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上篇文章,穿甲哥給各位讀者老爺介紹了 。那麼這篇文章,咱就來聊聊它的孿生兄弟——“野蜂”自行火炮。

注:上面的藍字部分是上一文章的鏈接,有興趣的讀者老爺歡迎點開閱讀。

起語.傳統牽引式火炮的弊端——跑得慢、防護差、展開慢

榴彈炮作為戰場上最重要的間瞄火力支援兵器,從其誕生直至今日都是各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但在二戰時期,傳統的牽引式火炮就已暴露出較大的弊端,這便是本文主角“野蜂”自行火炮誕生的背景。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二戰德軍的Le.FH18型105mm榴彈炮,需要6匹馬進行牽引

↑二戰時期,即便是德軍也遠遠不能做到給所有火炮部隊配備汽車,有許多火炮部隊依舊依賴騾馬進行牽引,彈藥、配件等輜重也需要以騾馬馱運。但此時一些火炮重量已經幾乎達到了騾馬牽引的極限,如圖中的這門戰鬥全重1525kg的Le.FH18型105mm榴彈炮,就已經需要多達6匹馬進行牽引。

而且騾馬牽引不僅需要攜帶額外的糧草(用以餵養馬匹),在長途公路行軍時也只能保持10-15km/h的速度。這在作戰形式已經邁向以機動作戰為主的二戰歐洲戰場,未免顯得太過遲緩。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一輛由半履帶車牽引的s.FH18型榴彈炮陷入泥濘,攝於1944年4月的東線

↑同一時期,二戰德軍口徑更大的s.FH18型150mm榴彈炮(這也是“野蜂”的主炮)行軍時的全重更是達到了6.34噸,這麼重的火炮就很難用騾馬牽引了,往往要佔用寶貴的卡車乃至是半履帶車。

而且無論是由騾馬還是車輛牽引,傳統的牽引式火炮都只能沿公路行軍和機動,並不能伴隨野戰裝甲部隊推進。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二戰德軍的150mm榴彈炮陣地,可見火炮間距很密,一旦遭受打擊非常容易產生毀滅性的連鎖反應

↑除此之外,由於二戰時的瞄準、定位手段有限,同一個連甚至營的火炮往往需要以不到10m的密集間距一字排開,以便採用統一的設計諸元進行齊射,以求用多門火炮的火力覆蓋解決單門火炮火力和精度不足的問題。

為了裝填工作的便利,彈藥往往會被就近堆放在火炮後方,且無論是人員、火炮亦或是彈藥大多都處於完全沒有防護的狀態。如果這樣一個堆滿了炸藥的火炮陣地遭受了敵人的打擊,很容易引發毀滅性的連鎖反應,炮毀人亡。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一門完成展開的s.FH18型榴彈炮,其炮班人員多達10人。

↑更為不利的是,處於運輸狀態的牽引式火炮要進入射擊狀態,需從先車上卸下、展開炮架。以二戰德軍的s.FH18型150mm重榴彈炮為例,縱使有一個多達10人的炮班,但完全靠人力展開這麼一門重達6噸的火炮也並不容易,整個射擊準備時間往往長達10-15分鐘。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脆弱的炮兵陣地,其展開和撤離所用的時間每縮短一秒鐘,其被敵方發現和打擊的風險就小一分。

寫在前面:自行榴彈炮與自行突擊炮、坦克殲擊車的區別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與“野蜂”採用相同底盤的“犀牛”坦克殲擊車,但它遂行的任務與“野蜂”完全不同

↑有的讀者朋友可能會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野蜂”是不是就是和88mm“犀牛”坦克殲擊車、150mm“野牛”突擊炮很類似的一種車輛呢?並不盡然,從結構上三者是相似的,都是牽引式火炮的自行化改造,因此在外觀上可能會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在一號坦克底盤上裝150mm重步兵炮的“野牛”自行突擊炮,更適合支援步兵攻擊較近距離的目標。

↑但從用途上說,三者卻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以“犀牛”為代表的坦克殲擊車遂行的是伏擊、機動防禦等任務,主要是針對敵軍裝甲目標設計的;如“野牛”那樣的自行突擊炮雖然也裝備了大口徑火炮,但其火炮身管短,無論是射程亦或是彈道性能都難以和長身管的榴彈炮相比較。除此之外,一些如四號“灰熊”的突擊炮還裝備有良好的裝甲防護。因此突擊炮更適合用於支援步兵,攻擊敵方的建築、工事等固定目標。無論是坦克殲擊車亦或是自行突擊炮,都屬於直瞄火力支援武器。

而自行榴彈炮本質上依舊是榴彈炮,是一種間瞄火力支援武器。與坦克殲擊車、突擊炮採用直射摧毀目標的方式不同,自行榴彈炮依舊要好像普通榴彈炮那樣,通過跨射火力覆蓋的方式,打擊距離比坦克殲擊車、自行突擊炮的射程遠得多的目標。無論是作戰定位,亦或是其瞄準、測距的方式,都與前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一.“野蜂”的設計理念——化炮為車

1942年中期,基於在此前裝甲作戰的經驗,德國決定研製一種基於現有坦克底盤或是零件的重型自行榴彈炮,以伴隨裝甲部隊前進並提供機動間接支援火力,其生產工作由埃克特工廠(Alkett)和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負責。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的原型車,裝有碩大的炮口制退器,但在量產型上被取消

↑1942年末,第一輛“野蜂”原型車被製造出來。乍一看,這就是個十足的縫合怪——在一輛基於四號坦克底盤改造的車輛上,直接搭載了一門拆除了炮架的普通s.FH18型150mm榴彈炮。

但就是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拼湊品,卻近乎完美地解決了上文所分析的傳統牽引火炮的三個主要缺點:

  1. 將榴彈炮安裝在履帶底盤上,便不再需要騾馬或是車輛牽引,甚至還能獲得能夠媲美坦克的野外機動能力,進而能夠伴隨裝甲部隊作戰;
  2. 將火炮直接裝在車上的設計,可以省去大量射擊準備時間。原本火炮的展開需要卸車、展開炮架,現在基本上只需要停車、放下行軍炮架就可以開火。
  3. 即便只有厚度很薄的敞篷戰鬥室,也可以大大減小敵方炮彈破片對炮組成員的殺傷效果,從而使得炮兵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獲得了質的提升。

將榴彈炮的火力與裝甲車輛的防護和機動相結合,從而使得火炮的作戰效能獲得了實質性的提升,這就是“野蜂”設計理念的成功所在。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在東線的“野蜂”,攝於1943年6月

↑1943年2月,第一批共5輛量產型“野蜂”走下生產線。1943年3月,第一批“野蜂”進入德軍服役,並立刻作為裝甲師的師級直屬間瞄支援火力被送上東線前線。

由於該車表現出色,在1944年2月27日的一次會議上,希特勒親自將這款自行榴彈炮命名為“野蜂”(Hummel,國內也有資料譯為“黃蜂”)。“野蜂”的官方名稱也因此改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意為“基於三/四號坦克底盤的裝甲野戰榴彈炮18型“黃蜂”,特殊用途車輛第165型”。

二.“野蜂”的設計及其性能

這一部分,穿甲哥將從機動、防護、火力三方面介紹“野蜂”自行火炮。

1.“野蜂”的機動

“野蜂”自行榴彈炮與穿甲哥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的 採用完全相同的底盤。因此在這篇文章中,這一部分穿甲哥將不會進行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朋友請移步至上一篇文章。

“野蜂”的車體基本上就是三號、四號坦克底盤的混血兒,比四號坦克略長、與三號坦克寬度相等。其傳動系統大部分取自三號坦克,履帶、行走部分和懸掛系統則來自四號坦克。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原型車,留意其車身側面的發動機排氣口

↑為最大程度地給戰鬥室讓出空間,“野蜂”將最高轉速2600轉/分的12缸邁巴赫HL120 TRM風冷汽油機從車尾移到了車體中部,同時其發動機排氣口也被安排到了中部的車體側面。265馬力的HL120 TRM汽油機能夠使得23噸的“野蜂”開出42km/h的最高公路時速。“野蜂”的油箱容量也高達600升,足夠支持其在公路上開出215km的最大行程。

2.“野蜂”的防護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的戰鬥室裝甲僅能抵禦一部分炮彈破片和中口徑機步槍彈,圖片攝於1944年1月

↑“野蜂”的車體在設計之初就不打算防禦直接命中的炮彈,因為只需要幫炮組成員擋住那些四處飛濺的致命炮彈破片,就能夠使其戰場生存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野蜂”車體及戰鬥室正面採用30mm厚的FA32表面硬化鋼裝甲,戰鬥室側後部則為10mm厚的E11鉻-硅合金鋼裝甲,車體的其餘部分則採用更便宜的SM-Stahl碳鋼。“野蜂”的戰鬥室裝甲能夠有效地抵禦25-30m外爆炸的150mm炮彈破片,或是近距離射擊的普通7.62mm步槍彈。但面對蘇軍14.5mm反坦克槍和美軍12.7mm重機槍時,“野蜂”戰鬥室的側後方依舊能被擊穿。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早期型的“野蜂”安裝有頂部鋼架,但在後期生產型號上被取消

↑除此之外,早期型的“野蜂”在戰鬥室頂部還焊有一副鋼架,用以避免敵軍在城鎮作戰中將手榴彈投到車內。但實戰經驗證明,蘇軍並不喜歡往這個用反坦克槍就能打穿的車裡丟手榴彈,而且“野蜂”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在野外而非城鎮中作戰。即便真的有蘇軍士兵抵近向“野蜂”投擲手榴彈,這個稀疏的鋼架也並不能起到十拿九穩的防護效果。

此外,這個不到一人高的鋼架在作戰時反倒會成為一個負擔——為避免腦袋和鋼架發生親密接觸,“野蜂”的炮組在手忙腳亂地進行裝填、射擊工作之餘,還得小心頭上的鋼架。因此後期型的“野蜂”取消了這個雞肋的鋼架,在前線服役的早期型“野蜂”上的鋼架也多被憤怒的車組自行拆除。

3.“野蜂”之刺——s.FH18型30倍徑150mm榴彈炮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德軍一戰時期使用的s.FH13型150mm榴彈炮,該炮較輕,但射程不足,圖片攝於1913年2月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德軍在二戰中大量使用的s.FH18型150mm榴彈炮,身管和射程更長,但重量也比前輩翻了一倍

↑一戰中,德軍大量使用s.FH13型150mm榴彈炮作為間瞄支援火力(s.FH為德語“schwere Feldhaubitze”的縮寫,意為“重型野戰榴彈炮”)。但這款火炮僅有17倍徑的短身管,只能將42kg的高爆彈以377m/s的初速打出最大8.8km的射程。

因此在1935年左右,德軍開始以29.5倍徑長身管的s.FH18型150mm榴彈炮取代射程不足的s.FH13。s.FH18的炮管長4.4m,能將43.5kg的高爆彈丸打出520m/s的初速。最大射程達到了13.3km,比上一代150mm榴彈炮提升了足足50%。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戰鬥室後部的彈藥箱

↑作為二戰德軍裝備最廣泛的重榴彈炮,s.FH18型150mm榴彈炮自然責無旁貸地被選為“野蜂”自行火炮的主炮。“野蜂“的150mm主炮採用分裝彈藥設計,即彈丸和發射藥包是分開的。裝填時,裝填手需要先後將彈丸和發射藥包分別裝填。也正因為是分裝彈藥的設計,使得“野蜂”能夠攜帶更多的彈藥(單個彈藥尺寸過大不利於節約儲存空間)。但即便如此,“野蜂”也只能在車內儲存18枚炮彈及其發射藥。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的六人車組:車長、駕駛員以及四人炮組

↑值得一提的是,在“野蜂”戰鬥室左側下方還有一個MG-34/42機槍用的儲存箱,用於存放一挺MG-34/42機槍及其彈藥以用於自衛。但在實戰中,這個儲存箱也時不時會被車組成員拿來放置更多的火炮彈藥。

“野蜂”彈藥運載車(Munitionsträger Hummel)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一輛“野蜂”彈藥運載車,採用了和“野蜂”相同的底盤

↑由於“野蜂”車體中只能攜帶18枚炮彈,因此“野蜂”還需要一款與之配套的專用彈藥運輸車。畢竟如果僅採用普通的無防護卡車或是半履帶車作為“野蜂”的彈藥運輸車的話,不僅不能伴隨其在野外機動,更加不適合與“野蜂”一道部署在較為危險的前線。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一輛“野蜂”彈藥運輸車正在駛過浮橋,攝於東線戰場某處

↑1943年4月,第一輛“野蜂”彈藥運載車(Munitionsträger Hummel)進入德軍服役,僅僅比“野蜂”晚了一個月。它採用和“野蜂”相同的車體,只是沒有安裝火炮並將戰鬥室正面用9.5mm厚的鋼板完全封閉,高達15m³的車內空間可以存放約80枚彈丸及其發射藥。除此之外,“野蜂”彈藥運輸車還裝備了一套與“野蜂”自行火炮專門配套的彈藥輸送裝置,使得成員不需下車便可在兩輛車之間運送彈藥。

三.“野蜂”的生產以及服役歷程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現存於德國辛西姆(Sinsheim)車輛技術博物館的一輛後期型“野蜂”

↑從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末,“野蜂”共有705輛的產量,此外還有150輛“野蜂”彈藥運載車被製造出來。“野蜂”原本的計劃生產量為1000輛,但由於1943年11月7日“野蜂”的主要生產地——柏林的埃克特工廠遭到了盟軍的戰略轟炸,“野蜂”的生產就只能由埃森工廠一家完成,整體產能大受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從1935年到1945年s.FH18榴彈炮共有6756門的產量,其中1943年、1944年、1945年的產量分別為785門、2295門和401門。那麼我們不難計算得出,這段時間裡s.FH18型榴彈炮至少有17%的產量被分配給了“野蜂”自行火炮。在那個自行火炮尚未成熟且德國資源已經短缺的特定時間,“野蜂”尚能分配到較為可觀的產能,可見德軍高層對其的重視和喜愛。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罕見的“野蜂”合照,可見為減小被敵軍炮火團滅的風險,“野蜂”陣地的間距較大

↑“野蜂”一般作為黨衛軍精銳師級單位或是國防軍軍級單位直屬的重型機動炮兵火力使用。在這裡穿甲哥以1944年黨衛軍第二裝甲師“帝國”師的編制為例,該師配有一個師直屬炮兵營,共下屬5個連:1連裝備12門K18型170mm重加農炮;2連裝備有6門“野蜂”自行榴彈炮以及一輛彈藥運載車;3連裝備12門普通牽引式150mm榴彈炮;4連為12輛“犀牛”88mm坦克殲擊車;5連為12門105mm牽引式榴彈炮,除此之外營部還有40輛運輸和聯絡用的摩托和吉普車。在所有師直屬炮兵裝備裡,“野蜂”裝備數量是最少的,也是全師僅有的機動炮兵火力。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105mm“黃蜂”(Wespe)自行火炮

↑1944年12月後,一部分直屬炮兵營被改組為全部裝備自行火炮的“裝甲炮兵營”(Panzerfeldhaubitze Abteilung)。但每個裝甲炮兵營的三個連中,也僅有一個連共6輛“野蜂”,剩餘的兩個連共12輛為搭載105mm火炮的“黃蜂”自行火炮。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被蘇軍繳獲並使用的“野蜂”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量不明的“野蜂”在匈牙利被蘇軍繳獲後重新作為蘇聯紅軍的裝備投入戰鬥。這些“野蜂”中的8輛在1950年被蘇聯移交給捷克斯洛伐克,並且在捷克斯洛伐克短暫服役到1951-1952年後被拆解。

五.“野蜂”的評價

別惹這隻蜜蜂!它裝的是150mm炮!——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一輛後期型“野蜂”,攝於1945年

↑究其根本,“野蜂”只是一個“化炮為車”的臨時改裝品。但也正如穿甲哥在文章開頭所分析的,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組合,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力倍增器,讓火炮能夠真正融入現代的機械化戰爭。正是“野蜂”這樣的早期自行火炮,開啟了火炮自行化、機械化的先河,為今天琳琅滿目的自行火炮科技樹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