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袁世凱不出兵保護北京?

熱白開一號


八國聯軍侵華時,不僅僅是袁世凱選擇了旁觀,就連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也是如此,那麼為何會有如此反應,其實不過是知道八國聯軍目的在於打擊義和團,並且還要求慈禧退位。這些都是因為慈禧縱容義和團攻擊列強大使館所致,顯然慈禧是理虧的。



而當時慈禧腦熱,選擇了同十一國宣戰,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慈禧給了八國聯軍入侵的口實,因為是清廷蠻橫無禮在前,爾後又是悍然宣戰。所以開戰之初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或者說議和的結局,這一點稍微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來。


袁世凱當時雖然是山東巡撫,但是實力遠不如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所以袁世凱此時怎麼可能跑去空耗兵力?畢竟誰都知道八國聯軍在當時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組成的,光是進攻天津的兵力就達到了四萬多人,何況十七萬沙俄騎兵已經進入東北,駐朝日軍也集結待命。

在如此情況下,其實不少大臣都是對慈禧非常失望的,所以也就讓慈禧相信的義和團來保衛慈禧,而李鴻章在戰前曾經力勸過慈禧,然而慈禧卻依舊是選擇相信了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八國聯軍開始進攻之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皆是旁觀,等待最終議和。


小司馬遷論史


這則涉及到對待義和團的態度。當時朝廷可分作兩派,一派主張剿滅義和團,是為剿派,一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是為撫派。慈禧、剛毅等屬於後者,正是他們的決策失誤,引來庚子之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太后和皇帝倉皇西逃。袁世凱屬於前者,他到山東當巡撫,因大殺義和團,得了個“人屠”的惡名——晚清有三屠之說,岑春煊好彈劾官員,人稱官屠,張之洞花錢如流水,人稱財屠或錢屠,袁世凱殺人如麻(主要指義和團時期),人稱人屠。由此可知他與中央並非一路,所以犯不著去趟北京城的渾水,而選擇加入東南互保,與劉坤一、張之洞等共進退。


說起袁世凱對付義和團的故事,正可見他的高明。須知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他的前任叫毓賢,屬於撫派,因主張招撫義和團,得罪了洋人,重壓之下,朝廷不得不將其免職,這才輪到袁世凱撿漏,出任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1899年冬,袁世凱到山東之後,一反毓賢之道,對義和團堅壁清野,大殺四方。哪怕後來朝廷改弦更張,要求招撫,他卻不管不顧,照舊剿辦。這如何向朝廷交差呢?袁世凱自有辦法。據柴小梵《梵天廬叢錄》,袁世凱通告治下各縣:“凡真正拳民,均已赴京、津助戰,其在內地逗留者,決非真正義民。凡偽充義民滋事者,殺無赦。”大意是,真正的義和團都去北京、天津精忠報國去了,留在山東的都是假義和團,欺世盜名,罪該萬死。


佐藤鐵治郎《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有人問袁世凱:“上諭命保護義和拳,公何獨剿之不遺餘力?”他回答:“我所剿者,皆土匪假託義和拳。上諭所謂義和拳者,皆能赤身與子彈相拒,豈有應槍而倒,尚得謂之義和拳乎?”換言之,如果死在了官兵槍下,說明沒有神通,必是假義和團,正該趕盡殺絕。


羽戈


八國聯軍侵華是1900年,當時的袁世凱是山東巡撫,只相當於一個省長,並沒有多大的實權。就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兩年,光緒帝想借助維新派人士奪權,袁世凱怕牽連向慈禧太后告密。慈禧宣佈臨朝訓政,逮捕了不少變法派人士,光緒帝也被慈禧太后囚禁。而袁世凱因為告密,得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信任,他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當時袁世凱40歲,首次出任封疆大吏。他的新軍也從天津小站調往山東境內佈防,因此使他躲過了八國聯軍的入侵。

也就是說,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袁世凱不在北京,而在山東。袁世凱在山東主要的精力是維持山東的安全,且當時的權力還沒有那麼大,保護北京是直隸總督的事情,不在他的職權範圍之內。袁世凱成為真正的暴發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的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剛好去世,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是保衛京畿的重要大臣,而北洋通商大臣又負責海防,所有李鴻章去世以後,袁世凱才成為大清帝國的核心人物,從此掌握軍政大權。最後,才走上人生的巔峰。

假如當時袁世凱在北京,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聯軍,不知道會鹿死誰手。說實在的,當時內憂外患,內有義和團,外有外國軍隊,我看袁世凱對方義和團就夠嗆,別說八國聯軍了。據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使用了毒氣彈也就是“列低炮”,很多清軍被這種毒氣彈攻擊,可以說毫無抵抗力。雖說,八國聯軍使用的毒氣彈數量有限,且否認,但是幾萬八國聯軍如此迅速的佔領北京,說明採用了非正常的軍事手段。假如,袁世凱的新軍遭遇毒氣彈,多半沒有後來的袁世凱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事情了。

所以,袁世凱很幸運,就在八國聯軍侵華的頭一年被調往了山東。假如,當時袁世凱真的與八國聯軍較量,不知道還有沒有後來的袁世凱,總之不好說。畢竟當時的八國聯軍,在武器上還是比較先進,尤其是那種毒氣彈,據說清軍聞到那種氣體就死於非命。可見,在當時清軍還沒有見過這種武器,所以導致清軍戰鬥力很弱,最後只能求和。


謀士說


誠邀,袁世凱在八國聯軍侵華時任山東巡撫,距離北京咫尺之遙,那為何袁世凱始終不肯出兵保衛北京,逼得清政府只能用義和團來抵抗西洋鬼子呢?小編以為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袁世凱沒有兵力

有的客官可能會說,袁世凱不是北洋新軍的長官嗎?北洋軍可是大清戰鬥力最為強大的軍隊了。其實啊,這裡面存在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侵華是在1900年發生的,而新軍是1901年才開始籌建,1904年相對有所規模,而新軍前期,清朝還有李鴻章,曾國藩等大牛未死,也輪不到袁世凱操控,實際上直到190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後才真正掌握軍隊,所以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袁世凱山東境內還是清朝舊軍,根本不是洋人的對手,再者袁世凱只是巡撫不是總督,按照清朝的規矩巡撫是沒有兵權的,所以袁世凱正好落個清閒作壁上觀。

其次,東南互保的影響

實際上,八國聯軍侵華主要原因是列強希望慈禧太后把權力下放給光緒帝,這樣中國的資本主義就可以橫行無阻的發展,列強的商品也就可以更多的銷售在中國,可惜這件事幾乎是踩到了慈禧太后的尾巴,太后大怒,有生以來第一次硬氣得對所有列強宣戰。然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這些南方地主實力派可不想戰火蔓延,打個沒完沒了。他們對滿清的腐朽也是受夠了,所以搞了一個“東南互保”,袁世凱正好是這“東南互保”的一員,看著這麼多前輩都這樣,袁大頭自然也不會做一隻出頭鳥。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派兵入京勤王了。

(袁世凱像)

先是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1900年6月17日),清廷發佈了第一道勤王上諭,“近因民教尋仇,匪徒乘機燒搶,京城內外擾亂已極,著各直省督撫迅速挑選馬步隊伍,各就地方兵力餉力,酌派得力將弁,統帶數營,星夜馳赴京師,聽候調用。”

接到上諭,五月二十三日袁世凱就上摺奏稱,選派陝西漢中鎮總兵孫金彪、記名總兵龔元友等率兵三千人入京。不料後來清廷又諭令袁世凱,稱山東防務緊急,要防衛德國人的進攻,所以不用派兵入京了。為此袁世凱還上折委婉指責中樞朝令夕改。等到六月十二日(7月8號),因為戰事嚴峻,清廷再次諭令袁世凱調派山東登州鎮總兵夏辛酉所部六營,立刻北上。而夏辛酉所統帶的正是武衛右軍先鋒隊,這支部隊是袁世凱巡撫山東後,對山東原有練軍按照武衛右軍的模式重新編練的,具有一定的戰鬥力。

(夏辛酉像)

七月十一日(8月5號),夏辛酉統率部隊入京,歸巡閱長江大臣、幫辦武衛軍李秉衡節制。此後,夏辛酉帶領部隊參加了阻擊八國聯軍的系列戰役,數與敵戰張家灣、河西務、黃村、黑寺、於家園之間,後來因為餉匱援絕,還防山東西北界。


老照片


首先,我們要知道八國聯軍戰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袁世凱。在戰爭爆發以前,袁世凱只是武衛右軍司令,也就是新建陸軍司令,手下只有7000人。

與此同時,武衛軍,還有,聶士成武衛前軍,董福祥,武衛後軍,宋慶武衛左軍,還有武衛中軍。武衛軍有五大部隊,袁世凱只是其中之一。在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武衛軍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旋被取消番號。左軍也受創削弱。

最後,就只剩下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還保持完整,這也有了後來,清朝只能以武衛右軍為核心建立北洋六鎮,而袁世凱總管北洋軍,最後逼宮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前,武衛前軍才是真正的主力,有2萬部隊,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才7千人。武衛前軍聘用德國教官,全套德式裝備,並且使用最新銳的毛瑟步槍、馬克沁重機槍等等,被當時人稱為「假洋鬼子」。

清廷希望將武衛軍發展成為正規國家中央軍的實驗單位。以5名將軍為核心,發展出5大部隊。結果八國聯軍戰爭打亂了清朝的部署,5萬聯軍徹底摧毀了武衛軍主力。

此時,袁世凱就是北上,也是被聯軍摧毀的結果。畢竟武衛前軍2萬部隊,那麼精銳都在天津戰敗,袁世凱的7千人還能打敗5萬聯軍?但是,袁世凱保留了實力,在慈禧回宮以後,袁世凱的部隊,赫然成為,清朝中央唯一可以依賴的部隊。

可以說八國聯軍戰爭真正的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加速了清朝的最後滅亡。否則,在1911年,袁世凱根本沒有實力逼宮。


歷史救生圈


八國聯軍侵華時,面對朝廷多次要求山東巡撫袁世凱本人或派得力將領帶兵馳援的諭旨,袁世凱先是拖延,待東南互保達成後,袁世凱以兵力吃緊、兵丁疲病交加、路上難免與拳會發生摩擦、赴援可能導致本省防務有失等為由,拒不派兵。後來在朝廷的強令之下,袁世凱才令夏辛酉帶兵北上,等部隊到達滄州時,天津已經失陷,實際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袁世凱為什麼不出兵呢?

是因為他知道朝廷這樣做實在是荒唐至極。

袁世凱撫署山東,義和團到底有多大能耐,他最清楚不過,朝廷想要憑恃義和團與列強玩橫的,只能是橫得越嗨摔得越慘。面對朝廷的極端不理性,作為臣子,無力改變大局,他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做好止損工作,爭取將來少割地少賠款,所以袁世凱在收到朝廷的宣戰、撫團上諭後,馬上急電李鴻章、劉坤一等,明言“時局是已大裂,從何收拾?”

東南互保達成後,袁世凱在加強對義和團彈壓的同時,飭令對教堂、教士認真保護,隨後又將山東省內的洋人一律押護至通商口岸集中保護,限制了傳教士的活動,避免了民教衝突,故而義和團運動期間山東沒有傷及一個洋人,列強也未能以“入境保護僑民”為由進入山東,使“山東省沒有被叛亂和搶劫的風浪淹沒”,維護了一方平安。用李鴻章的話來講,那是“幽薊雲擾,而齊魯風澄”。還有就是八國聯軍打到了直隸南部,與直隸鄰近的山東各縣紛紛告警。袁世凱認為,山東的義和團已剿滅殆盡,八國聯軍沒有藉口前來侵犯。同時他給德國駐京公使穆默等人打招呼,要求八國聯軍不要進入山東地界。由於沒有及時得到穆默等人的回覆,袁世凱遂讓各縣打造山東界牌,到處豎立。還真管用,八國聯軍一看到山東界牌或者牆壁上書有“此山東境”字樣,便立馬兒掉頭,不加進犯。這一切,讓山東紳民齊聲感頌。

地方官,你的職責就是保一方平安。至於全國情勢,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廣總督李鴻章都知道太后是在玩火,對於北京的諭旨,也均不奉詔。並且與西方各國策劃出一個互不侵犯、互保安全的東南互保同盟。這個同盟,北方的袁世凱也加入了。事後袁世凱跟屬僚說:“此次變亂,各督撫中如無我輩四人搘柱,國事尚可問乎?”一句話,這四個人乃是大清最後的四根擎天柱。前三個是元老,後一個是後起之秀。11年之後,這一根也撐不住了,大清才完了。


端木賜香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袁世凱為什麼不出兵保護北京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袁世凱已經加入由南方各地方督撫所發起的與英法等列強所簽訂的“東南互保”協議啦。



那麼何謂東南互保呢?這一切得從1900年發生在那個提出“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說起。義和團是當時候活躍在山東和直隸一帶的民間秘密團體,最開始的義和團的目標就是“反清復明”,也正是因為如此,開始的滿清政府對於義和團就是實施殘酷的鎮壓,但是這一切都在1889年得到了改變,這一年山東巡撫毓賢對義和團採取了招安的政策,而且效果也極好,自此義和團的口號就變成了“扶清滅洋”。



而此時的慈禧剛贏得了“戊戌變法”的勝利,她從光緒的手中搶走了屬於帝王的權利,並將其軟禁在瀛臺。當時此時的慈禧聽聞列強準備用武力來讓光緒重新登基,所以慈禧害怕了,同時不知道這個時候不知道何人向慈禧進言說義和團可用來對付列強,而此時慈禧居然信了,她放義和團進京對付西方人,並向十一國宣戰。可想而知慈禧做的這個決定有多愚蠢,為此英法奧意等八國應戰並派軍朝北京進發。



也就這個時候先是時任郵政大臣的盛宣懷扣押了慈禧下放到各個地方的宣戰書,再是時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率先發布聲明,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最後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若清廷有變,則有李鴻章出任大總統主持大局”,之後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等東南數省的封疆大吏都同意此項建議,清廷有變有李鴻章出任總統。而這次東南數省的共謀,就是史稱的東南互保。

可以看出此時的東南封疆大吏們已經有了自立的心,清廷的滅亡他們似乎早已不關心了,可以說就是看大清朝自己的造化了,救他們是不會救的,如果清廷沒事,則他們依然奉清廷為主,如果清廷失敗了,則他們會迅速控制全國,由李鴻章出任大總統主持全國大局。




而顯然袁世凱就是加入到此項協議的其中一位封疆大吏,所以他都加入了,為什麼他還要出兵保護北京呢?再者即使他有心去保護北京,他也不敢這麼做,畢竟當時的袁世凱可不是以後得那個民國大總統,在當時李鴻章、張之洞這些可都是還在,如果他敢出兵保護北京,你看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權臣們會怎麼對付他,恐怕在滿清的官場上就沒有袁世凱的立足之地了。所以無論如何,北京他不會救,他也不敢救,而且事實上袁世凱也沒得選擇,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入東南互保,然後跟隨著李鴻章等人靜觀其變。


澳古說歷史


我們可以假設袁世凱如果北上勤王的話,那麼可能清朝滅亡的時間又要向後推移了,但是也不會太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溥儀不會退位,時間會向後推移?為什麼呢?

溥儀為什麼會退位?不是因為武昌起義,而是因為袁世凱,是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的,當時的革命黨是沒有實力和清廷對抗的,但是清廷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袁世凱的新軍,這個也是清朝最後的砝碼。只要是袁世凱站在清朝這邊,那麼革命黨也不會掀起多大的浪,但是當時共和已經是大勢所趨了,所以說即使有袁世凱清朝也不會堅持的太久,這個也是為什麼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的原因。所以說溥儀退為,清朝滅亡最大的功臣還是袁世凱。那麼如果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袁世凱帶領他的新軍去北上勤王會怎麼樣呢?

毫無疑問結果就是全軍覆沒,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軍隊的數量,當時袁世凱是山東巡撫。當時的主要還是對抗義和團。但是他的新軍只有一萬多人。當時八國聯軍有多少人呢?大概在四萬左右,而且東北還有沙俄的軍隊也在虎視眈眈。所以在軍隊數量上袁世凱明顯不敢去。

其次就是軍隊軍事素質上面,當時來說就算是袁世凱的新軍軍事素質肯定也是沒有西方這些八國聯軍的軍事素質高的。無亂世單兵作戰能力,還是戰略戰術等等,袁世凱都沒有勝算。

再就是武器裝備,這個更不用說了,雖然說袁世凱的新軍是模仿西方的武器裝備的,但是差距還是存在的。士氣上面也是明顯不如八國聯軍,當時大清朝受洋人幾十年的起伏,已經是沒有人敢和洋人打了,因為實力差距在這裡,而且朝廷一味的求和,這個對於將士來說就是最大的打擊。

這個時候的袁世凱雖然說軍隊數量不多,但是當時清廷已經是對他沒有太多的指揮權了,袁世凱完全可以不用理會清廷。清廷對地方的控制權已經是喪失的差不多了。

袁世凱自己也是根本沒有意思北上勤王的,雖然說山東離京城很近,但是袁世凱自己也是知道不能去。慈禧自己和11國宣戰,也是作死。


中國歷史研究所


袁世凱作為一代梟雄是非常理智的人,他唯一感情用事的一次就是稱帝。

除此之外,袁世凱做事都會經過通盤考慮,謀定後動!縱觀袁世凱叱吒風雲的一生,他做事的原則是這樣的:自己最重、國家次之、不與庸者同流合汙、順勢而為。

自己最重,國家次之

甲午戰爭之前,袁世凱曾經讓駐朝日軍一度頭痛不已,甚至想要過刺殺他。但,當甲午戰爭要打響的時候,袁世凱發現不妙,就秘密潛回國內。這種做法其實比葉志超7天狂奔600裡強不到哪裡去,而且顯得更雞賊。所以,當袁世凱撈到足夠的政治資本後,不將自己陷入險地就成了他的底線。

不與庸者同流合汙

袁世凱好歹是一代梟雄,在清末大舞臺上,當時能達到他這個高度的人寥寥無幾。所以,他早就看出義和團不靠譜。所以,在山東擔任巡撫的時候就對義和團進行了鎮壓。所以,雖然後來慈禧對義和團進行縱容。但袁世凱仍然採取了陽奉陰違的對策,並且將山東地區的義和團趕走,為日後山東加入東南互保提供了條件!

順勢而為

但是,袁世凱並沒有丟棄義和團給他帶來的政治資本。由於和列強關係良好,袁世凱能夠當上山東巡撫也是來自於列強對他的關照。

在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時候,袁世凱知道清軍和義和團是必敗無疑的。自己就算帶兵勤王也於事無補,反而會讓自己由列強的朋友變為敵人,而列強是他能夠坐穩山東巡撫的靠山。自己拆自己的臺,這不是袁世凱的辦事風格。

最重要的是,袁世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慈禧在對八國聯軍宣戰的時候,她代表的並不是整個大清。東南各省在慈禧宣戰後並不理會慈禧,而是聯合起來與列強達成和平協議,並稱此次宣戰是義和團“矯詔”。所以,袁世凱不用擔心慈禧秋後算賬。

就這樣,袁世凱保全了自己,結好了列強,最重要的是發展了自己。

1901年,李鴻章去世,雖然袁世凱參加東南互保很不給慈禧面子,可由於和列強的關係,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數萬北洋軍。袁世凱照樣接任李鴻章成為直隸總督,並且成為與列強談判的代表。

事實證明,袁世凱做對了!10年後,溥儀退位,袁世凱成為天下共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