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雲旅遊,一場“心靈”按摩後的自嗨?


雲旅遊,一場“心靈”按摩後的自嗨?

鯨商(ID: bizwhale)原創

作者 | 鄭瑞龍


疫情之下,旅遊業遭受巨大沖擊。中國旅遊研究院預計:2020年一季度,國內旅遊人次將減少56%,國內旅遊收入下降69%。隨著近5000億規模的旅遊市場急劇收縮,眾多旅遊公司陷入經營困境。


近日,曾獲阿里投資、主營出境遊業務的百程旅行網發佈公告稱,資金不能維繫公司繼續運轉,將進行破產清算。


為了熬過疫情、激活市場,許多景區、博物館、旅行社、OTA平臺共同發力,通過網站、VR設備、直播、短視頻、語音等方式,把文旅內容從線下搬到線上,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各地風光。讓用戶來一場“心靈”上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隔離之際得到一絲按摩,美其名曰:“雲旅遊”。


從現場導遊變成鏡頭中講解的主播、從平面景點介紹變成360°全景圖像,從靜態的商品展示變成動態的直播賣貨......雲旅遊真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具有多大的變現能力和商業能量?在景區重新開放後,還有沒有實際需求?潮水退去後,行業上下游又能留下什麼?


景區:新瓶裝舊酒,賺眼球


國內大部分景區仍處於關閉狀態,與去年同期相比,黃山旅遊、麗江旅遊等多家景區的股價和成交量大幅下降。為了維持景區關注熱度,豐富線上文旅產品供給,不少景區和博物館開始推出“雲旅遊”活動。


2020年紫禁城迎來600週年,開啟全景故宮虛擬參觀之旅;2月2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8家博物館集體在淘寶直播“雲春遊”;雲遊江西平臺免費開放省內300多個景區的在線導覽和語音講解。


旅遊市場存在多樣化需求,雲旅遊給那些“沒錢沒時間、身體不允許”的人群提供了新型體驗方式。對於博物館、美術館等知識類景區,傳播效果或許比遊客在現場瞎逛更好。


目前,很多景區還沒有涉足直播、短視頻等營銷渠道,相比傳統媒體、旅行社,雲旅遊剛剛起步,想做出好的體驗效果,需要大量的技術、設備、人員投入和資金支持,在疫情期間,也談不上往線下引流。


等到疫情結束,消費需求重新釋放,旅遊行業將呈現井噴態勢,景區迎來客流高峰期,服務接待壓力很大。雲旅遊項目極有可能就此荒廢,造成前期人力、財力資源的浪費。現成的例子是:前些年,旅遊景區都自建官網,但有些官網展示的界面設計粗糙、內容沒有新意,遊客體驗很不好,反而不會再去景區遊覽。


雲旅遊,一場“心靈”按摩後的自嗨?


景區是旅遊行業的上游,自身也有利益訴求,甚至要承擔創收指標。營收上主要來自三處:門票、門店租金與管理費,以及景區IP衍生品,這些都必須依賴大量流動消費的遊客


反觀雲旅遊,線上直播收益並不高,景區作為資源提供方與合作平臺分成,卻沒有直接帶動整個旅遊業態的實際消費,不賺鈔票賺眼球。


小眾景區、不知名鄉村景區在雲旅遊上更要量力而行,藉助廣泛的應用場景,直播、短視頻很容易觸達底層用戶,所以,趁機挖掘本地特色,花心思佈置接地氣、真實的旅遊場景,用較小的成本就可能收效顯著。


雲旅遊,其實不是新發明,而是新瓶裝舊酒,是旅遊產品在市場營銷上的補短板。

旅遊內容在兩年前的直播平臺早已出現,只是不溫不火,現在疫情驅使人們在線上找樂子,才引發一波話題。直播與短視頻平臺,開始受到景區關注,旅遊產品的呈現形式也多了一種渠道。


景區+雲旅遊,應該成為旅遊常態,持續更新IP系列產品,合併雜亂的線上營銷渠道,統一歸口管理,並藉助直播承載更多景點、周邊食宿、當地特產的信息,融入直播旅遊新趨勢,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當然,景區可以將“雲旅遊”作為投資,現在打廣告、做品牌,未來線下獲取實際收益,但這要看吃瓜群眾們的記憶能否長存了。


服務商:多方利益訴求難平衡


作為旅遊行業的服務商,不少大型OTA平臺和旅行社,都在主動聯合景區發起“雲旅遊”活動。比如:攜程推出“景區雲旅遊”、馬蜂窩旅遊“春風行動”、美團“宅家雲旅遊”專題、飛豬啟動“宅家旅行”計劃,連央視也宣佈“雲端旅行團”開團。


雲旅遊,一場“心靈”按摩後的自嗨?


通過雲旅遊牽線,各平臺與景區、商家合作,用高頻次的直播,免費提供旅行玩樂內容和體驗。短短几小時,近百萬的圍觀熱度,從數據上看,透過屏幕遊覽美麗中國,似乎不是夢,旅遊市場又出現了一個新風口


雲概念從技術領域延伸到旅遊場景,對苦流量久矣的服務商來說,獲客渠道增加,營銷模式升級,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主播與粉絲在線互動,新用戶增多,導購更加容易,直播平臺和主播,低成本大回報。


然而從現實需求角度看,雲旅遊卻是一塊虛假的蛋糕。看上去美味可口,奶油下卻沒有面包,完全不能充飢。


旅遊行業非常重視服務和體驗,僅靠簡陋的直播,無法改變旅遊產品的特性,更解決不了實際交易中的問題。一方面,旅遊消費低頻且大額,通常會受激情選擇、訂單隨時更換等因素影響。疫情期間,冷靜期相對較長,沒有實際支出,僅在線上關注,無法實現有效轉化和穩定成交。


另一方面,

雲旅遊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交易閉環。景區和OTA平臺、旅行社都有業務合作,不希望用戶轉移到直播平臺,為別人做嫁衣。當粉絲粘性聚集在線上時,直播平臺和大主播的價值凸顯,一旦轉到實際場景,用戶畫像不清晰、產品與實際不符、人貨場關聯性弱等問題暴露,導致遊客參與感降低,商業變現困難。


雲旅遊的數據背後是遠超圖文形式的運營成本。試想一下,內容創作需要不落俗套,團隊就要馱著設備滿地圖跑,這意味著大量“燒錢”,而實際產出的利潤仍然源於植入的電商廣告,利用“帶貨+打賞”來實現多方利益訴求,顯然是一大難題。


因此,雲旅遊的關鍵還是服務商與直播平臺、景區之間的協調,只要分配得當,在創作上,深度挖掘產品資源,通過增量內容和主播特色,就會賦予遊客更充實、有趣的旅行體驗。


遊客:體驗與社交的缺失


旅遊是一個沒有圈層感的話題,男女老少皆宜。隨著疫情持續,人們對旅遊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加上旅遊行業已經積累了一批有經驗的主播和穩定的粉絲群,雲旅遊才能悄然興起。


炒上熱搜的雲旅遊話題,看似熱鬧,其實都是眼下的短暫需求。作為非常時期或淡季的解決方案,直播可以補足行業線上佈局的缺陷,但由於實際體驗差別很大,雲旅遊現階段,註定不能代替實地旅遊。


雲旅遊,一場“心靈”按摩後的自嗨?

旅遊的本質是“在路上”,強調真實的體驗感。當前雲旅遊內容、形式、主播人設等,同質化現象很嚴重,缺少自身獨特風格,景區關閉後,不能傳遞最新最真實的現場感受,直播內容打動不了觀眾,自然不會有人願意花錢打賞,或者在未來解鎖雲旅遊畫面。


旅遊發展至今,能夠形成幾千億的市場規模,是因為具有極強的社交屬性,遊客攜家伴友出去旅行,獨自旅行路上也有驢友,既圖個熱鬧,也給景區商鋪帶了不菲實體消費。


在技術上,直播旅遊還實現不了親友互動,在服務上,也無法提供豐富的的旅遊產品,所以,即便營銷熱度很高,沒有其他需求牽絆疊加,觀眾消費慾望很低,平臺留存率和轉化率也將陷入惡性循環。


雲旅遊,增加了一種下沉渠道,卻無法打破旅遊市場的圍城。

這塊虛假的蛋糕誘惑旅遊公司撲上去後,帶來了更多的資源空耗,也失去了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期。


從長遠來看,如果VR、5G、物聯網能等技術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感知到溫度、視覺、聲效、氣味等,足不出戶卻能獲得酣暢淋漓的體驗,才是真正的雲旅遊,而不是一部手機直播間的“人與自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