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營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


營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蓋州皮影戲


  又稱遼南皮影,起源於明末清初,後逐漸形成以蓋州為中心的新關東影戲——“遼南影”,在岫巖、海城、大石橋、瓦房店、莊河等地流傳,到清末民初已趨完成。它是中國皮影藝術體系中的一個主要支脈,長期流傳於遼南地區,並遠播吉林、黑龍江一帶。民國年間及解放初期,蓋州皮影藝術興盛,有三十幾個影戲班,藝人(操演、伴奏、刻制)達300餘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破壞,蓋州皮影迅速衰弱。

  蓋州皮影戲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獨特的造型工藝及原生態的遼南民間唱腔、音樂、影卷、唱詞格式見長,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美學模式。皮影活動主要分為5種類型:願影、壽影、喜影、樂影、喪影,長期以來一直活躍於民俗和祭祀活動中。蓋州皮影戲在創作上採用地方口語化,唸白多為鄉音俚語,唱詞格式獨特,有著自己的獨特詞牌。音樂唱腔主要分為影調、外調、雜牌3種,較多地保留了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品位,具有明顯的遼南地方特色,其民間音樂對當代音樂創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