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中國小康網 陵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塔水河遺址、西瑤泉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萬年前舊時期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遺址位於今陵川奪火鄉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個六齡童頭蓋骨化石及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石製品、灰燼層、燒骨、破碎骨片等。

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陶唐時代,堯分天下為九州,屬冀州之域,陵川地區是堯舜兩個部落的地盤。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

  夏商兩代,均為冀州所領,且屬於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區屬於晉國的封邑。後為北狄所據,至春秋中期復為晉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趙、魏被正式冊命諸侯,三分晉地,陵川地區當時隸屬於韓。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將白起伐趙,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聯趙抗秦,即以17城歸趙,陵川地區為趙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長平大戰後,陵川地區歸於秦國。

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天下,推行郡縣制,陵川地區屬上黨郡。

  西漢初期,漢武帝始置幷州,領上黨、雁門、河東等郡,陵川地區劃歸上黨郡泫氏縣。

  東漢大致沿用西漢舊制。

  三國時期,陵川地區屬曹魏。

  西晉政權建立後,泫氏縣仍屬幷州上黨郡。晉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區為北漢領土。晉永嘉五年(311年),劉淵族人劉翟攻陷長安,北漢之平陽以東地區皆歸羯人石勒,陵川地區也在其內。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趙國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地區屬後趙。東晉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始置建興郡(郡治陽阿城),陵川地區屬建興郡,稱泫氏縣。

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罷建興郡為建州,領高都、安平、長平、泰寧四郡。由原泫氏縣分置平高縣,二縣都隸屬建州長平郡,郡治設於泫氏。陵川地區當時劃歸平高縣。北齊末,改平高縣為高平縣,並把泫氏縣併入。

  北周滅北齊後,於周建德三年(574年)並高都、長平二郡置高平郡,屬建州,陵川地區為建州高平郡所轄。

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郡,改建州為澤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劃高平縣東之一始部置陵川縣。陵川立縣不久,於隋大業三年(607年)又廢州改郡,澤州改置為長平郡,陵川屬長平郡。隋義寧元年(617年),長平郡復改為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澤州為蓋、建、澤三州。於高平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等四縣。其中的蓋城縣為設置蓋州的同時,在陵川境內西南部新置縣,其範圍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兩縣接近陵川邊境的一些地方。蓋城縣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蓋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廢入蓋州。武德九年,並廢丹川、蓋城兩縣。原蓋城縣所領的地區,分別劃歸陵川和高平二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蓋州廢入澤州,全國分為10道,澤州陵川縣屬河東道所轄,州治由端氏遷回晉城。

  五代十國時期,陵川沿革時有變更。唐末屬澤州、隸昭義節度、河陽節度等。後晉屬澤州、昭義軍。當時因梁、晉時常爭奪澤州,陵川縣時屬梁,時屬晉,時屬時間都不長久。

  宋太宗時,劃全國州郡為15路,陵川歸河東路澤州所領。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澤州為忠昌軍節度,陵川屬忠昌軍。

  元紀祖中統元年(1260年),於澤州置司侯司。陵川縣隸澤州司侯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廢司校司,省陵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仍屬澤州,復置為陵川縣。元代確立行省制度後,陵川隸澤州,屬中書省平陽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晉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澤州直隸州,直屬於山西布政使冀寧道,陵川縣隸屬於澤州直隸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澤州府,陵川為山西省澤州府所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等5縣之一,直至清末未變。

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後,撤銷澤州府。山西分為雁門、河東、冀寧3道。陵川屬山西省冀寧道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實行省、縣二級制,陵川又直接歸山西省政府轄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西實行專署建制之後,陵川屬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該專署原為閻錫山所轄政權機構,不久變為共產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政機構。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爆發後,陵川成了國民黨晉東南和豫北一帶的活動中心。國民黨在其所佔領的地區,設立了軍區設計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日軍侵佔陵川后,把陵川劃歸上黨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兩縣邊境劃出一部分,設立陵高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區日益擴大,行政區劃作了新的調整,廢陵高縣,恢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屬太行第四專區。轄7縣1市(除陵川之外其餘都在豫北),專區初駐沁陽紫陵鎮,後移焦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焦作之後,一度遷至陵川蓋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銷邊區建制,成立華北人民政府之後,陵川劃歸太行第三專區。專區所轄各縣在原晉東南地區。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撤銷太行行署,恢復原山西省建制,陵川歸屬山西省第三專區。

  1958年省府調整行政區劃,改為晉東南專區,陵川仍歸其屬。1958年11月,於原陵川地區設陵川聯社。

  1959年2月,改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縣恢復原建制。

  1985年晉東南地區撤銷,陵川歸晉城市管轄。

陵川歷史竟能追溯到堯舜時期,一起來看陵川的歷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