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有這樣兩個人,他們曾是中學同學,分別在當地不同的企業工作了三十多年,在同一年辦理了退休手續。其中一位每月領到的養老金是1700餘元,另一位每月的養老金是3000餘元。他們兩人的年齡和工作時間都相同,但是退休後的待遇卻相差了近一倍。待遇低的那位是民營企業的職工,而待遇較高的那位,是國有企業的職工。那麼同樣是工人,國企和民企養老金的待遇,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根據國內最大的社保第三方機構“51社保”發佈的2015《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調研顯示,有近62%的企業未按職工的工資實際核定繳納社保。其中統一按照最低基數繳納佔到24.1%,按內部分檔基數繳納,佔到17.96%,按固定工資部分不算獎金,佔到15.20%。而從單位性質來看,基數合規問題較為嚴重的大部分是民營企業。這些現象意味著民營企業員工社保普遍被降低標準繳納,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他們退休後的養老金待遇。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由於養老金的繳費基數是按參照當地上一年度社平工資決定的,而檔位最低的為社平工資的60%,最高可到社平工資的300%,而民營企業普遍按照60%繳納社保。即使國有企業按照100%一檔實際繳納,職工退休後的待遇也相差懸殊。前面提到的那兩位職工的養老金,就是這樣被拉開距離的。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還以這兩位職工為例,他們當年都沒有考上大學,其中一位的父母供職於一家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單位內招,他順利進入了這家企業工作。而另一位沒有門路,就進入了另一家面向社會招工的國營企業。而這家國營企業後來經歷了破產改制,成了一家民營企業。這家企業雖然效益不佳,但是在市場和環境的夾縫中,竟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這其中,工人們的付出是巨大的。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對比享有先天優勢,躺著都能賺錢的壟斷性國企,民企職工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都要沉重得多。在很多企業,他們的工作時間普遍被延長到了十二個小時,甚至更長,根本沒有雙休日和黃金週的概念。而對那些從國企改制過來,重新上崗的老職工們來說,他們沒有心情抱怨,能在延遲退休和企業生存的雙重壓力下安全退休,就已經非常不易了。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有個眾所周知的數據是,民營企業經濟提供了我國一半以上的稅收,解決了八成以上的就業,發明了七成以上的專利, 然而民營企業職工的生存環境,直至退休後養老金的待遇,與國有企業職工都有如此大的差別,更沒辦法和那些事業編制的人員相提並論了。

同樣是退休工人,國企和民企的養老金,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說一千道一萬,只有改善企業工人,尤其是改善大部分民營企業工人的生存環境和養老待遇,讓默默付出的這些社會基石們產生曾經有過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公平和公正在他們的心裡,才真正被賦予了具體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