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長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盡五百年長城要塞史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海拔800米,兩山夾一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構成天然的軍事要塞,這就是北京昌平長峪城村建村的由來。作為北京市首批44個市級傳統村落、有著“北京最美的鄉村”稱號的長峪城村,至今仍保留著古村的村貌和生活習俗,為北京市民感受長城文化提供了“活樣本”。

村裡的古戲臺年代久遠,長峪城村的梆子戲唱腔風格也是“老梆子”,有河北、山西梆子的特點,還有本村的特色,就這麼傳唱了幾百年,目前正在申請區級“非遺”。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滿城春色長峪城。胡熙球/攝

“山路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

“山路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在一進村的遊覽展板上看到這句詩,如果不是剛剛經歷了一連串小角度迴轉的爬升公路,很難理解,深山裡真的會有人居村落。

依山而建的長峪城村是一座典型的軍事堡壘。它處於太行山向北延伸的餘脈,這裡也是懷來盆地進入北京的“捷徑”。所以,自明代起,就在長峪峽谷的溝口建起了一座軍事要塞。村東的一道石牆勾勒出山脊的陡峭,雖然牆面大面積坍塌斷損,但是依舊能隱約看出它曾扼守一方的威武。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依山而建的長峪城村是一座典型的軍事堡壘。昌平區委宣傳部供圖

當地村民告訴到訪的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長峪城村處於兩山最窄處,城池的設計者利用東西兩山山頂設置控制點,自控制點分別向南、北構築石牆,連接到南北城門。從俯視圖上看,東山上一個控制點和西山的兩個控制點圍攏成一條船頭朝東的船型。靠近東山腳,有一條季節河道穿村而過,因此,長峪城村除了有人馬通行的城門,還有水門。為了防止山洪衝擊,北門外還沿河道建了一道南北走向的石牆。從設計到材料全部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則,藉助山勢,就地取材,使得長峪城村易守難攻。

走進村子,記者看到,長峪城村有南北兩座城池。據介紹,北城為舊城,一場水災之後,村民在南面臺地重新建了一座新城。兩座城分別建於1520年和1573年。在新城,至今保留著一座完好的民居,一對老夫婦還住在裡面。

新城民居的建築格局帶有昌平地區傳統特色,村民告訴記者,和現代紅磚紅瓦的建築風格不同,百年老房採用的是青磚灰瓦,格局講究坐北朝南,院落大門開在東南角。據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更好採光。

出了新城向北,記者看到一座現代民居的山牆上,有著“國家蜂產業技術示範基地”幾個金屬大字。記者上前瞭解到,房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漢,他說村子主幹道邊上的“老嶽農家豬蹄盛宴”就是他大兒子開的,當地特色的農家豬蹄宴也是他家第一個推出的,他家還是長峪城村第一家養蜂專業戶,養蜂已有近50年,目前養了1000箱左右蜜蜂。據老者介紹,老岳家養蜂加上鄉村旅遊,為他家帶來一筆不小的穩定收入。

老樹守護古寺 見證滄桑歷史

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在村中走訪時瞭解到,像老岳家從事山村多種經營的村民並不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年輕村民都選擇了外出打工,甚至把家安在了山外。另外,村中上了年紀的勞動力大都從事護林、環境衛生、安保等工作。

“全村157戶,370多人。年輕的孩子都去了山外,村裡剩下50歲的人都少,大多是60歲往上的。”長峪城村委會委員王維亮向記者介紹道,長峪城村響應國家退耕還林號召,山場林地全部交歸國家林業部門,村民除了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轉費,符合條件的村民還可以做護林員,每月能額外拿到一筆工資,同時享受五險。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每到旅遊旺季,進村的車輛絡繹不絕。昌平區委宣傳部供圖

村裡的四五家農家樂又能解決一部分村民就業問題,每到旅遊旺季,進村的車輛綿延一兩公里。隨著村北20公里的觀山步道建成,來長峪城村參觀古城,遊覽村北龍潭水庫、黃花坡的人更多了,長峪城村民的日子也比之前更寬裕了。

得知記者是第一次到訪長峪城,王維亮還帶著參觀了長峪城的標誌性建築——永興寺。這座修葺過的寺院位於村西的臺地上,寺內已經沒有佛龕神像。在這裡,無需深厚的歷史常識,也能從廟口的老榆樹上感受到時間印記。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村子裡的老榆樹也有年頭了。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一棵老榆樹守護著這座古建築,一人難以抱攏的樹幹和碩大的樹冠,足以說明時代的久遠。據說,當年對稱栽種了兩棵,另一棵因故伐倒,如今就剩下這一棵講述著長峪城村悠久的歷史。

帶著村音的“老梆子” 昌平唯一的民間戲班

進入第二進院落,可以看到院落西側的古戲臺。“每逢過年或重大節日,村裡的戲班都會在這兒演梆子戲。”據王維亮介紹,長峪城梆子戲唱腔高亢,沒有擴音設備也能聽得相當“真著”,在他小的時候梆子戲最多能演70多出。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牆上貼著演出曲目。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記者注意到,牆上貼著一張紅紙,紙上寫著曲目。王維亮指著其中的一出告訴記者,比自己小兩歲的老伴在戲班裡唱大青衣。40年前,兩位20歲上下的年輕人分屬兩個生產隊,由於是偏遠山村,如果沒有媒人,婚嫁都成問題,王維亮很慶幸自己能娶到心儀的姑娘。現如今已經退休的老伴,白天做護林員,晚上參加戲班活動,二月二那天,他老伴唱的是《王寶釧》。

早年,劇團開銷都是由戲班成員從自家拿來糧食,湊在一起換錢,然後購置必備道具、服裝,年輕人要想加入,還得經過面試,觀身段、辨嗓音,判斷適合演哪個角色,入班後,請同行當的老人口傳。之後再與樂隊合練,這叫“掛傢俱”,合格的,就等著登場了。據資料介紹,在永興寺戲樓的後牆壁曾完整記載著歷代戲班的人員演替,後來卻被人為剷除銷燬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長峪城戲班的非遺申請。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長峪城村演出“老梆子”。天籟 攝

王維亮告訴記者,長峪城村的梆子戲唱腔風格是“老梆子”,有河北、山西梆子的特點,又有本村的特色,也就是說,聲調高亢激昂,適合沒有擴音設施的舞臺演出。據瞭解,現在演出的保留曲目有:《登殿》《哭殿》《雙鎖山》《秦香蓮》等。據記載,長峪城戲班原來演出劇目有70多出,因為學戲的人少,只能演幾齣摺子戲了。

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得知,長峪城戲班還在申請區級“非遺”。村民為了傳承古村特色,經常為到訪的遊客表演,“我們村的梆子戲是昌平地區唯一保留下來的民間戲班,還受邀到陽坊、花塔、白羊城等廟會演出呢。”談話間,王維亮的言語中都透著自豪。

儘管長峪城是一座不大的邊城,但是,城中官署衙門、寺廟、學校一應俱全。而且,這些石木頭結構的建築也基本保留了下來,加之近年各級政府的搶修維護,使得長峪城成為市民京郊訪古的一個好去處。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長峪城村外的登山步道。昌平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舊城北門是一條平坦的柏油馬路通向山裡。據介紹,不少喜歡徒步的驢友最愛這裡的登山步道,自4月中下旬起,沿途將被山杏、桃樹裝點成花的海洋,遊客體驗生態景觀的同時,還能感受這裡獨特的長城文化。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