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1950年,臺軍的美製M10“牧師”105毫米自行榴彈炮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臺軍裝備的203毫米M110自行榴彈炮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M108自行火炮配備一門M103式105毫米榴彈炮,臺軍於2002年全數退役上世紀70年代,美軍退出越戰泥潭,大批懶得帶走的裝備直接變賣乃至白送,其中臺灣便因為地理上靠近南越,加之長期承擔越戰美軍裝備修理工作,因此揀了便宜,獲得二手的M108、M52等105毫米口徑自行火炮,這些火炮身管均小於15倍口徑,不但射程近,而且精度欠佳,無法適應機動作戰要求。為提高炮兵部隊戰鬥力,1980年,臺灣當局通過美臺軍售渠道向美國訂購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與M11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臺軍內部簡稱為“八吋自走榴”,即8英寸口徑的自行榴彈炮),同時在島內開展火炮自行化研究,將自制的155毫米牽引榴彈炮(包括增程炮),利用M108炮車底盤改裝成自行火炮。臺灣陸軍也由此開啟了M109自行火炮的裝備時代。


換裝過程


1980年,臺美簽署採購M109A2、M110A2自行火炮的協議,項目於1981年5月開始實施,臺灣賦予其代名為“陸精三號”。M109A2配備一門M185式39倍口徑155毫米榴彈炮與M178式炮座,炮身總重1.9噸,內膛有48條右旋膛線,制退距離為0.6~0.9米。美國BMY公司全新生產的M109A2自行火炮(總計100門)


於1982年2~6月分5個批次運抵臺灣高雄港。按照計劃,72門M109A2用於換裝臺灣陸軍6個獨立裝甲旅裝甲炮兵營,各營獲得12門,列裝2個連,每連6門,另外24門配屬海軍陸戰隊炮兵團,換裝兩個炮兵營,各營12門。剩餘的4門中,臺灣陸軍新竹湖口裝甲兵學校、炮兵學校、兵工學校各獲得一門,作為教學訓練之用,另一門作為保修週轉儲備。當時,臺灣“國防部”還計劃再增購24門,用於換裝兩個陸軍軍團直屬炮兵營。


然而換裝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變化,臺灣陸軍是在1981年10月先獲得兩門M109A2,其餘於1982年初起陸續接收,臺灣首批購買的100門M109A2全數交給陸軍,原定交給海軍陸戰隊的24門炮則改配軍團直屬炮兵營,此舉一度令臺灣陸海軍高層矛盾驟增,最後經過協調才得以化解。在換裝過程中,配屬臺軍獨立裝甲旅每個裝甲炮兵營的12門M109A2,都是由該營的第1、2炮兵連實施換裝,每連6門,用於替換掉原有的M108、M52自行火炮。配屬6個獨立裝甲旅的72門M109A2分別進駐新竹湖口湖南營區、湖口二營區、新營烏樹林、高雄小崗山、桃園大湳以及大里竹子坑營區。


至於交付軍團直屬炮兵營的24門M109A2於1982年7~8月間到位,由第8軍團第43炮兵指揮部所屬第608炮兵營(駐高雄衛武營區)與第10軍團第58炮指部所屬第619炮兵營(駐南投明德營區)對等瓜分,各自編成2個連(每連6門),替換原來的牽引榴彈炮。


1991年,臺灣“國防部”獲得第二批M109A2自行火炮97門,海軍陸戰隊炮兵團總算趕上這一趟換裝,除一門留作庫存外,其餘96門分配給16個連,每連6門。


1995年3月,臺灣“國防部”在1995財年“國防預算”的武器裝備整備購置項目中納入採購美製M109A5自行火炮,總費用為7.6147億元(新臺幣,下同),28門M109A5於1998年到貨,8月底在湖口基地對外展示。時值臺軍啟動“精實案”,10月1日編成的第542裝甲旅,旅屬炮兵營轄4個戰車炮兵連,配屬24門M109A5,每連6門,駐地為湖口二營區,多出的4門M109A5則交給炮校作為教學用具及庫存。M109A5改裝一門M284式39倍口徑155榴彈炮與M182式炮座,最大射速4發/分鐘,炮口初速827米/秒、最大射程22千米(發射榴彈)或30千米(發射底排增程彈),使用彈種包括高爆榴彈、增程彈、“銅斑蛇”半主動激光制導炮彈、信號彈與化學彈等。從外觀來看,M109A2與M109A5只能靠通信天線的安裝位置及履帶細節差異進行辨別,M109A2的天線裝在炮塔左側,而M109A5則在右側;兩款炮車所使用的履帶板與末端連結器的構造不同。當然,還有一項不為人察覺的差異,那就是M109A5炮車的車身長度比M109A2多出6釐米。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臺灣軍工系統早期曾將自制的T-69牽引榴彈炮結合退役的M108炮車底盤,嫁接成自行火炮,由於沒有封閉式炮塔,對炮班乘員的安全不利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1982年,臺灣陸軍第604裝甲炮兵營剛獲得的M109A2自行火炮停放在小崗山營區服役與部署調整


根據“陸精四號”計劃,1984年3月和12月,臺灣陸軍分別組建了第109、249機械化師,各師炮指部均下轄4個炮兵營,每營轄2個戰炮連,其第4營(番號數碼最大的營)編制裝備為M109A2自行火炮12門(其它三個營為105毫米自行火炮)。為滿足機械化師炮兵營的編制需要,臺灣陸軍特意將配備M109A2的軍團直屬炮兵營交出來,像第109機械化師就接收了原第58炮指部第619營,該營於3月10日移駐臺南新營烏樹林營區,同時番號也換成第436營,而第249機械化師則接收了第43炮指部第608營,番號變為第996營,駐地是臺北縣樹林光華營區。與此同時,為配合機械化師的部署,臺灣陸軍也調整了獨立裝甲旅的戰術位置,獨立第95裝甲旅的裝甲炮兵營於1984年底由桃園大湳移防屏東潮州,成為臺灣本島最南端的M109自行火炮部隊,獨立第73裝甲旅的裝甲炮兵營則在1986年7月移駐臺中大里竹子坑。


1986年,臺灣陸軍總部曾提出新版機械化師炮兵營編制方案,將原來的3個M108式105毫米自行火炮營升格為M109自行火炮營,每營12門,這就需要再購進72門M109A2,該方案未獲得“國防部”通過。


在1997年臺軍實施“精實案”之前,臺灣陸軍獨立裝甲旅與機械化師的8個炮兵營,合計配屬96門M109A2,每營12門。臺灣海軍陸戰隊同樣擁有96門M109A2,配屬兩個陸戰師炮兵團的6個炮兵營,其中4個營每營18門,另兩個營各12門。“精實案”推進後,臺灣陸軍展開新一輪整編,炮兵營由原轄2個戰炮連擴編為4個連,各連仍配備6門M109A2,全營炮車編制增至24門。臺灣海軍陸戰隊方面,依照“精實案”規定,第66、99陸戰師被縮編成陸戰旅、守備旅與基地警衛旅,各旅轄有一個炮兵營,原師屬炮兵團的6個炮兵營96門M109A2被重新配屬給3個營,每營32門,下轄4個戰炮連,各8門M109A2。


2005年7月1日,為適應“精進案”需要,臺灣陸軍裝甲旅炮兵營編制內的戰炮連由4個縮編到3個,各連配備M109A2的數量增至8門,全營仍維持24門。另外,第351、373裝步旅分別與第269、200摩托化步兵旅並編為機械化步兵旅後,炮兵營也下轄3個戰炮連,每連配備8門M109A2,其中第269機步旅收編原第351裝步旅24門M109A2、第200機步旅收編原第373裝步旅24門M109A2,駐地不變。


2006年7月1日,臺灣海軍陸戰隊炮兵營的32門M109A2進行檢修,海軍陸戰隊配備的M109A2由96門減少為64門,第66、99旅炮兵營各32門。


2007年,臺軍再度調整M109A2自行火炮的部署,197門M109A2裝備臺灣陸軍126門,編成6個炮兵營,其中3個營的單位建制火炮為24門,配屬3個連,每連8門,配屬第564、586、584裝甲旅,另外3個營的單位建制火炮為18門,配屬3個連,每連6門,隸屬第6軍團第21炮指部第622群。臺灣海軍陸戰隊則保有64門,配屬第66、99旅炮兵營各32門,每營轄4個戰炮連,每連編制8門炮車。還有7門M109A2分置於炮兵學校、後勤學院及兵整中心倉庫。


2011年起,臺軍實施“精粹案”,海軍陸戰隊於2013年7月1日取消第66、99旅炮兵營各一個連,每營編制由4個戰炮連減為3個,全營裝備M109A2自行火炮由32門減少到24門。裁編後多出的16門自行火炮經兵整中心檢修後,加上庫存的2門,合計18門M109A2交給一個軍團炮兵營換裝,2014年,由第58炮指部第626群第2炮兵營接收,駐地為臺中神岡圳堵營區,該營在7月進駐新豐坑子口陣地。


目前,臺軍M109系列自行火炮,除海軍陸戰隊兩個炮兵營配備48門M109A2,其餘全歸陸軍所有,共配屬8個營,隸屬裝甲旅與軍團炮指部。炮兵連編制M109火炮有兩種,陸軍裝甲旅與陸戰隊均是每連8門,分屬兩個戰炮排,各4門,戰術運用上可以各自佔領不同陣地,實施火力支援,但軍團炮兵連只有6門建制火炮,所組成的炮隊僅夠佔領一處陣地而不能分割使用。按照臺軍野戰規範,一門M109A2/A5自行火炮為一個炮班,全車乘員由6名官兵組成,包括炮長、副炮長兼瞄準手、副瞄準手、第一炮手、第二炮手及駕駛員。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M109A2自行火炮在坑子口陣地實施重炮齊射訓練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演習中,從“中”字號坦克登陸艦塢艙內駛出的M109A2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M109A2自行火炮戰鬥艙內部配置臺軍自行火炮如何作戰?


依照臺灣陸軍教案,野戰炮兵須先佔領陣地,派出聯絡組及前進觀察(測)組,建立通信與聯絡後才能有效支援作戰。臺軍炮兵陣地主要分為放列陣地、射擊指揮所及觀察(測)所,負責射擊指揮與開火,其中聯絡組擔任聯絡、協調與情報交換,前進觀察組負責搜索敵情,要求射擊及射彈觀察與修正。


發現目標時,前進觀察員迅速將目標方位、性質、數量及射擊方法報告射擊指揮所要求射擊,射擊指揮所遂將目標方位標註在射擊圖上,測量方向、距離、高低,換算成射擊口令,下達放列陣地。放列陣地根據口令操作併發射,待炮彈爆炸後,前進觀察官隨即對射彈落點進行觀察,根據觀察結果向射擊指揮所傳遞或修正報告,射擊指揮所根據報告再行操作,放列陣地再發射,直到目標被殲滅或被壓制為止。可見,野戰炮兵有賴良好的指揮、機動、通信、觀察、聯絡及實時目標信息獲取與後勤支援。臺軍戰炮營(即自行火炮營)的編制裝備除了主戰武器火炮外,還需要射擊指揮、彈藥補給及保修等各式裝備。


目前,臺軍戰炮營的營部連與戰炮連均編制有射擊指揮所(Fire Direction Center,FDC),以指揮全營或各連實施炮擊,射擊指揮所通常設在距離火炮放列陣地50~100米處。1982年M109A2服役時,臺灣陸軍戰炮營的戰炮連配備M373/4T軍械車,上面搭載有射擊指揮所成員,而營部連作戰排編制一輛M113A1裝甲車作為指揮車及開設營射擊指揮所,上世紀90年代改換為M577A2/CM26裝甲指揮車;21世紀初又換成“悍馬”車與中型輪式戰車作為指揮車。而臺灣海軍陸戰隊在引進M109A2自行火炮的同時,同步獲得6輛美國原裝的FDCV指揮車(Fire Direction Center Vehicle),配屬第66、99師炮兵團的6個炮兵營營部連,一輛指揮車具有指揮一個炮兵營的能力。“精實案”後,由於陸戰隊下轄的炮兵營縮減至3個,因此FDCV指揮車不再配屬於營部連,而改配戰炮連射擊班,由陸戰旅與守備旅炮兵營各三個連接收,作為連射擊指揮所使用。


FDCV指揮車採用與M109自行火炮相同的底盤,外觀變化除了車頂可安裝最多4根天線以及車長艙口未設置機槍架外,與美製M992供彈車完全相同。車內配有通信裝備、導航系統、三防設備、空調系統等以及7個座椅,供射擊指揮所成員與相關參謀作業。指揮車為射擊班建制裝備,成員包括射擊組長(兼車長)、觀察員、電腦操作員以及駕駛員。FDCV指揮車作為連射擊指揮所時,配置三臺無線電臺,作為營級指揮車使用時則增加一部電臺與旅指揮所聯絡。需要強調的是,FDCV指揮車並未被美軍採用,BMY公司生產的119輛FDCV指揮車全數外銷,包括埃及72輛、希臘41輛、臺灣6輛。


在彈藥補給方面,當1982年M109A2自行火炮抵臺時,臺軍戰炮連所屬彈藥班用於炮彈補給的車輛都是M3521/2T載重卡車,其越野性能與機動力都跟不上自行火炮,特別是在變換射擊陣地時,造成彈藥補給困難。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將自制的CM24履帶式供彈車(基於美國M113裝甲車底盤)進行改造,發展出CM24A1式供彈車,以搭配M109自行火炮,車內配備自動化彈艙,可儲存90發炮彈、發射藥包及信管,採用類似美製M992供彈車的電動輸送軌,提高送彈速度,並以車尾對車尾的方式將炮彈送入M109自行火炮。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臺軍唯一配備M109A5的第542裝甲旅,M109A5無線電天線裝在炮塔右側,而M109A2則是左側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M109A5自行火炮戰鬥艙內部配置


還算有名的臺製小炮——M109 自行火炮

◎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FDCV指揮車未來:瞄向“帕拉丁”


M109是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的自行榴彈炮,至今已發展到最新的M109A7。臺灣當局早在2001年就獲得美國同意出售當時先進的M109A6“帕拉丁”數字化自行火炮,但受到預算緊縮及臺軍對各項武器需求的優先順序的影響,遲遲沒有采購。臺灣島內有評論認為,臺灣最終有可能利用美國大幅裁減陸軍員額,許多海外參戰裝備急於拋售的機會,採購3個營共72門M109A6自行火炮,足以換裝3個裝甲旅的M109A2,再將其交給3個機步旅炮兵營替換牽引式榴彈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