欢迎评论


围炉品茗人


满蒙各族素有“幼子守灶”的传统,即家业传给幼子。但在践行中,往往和“亲中选贤”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

成吉思汗当年也想过把汗位传给幼子托雷(就是射雕中的华筝她哥),但虑及其年少恐难当大任,转而遗命传给在兄弟中人缘不错的三子窝阔台。

托雷监国两年后(不解既然年少为何又监国……)交权给窝阔台。

窝阔台暴毙,遗命孙子失烈门即位。此时冒出两个女人搅水——窝阔台的妃子乃马真与长媳海迷。

先是乃马真越过失烈门,立自己儿子贵由为汗,且临朝称制。她之后,贵由皇后海迷氏也想在贵由死后效仿婆婆。这一下,蒙古宗亲不干了:不能老由女士们胡来,开会开会,另选贤能。

这一选就又选出托雷长子蒙哥来。又有人不干了:他又不是小儿子,也不是窝阔台那边的!

这时,忽必烈登场了:我哥咋不行?什么幼子守灶?早从窝阔台汗那儿就不兴了……力举阿哥上位。

蒙哥感念忽必烈排众挺他,因此对这个弟弟很不错,放手让他经略南方。忽必烈由此羽翼渐丰,他招募汉人知识分子为助攻,数下城池,声望很高。

蒙哥战死后,众人准备推举其幼弟阿里不哥坐位。忽必烈立马与南宋和谈,提军北上,要争汗位。


这时宗亲诸王反对也没效了——忽必烈拳头大且硬,又横在蒙宋之间,切断了阿里不哥的经济命脉,未几,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一统。


钱多多368


没有集体反对,只有一部分想把统治中心放在和林的蒙古守旧贵族,蒙古东道诸王全部支持忽必烈,西道诸王中与中原有经济来往的窝阔台之子合丹、察合台孙子阿只吉也支持忽必烈。

公元1258年,蒙古蒙哥汗决定分三路大军攻打南宋,但在四川钓鱼城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命丧于此。此后围绕着大汗问题,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战。

在政治上,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各有优势。蒙哥出征前安排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南下。阿里不哥是蒙哥指定的监国,同时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他又是托雷家族的“灶主”,所以蒙哥的皇后、皇子都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的地盘在漠南,漠南的汉族地主是忽必烈集团的核心。塔察儿是蒙古东道诸王之首,他的领地在蒙古最东北部,与漠南和汉地在经济和军事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塔察儿对忽必烈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土诸侯民翕然归心”,忽必烈在政治势力上并不弱。

在军事上,阿里不哥在最初时占据优势。蒙哥留在漠北的所有军队都归阿里不哥统领,同时蒙哥带往前线的部队,如东川的乞带不花、西川的明里火者、京兆的刘太平、霍鲁怀等也都听从阿里不哥的调遣。

忽必烈只有鄂州前线的4万部队,和漠南的汉军,实力上明显弱于阿里不哥,但是塔察儿兵强马壮,“阿里不哥小有侵轶,则塔察国王一旅,足以平荡“。

军事和政治上,阿里不哥略占优势,但在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上差得就太多了。作为幼弟,阿里不哥长期留守和林,从未参加过大战,且指挥作战中优柔寡断。

蒙哥去世后,阿里不哥没有令前线将领互相配合,直捣关中,而且迅速返回漠北。这样阿里不哥不仅痛失川蜀、关中财税重地,还给了忽必烈调兵遣将,稳住中原的时间。忽必烈长期在外带兵,善待汉族能臣,征服云南大理后实力已经大到让蒙哥都忌惮。

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包括蒙古在内的所有草原帝国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粗放的畜牧业无法实现物资的自给自足,部落要想强大就必须不断发动对外扩张,以获取足够的物资与财富。

忽必烈的主动汉化,出现了“邢州大治”,“关陇大治”和“河南大治”,中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忽必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漠北多沙漠、戈壁,物资历来都是漠南供应。双方开战后,漠南的供应随即中断,双方四年的大战全部在漠北进行,漠南生产却未受影响。

漠北从铁木真时代积累的财富很快被耗尽,随之出现了大饥荒和物价飞升。为解决困境,阿里不哥出兵攻打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迫使阿鲁忽倒向忽必烈。

随着内部矛盾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穷途末路的阿里不哥最终在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争实际上是蒙古统治阶层“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先进的生产力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力,而不是几个王爷反对就能改变的。


史料不辑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钓鱼城前线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开忽里台大会推举。蒙哥的是3个弟弟一接到消息,个个眼放精光,虎视眈眈着汗位。

阿里不哥作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着“幼子守灶”的意味(继承家业),占有天然的优势。忽必烈南征途中,没有急于返回草原,而是继续征战巩固自身威望,然后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亚打仗,自己带着军队主力急忙回撤,暗藏着争夺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终没有参与进来,因为当他来到大不里士城的时候,使者带来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弃争夺帝位,转而留在西亚,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这里提一下很多人的观点,旭烈兀回军是为帮助忽必烈,你怎么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称汗。他的库里台大会,大多数的蒙古贵族没有出席,从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异议。

但阿里不哥不同,称汗速度没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并且他全权操办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礼。当时的蒙古贵族眼里,忽必烈在外地称汉,又没有参加蒙哥的葬礼,简直就是1名叛乱者。

道理归道理,蒙古草原最终讲究的实力,看谁的拳头硬。忽必烈南征带着蒙古强大的军队,又占据着富庶的中原汉地,经过4年的作战打败阿里不哥,后者选择投降。

蒙古帝国自崛起以来,从来没发生过汗位争夺战,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残杀让蒙古人伤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统,依然被大多数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对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无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迹。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史书《史集》,在写了《忽必烈纪》之后,按照同等标准为阿里不哥写纪。

因此,关于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国家是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当然中国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


子屠龙


按照蒙哥汗的安排,旭烈兀率军西征现在的中东地区,忽必烈的任务是进攻南宋,彻底征服中国。

忽必烈受命之后,先到金莲川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浩特一带建立自己的小班子,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比如郝经、刘秉文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忽必烈的小团队,成为智囊。

忽必烈在金莲川选址,按照汉人的设计,建筑了一个城,也就是开平。地理上,开平在当时的蒙古帝国中心和林的东南方,又在现在的北京的西北方,位于北京与和林中间,是两地之间往来的必经之地。

之后,忽必烈又到关中,在关中建立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战略大迂回,沿着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南下,先占领了现在的川西地区,进而南下灭了大理国,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的西北部。

灭了大理之后,忽必烈回到开平,留了两万人的蒙古军队在大理。

蒙哥汗对忽必烈一度有所怀疑,所以他决心亲征南宋,下令东方三王族南下进攻江淮地区,忽必烈进攻襄阳地区,蒙哥汗自己率主力围攻钓鱼城,并命令在大理的蒙古军队从云南进攻南宋的后背,也就是湖南地区。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

按照之前蒙哥汗的部署,进攻南宋的时候,东方三王族的军队归忽必烈指挥。此前木华黎在华北地区的军队,也归忽必烈指挥。还有金国灭亡前后在华北地区崛起的军阀势力,都属忽必烈指挥。

这就意味着,蒙古势力中的东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控制下的东北亚的蒙古势力都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蒙古已经征服的华北地区也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忽必烈能够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东方三王族的军队,以及华北的各地的军阀势力。

蒙哥汗死在前线的时候,消息是对外封锁的,军中准备把他的遗体带回蒙古草原之后再公布,以免因为争夺汗位而发生动荡。但忽必烈意外得到了消息。忽必烈和他的智囊们商量了一下,决心返回开平,争夺汗位。

阿里不哥也得到了蒙哥汗的消息,很快就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当时在亚欧大陆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准备召开选汗大会,也就是忽里勒台大会。当时成吉思汗的直系孙子们大多数都支持阿里不哥。

这时候的蒙古宗王都已经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辈在当家,旭烈兀得到消息后没有继续大举进攻埃及,准备返回蒙古本部,但并没有马上出发,而是先观望事态发展。钦察汗国的拔都此时已死,当家的是他的弟弟别儿哥,别儿哥也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也支持阿里不哥。

不过,看上去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尤其积极,但最主要的支持者钦察汗国并不能给阿里不哥提供什么直接的支持,别儿哥这时候的主要想法是越过高加索山,进攻旭烈兀汗国的阿哲儿拜占也就是现在的阿塞拜疆地区。

阿里不哥在蒙古西部靠近中亚的地区举行了忽里勒台大会,宣布继位为蒙古大汗,忽必烈也不示弱,在蒙古东部地区,在东方三王族的支持下,也宣布继位为蒙古大汗。

蒙古出现了两个大汗,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蒙古历史上第一次内战,而且是发生在两个亲兄弟之间。

阿里不哥方面的军队主要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以及蒙哥留给阿里不哥的留守军队,蒙哥代领到钓鱼城的军队本来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是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盘山附近被忽必烈强行解散了。

阿里不哥方面的军队一开始攻势很猛,占领了和林,但在往东进攻,就没用什么进展了,被支持忽必烈的东方三王族以及华北军阀的军队阻挡住了,阿里不哥始终没能进攻到开平附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因为蒙古本部已经习惯了依赖华北地区长途运输而来的物资,这时候因为战争,忽必烈切断了道路,和林没有华北地区的物资供应,也难以维持,阿里不哥只好撤回蒙古西部和中亚地区。后来在中亚地区又受到排挤,也站不住脚,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争,其实也是蒙古发展方向之争,也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所谓草原本位主义和汉化之间的发展方向的斗争,最后以忽必烈的汉化路线胜利而告终。这个说法这些年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客观来看,这个解释问题不大。

忽必烈之所以能够在汗位争夺中能够胜出,是因为他所控制的地区虽然面积远不如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们控制的面积大,但以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数量而言,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忽必烈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要是西部蒙古,尤其是中亚地区,在人口结构上是以突厥系民族为主的,而忽必烈所依靠的现在的内蒙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汉人占绝对优势,其中也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后,窝阔台汗国逐步被察合台汗国吸收,中亚地区陷入混战状态,元朝虽然也曾试图重新征服中亚地区,但都没有坚持下去,蒙古各汗国之间只保留着松散的联盟,忽必烈则坚持征服中国,并始终把中国视为根本。

按照杉山正明的观点,正是依靠中国地区发达的经济生产能力,忽必烈才能够以赏赐的形式让其它几个汗国也至少在表面上承认元朝皇帝为蒙古帝国的大可汗,并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了丝绸之路的效率和物资流通的体量,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坚持蒙古人应该以草原游牧为根本,但他们最后都被中亚的突厥人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民族同化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仍然保留着蒙古人的民族特征。

而坚持征服中国的东方三王族为主的蒙古人,同化了金朝时期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反而在元朝灭亡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回到了蒙古草原,成为后来的蒙古人的主体,一部分被蒙古军队裹挟到草原的汉人,之后也逐步被同化为蒙古人。


萧武


第一,从当时的局势上看,忽必烈在蒙古宗室、贵族中的支持数量,不如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基本上,蒙古政权中的汉族官僚阶层,都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而蒙古少数民族贵族则大多数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不过,比较有政治智慧的是汉族官僚阶层,从智囊团的质量看,忽必烈是质量大于数量,阿里不哥是数量大于质量。

第二,从宗室实力上看,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支持的是阿里不哥,而伊尔汗国支持的是忽必烈,很显然3:1的汗国实力对比,忽必烈的支持数是占下风的。但是,四大汗国到了蒙哥时期,就已经各自为政,开始出现脱离蒙古大国大一统体制的桎梏,帝国的离心让四大汗国的支持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头支持。

第三、战争是件实实在在比拼拳头大小的事情,阿里不哥当时镇守的是漠北,而忽必烈却早在蒙哥时代,就镇守中原大地,富庶的中原为忽必烈提供了极其强大的战略资源,打战就是打钱, 军饷、武器补给哪一样不需要钱?打了四年的大战,基本拖垮了阿里不哥的政权,加上忽必烈的汉族官僚很会做统战工作,最后忽必烈以持久战的优势,打败了阿里不哥


文史包袱铺


蒙哥汗去世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元朝(主要为中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蒙哥为托雷长子,忽必烈为次子,旭列兀为三子,阿里不哥是四子。旭列兀远在今伊朗地区,争多汗位鞭长莫及,忽必烈率兵打败阿里不哥,在内蒙和林召开库里勒台会议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忽必烈封旭列兀为伊尔汗掌管波斯等国,元朝成为宗主国,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荆棘丛生的沙漠


故事很长,简短的说,忽必烈在劣势情况下,取得汉族大地主的支持,成功干翻竞争对手,当上大汗,也因此,在忽必烈之后,汉人地位大大改善。


博恩瑞麒


首先忽必烈占有资源丰富的漠南中原地带,又掌控啦蒙哥汗去世后留下的精锐部队,其次漠北自然条件恶劣,很多物资都依靠漠南补给,忽必烈还得到漠南汉族地主武装人力财力的支持,短期漠北阿里不哥还可以和忽必烈抗衡,长久下去,忽必烈切断物资补给,漠北是无法和忽必烈抗衡的,所以忽必烈根本就用太考虑漠北的反对意见


阿刚2982


军队在忽必烈手里,有资本才有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