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崇祯皇帝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朱由检悲壮殉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前七次下罪己诏,表明崇祯立志成为对百姓负责的帝王。崇祯在煤山自缢前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的遗言更是令亿万汉人泣拜。但是崇祯的勤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明朝的灭亡,这就好比上学时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很努力,成绩还是不尽人意,自然有方法或方向上的错误。下面来盘点一下。

崇祯皇帝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朱由检

1.草率诛杀魏忠贤,又殃及魏党过多。1644年在闯贼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并埋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魏忠贤也许是比东林党更有手腕,更能挽救明末颓势,本文不讨论魏忠贤该不该杀,但是魏党不能大动。为了表现自己的圣明,肆意扩大魏党名单,比东林党交上去的还多。地方上只要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无论是巡抚或总督等地方一把手,全部按魏党处理。崇祯初年从朝廷到地方官员任免跟走马灯似的,非常多的朝廷精英因此被波及。

没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制衡,无法加税于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征农业税,这只能逼反吃了上顿儿没下顿的农民们。

崇祯皇帝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军

2.崇祯性格问题,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做事急躁。我们可以理解崇祯面对烂摊子的急切心情,但事与愿违,越急切国家没得救。崇祯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臣皆可杀。用的着你就把你往死里用,一但对你不满意要么杀要么关。崇祯一朝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少说也得换了几十个,形不成长期的执政理念和班底。

典型的明末支柱孙传庭,孙传庭在把李自成打的只有十几个人之后,朝廷调孙传庭将秦军调往河北,防备清军,孙传庭极不同意,要求趁着李自成式微一举消灭他,崇祯皇帝大怒,将孙传庭压入大牢三年。三年后李自成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崇祯又想起了孙传庭,放他出来去东出潼关进攻李自成。后孙传庭上书说新兵得多操练,一直不出兵,崇祯怀疑他通贼急令出兵,结果孙传庭无奈草率出兵全军覆没。孙传庭死后,崇祯还怀疑他诈死,不给孙传庭上谥号。

崇祯皇帝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3.缺少帝王气质,放不下面子,不切实际。北宋的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给辽国三十万白银的岁币不久后,换来了百余年的和平,三十万白银不过是北宋三百万对辽军费的十分之一而已。1642年皇太极曾想于崇祯议和,而且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崇祯后面,崇祯犹豫不绝,大臣们炸锅了,说主张作战的都是民族英雄,凡是主张和解的都是卖国求荣的汉奸,就连朱由检放不下面子就回绝了。如果唐太宗在这,别说求和了,称臣都可以,毕竟面子不重要。

1644年四月闯贼攻克大同,逼近京师,崇祯小声提了一下去南京的想法,结果大臣们以大明朝天子守国门为传统,崇祯碍于面子就放下的这事。等到京城被围,崇祯才想起来把自己几个儿子送到南京,可是已经送不出去了,只能送到百姓家里藏着。南明之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都非崇祯皇帝之血脉。立福王要争,立鲁王要争,立唐王要争,立桂王要争。崇祯本有三个儿子,如果能有一个出现在南方,这些争论就会自然消失。 崇祯可能是盛世的一个合格守成之君,但不是合格的乱世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