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裝甲部隊裝備的性能最好、產量也最大的一款中型坦克,“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的成功,並不是基於某一款車型的成功,而是基於其裝甲底盤強大的功能拓展能力。無論是美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基本型M4“謝爾曼”坦克,還是英國裝甲部隊改裝的“螢火蟲”坦克,都是基於“謝爾曼”坦克裝甲底盤強大的拓展能力才獲得了成功。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謝爾曼”已成為一代經典

當然,裝甲底盤的使用並不是只能夠承載坦克這一種裝備形態,也能夠根據實際需要拓展出其他不同的裝備形態。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在原有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加裝火箭發射管等其他武備,改裝為火箭彈發射車等火力支援裝備。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加裝火箭發射管的“謝爾曼”中型坦克

而更進一步的改裝,就是僅保留裝甲底盤,然後重新設計全新的上半部車體或者戰鬥室,使其成為威力強大的自行反坦克炮,而以T-34中型坦克裝甲底盤為基礎改裝而來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使用T-34坦克底盤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

既然T-34中型坦克的裝甲底盤能夠做功能拓展,並衍生出其他的裝甲作戰車輛。那麼被譽為星條旗騎士的“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自然沒理由做不到。而今天,本文將為大家大致介紹以“謝爾曼”中型坦克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各種變形車輛,讓讀者朋友們對這款傳奇車輛有更加深入的瞭解。

行走的戰場之神——基於“謝爾曼”裝甲底盤改裝而來的自行火炮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美軍的裝備序列中M3“李”中型坦克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擁有各自的裝備編號,但實際上,這兩款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裝甲底盤是一樣的。因此,部分使用M3中型坦克裝甲底盤的變形車,實際上也可以視為M4中型坦克的變形車。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二戰初期德軍裝備的“野牛”自行火炮

美軍最早以M3/M4裝甲底盤改裝而來的變形車是自行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承平日久的美國陸軍大部分支援火炮還是老款的牽引式火炮。而此時德國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的戰鬥表明,只有自己擁有一定機動能力的自行火炮,才能夠在現代化裝甲作戰中及時為己方裝甲部隊提供炮火支援。

1941年秋天,美國裝甲兵委員會開始責成相關機構研製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款全履帶式自行火炮,而成果就是T32自行火炮。T32自行火炮直接在M3/M4裝甲底盤上塞了一門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並在車體右前方設計了一座環向機槍塔,搭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執行防空作戰任務。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32自行火炮

新款自行火炮在1942年正式通過美國裝甲兵委員會的測試,並獲得了M7的裝備編號。因為此時美英兩國裝甲部隊對新款自行火炮的需求迫切,M7自行火炮本身並未採用太多的新設計,而是直接採用已經成熟的VVSS輕量化裝甲底盤,戰鬥室則採用了全敞開式設計。

整體上來看,M7自行火炮基本滿足了二戰初期美英裝甲部隊的使用需求。105毫米口徑在當時屬於各國師級單位支援火炮主流口徑,69發的載彈量也讓M7自行火炮具備較強的單車持續作戰能力。北非英軍在獲得了M7自行火炮之後,馬上為其冠上了“牧師”的綽號,M7“牧師”自行火炮自此開始了自己的征程。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正在執行炮擊任務的M7自行火炮

雖然後期美國軍械局也根據實際情況,對M7“牧師”自行火炮的部分結構,如發動機進行過調整,但是總體來說變化並不大。不過,出於作戰習慣的不同以及後勤補給的便捷性考慮,英國則將原來M7“牧師”自行火炮上的M2A1型榴彈炮,換為英制25磅炮,改裝後的型號,就是英國的“司事”自行火炮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司事”自行火炮的結構圖

“司事”自行火炮在外觀上與M7“牧師”自行火炮有較大的不同,除了使用帶炮口制退器的25磅火炮之外,“司事”自行火炮的主炮並不像“牧師”那樣安裝在車體中間,而是安裝在車體偏左的位置,而車體右側則是駕駛員座位

“司事”自行火炮在英軍中服役了很久,直到戰後好幾年英軍炮兵部隊仍有裝備和使用“司事”自行火炮的記錄。“司事”自行火炮的成功之處在於搭載的25磅炮。這門25磅炮擁有左25度右15度,俯仰角則為-9度到40度,整車載彈量達到了112發,比M7“牧師”更多。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司事”自行火炮還是比較好辨認的

在彈種方面,“司事”自行火炮除了攜帶有高爆彈和煙霧彈之外,還根據實戰經驗攜帶有穿甲彈,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對出現的德軍坦克進行平射。執行反裝甲作戰任務。除了105毫米的M7“牧師”自行火炮之外,美國裝甲兵委員會也有在M3/M4裝甲底盤上搭載更大口徑火炮的想法,而這一想法的直接成果,就是T6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T6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在1942年2月份研製成功,並前往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測試。因為使用了後坐力更大的M1918M1型155毫米加農炮,T6自行火炮在車身後方設置有專用的液壓助鋤,在火炮射擊時需要先將火炮助鋤放下,以避免火炮後坐力導致車體位移。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M12自行火炮及其彈藥補給車

因為T6型自行火炮本身的火炮結構佔了大部分的車體空間,因此美國裝甲兵委員會還專門給T6型自行火炮配備了彈藥補給車,並最終給予其M12的正式編號,M12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自此誕生。

技術的進步催生裝備的進化,隨著使用HVSS重型懸掛的M4A3坦克和新式大口徑火炮的出現,美國裝甲兵委員會開始考慮研發比M12自行火炮性能更強的大口徑自行火炮。因為當時美國擁有多款性能先進的自行火炮,因此美國裝甲兵委員會同時展開了T83自行火炮和T89自行火炮的研究。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83自行火炮

T83自行火炮和T89自行火炮的差別主要是使用火炮的不同,T83自行火炮使用的是M1型155毫米榴彈炮,而T89自行火炮除了能夠使用M1型155毫米榴彈炮之外,還能夠兼容新式8英寸榴彈炮的使用,拓展能力更強。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M43自行火炮可以使用兩款主炮

在1945年的5月份和11月份,T83自行火炮和T89自行火炮分別通過美國裝甲兵委員會的驗收,並獲得了M40和M43的正式裝備編號。不過,因為此時戰爭已經快要結束,這兩款自行火炮未能大規模投入使用,僅進行了小範圍的試用。

除了高倍徑身管火炮外,為了能夠對“齊格飛”防線等堅固工事進行打擊,美國裝甲兵委員會也曾以M40自行火炮的底盤為基礎研製相應的自行迫擊炮。一開始打算搭載的是10英寸中型迫擊炮,後來改成使用250毫米迫擊炮,但是該車僅停留在原型車階段,即T94自行迫擊炮。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94自行迫擊炮

除了重型的T94自行迫擊炮之外,美軍還研製過重量稍輕的155毫米級別自行迫擊炮,也就是T90自行迫擊炮。T90自行迫擊炮不再使用前膛裝填,而是採用炮尾裝填,射速更快。不過該炮同樣因為戰爭臨近結束而失去研發意義。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正在執行炮擊任務的M12自行火炮

總體上來看,美軍基於原來M3/M4自行火炮改裝而來的自行火炮,大部分情況下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雖然後來的M40自行火炮和M43自行火炮總體性能不錯,但是出現的時間太晚,並未對戰局起到重大影響。相反,性能平平的M7“牧師”和M12自行火炮,反而和美軍裝甲部隊一起參加了大部分的戰鬥。

美軍版的“喀秋莎”——基於M4裝甲底盤改裝而來的火箭彈發射車

隨著美國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上開始與德國裝甲部隊交手,美國裝甲部隊開始接觸到了德國裝甲部隊的各種火箭彈發射車。德國的火箭彈發射車所攜帶的發射器可以靈活進行拆卸,作戰靈活度非常高,很快就讓美軍萌發了研製相同類型的火箭彈發射車。

二戰美軍裝備的火箭彈發射車主要分為進攻型火箭彈發射車和排障型火箭彈發射車,前者主要伴隨裝甲部隊進行協同作戰,而後者則主要用來執行開闢雷場通道、破除灘頭障礙物等破拆工作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34火箭發射車

美軍最早裝備的火箭彈發射車型號是T34型,其使用的是4.5英寸的M8型火箭彈,總共60個發射管依靠兩側支撐臂固定在坦克炮塔上,可以根據炮塔的旋轉進行轉向。而俯仰角度的調整則通過連接在坦克主炮上的調節臂進行聯動調整。

美軍在二戰中使用的另一款用於進攻的火箭彈發射車是T72型火箭彈發射車,T72型相比原來的T34型,主要是使用了M16型4.5英寸旋轉穩定火箭彈。這款火箭彈雖然長度比原來的M8型火箭彈要短上一些,但是射程更遠,精度更高。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72型的火箭發射管要短上一些

T72型從外觀上也很好分辨,因為M16型旋轉穩定火箭彈的長度比較短,所以T72型的火箭發射管比較短

另一款美軍在二戰中大規模使用的火箭彈發射車是T73型破障火箭彈發射車,這款火箭彈發射車主要執行的是破障任務,使用的則是專用的7.2英寸爆破火箭彈。除了使用爆破火箭彈之外,該車也能夠使用化學彈藥,進行化學戰。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73型的發射器安裝有裝甲板

因為擔心被戰場上的槍彈擊中火箭彈引起殉爆,T73型的火箭彈發射器的正面和側面佈設了25毫米厚的裝甲板,上下則佈設了13毫米厚的裝甲板,理論上可以防禦12.7毫米重機槍的直射

美軍的火箭彈發射車基本上都是直接在現有M4中型坦克的基礎上,根據其底盤承載能力的不同,直接為其加裝相應的火箭彈發射器改裝而成。這樣坦克在發射完火箭彈之後,拆除掉火箭彈發射器就能夠像普通M4坦克那樣投入戰鬥,使用起來方便快捷。

遊走的坦克獵手——基於M4裝甲底盤改裝而來的反坦克殲擊車

提及二戰美國的反坦克殲擊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M10型反坦克殲擊車。但實際上,早在M10型反坦克殲擊車之前,美國裝甲兵委員會手上還有另一個型號的反坦克殲擊車,也就是M9型反坦克殲擊車。和後來帶炮塔的美製反坦克殲擊車相比,M9反坦克殲擊車和蘇德兩國的大部分反坦克殲擊車一樣,採用固定式戰鬥室設計,火炮並不能夠進行360度的環向射擊。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M9型反坦克殲擊車

M9反坦克殲擊車項目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大幅度提前,因為嚴重缺乏堪用的裝甲作戰車輛,美國裝甲兵委員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國人的做法,於是直接在裝甲底盤上佈設了一門3英寸口徑的M1918型高射炮。不過,因為M1918型高射炮庫存量不足,改裝工作不僅費時而且價格高昂。加上此時M10反坦克殲擊車項目的快速成熟,M9型反坦克殲擊車自然而然就被放棄了。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T35原型車的車體和M4A2基本上是一樣的

M10反坦克殲擊車起源於T35原型車,隨著“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的快速誕生和量產,美國裝甲兵委員會開始在M4A2型“謝爾曼”的基礎上開發全新的原型車,這也就是T35原型車。早期的T35原型車除了採用圓筒形炮塔及搭配的T12型3英寸火炮之外,其他部分和M4A2型“謝爾曼”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美軍裝甲部隊希望M10反坦克殲擊車能夠將重量進一步降低,以提升其機動速度。根據其要求,改進後的原型車車體前裝甲只有38毫米,側面裝甲只有19毫米,如果有需要的話,還可以臨時懸掛6.4毫米的側裙甲,為了在減重後仍保持一定的防護能力,其車體和炮塔裝甲均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M10反坦克殲擊車

美軍裝甲部隊對改進後的原型車十分滿意,並在1942年6月4日給予了其M10的正式裝備編號。M10根據使用發動機的不同,還能夠分為兩種型號,M10基本型使用的是通用柴油機,而使用福特汽油機的則為M10A1型。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5名車組成員就這樣密密麻麻圍在一起

M10反坦克殲擊車最大的問題是其裝甲薄弱,即使是其38毫米厚的車體前裝甲,也能夠被德軍早期型的37毫米反坦克炮擊穿。而其採用的半敞開式炮塔對於抵近的敵軍步兵基本上也不具備什麼像樣的防護能力,因此,在M10反坦克殲擊車正式投入戰場上之後,相關部隊往往會在其原有炮塔上再加裝上一塊厚鋼板。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一輛堆滿沙袋雜物的M10反坦克殲擊車

雖然很多人對M10反坦克殲擊車的性能一直深有抱怨,不過在實際的使用中,因為其較快的速度,往往能夠快速趕到德國坦克出現的地方,與“謝爾曼”坦克一起協同進攻。而隨著後期型的M10反坦克殲擊車加裝了性能更強的90毫米火炮,也令該車成為當時美英裝甲部隊中少有的性能傑出的“坦克獵手”。

總結——一朵花兒百樣開

以“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的底盤為基礎,美國裝甲兵委員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為美軍裝甲部隊提供了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等一系列變種車。這些變種車因為和“謝爾曼”中型坦克使用同樣的裝甲底盤,不僅降低了生產和使用成本,也為戰場維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謝爾曼”的進化,從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殲擊車,星條旗騎士的變身

加拿大開發的“石龍子”防空戰車

隨著“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在同盟國裝甲部隊中使用範圍的不斷擴大,除了美國之外,包括英國、加拿大在內,均自行以“謝爾曼”中型坦克的裝甲底盤為基礎開發出不少變形車。比如英國和加拿大就都曾以“謝爾曼”中型坦克的裝甲底盤改裝出專用的防空戰車。

總體上來說,“謝爾曼”中型坦克的裝甲底盤的潛能幾乎被開發到了極致。“一朵花兒百樣開”是對“謝爾曼”中型坦克裝甲底盤的最好評價,而這些變身的星條旗騎士,也為二戰最後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