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金兵六万灭了北宋,而当时“八十万禁军为何不迎战”?

范范范小轩


说起八十万禁军,想必很多人会联想到《水浒传》,当中的林冲是徽宗时期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看看林冲武艺超群,他教出来的军队绝对是不同凡响,然而金兵区区六万人竟然长驱直入,如若无人之地,攻入汴梁,活捉宋徽宗父子,那么北宋灭亡时,这八十万禁军去哪儿了呢?


其实这都是被《水浒传》给骗了,北宋徽宗时期那有什么八十万禁军,不过北宋只是在宋仁宗的时候有过八十万禁军,后来经过王安石变法,裁减军队只是五六十万禁军。

北宋崇拜文风,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高,士兵的地位低,就连亡国之君宋徽宗也是个文艺分子,他的书法多漂亮啊,正是有了这些爱好,就认为这么多的军队就是个大包袱,军队的人数那么多,军饷的支出就占了国库的六七成,太吓人了,养这么多的兵又没人敢来入侵,于是就有人想起了冗并的方法。

所谓冗兵说白了就是吃空饷,就是虚报士兵的数量来套取军饷,只是空有名额而不招人,所以军队中连一半的人都没有达到,到了政和年间,许多地方都是空着名额不招人,然后这些空名额所分配到的军饷就可以用来挥霍,因为皇帝也授意低下这么做,把钱用来充盈国库,所以士兵越来越少,所谓八十万禁军只是个空壳。


像童贯、蔡京以及高俅这种人都是大发横财,他们报的80万禁军实际禁军也就二三十万就不错了,哪怕只有十多万有战斗力的军队也可以,问题是这些士兵大多是新兵啊,将领们为了多吞点军饷,部队里面都是临时招的新人,随便给口饭吃就行,哪有什么战斗力啊。


北宋的皇帝在决策上的失误也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连金灭辽就是愚蠢至极的重要错误,虽然辽国觊觎中原,时常南下劫财掠物,但是后方有金国所牵制,所以不会轻举妄动,现在把辽国给灭了,金国就直接与北宋接壤,再过没有了辽国这个劲敌,金国的势力逐渐膨胀,就对北宋动起了狼子野心。


据史书记载金兵渡黄河就花了整整六天时间,竟然没有一个宋兵来骚扰,更为可笑的是一个2000人的金兵队伍遇上了一个2万人的宋军队伍,宋军看 到金兵一来立马转身就跑,把金兵给笑尿了。有如此战斗力的将领和队伍,何愁北宋不亡啊。


其实金国人有很懵逼,因为金兵此次南下,只带了6万的军队,其中契丹、渤海、奚族伪兵就超过3万人,对于宋朝大军来说,简直就是乌合之众,可能金兵本来就是想来打一打试探宋军的,结果不曾想一路长驱直入,如临无人之地,根本没有见有效抵抗,总不会是宋军集体休假了吧,这宋人的心也够大的。


看起来八十万禁军就是个笑话。






遗产君


八十万禁军估计是看了水浒传得出的八十万禁军吧,其实北宋在军队巅峰的时候可能还不止八十万禁军。宋太祖开宝元年全国有37万人,其中禁军20万,宋仁宗庆历五年军队有125万人,其中禁军82万,到几年后的皇祐初年更是达到了全军140万人,这个也是史书上看见宋朝军队的巅峰值。所以八十万禁军也是真的,不是所谓的假的,吃空饷的,但是到了宋哲宗时候王安石变法之后开始大量裁军,宋朝军队急剧减少,但是这时候全军仍然有80万,禁军60万。



但是靖康之耻的时候,就算只有60万禁军按道理来说也可以吊打6万金兵啊,十个打一个还打不赢吗?

答案就是被宋廷的腐败官员吃掉了。

首先就是禁军缺人,宋徽宗崇宁五年,禁军缺口达到24万。

其次就是吃空饷太严重,宋徽宗宠臣童贯领兵的时候,河北地区只有20%到30%的军队了,那么有80%左右的人都在吃空饷,边防军也是损耗殆尽,东京被围的时候,西军统帅种师道勤王带来的只有15000人。这算什么一万多人来搞笑的吗?吃空饷吃去了80%的军队,放在全国80万禁军不过20万人,更何况前面说了王安石变法之后禁军也没有八十万了。那么守卫东京的想想能有几个人。



然后就是禁军私用各种史书上都有记载北宋末期,各个官员把禁军当成自家的的了,要么让他们去修庭院,砌砖瓦。太尉高俅就是最典型的。更有甚者,让这些禁军去做女工,刺绣,做首饰去了。而且这些事既然当皇帝的知道还允许这样做,宋钦宗的诏书有写到: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每营之中,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不复教以武艺。可想而知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了,而且老弱病残居多。有什么战斗力,当金军在黄河北岸一声吼,南岸的宋军就掉盔卸甲的跑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北宋虽说是断送在宋钦宗的手里,但是,早在他的父亲宋徽宗时期,整个朝中就乱成一锅粥了。宋徽宗在朝中任用的是奸相蔡京,就是这个叫蔡京的人改变了宋徽宗。本来刚继位的宋徽宗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这个蔡京告诉宋徽宗要享受,要奢侈,要花钱。因为只有炫富,四边的国家才会臣服于你。

宋徽宗听从了蔡京的建议,开始挥霍了起来。宋徽宗任用奸相不说,他还把大军交给了死太监童贯,太监领兵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是开玩笑吗?可想而知宋军的战斗力有多水?

其实那时候北宋是视契丹族为自己的主要敌人的,也正好是在这段时间女真族开始崛起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恰恰在宋徽宗统治的期间,契丹族也出了个败家皇帝,这位爱打猎的皇帝就是契丹亡国君主天祚帝。

女真族崛起了,天祚帝派人去镇压不受规矩的女真人,可惜打了个大败仗。再去,又是吃了败仗。

在这种情况下,大宋看到了灭契丹的一个机会,于是宋派使者去联合女真来灭契丹,两国达成协议,事成之后幽云十六州给宋。

结果宋和女真开始分兵进攻契丹,要说也怪同是马上民族,契丹人见了女真人就眼晕,根本打不过人家,所以契丹的大片领土落入了女真族的手中。

虽说契丹打女真打不过,但是打宋军还是绰绰有余的。当时镇守幽云十六周这片土地的契丹将领是耶律大石,这个人是契丹名将,他也很痛恨大宋的作为,毕竟大宋和契丹签有合约,两国永不交兵,没想到大宋乘人之危,联合女真来灭契丹了。

当时耶律大石用八千人打败大宋几万人马。大宋又派军队过来增援,人数达到十万有余,耶律大石也让天祚帝给他增兵,最后他拥兵三万。

三万契丹人对大宋十万,结果大宋又是吃了败仗。

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宋人打不过契丹人,契丹人打不过女真人。

一连数月宋军攻不下契丹城来,于是宋就开始向女真求救,要求女真出兵帮宋军打契丹占领的幽云十六州。

结果女真人三两下就把契丹给灭了。女真从此也看清楚大宋的真正实力了。

女真人在灭了契丹后,他们连休息都没休息一下,就直接来攻打大宋了,要知道大宋的军队是连契丹都打不过的,更不要说打女真人了。

当时大宋的文臣是这样形容女真族的,人如龙,马如虎。宋根本不是女真族的对手呀。

当女真族进攻大宋的时候,真的是犹如入无人之境,大道通天,根本没有军队抵抗。他们见到的都是宋军一路逃跑的背影。

女真族一直打到中原的黄河边上,过了黄河就是送的国都开封城了。

黄河这么重要的要塞,本来宋军是有十几万大军在这里把守的,但是,夜里他们听到女真族敲打的鼓声后,就连夜逃跑了,几万女真族就是乘着鱼船,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渡过的黄河。

他们渡过黄河后,就很感慨,大宋若是有几千人把守在黄河边,他们也不会这么容易渡过黄河的,可惜的是,黄河边上连一个把守的人都没有,就更不要说抵抗了。

这样的宋军有多少不也是白搭吗?别说八十万,就是八百万,没有领头羊也是一盘散沙呀。

当时朝中不光是士兵会跑,皇帝也会跑,宋徽宗一看契丹人都快打到都城了他赶紧禅位给自己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自己带着太监,奸臣等一伙人跑到了南方去避难了。

你说这样的北宋,有多少不是玩完的货呀。


史学达人


在六万金兵攻陷汴京,中原大地几乎陷入一片焦土的“靖康之耻”灾难里,北宋“八十万禁军为何不迎敌”这事儿,是个既让人心碎,更叫人哭笑不得的话题。

虽说拜野史小说所赐,“北宋八十万禁军”这话,很多历史票友们都是张口就来。但“靖康之耻”前夜时,大宋禁军究竟有多少人?早在宋仁宗年间时,大宋的禁军数量,就突破了一百二十万,后来经过几论裁撤整顿,到了宋哲宗年间时,北宋的禁军裁减到“五十五万余,人约支三十余万缗”。从此直到北宋亡国,这“五十五万余人”的数额,就是北宋禁军的基本编制。

所以说,虽然北宋禁军,当时没有“八十万”的规模,但倘若这五十五万国家重金打造的精兵,全力投入抗金战场。对上杀气腾腾的金军,那也将近十比一的兵力优势。就算拼消耗也能把金兵拼死,怎么就落到被人家组团打包抓俘虏的惨败境地呢?

比起后人熟知的北宋“政治腐败”“重文轻武”等毛病来,北宋禁军之所以玩失踪,还因两个特殊的原因。

首先一个原因是,别管北宋禁军的数量,是“八十万”还是“一百二十万”,亦或“五十五万”,北宋禁军没改的就是一件事:实力太水。

在宋仁宗之前,北宋的禁军虽然也经历了几次扩编,但当时其闻名天下的,就是极度严格的选兵门槛。宋初的禁军,从体型到战斗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几乎是层层筛选。

训练也极其严格。甚至校阅不合格的士兵,就会立刻被开除出军队。这样一支劲旅,虽然极度烧钱,但打仗却基本不含糊,特别是宋辽战争时期,虽说有“以文制武”“阵图制”等坑爹战略指挥,但宋军也经常以弱胜强,在极度不利的态势里,多次给辽兵狠狠一击。《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就是靠宋军浴血奋战打出来的。

但这以后,就水了。

特别是宋仁宗年间时,在组建禁军的问题上,大宋的君臣们,变得严重的“重数量不重质量”。宋仁宗年间社会矛盾激化,各地民变频发,所以禁军数量越多,大宋君臣们也就越安生。本着这个原则,大宋的禁军,也就越招越多。宋仁宗年间的政策是,地方的都监们如果能招满千人,那就官升一级。如此一来,阿猫阿狗都往大宋军营里招呼。以《上仁宗论益兵困民》一文里形容:“皆是坊市无赖及陇亩力田之人。”

兵既然水,那训练总要跟上吧?这个事情,北宋更是不靠谱。宋仁宗年间的军事训练,就是“鼓角虽备,不为号令,行伍虽列,不问稀密,布阵虽立,不讲圆方。”既然就是走过场,明朝学者王夫之更讽刺说,宋军训练,基本就是走过场。后来虽然经过王安石变法,从宋神宗年间起一顿强力改革,却也只是西北等少数部队有改善。大部分禁军,还是老毛病。

而到了靖康之耻前夜的宋徽宗年间,老病没改的北宋禁军,又添了新的“水病”:数额水。宋徽宗年间的禁军,说是数额五十五万,但以崇宁五年枢密院的报告说,单是汴京周边的禁军,缺额就高达十四万。地方各个战略要地的驻军,缺额更是常见现象。像理论上该有三万人的定州,实际只有六千多人,而且都是“注水”的兵。

为什么会缺这么多?这也是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军官克扣士兵钱粮,士兵纷纷逃亡,多出来的钱粮被层层吃光。于是恶性循环,“循环”成靖康之耻前夜,宋军不堪一击的熊样。

而比起这个毛病来,另一个毛病也同样致命:大宋的“八十万禁军”不但数额注水,风格更是十分“大爷”,明明不能打,脾气却不小。这事儿,就是北宋军队一大问题:骄兵问题。

北宋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号称“重文轻武”,但再怎么“轻武”,也需要有人拼命打仗。外加宋朝中期后,大宋官僚机制日渐臃肿,官员们人浮于事,遇事就求个安稳。所以对于军将士兵,平日也是能哄就哄。日久天长,北宋禁军军备训练废弛,将士却养出了骄娇二气。

于是到了宋仁宗年间时,北宋的军队就是“军帅暗懦非其人,禁兵骄惰不可用”。这些平日里享受优厚待遇的将士,平日操练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至于“六分之财,兵占其五”。主帅稍不如意,动辄就闹兵变。北宋君臣但凡想整顿军队,几乎都惹来反弹,结果就是息事宁人。

如此牛气的“骄兵”,上了战场又是什么样子呢?以北宋中期文彦博的形容:“禁军小校临阵而先退,变垒偏师望敌而不进”。平日牛气哄哄,真打仗就犯了怂。

而到了靖康之耻前,北宋军队的“大爷”风格,更是发挥到极致。浚州的宋军骑兵出征时,由于这些号称精锐的骑兵,平时根本不怎么骑马,以至于在出征队伍上,全都吓得整个人趴在马上,把围观市民笑倒了一片。这样的兵,就算再多十倍,上了战场,也是白白被人吊打。

大宋不惜血本养兵,就养了这么群大爷。

这种“养大爷”的操作,就算养一支足球队,输球也都是常态,更何况“养”的是几十万禁军?所以“玩失踪”乃至赔掉半壁江山,看似意外?其实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参考资料: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 程明生《宋代军队数量考》 、何玉红,曹伟芹《禁军缺额与北宋军政》、 罗炳良《宋史瞥识》


历史风云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禁军根本没有八十万。

简单说一下禁军!

北宋之前的朝代,国内军阀掌握军政大权,拥兵自重,互相厮杀,导致国家大乱。

北宋开始,将地方军阀消灭,将军队收归中央直接管辖,这就是禁军。

禁军的军士调动权、指挥权和训练权是分开的,指挥的将军无法随意调动军队,也不能训练部队,就无法形成军阀。

禁军主要驻扎在河南省,尤其驻扎在首都开封附近。

北宋的禁军在宋太祖时期,只有20万人。随后很长时期,禁军只有三四十万。

这主要是禁军完全依靠国家财政养活,属于募兵制度。

北宋虽富裕,养活一支三四十万的部队,还是比较困难的。

到了徽宗时期,由于金国的威胁日益增加,禁军扩充到50万规模。

然而,此时的禁军很多是虚的,战斗力很弱。

在北宋时期,禁军曾经颇有战斗力,可惜很快就变质。

当年天灾很多,地方上出现大量流民。

于是,禁军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救济机构,吸引男性流民加入,以保证民间稳定(维稳)。

这些流民从军只是为了获得微博的薪资,以养家糊口,并没有作战的意识。

说通俗点,就是混口饭吃,无可奈何才当兵。

这些军人的素质非常差,根本不能作战。

这就是杨志对梁中书抱怨的:相公就算差遣几百人跟我去护送生辰纲,也是没用。这些厮们只要见到强盗,都是直接跑了。

另外,禁军的腐败现象严重,吃空饷的很多,童贯的部队是主力,然而虚假士兵竟然达到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名单上有这个人,但实际上是假的。这些军饷被主管的军官贪污了。

同时,禁军待遇微薄,兵员素质差,有些战斗力的逐步被调到边疆戍边了。剩下的,基本都是垃圾,也不做军事训练。即便是禁军从军多年的士兵,也多沦为厢军,也就是运输兵和勤务兵。

这主要是他们素质太差,不适合作战,也没有战斗意识。所以,这些士兵平时只能:筑寨修城、搭桥铺路、做各种粗苯工作甚至为军官个人服务,形同奴仆。

这些军人形同普通的工人,也是无法作战的。

真正能够作战的禁军,充其量也就是十多万人而已。

于是,靖康耻之前,金国围攻北宋首都开封的大军高达15万人。而北宋守城部队以禁军为主,只有7万人,战斗力非常虚弱。

所以,北宋禁军兵力不占优,战斗力又差,被金兵击败也是正常。


萨沙




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是源于水浒传。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小说,不是历史书。其实在宋徽宗年间,禁军的真实数量已经少的超乎想象。

据史书记载,北宋的禁军数量在宋仁宗年间达到颠峰的80万,之后逐年减少。在宋神宗年间,经过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禁军数量已经减少到50多万。

经过哲宗朝到徽宗朝,禁军数量一直在慢慢减少。虽然在宋微宗年间上报朝廷的禁军仍然有50万,但是由于军队腐败,吃空饷的情况非常严重,实际禁军数量大打折扣。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枢密院(掌管军队)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

宋徽宗的宠臣童贯统兵,河北地区的军队只剩下20%-30%,留下的名额拿来吃空饷,攒出钱来送给皇帝挥霍。



吃空额吃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50万兵马,吃掉70%-80%,所剩不过10多万禁军,扣除陕西、河北边境的守军,人口过百万的东京汴梁还能有几个兵守?


朕的历史


北宋末年,不仅无八十万禁军,而且禁军各个毫无战斗力可言。

北宋军队数量达到鼎盛时期在宋仁宗,全国兵力一百二十多万,禁军八十多万。后王安石变法,实行裁军,可见北宋末年,全国禁军数量远不足八十万,驻守汴梁的禁军大约十万余,如果算上随军家属,则有八十万。北宋末年,汴梁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中绝大多数人口为禁军及其家属。

北宋末年,禁军战斗力低下,这由于为凸显皇家威严,禁军除了鲜衣怒马,也要求高颜值,加上澶渊之盟后,北宋趋于稳定,禁军成为华而不实的少爷兵。这样的军队,如何抵挡彪悍的金朝,就连羸弱的辽兵都把北宋打得一败涂地。


五味社


我先来给大家简单说一下禁军这个军队。

禁军是直接归帝王管辖,担任护卫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说不好听点,禁军就是皇家保安。在北宋,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两种。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也具备了禁军的基本职能—天子的卫兵。除此之外,禁军还供征战和戍边的调遣,是宋朝的主力军队,说白了就是中央军。

而厢军,顾名思义,就是“驻扎城厢”的军队,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这些兵的西汉兜里就差远了,就是在地方打杂,供政府役使的,这些人基本就是混口饭吃,一般不参加战斗。厢军连军饷才只有禁军的一半。

题主应当是受了《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影响,但实际上,宋朝那会的禁军数量根本没有那么多,禁军数量最多的时候是仁宗时期,多达八十多万。这么多兵员,财政支出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况且,这么庞大的数量的禁军肯定也是鱼龙混杂,军人素质参差不齐,可以说是一个空架子。王安石变法,裁减冗员,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但到了北宋末年,禁军的数量就是兵薄上标的一个数字,实际上却只有几万人,军队严重缺额。

所以,北宋当时的禁军根本就没有八十万之众,在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宋军在金军面前一溃千里,不是不迎战,是应战了也打不过啊!

主要就是对手太强了!女真人是一个很强悍的民族,他们全民皆兵。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相信大家也听过这样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

而宋朝这边,过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地方的部队在面对强悍的金兵时根本没有抵抗力。更重要的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影响到了军队。禁军社会地位很低,几乎就是被人役使的奴隶。宋代的科举也那么发达,人们都考科举走上人生巅峰了,没人来愿意来当兵。所以就造成了军队缺额十分严重,只有一些为生计所迫的人、无业游民或者犯罪了的配军才会去被迫当兵。人们当兵根本就不是为了为国家出死力,都是为了养家糊口。

这样,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八十万,也就是个花架子。

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让我们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江暮云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2月,金国军队第二次围攻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围攻汴京的金军分别是: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约8万人;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约7万人。金国军队在汴京附近的总兵力为15万左右。

所以,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的军队不是6万人,而是15万。金军第一次围攻汴京的军队,只有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6万人,当时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受到太原方向的阻击,未能到达开封。

并且金国军队的这个数量与真实数量应该是相差不大,数据是真实的。

我们再看北宋方面。宋徽宗是在金国入侵时吓破了胆,匆匆忙忙传位给宋钦宗。宋钦宗即位于危难之中,也是惊慌失措、首鼠两端、不知所措。金人把这两位皇帝俘虏后,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这两位皇帝都是昏君,这个评价没有问题。但宋钦宗的表现比宋徽宗要强一点,毕竟是他替他老爸背了一个超大黑锅。

宋钦宗继承的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的军队,主力是禁军。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民团过了50年左右,到宣和年间大多都是徒有其名了。

宋徽宗宣和年间的禁军总兵力大约在73万左右,虽然不到80万,但也可以号称80万。其中三衙直属的兵力是11.6万,其中殿前司7万,马军司1.2万,步军司3.35万。其他为地方禁军,其中以陕西军最强大为15万,其次河东10万,河北10万,河南8万,因宣和年间剿灭宋江、方腊,山东、浙江及其他要地还分散20万禁军。

但问题是这73万禁军不是实际人数,只是编制人数。根据第一次开封保卫战的主持者李纲的估算,实际人数大约是40万人。

三衙直属兵编制是11.6万,实际只有3万,这些兵全部用在了第二次开封保卫战的守城战役中。

河北兵编制是10万,实际只有2-3万。因为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国基本没有战争,河北兵主防辽国。承平日久,宋徽宗胆子太大了,导致宣和年间,河北和三衙的兵员缺额最大。辽国大将郭药师投降北宋后,带来了号称5万军队,实际可能约3万人。

陕西军编制为15万左右,实际约14万人。因为宋神宗、宋哲宗的北方战事主要是和西夏大的,并且规模很大。所以这部分的军队缺额较少,也是北宋有对外实战经验的主力,有著名的种家军、折家军。

河东军(今陕西)编制10万,因为靠近西夏,缺额也较少,并且童贯罚辽后驻扎在河东,实际兵力应在7万左右。

所以,在金兵第一次南下时,北宋北方(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可用兵力约30万。但北宋末年昏君和奸臣当道,将劣兵弱,北宋的这些军队只能用于对付内部造反的方腊等人,面对强悍的金军,大部分逃的逃,降的降。

金兵第一次南下围攻汴京时,大约消灭了10万宋军。但赶到汴京勤王的部队有20万,其中从保甲中招募的新兵有10万左右。金兵撤退后,这些新兵虽然遣散了一部分,按仍然保留了相当一部分。

所以,在金兵第二次南下时,北宋北方(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可用兵力约30万左右。

如果把金兵第二次南下比喻成现代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也有三大战役和渡河战役。

河北的真定战役,相当于平津战役,真定知府李邈和将领刘翊率数千人与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对战,最后全军覆没。河北的其他小城的军队大多守门不出,完颜宗望得以直扑黄河。北宋派出1万马军司骑兵在黄河阻击完颜宗望,结果是一触即溃,北宋三衙的骑兵就这样完蛋了。

河东的太原战役,相当于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决战,网上被称为“太原绞肉机”。完颜宗翰在太原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跟本朝太祖在淮海战役用的是一样啊。)三次击溃宋军精锐部队共20万人。完颜宗翰攻克太原后,南下强渡黄河,北宋派出10万大军阻击,结果也是一触即溃。唯一的亮点是:王禀率3000人,面对完颜宗翰的6万大军,坚守了200多天。

陕西的潼洛战役,相当于辽沈战役。陕西宣抚使范致虚勤王,募兵6万,号称20万。从长安夺潼关向东进军,范致虚有勇无谋,溃败于三门津的千秋镇,逃回潼关。

赵构在河北、山东一带以兵马大元帅的名义,得兵5万,但赵构一心自保,只派几千人去汴京勤王。

唯一到达汴京的勤王部队,是张叔夜的1.3万人。当时汴京城里还有三衙军3万人,杂牌部队还有2-3万。

汴京守军约6万,面对城下15万金兵。

那年冬天特别冷,汴京雪下近三尺。北宋初年偏温暖的气候,到靖康时,已经变得比今天还要严寒了。

宋钦宗以郭京的六甲神兵抵抗金兵,演了一场闹剧,把自己和老爸变成了亡国奴,还搭上了三千皇室官吏,无数百姓。


沂蓝书院赵月光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并且北宋王朝自一开始就实行募兵制,即“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由于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往北无险可守,所以只能靠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来拱卫。可是到了宋徽宗时期,军备早已废弛,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连该站岗的地方都没有人了。



因此,北宋禁军的战斗力之低下可想而知,甚至沦为了今天的城管一般,除了欺负小商贩之外,一上战场就抓瞎。但是宋徽宗又是一个很作的皇帝。由于蔡京用纸币将民间的真金白银换了来,宋徽宗就觉得自己有实力可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于是,宋徽宗背弃了澶渊之盟,派人渡海去金国签订海上之盟,宋金联合灭辽。

金人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无敌于天下”。辽军的战斗力比宋军强百倍,都被金军打得两次全军覆没。而宋军在灭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战绩真是叫丢人现眼,竟然被耶律大石率残兵打得两次全军覆没,童贯为劳军的金银财宝也成了耶律大石的战利品,最后成为其建立西辽的国本。



最后,宋军连幽州都打不下来,求助金军才打下了幽州。但是宋朝在这场灭辽之战中暴露的实力让金人看到了,所谓八十万禁军不过是一群废物。因此,金人借口宋朝违约,率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到了开封。宋朝的黄河守军在金军一夜击鼓之后,竟然做鸟兽散了。幸而还有李纲这样的大臣组织了一场东京保卫战,宋钦宗又亲自去谈判,才算用黄金和土地换了一时的和平。



可惜,蔡京推广纸币之后,民间再也没有真金白银可以收刮。因为给金人的黄金成色不足,金人又第二次南下,这一次连守卫开封的军民都组织不起来了,开封被金军攻破,即所谓的靖康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